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首次從結構上揭示細菌細胞器如何組裝

2020-12-05 生物谷

來自美國能源部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和密西根州立大學的研究人員首次獲得原子水平的完整細菌微區室結構圖。圖片來自Markus Sutter/Berkeley Lab and MSU。


2017年6月27日/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能源部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和密西根州立大學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提供有史以來一種完整的被稱作細菌微區室(bacterial microcompartments, BMC)的細胞器的最為清晰的圖片,從而揭示出這種細胞器的蛋白外殼(protein shell)在原子水平解析度下的結構和組裝過程。他們研究的這種細胞器的蛋白外殼來自一種生活在海洋中的粘細菌,即赭黃嗜鹽囊菌(

Haliangium ochraceum

)。這種完整的細菌細胞器蛋白外殼的結構圖有助提供用於抵抗致病菌或出於有益目的對細菌細胞器進行生物改造的重要信息。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2017年6月23日的

Science

期刊上,論文標題為「Assembly principles and structure of a 6.5-MDa bacterial microcompartment shell」。

這些細菌微區室的共同結構特點是位於這種微區室中心的酶被一種選擇性通透蛋白外殼包裹著。一些突出的例子包括用於二氧化碳固定的羧酶體(carboxysome)和在很多致病性細菌中發現的分解代謝微區室。

論文通信作者、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結構生物學家Cheryl Kerfeld注意到,這些細胞器被一些細菌用來固定二氧化碳。理解這種微區室的蛋白外殼是如何組裝的,以及它如何讓一些化合物通過同時阻擋其他的化合物,可能有助開展改善碳固定---更寬泛的說,生物能源---的研究。這類細胞器也有助很多致病性細菌代謝正常的非致病性細菌不能夠代謝的化合物,從而讓它們具有一種競爭優勢。

這些研究人員注意到,這些細胞器的內含物決定著它們的特定功能,但是細菌微區室的蛋白外殼整體結構基本上都是一樣的。這種微區室蛋白外殼提供一種選擇性通透屏障,從而將在它的內部發生的反應與細胞的其餘部分分隔開。這能夠讓多步驟反應更加高效地發生,阻止不想要的幹擾,並且對這些密封的反應可能產生的有毒化合物進行限制。

不同於真核細胞的質膜,細菌微區室具有由蛋白組成的多面體殼。

論文第一作者、密西根州立大學高級研究助理、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分子生物物理學與整合成像部門科學家Markus Sutter說,「對質膜而言,存在膜蛋白讓分子通過。對細菌微區室而言,這種多面體殼是由蛋白組成的,因此細菌微區室的殼蛋白不僅具有結構上的作用,而且它們也負責底物選擇性通過這種蛋白外殼。」

早期的研究已揭示出組成這種細菌微區室蛋白外殼的單個組分,但是對整個細胞器進行成像是充滿挑戰的,這是因為它具有較大的大約6.5兆道爾頓(MDa)的分子量。

這些研究人員能夠展示5種不同的蛋白如何形成三種不同的形狀:六邊形、五邊形和一對堆疊在一起的六邊形,它們一起組裝成一種二十面體外殼。

這些研究人員說,通過利用這篇論文中的結構數據,科學家們能夠設計實驗來研究分子如何通過這種蛋白外殼的機制,以及構建定製的細胞器用於碳捕獲,或者製造有價值的化合物。(生物谷 Bioon.com)

參考資料:1.Markus Sutter, Basil Greber, Clement Aussignargues et al. Assembly principles and structure of a 6.5-MDa bacterial microcompartment shell. Science, 23 Jun 2017, 356(6344):1293-1297, doi:10.1126/science.aan32892.Study sheds light on how bacterial organelles assemble

相關焦點

  • 科學家首次獲得原子水平細菌微區室結構圖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能源部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和密西根州立大學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提供有史以來一種完整的被稱作細菌微區室(bacterial microcompartments, BMC)的細胞器的最為清晰的圖片,從而揭示出這種細胞器的蛋白外殼(protein shell)在原子水平解析度下的結構和組裝過程。
  • 細菌鞭毛是如何測量自己的身長?
    本研究首次實現在體外培養環境完成從全能幹細胞培育出胚胎的過程。研究人員在一個三維的框架中將胚胎幹細胞和胚胎外幹細胞相結合,結果發現這些幹細胞會自組裝出一個類似自然胚胎的可發育結構。這一人造胚胎是研究哺乳動物胚胎發育的重要模型。圖1.
  • 打破認知—細菌也有細胞器,研究它們可以了解複雜的細胞如何進化
    但這種說法忽略了這樣一個事實:在過去幾十年裡,研究人員一直在悄悄地揭示原核生物內部的許多複雜結構,包括膜結合細胞器。真核生物都有一套共同的細胞器,與之相反,不同的原核生物群體展示了它們自己的特殊區域。1979年發現的一種細菌細胞器,本質上是一個包裹在脂質包裹中的小磁鐵;另一種宿主有一系列對能量代謝至關重要的反應;還有一些作為營養物質的小儲存單元。
  • 2017年6月23日Science期刊精華
    1.Science:首次從結構上揭示細菌細胞器如何組裝doi:10.1126/science.aan3289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能源部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和密西根州立大學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提供有史以來一種完整的被稱作細菌微區室(bacterial microcompartments, BMC)的細胞器的最為清晰的圖片,從而揭示出這種細胞器的蛋白外殼
  • Science:重大進展!揭示內質網通過接觸調節無膜細胞器的生物發生和...
    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2020年1月31日的Scienc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Endoplasmic reticulum contact sites regulate the dynamics of membraneless organelles」。他們在這篇論文中描述了他們對人細胞進行活細胞螢光顯微鏡觀察以及他們取得的研究結果。
  • Science:利用三維結構變化揭示細菌視紫紅質工作機制
    2016年12月31日/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利用強大的新工具,來自日本、法國、瑞典、瑞士、韓國和德國的研究人員展示了作為一種質子泵,細菌視紫紅質(bacteriorhodopsin)如何利用光線讓質子跨過細胞膜,從而產生能夠被用來驅動細胞活動的電荷差異。
  • Science:從結構上揭示真核生物mRNA 3'端加工機制
    酵母CPF具有核酸酶、聚合酶和磷酸酶活性,每種酶活性對應一種結構域(module)。酵母CPF的聚合酶結構域分子量大約為200 kDa。在一項新的研究中,在英國劍橋大學醫學研究委員會分子生物學實驗室的Lori Passmore博士的領導下,研究人員利用低溫電鏡技術首次解析出酵母CPF的聚合酶結構域的解析度為3.5埃的結構。
  • 2020年1月31日Science期刊精華,我國科學家同期發表一篇Science論文
    揭示內質網通過接觸調節無膜細胞器的生物發生和裂變doi:10.1126/science.aay7108; doi:10.1126/science.aba3771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科羅拉多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內質網與細胞中的至少兩個無膜區室(membraneless compartment)接觸並影響它們的影響。
  • Science |揭示冠狀病毒複製特殊「細胞器」
    冠狀病毒是單鏈RNA病毒,在細胞質中完成病毒基因組複製,為了避免病毒核酸被宿主細胞識別,通常會誘導內質網形成病毒複製細胞器,雙層膜囊泡是其中的主要組分,為病毒RNA合成、轉運、包裝提供微環境。然而,精細的病毒結構、動態過程還有待進一步闡明。
  • Nature:揭示DEAD-box ATP酶是相分離細胞器的調節因子
    2019年9月3日訊/生物谷BIOON/---細胞中存在許多種細胞器。一些細胞器是有膜包圍的,比如細胞核、線粒體、溶酶體、內質網、高爾基體和葉綠體等。還有一些細胞器是無膜包圍的,比如核仁、處理小體(processing body)、P顆粒(P granule)和應激顆粒(stress granule)等。
  • Science:利用多色染料揭示細菌細胞分裂機制,有助精準抵抗超級細菌
    2017年2月18日/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印第安納大學、哈佛大學、荷蘭代爾夫特理工大學和英國紐卡斯爾大學的研究人員首次非常詳細地揭示出促使細菌發生細胞分裂的生化時鐘運作機制。
  • Science:首次發現病毒操縱細菌細胞結構機制
    2017年1月15日/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研究人員首次描述非常大的病毒在感染期間如何重編程細菌細胞內的結構。這一重編程過程讓這些外來入侵的病毒誘導細胞產生上百個新的病毒,最終讓它們感染的細胞因發生爆裂而死亡。
  • 化工學院仰大勇團隊:通過DNA動態組裝在細胞內構建類細胞器結構
    本站訊 近期,天津大學化工學院仰大勇教授課題組在化學領域權威期刊Angewandte Chemie(德國應用化學)上發表通過DNA動態組裝在細胞內構建類細胞器結構並調控細胞行為的研究。天津大學化工學院郭小翠博士和李鳳副教授為共同第一作者。相關成果已申請中國發明專利。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的資助支持。
  • Science:解析出嗜熱棲熱菌V/A-ATP酶的三維結構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奧地利科學技術研究所的結構生物學者Leonid Sazanov和博士後研究員Long Zhou如今解析出V/A-ATP酶家族代表性成員的首個原子結構,填補了這些必不可少的分子機器的進化樹上的空白。利用最新的低溫電鏡(cryo-EM)方法獲得的這些結果揭示了這種酶的結構類似於渦輪機或水磨機。
  • Science:大自然如何設計原始的細菌鞭毛
    細菌鞭毛結構。2017年4月15日/生物谷BIOON/---在某些菌體上附有細長並呈波狀彎曲的絲狀物,少則1-2根,多則可達數百根。這些絲狀物稱為鞭毛,是細菌的運動器官。鞭毛的長度常超過菌體若干倍。細菌的鞭毛自細胞膜長出,游離於細菌細胞外,由遠端的鞭毛絲、近端的鞭毛鉤和埋置在細胞壁和細胞膜中的基體組成。
  • Science:浙大張興團隊等首次解析綠硫細菌光合作用反應中心複合物...
    綠硫細菌的光合作用系統整體結構十分獨特,包括外周捕光天線綠小體(chlorosome)、內周捕光天線FMO(Fenna-Matthews-Olson)和鑲嵌於細胞膜上的反應中心綠硫細菌的光反應中心為鐵-硫型 (type-I型),其核心由兩個相同的蛋白亞基構成 (即同質二聚體)。在生物進化上,綠硫細菌的反應中心被認為可能接近於地球上原始的光合反應中心。
  • 揭示那些科學家們獲得的「首次」研究發現
    Science:首次構建出人腦細胞結構數字圖譜—Julich-Braindoi:10.1126/science.abb4588ulich-Brain是第一個人腦三維圖譜的名稱,它以微觀解析度反映了大腦結構的變化。
  • Science Advances | 馬克斯·普朗克植物分子生理研究所揭示植物間如何分享它們的遺傳物質—交換細胞器
    位於德國波茨坦大學的馬克斯·普朗克植物分子生理研究所的研究人員現在已經能夠使用新的實驗方法首次展示遺傳物質是如何傳播的。2021年1日11日,Molecular Biology Evolution雜誌報導了德國馬克斯-普朗克植物分子生理學研究所Alexander P.
  • 昆明植物所等在細胞器基因組組裝軟體開發研究中取得進展
    隨著DNA高通量測序技術的發展,測序成本下降,低覆蓋度的全基因組測序數據得以大規模產生,如何快速、準確地組裝細胞器基因組對後續生物學問題的研究非常重要。細胞器基因組序列在研究真核生物系統發育、譜系地理、雜交和物種鑑定等方面具有重要價值。
  • 上海有機所等在分子伴侶調控無膜細胞器動態組裝研究中獲進展
    然而目前,學界缺乏關於蛋白相分離穩態在不同無膜細胞器中如何被精密調控的研究。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生物與化學交叉中心劉聰課題組、方燕姍課題組與上海交通大學的研究人員合作,發現了一類維持無膜細胞器中蛋白穩態的關鍵分子伴侶Hsp40。其自身具有較強的相分離能力,並能夠與無膜細胞器中的蛋白發生協同相分離,在維持蛋白質高度動態的相分離中起到關鍵作用。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Proc. Nat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