Nat Micro+PNAS ǀ 王連榮團隊連續發掘全新DNA磷硫醯化系統並揭示修飾位點選擇新機制

2021-01-19 BioArt

責編 | 兮


細菌的防禦系統包括限制-修飾系統、CRISPR系統、感染流產系統等,是細菌抵禦天然宿敵噬菌體的重要防禦性武器。早在上個世紀,科學家們就對限制-修飾系統展開了研究,由此開發的限制性內切酶廣泛地應用於分子生物學領域。DNA磷硫醯化修飾是一類全新的限制-修飾系統,與傳統的DNA甲基化限制-修飾系統相比,該系統用硫原子替代了磷酸骨架上非橋連的氧原子。目前已知兩種磷硫醯化系統(細菌與古菌)的修飾部分均為Dnd蛋白編碼,僅在限制部分不同。


近日,武漢大學藥學院王連榮團隊在Nature Microbiology上發表了題為SspABCD-SspE is a phosphorothioation-sensing bacterial defence system with broad anti-phage activities的研究論文,報導了SspABCD-SspE組成的一種全新的磷硫醯化限制-修飾系統並對其防禦機理進行了深入探究


圖1. DNA單鏈磷硫醯化修飾-感應修飾限制系統的工作機理以往發現的磷硫醯化修飾均位於基因組雙鏈DNA上。海洋弧菌FF75具有一類特殊的高頻單鏈磷硫醯化修飾並位於CPSCA核心序列。然而,在 FF75的基因組上沒有找到dnd基因簇,這促使研究者推斷FF75中可能存在一套全新的編碼單鏈磷硫醯化修飾的基因簇。通過比較基因組分析,對一段疑似基因簇進行了基因敲除,隨後將這個基因簇的四個基因異源表達到大腸桿菌DH10B中重現了單鏈磷硫醯化CPSCA修飾,證明這四個基因正是單鏈修飾編碼基因。研究者以單鏈修飾(Single-stranded phosphorothioation)來命名四個基因為sspA、sspB、sspC與sspD。鑑定出修飾基因後,研究者嘗試探索該修飾的生理意義。實驗過程中一個意外發現引起了他們的注意:4攝氏度保存的養菌平板,僅野生型FF75菌株可以緩慢生長,磷硫醯化修飾喪失的突變株生長受到抑制。轉錄組結果顯示這些生長抑制的突變株中SOS基因轉錄水平普遍上升,暗示在FF75中很可能存在一套識別CPSCA修飾的限制系統。經過蛋白組比對及大範圍基因敲除,鑑定出在sspBCD下遊的sspE基因編碼了單鏈磷硫醯化的限制系統。將單鏈磷硫醯化限制-修飾基因簇異源表達到大腸桿菌中,可以賦予宿主抵抗包括T1、T4在內的多種噬菌體的侵染。Southern blot結果顯示,該系統抑制了噬菌體DNA在宿主胞內的複製。最後,該研究解析了兩個新蛋白SspB與SspE的生化活性:(1)修飾蛋白SspB的結構與核酸酶FokI類似,具有DNA核酸酶活性,可以在DNA上引入單鏈缺刻;(2)限制蛋白SspE同時具有核酸酶與NTP水解酶活性。有趣的是,SspE的NTP水解酶結構域可以感知攜帶磷硫醯化修飾的DNA,顯示了磷硫醯化限制系統和修飾系統之間的功能耦合。研究者通過分析發現234株細菌基因組攜帶有該新型磷硫醯化限制修飾系統。細菌防禦系統與噬菌體的對抗與相互進化是生物演化史上精彩的範例。除了限制-修飾系統外,一些細菌的防禦系統,如CRISPR-Cas9系統,toxin-antitoxin系統等都在不同領域有所應用。然而近年的研究顯示,人們對於這些微生物防禦系統的了解還不夠全面。該研究鑑定出了以CPSCA單鏈磷硫醯化修飾為特徵的一套全新的細菌防禦系統,並揭示了其限制性蛋白SspE是如何感應修飾的功能耦合機理。該研究拓展了磷硫醯化限制-修飾系統的多樣性,深化了對細菌防禦系統的認識,開拓了磷硫醯化修飾以及細菌防禦系統研究新的方向。另外,DNA除了由ATCG四種鹼基組成,構成編碼生命信號的遺傳物質之外,還有各種各樣的表觀遺傳修飾,在不改變DNA密碼的情況下對生命體進行調節。在細菌中,最常見的DNA修飾是由甲基轉移酶Dam介導的Gm6ATC甲基化修飾,它可以調控染色體複製的起始,DNA錯配修復以及相關基因的表達。上述工作,武漢大學博士生熊嘯林、上海交通大學吳更教授和武漢大學博士生魏月為並列第一作者,王連榮教授為通訊作者。2020年6月,武漢大學藥學院王連榮團隊還與合作者在PNAS上發表名為Epigenetic competition reveals density-dependent regulation and target site plasticity of phosphorothioate epigenetics in bacteria的文章,揭示了DNA磷硫醯化修飾的位點選擇性及其與DNA三維結構和DNA甲基化修飾的關係。研究者通過染色質免疫沉澱-測序(ChIP-seq)發現沙門氏菌中DNA磷硫醯化修飾蛋白DndACDE主要結合在基因組的GATC序列上,而不是結合在原本的修飾位點GAAC/GTTC上,而GATC序列正是DNA的m6A甲基化序列。通過質譜以及測序技術對含有或敲除甲基化酶Dam的細菌中DNA磷硫醯化修飾位點進行定量及定位分析,研究者發現當敲除甲基化酶Dam後,沙門氏菌中有一半的DNA磷硫醯化修飾位點從GAAC/GTTC序列轉移到了GATC序列上。這說明沙門氏菌的磷硫醯化修飾蛋白不僅具有修飾GAAC/GTTC的能力,還同時具有修飾GATC序列的能力。在有甲基化修飾的情況下,GATC序列上的甲基化阻止了Dnd蛋白對該序列進一步的磷硫醯化修飾,從而使沙門氏菌野生型表現出GAAC/GTTC類型的磷硫醯化修飾;而當甲基化缺失之後,Dnd蛋白由於沒有甲基化的影響而可以順利對GATC位點進行磷硫醯化修飾。另外,雖然甲基化缺失導致了磷硫醯化修飾位點發生位移,整個細菌基因組中磷硫醯化修飾的總量保持不變。圖2. 細菌基因組上磷硫醯化修飾位點分布示意圖。在有甲基化(紅色球)存在,基因組上主要磷硫醯化修飾(金色球)位點為GAAC/GTTC(外圈:桔色和黃色),敲除Dam甲基轉移酶基因後,基因組上主要磷硫醯化修飾位點變為GATC(內圈:綠色)。
之後,研究者利用高通量DNA結構預測工具DNAShapeR對已發現的DNA磷硫醯化修飾位點迴文序列GNNC進行DNA結構相關的14個參數進行分析,發現整個中心序列可以分為GGCC/GCGC和GAAC/GTTC/GATC/GTAC兩個大類,說明不同細菌的Dnd蛋白偏好修飾不同結構的DNA。通過對鹼基堆積 (base stacking) 的特性minor groove width (MGW) 和 roll進行分析,發現不同細菌中DNA磷硫醯化修飾序列GAAC/GTTC/GATC/GGCC與其他無關序列GTAC/GCGC表現出明顯不同,說明與鹼基堆積相關的DNA結構特性更多的決定了DNA的磷硫醯化修飾頻率。而通過對含有磷硫醯化修飾細菌的進化樹分析,研究者也發現在同一株菌中,其磷硫醯化修飾與甲基化修飾識別的位點往往是不同的。該研究結合多種生物學以及計算機模擬等技術手段,揭示了DNA磷硫醯化修飾作為一個新型表觀遺傳修飾的獨特性質。DNA結構相似的GAAC/GTTC/GATC序列可以被DNA磷硫醯化修飾蛋白所識別,而GATC上面的甲基化修飾則可以阻礙DNA磷硫醯化系統修飾該位點,使得磷硫醯化修飾位點向GAAC/GTTC位點發生遷移。通常一個細菌中往往含有不止一種DNA修飾系統來行使限制修飾或者表觀遺傳的功能,本研究闡明了在同一種細菌中兩種完全不同類型的DNA修飾之間的相互影響,證明了DNA磷硫醯化修飾的位點特異性與DNA結構的關係,也加深了我們對不同表觀修飾系統的相互作用的理解。上述工作,武漢大學博士研究生武曉琳與曲阜師範大學教授曹博為該論文的並列第一作者,武漢大學為第一作者單位,武漢大學王連榮教授,波士頓大學James E. Galagan教授以及麻省理工學院Peter C. Dedon為共同通訊作者。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64-020-0700-6https://www.pnas.org/content/117/25/14322

相關焦點

  • 全新DNA磷硫醯化系統發掘並揭示修飾位點選擇新機制
    除了限制-修飾系統外,一些細菌的防禦系統,如CRISPR-Cas9系統,toxin-antitoxin系統等都在不同領域有所應用。然而近年的研究顯示,人們對於這些微生物防禦系統的了解還不夠全面。該研究鑑定出了以CPSCA單鏈磷硫醯化修飾為特徵的一套全新的細菌防禦系統,並揭示了其限制性蛋白SspE是如何感應修飾的功能耦合機理。
  • 上海交通大學在細菌DNA硫化修飾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近日,上海交通大學生命科學技術學院、微生物代謝國家重點實驗室吳更教授與武漢大學王連榮、陳實教授團隊合作,揭示了細菌DNA硫化修飾中催化第一步反應的半胱氨酸脫硫酶發生構象變化,使其活性位點半胱氨酸朝向底物半胱氨酸移動5.5埃以發起攻擊的催化機制。
  • 科學網—全新DNA複製起始位點調控機制獲揭示
    本報訊(記者李晨陽)12月26日,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紅和朱明昭課題組聯合在《自然》上發表論文,揭示了組蛋白變體
  • 浙江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易文教授等PNAS發文:O-連接乙醯葡糖胺糖基化修飾調控細胞中蛋白翻譯的新機制
    該研究報導了O-連接乙醯葡糖胺(O-GlcNAc)糖基化修飾調控細胞中蛋白翻譯的新機制。蛋白翻譯是細胞生命活動的最基本的生物過程之一。在細胞內蛋白翻譯是受到多種途徑的精確調控。蛋白翻譯的失調與許多重大疾病的發生發展密切相關。O-GlcNAc糖基化修飾是在糖基轉移酶OGT的催化下以O-糖苷鍵形式共價連接到蛋白質的絲氨酸或蘇氨酸羥基上的單糖修飾。
  • Cancer Res:北大鄭曉峰團隊揭示去泛素化酶調控DNA損傷修復新機制
    DNA損傷修復受到泛素化等蛋白質翻譯後修飾的嚴格而精細的調控,其中,去泛素化酶通過兩種主要方式參與到DNA損傷修復過程中:直接作用到損傷位點或者調控DNA損傷應答關鍵的因子。鑑於DNA損傷應答調控的複雜性,鑑定新的參與到DNA損傷修復中的去泛素化酶,闡明其發揮作用的機制,有助於我們深入了解DDR修復的分子機制。
  • 上海科學家揭示染色質修飾調控植物基因表達的新機制
    原標題:上海科學家揭示染色質修飾調控植物基因表達的新機制  植物沒法靠遷徙躲避不利的自然困境,它們又是如何適應環境開花結果的呢?8月6日,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植物分子遺傳國家重點實驗室何躍輝研究組,和杜嘉木研究組合作,分別在國際知名期刊《自然·遺傳學》上背靠背發表研究論文。
  • 上海交大團隊揭示DNA磷硫醯化基因組修飾異質性特徵
    近日,上海交通大學生命科學技術學院、微生物代謝國家重點實驗室鄧子新院士團隊由德林教授研究組與張大兵教授團隊楊立桃教授研究組合作,在DNA磷硫醯化修飾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在《PLoS Genetics》發表了題為「Quantitative mapping of DNA phosphorothioatome reveals phosphorothioate
  • PNAS:揭示表觀遺傳學修飾背後的精確分子機制
    2020年6月16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歐洲分子生物學實驗室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揭示了表觀遺傳學修飾背後的分子機制,DNA製造RNA進而製造蛋白質是分子生物學中的一項基本原理,基因表達的過程會以多種方式被嚴格調控
  • 研究揭示維生素C參與產生一種全新的DNA修飾
    研究揭示維生素C參與產生一種全新的DNA修飾 2019-05-08 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 水生生物研究所   論文連結 研究揭示維生素C參與產生一種全新的DNA修飾
  • 武大科研團隊揭示膽固醇合成調控新機制
    中新網·湖北武大科研團隊揭示膽固醇合成調控新機制 發布時間:2020年11月17日 10:21 來源:湖北日報今日熱點:湖北省長江大保護十大標誌性戰役成果不斷提升國家再評專精特新「小巨人」國家統計局:10月份國民經濟運行延續穩定恢復態勢福島核燃料取出作業前景不明 機械研發因疫情停滯秘魯總統梅裡諾上任未滿一周辭職 前總統關注局勢武大科研團隊《自然》雜誌發表論文揭示膽固醇合成調控新機制
  • 新加坡國立大學俞皓教授團隊揭示父母本協同調控種子大小的新機制
    PLoS Biology | 俞皓教授團隊揭示父母本協同調控種子大小的新機制責編 | 逸雲種子大小決定了植物後代的競爭力>的研究論文,揭示了父母本協同調控種子大小的全新機制。TOP1α和UPF1通過影響TTG2位點處的染色質構象、R-loop水平和DNA甲基化水平,進而抑制TTG2的表達。在top1α-10和upf1-1突變體中,TTG2在父本花粉中表達上升,在母本反足細胞中異位表達。
  • 我國科學家發現膠質瘤棕櫚醯化修飾調控新機制
    近日,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腫瘤醫院醫學病理中心研究員方志友、副研究員陳學冉團隊,在膠質瘤分子病因研究中取得進展。該團隊揭示棕櫚醯修飾調控內質網應激早期應答新機制及其調控膠質瘤惡性化進展的影響。蛋白質的S-棕櫚醯化(protein S-palmitoylation)是一種可逆的蛋白質翻譯後修飾,是將棕櫚醯基團通過硫酯鍵的形式共價連接到蛋白質側鏈的Cys殘基上。蛋白質的動態棕櫚醯化修飾是蛋白質定位、細胞內轉運和穩定性的一種非常重要的調控方式。
  • 我國科學家揭示全新DNA複製起始位點調控機制
    細胞在DNA合成前期G1期時,複製起始識別複合物識別染色質上的複製位點,進一步招募DNA解旋酶MCM(Minichromosome maintenance)等,形成複製前體複合物,完成複製起始位點的認證。而當細胞進入複製期S期時,被認證的複製起始位點被選擇性地激活使用。真核生物DNA複製起始位點的選擇受DNA序列和表觀遺傳因素共同調控。
  • 上海生科院揭示光合碳代謝效率調控新機制---中國科學院
    上海生科院揭示光合碳代謝效率調控新機制 2016-06-02 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字體:該研究通過解析Rubisco乙醯化修飾對其活力調控的分子機理,揭示了植物光合碳代謝效率適應體內能量狀態的調控新機制。
  • PNAS強強聯合|顏寧團隊和尹航團隊揭示「餓死瘧原蟲」新機制
    圖1各類抗瘧藥物出現耐藥性報導:紅色表示出現氯喹耐藥性的地區、藍色表示出現周效磺胺-乙胺嘧啶類藥物耐藥性的地區、綠色為出現青蒿素類藥物耐藥性的地區[2] 2021年1月5日,尹航團隊與顏寧團隊合作
  • 劉國生課題組揭示金屬調控氮自由基選擇性攫氫新機制—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劉國生課題組揭示金屬調控氮自由基選擇性攫氫新機制 碳氫鍵活化是有機化學的聖杯,而基於碳氫鍵活化的有機分子精準轉化則是聖杯中的明珠,一直備受合成化學家關注。自由基的氫原子轉移策略是實現碳氫鍵官能團化一種有效途徑,得到廣泛地研究。然而,為了實現有機分子的精準轉化,實現有機分子中碳氫鍵的自由基選擇性攫氫和控制攫氫後的碳自由基的不對稱轉化等兩個非常關鍵的科學問題亟待解決。
  • 南開大學團隊揭示B肝病毒轉錄複製調控新機制
    日前,他們在生物醫學領域學術期刊《Theranostics》上發文,首次報導了「組蛋白乙醯轉移酶HAT1信號通路促進HBV cccDNA(B肝病毒共價環狀閉合DNA)微小染色體組裝和表觀遺傳修飾」的新機制,為臨床清除HBVcccDNA和治療B肝提供了新的潛在靶點。  B肝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的慢性感染可導致肝炎、肝硬變和肝癌。
  • ​【學術前沿】北大張傳茂團隊在核膜蛋白SUMO化修飾和功能研究...
    該項研究工作發現,人源的BAF蛋白在執行功能時受到SUMO化修飾和調控,並闡述了SUMO化修飾維持BAF在間期細胞核內定位,進而維持細胞周期調控下的細胞核結構的完整性、DNA複製、以及其它功能和內在機制。在實驗過程中,該研究團隊在人源的HEK293和HeLa細胞中首次發現,BAF與SUMO化修飾過程中唯一的E2結合酶Ubc9存在相互作用且在細胞核中共定位。
  • 中國團隊發現細胞核內存在病毒DNA識別分子
    整個全新機制的關鍵是一種被稱為異質性細胞核核糖蛋白A2B1(hnRNP-A2B1)的蛋白分子。「用『民兵』來形容hnRNP-A2B1再合適不過,它在平時是『民』,負責轉運mRNA,遇到病毒攻擊的戰時,就變成『兵』,通過蛋白『聚變』、甲基化等變化從細胞核內移位到細胞質激活天然免疫信號通路、啟動抗病毒效應。」曹雪濤說。
  • Nat Comm:磷酸化修飾組揭示乳腺癌細胞遷移和侵襲新機制
    近日,加拿大蒙特婁臨床研究所(IRCM)Jean-Francois Cote團隊在國際著名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IF=12.121)上發表題為AXL confers cell migration and invasion by hijac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