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揭示SPX結構域調節真核細胞內磷酸鹽平衡機制

2020-12-06 生物谷

結合一個InsP分子的SPX結構域三維結構模型,圖片辣子Rebekka Wild/UNIGE。

 

2016年4月19日/生物谷BIOON/--無機磷酸鹽是細胞膜、DNA和蛋白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它也是三磷酸腺苷(ATP)的主要組分,其中ATP是細胞的能源貨幣。因此,所有細胞需要在它們的細胞質中維持足夠的磷酸鹽濃度,而且產生轉運和儲存這種營養物的系統。但是,細胞如何知道它實際上需要多少磷酸鹽呢?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瑞士日內瓦大學(UNIGE)和洛桑大學(UNIL)的研究人員報導磷酸鹽轉運蛋白中的一個被稱作SPX結構域的區域指示真菌細胞、植物和人類細胞中的磷酸鹽狀態。這種結構域為調節細胞攝入這種營養物的小分子提供結合表面。這些發現可能導致人們開發更加高效地使用磷酸鹽的作物。相關研究結果於2016年4月14日在線發表在Scienc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Control of eukaryotic phosphate homeostasis by inositol polyphosphate sensor domains」。

 

為了正確地發揮作用,真核細胞,即來自活的高等生物的細胞,需要維持足夠的磷酸鹽水平。為了吸收營養物,真菌、植物和人類細胞產生轉運和儲存磷酸鹽的系統。然而,細胞如何知道它們在一個給定的時間點上含有多少磷酸鹽一直是不清楚的。

 

在這項新的研究中,來自UNIGE理學院植物學與植物生物學系的Michael Hothorn教授和他的研究團隊解析出蛋白結構域SPX的晶體結構,其中這種SPX參與很多磷酸鹽信號通路。他們發現SPX為被稱作肌醇焦磷酸鹽(inositol pyrophosphate, InsP)信號分子的小分子化合物提供結合表面,僅當結合到SPX結構域時,InsP才能夠與其他的蛋白相互作用。鑑於SPX結構域能夠存在於不同的蛋白中,如酶、轉運蛋白或信號蛋白,研究人員猜測Insp在包括從酵母到人細胞在內的細胞中調節眾多參與磷酸鹽平衡的細胞過程。

 

普遍存在的指示細胞磷酸鹽狀態的信號

 

Michael Hothorn團隊通過與來自UNIL和歐洲其他大學的同事們合作研究這種猜測。來自UNIL的論文共同第一作者Ruta Gerasimaite解釋道,「我們發現Insp濃度基於磷酸鹽的可利用度(phosphate availability,已譯作磷酸鹽可獲得性)發生變化。在擁有足夠的磷酸鹽的細胞中,InsP水平較高,而當磷酸鹽變得稀缺時,Insp水平下降。」來自UNIGE的另一名論文共同第一作者Rebekka Wild 說,「在缺乏磷酸鹽的植物中,特異性轉錄因子開啟磷酸鹽轉運蛋白編碼基因表達。一旦植物含有足夠磷酸鹽時,填滿InsP的PSX結構域將結合到這些轉錄因子上,並讓它們失活,因此不再有磷酸鹽從土壤吸收到細胞中。」

 

UNIL植物分子生物學系Yves Poirier教授和他的同事Ji-Yul Jung進一步利用模式植物擬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證實這點:當磷酸轉運蛋白中存在的PSX結構域在正常條件下與InsP結合的位點上發生突變時,磷酸鹽轉運能力受損。

 

UNIL生物化學系Andreas Mayer教授聲稱,InsP的作用起初是在酵母中闡明的:「在研究通過磷酸鹽聚合---將單個磷酸鹽組裝成長鏈---來儲存這種化合物時,我們無意中發現InsP,而且我們的數據證實PSX結構域是InsP的受體。」一旦SXP結構域被InsP填滿,它激活參與磷酸鹽儲存的酶。

 

更好地理解細胞內磷酸鹽平衡

 

如今,這項研究為研究和更好理解有機體中的磷酸鹽平衡以及甚至導致磷酸鹽在作物中得到高效利用開闢新的途徑。Michael Hothorn說,「田間的作物通常缺乏磷酸鹽,因此需要施肥。然而,全世界的磷肥資源正在減少。我們的發現可能為開發能夠高效地依賴更少的磷酸鹽生長的作物打開大門。」(生物谷 Bioon.com) 

本文系生物谷原創編譯整理,歡迎轉載!點擊 獲取授權 。更多資訊請下載生物谷APP

Control of eukaryotic phosphate homeostasis by inositol polyphosphate sensor domains

doi:10.1126/science.aad9858

Rebekka Wild1,*, Ruta Gerasimaite2,*, Ji-Yul Jung3,*, Vincent Truffault4, Igor Pavlovic5, Andrea Schmidt2, Adolfo Saiardi6, Henning Jacob Jessen5,7, Yves Poirier3,†, Michael Hothorn1,†, Andreas Mayer

Phosphorus is a macronutrient taken up by cells as inorganic phosphate (Pi). How cells sense cellular Pi levels is poorly characterized. Here we report that SPX domains, which are found in eukaryotic phosphate transporters, signaling proteins and inorganic polyphosphate polymerases, provide a basic binding surface for inositol polyphosphate signaling molecules (InsPs), whose concentrations change in response to Pi availability. Substitutions of critical binding surface residues impair InsP binding in vitro, inorganic polyphosphate synthesis in yeast and Pi transport in Arabidopsis. In plants, InsPs trigger the association of SPX proteins with transcription factors to regulate Pi starvation responses. We propose that InsPs communicate cytosolic Pi levels to SPX domains and enable them to interact with a multitude of proteins to regulate Pi uptake, transport and storage in fungi, plants and animals.

相關焦點

  • 研究揭示真核生物磷脂酶D的結構與機制
    該研究解析了植物磷脂酶Dα1及其與產物磷脂酸(PA)複合體的晶體結構,詳細闡釋了真核生物磷脂酶D催化磷脂產生磷脂酸及其活性調節的分子機制。磷脂酶(Phospholipase, PL)催化細胞膜上磷脂的水解。根據水解部分的不同,人們將磷脂酶分成磷脂酶A1、A2、C和磷脂酶D (PLD)(圖1)。
  • Science:從結構上揭示真核生物mRNA 3'端加工機制
    酵母CPF具有核酸酶、聚合酶和磷酸酶活性,每種酶活性對應一種結構域(module)。酵母CPF的聚合酶結構域分子量大約為200 kDa。在一項新的研究中,在英國劍橋大學醫學研究委員會分子生物學實驗室的Lori Passmore博士的領導下,研究人員利用低溫電鏡技術首次解析出酵母CPF的聚合酶結構域的解析度為3.5埃的結構。
  • Science:重大發現!Sup35的朊蛋白結構域促進細胞適應環境變化
    然而,更為傳統的研究則強調了這些結構域促進纖維狀聚集體形成的能力。這樣的結構域也被稱為朊蛋白結構域(prion domain)。它們首先是在形成澱粉狀蛋白樣聚集體(amyloid-like aggregate)的芽殖酵母蛋白中鑑定出的。鑑於這些聚集體是可遺傳的並且改變含有朊蛋白結構域的蛋白的活性,因而它們被認為是真菌和其他有機體中的一種常見的表型遺傳機制。
  • 鄧紅雨課題組揭示皰疹病毒免疫逃逸及宿主天然免疫調節的分子機制
    該研究鑑定出一個負調節STING和MAVS介導的天然免疫反應的宿主蛋白磷酸酶PPM1G,並解析了卡波西氏肉瘤相關皰疹病毒(KSHV)利用間質蛋白ORF33挾持PPM1G進行免疫逃逸的分子機制。皰疹病毒是一個古老的病毒家族,在進化過程中發展出多種策略,抑制宿主的天然免疫反應,以成功地感染細胞並建立持續的潛伏感染。
  • 研究揭示蛋白酶體在泛素鏈誘導下的變構及底物識別機制
    該研究解析了一系列蛋白酶體在K48-Ub4泛素鏈存在下的近原子解析度冷凍電鏡結構,首次捕捉到蛋白酶體與K48-Ub4泛素鏈結合的三維結構,揭示了泛素鏈在調節蛋白酶體識別泛素化底物進而引發底物降解的分子機制,為最終闡明生理條件下蛋白酶體降解泛素化底物機制提供了關鍵結構基礎
  • Cell Res | 新進展,張鵬團隊解析植物PLDα1的晶體結構,揭示真核磷脂酶D的催化和調控機制
    研究測定了全長植物PLDα1在apo狀態和與PA的配合物中的晶體結構,揭示了真核磷脂酶D(PLD)的催化和調控機制。自植物中PLD鑑定以來,大量的PLD在哺乳動物和其他真核生物中得到了廣泛的研究。PLDs主要通過其最終產物PA發揮多種生物學功能,而在一定程度上通過相互作用蛋白發揮作用。在真核細胞中,PA不僅是膜脂合成的結構中間脂質,而且是與下遊靶標結合的重要的第二信使分子,調節各種細胞事件。PLD可促進細胞增殖、發炎、病毒感染,並在神經退行性疾病、人類癌症和植物應激反應中發揮作用。
  • 三、SH-2結構域的調節作用
    三、SH-2結構域的調節作用   (一)SH-2結構域的結構特點   前已所述,PTKs src家族包括p59lck和p59fyn,這兩個分子的氨基端有三個同源的區域。
  • Mol Plant | 河南大學王學路團隊揭示鹽脅迫抑制豆科植物-根瘤菌...
    GSK3蛋白激酶磷酸化共生關鍵轉錄因子NSP1,從而介導鹽脅迫抑制豆科植物-根瘤菌共生的分子機制。一系列的磷酸化實驗和DNA結合實驗表明,GmSK2-8通過磷酸化GmNSP1的LHR1結構域中的5個磷酸化位點,抑制其結合到下遊共生響應基因的啟動子上。鹽脅迫也減弱了內源GmNSP1對共生響應基因的啟動子的結合。GmSK2-8 的敲低表達植株和NSP1磷酸化位點突變植株在根瘤形成上對鹽脅迫相對不敏感。
  • Science:蛋白質泛素化機制研究新進展
    通過三型分泌系統分泌效應分子進入真核細胞內,進而阻斷或調節宿主關鍵信號轉導通路是許多病原菌普遍採用的致病機制。尋找效應分子在宿主細胞中的靶蛋白並闡明其作用於靶蛋白及相關信號通路的生物化學機理對我們了解病原菌致病機理和建立有效防治手段有著重要的意義。同時,這也可能促進我們對真核細胞本身信號轉導機制的進一步理解。
  • 研究揭示皰疹病毒免疫逃逸及宿主天然免疫調節的分子機制
    這其中的分子機制是什麼?近期,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鄧紅雨課題組鑑定出一個負調節STING和MAVS介導的天然免疫反應的宿主蛋白磷酸酶PPM1G,並解析了卡波西氏肉瘤相關皰疹病毒(KSHV)利用間質蛋白ORF33挾持PPM1G,進行免疫逃逸的分子機制。
  • 脅迫條件下動物細胞內穩態調節機制獲揭示
    華南農業大學、嶺南現代農業科學與技術廣東省實驗室鄧詣群教授、文繼開教授研究團隊揭示了細胞在真菌毒素、細菌脂多糖等脅迫條件下通過PKR/ SPHK1信號通路交互調控細胞凋亡與存活,從而維持細胞穩態的關鍵作用機理。相關研究8月15日在線發表於《細胞死亡及分化》。
  • 專家點評|轉錄調控複合物INTAC結構功能更新對磷酸酶PP2A的認知
    編者按毋庸置疑,基因轉錄的精細調控是細胞生命活動的核心,然而圍繞RNA聚合酶Pol II的C端結構域CTD的磷酸化是如何被精細調控的很長一段時間都是領域內的關鍵科學問題,過去更多的是比較清楚CTD如何被加上磷酸化開啟轉錄調控,但是CTD的磷酸化如何精細的被去除從而抑制轉錄的相關研究相對缺乏。
  • 科學家解析DNA修復機制
    近期來自浙江大學生命科學研究院、韓國成均館大學、香港大學和美國M.D.安德森癌症中心的研究人員聯合發表了題為「RAD18-BRCTx interaction is required for efficient repair of UV-induced DNA damage」的研究論文,揭示了
  • 胡俊傑課題組揭示Climp63腔內結構域通過自身相互作用發揮作用
    真核細胞的內質網是一個由管狀和片狀兩種主要形態結構拼接而成的連續的膜系統。片狀內質網呈扁平囊狀,大多出現在細胞核周圍,且表面通常承載了核糖體,也因此被稱為粗面內質網。構成片狀內質網的兩層平行膜之間會保持50納米左右的距離,且沒有膜的彎曲,而其邊緣則等同於半個管狀結構,有很高的膜曲度。
  • 突破歷史 | 重大進展,上海九院首次以第一單位在Science發文,揭示核糖核酸酶P高解析度結構
    真核生物核RNase P全酶的高解析度結構尚未確定,阻礙了我們對高等生物RNase P的結構組織和作用機制的理解。蛋白質組分形成鉤狀結構,環繞RNA並將RNase P穩定成「測量裝置」,其具有識別L形前tRNA的兩個固定錨。這些結果不僅揭示了酵母RNase P的結構,而且提供了如何通過真核RNase P處理前tRNA的5'前導的分子基礎。
  • Nature:中美科學家聯手揭示軍團菌效應蛋白SidJ調節磷酸核糖泛素化...
    2019年7月24日訊/生物谷BIOON/---細菌病原體嗜肺軍團菌(Legionella pneumophila)使用通過它的Dot/Icm分泌系統遞送的數百種效應蛋白廣泛地調節宿主細胞功能,從而產生一種允許它複製的細胞內微環境(intracellular niche)。
  • 生物物理所揭示皰疹病毒免疫逃逸及宿主天然免疫調節的分子機制
    這其中的分子機制是什麼?近期,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鄧紅雨課題組鑑定出一個負調節STING和MAVS介導的天然免疫反應的宿主蛋白磷酸酶PPM1G,並解析了卡波西氏肉瘤相關皰疹病毒(KSHV)利用間質蛋白ORF33挾持PPM1G,進行免疫逃逸的分子機制。
  • Science:揭示LMBR1L基因調節淋巴細胞生成機制
    2019年5月18日訊/生物谷BIOON/---Wnt/β-連環蛋白信號轉導是哺乳動物發育的關鍵調節因子。在造血系統中,Wnt/β-連環蛋白信號轉導促進造血幹細胞(HSC)的存活和更新以及定向分化為造血祖細胞和淋巴細胞。然而,Wnt/β-連環蛋白的表型效應是較為複雜的,這是因為過量或不足的β-連環蛋白活性具有有害後果。
  • Science:首次從結構上揭示細菌細胞器如何組裝
    2017年6月27日/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能源部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和密西根州立大學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提供有史以來一種完整的被稱作細菌微區室(bacterial microcompartments, BMC)的細胞器的最為清晰的圖片,從而揭示出這種細胞器的蛋白外殼(protein shell)在原子水平解析度下的結構和組裝過程。
  • Science:揭示HDAC6介導NLRP3和pyrin炎性體激活機制
    核苷酸結合結構域、富含亮氨酸的重複序列和含熱蛋白(pyrin)結構域的蛋白3(NLRP3)可被奈及利亞菌素nigericin)、細胞外ATP和尿酸單鈉(MSU)晶體、明礬、二氧化矽和澱粉樣蛋白等各種微粒激活,而pyrin炎性體可被艱難梭菌毒素B的Rho-葡糖基化活性所刺激。炎性體激活的一個重要特徵是每個細胞形成單個超分子點狀物(也稱為斑點)。然而,這類點狀物的位置和轉運仍然是未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