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 Advances | 馬克斯·普朗克植物分子生理研究所揭示植物間如何分享它們的遺傳物質—交換細胞器

2021-02-23 植物生物技術Pbj

就目前所知,遺傳物質可以從一個細胞遷移到另一個細胞,甚至可以在不同生物間進行交換。位於德國波茨坦大學的馬克斯·普朗克植物分子生理研究所的研究人員現在已經能夠使用新的實驗方法首次展示遺傳物質是如何傳播的。

2021年1日11日,Molecular Biology Evolution雜誌報導了德國馬克斯-普朗克植物分子生理學研究所Alexander P. Hertle等近期在Science Advances刊發題為「Horizontal genome transfer by cell-to-cell travel of whole organelles」的文章的評述。

遺傳物質在不同植物中轉移,可能導致遺傳物質的新組合,或者受體細胞建立兩種遺傳變異。這兩種不同基因組的結合,稱為異源多倍體化,在進化方面是非常有趣的,因為它導致新的植物物種的形成。這種現象廣泛存在於許多植物群體中,包括許多重要作物,如麵包小麥和硬粒小麥、燕麥、棉花、油菜、咖啡和菸草。

為了了解基因組從一個細胞轉移到另一個細胞的機制,馬克斯·普朗克分子植物生理學研究所的Ralph Bock研究團隊對兩種不同的菸草植株進行相互嫁接,並在顯微鏡下實時觀察連接的細胞。

經過一段時間後,這兩種植物在嫁接連接處生長在一起,導致了兩種植物之間的生理連接。該研究的第一作者Alexander Hertle表示:「能夠觀察到基因組在連接部位以高頻率雙向轉移。」

研究人員通過新的實驗裝置還能夠觀察到移植部位創面組織細胞壁的結構變化。作者發現,細胞壁形成突出物,在兩個組織部分之間形成連接。另外,一些質體可通過細胞間的小孔進行遷移。因此,作者證實了DNA被包裹在細胞器中進行轉移。(研究不能完全排除裸露的DNA在細胞之間移動)

該項研究發現了一個非常大的細胞結構的細胞間交換新途徑,寄生植物(例如槲寄生)也可以利用這種新途徑與宿主進行基因交換。此外,線粒體和核基因組是否也使用類似的轉移機制仍需要更多的研究工作去驗證。

參考連結:

https://advances.sciencemag.org/content/7/1/eabd8215

https://phys.org/news/2021-01-genetic-material.html


植物生物技術Pbj 交流群

為了能更有效地幫助廣大的科研工作者獲取相關信息,植物生物技術Pbj特建立微信群,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投稿以及文獻相關問題、公眾號發布內容及公眾號投稿問題都會集中在群內進行解答,同時鼓勵在群內交流學術、碰撞思維。為了保證群內良好的討論環境,請先添加小編微信,掃描二維碼添加,之後我們會及時邀請您進群。小提示:添加小編微信時及進群後請務必備註學校或單位+姓名,PI在結尾註明,我們會邀請您進入PI群


相關焦點

  • Science子刊:意外!植物細胞竟可交換細胞器
    2021年1月10日訊/生物谷BIOON/---過去的遺傳實驗已表明,當植物嫁接在一起時,整個基因組可以在宿主和嫁接體之間移動,但並不清楚遺傳物質是如何移動的。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德國馬克斯-普朗克植物分子生理學研究所的研究人員證實了整個細胞器可以在植物細胞之間移動,並且是帶著它們的基因組一起移動。
  • Science:首次從結構上揭示細菌細胞器如何組裝
    2017年6月27日/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能源部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和密西根州立大學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提供有史以來一種完整的被稱作細菌微區室(bacterial microcompartments, BMC)的細胞器的最為清晰的圖片,從而揭示出這種細胞器的蛋白外殼(protein shell)在原子水平解析度下的結構和組裝過程。
  • Science:重大進展!揭示內質網通過接觸調節無膜細胞器的生物發生和...
    圖片來自Science, 2020, doi:10.1126/science.aay7108。人體有一類稱為真核細胞的細胞,它們具有包裹在細胞膜內的細胞核和細胞器。先前的研究已表明,細胞器在網絡中相互連接,從而使得諸如代謝產物之類的物質通過液泡和細胞器邊界接觸部位得以運輸。
  • 馬普研究員揭示冠狀病毒是如何繁殖其遺傳物質的
    圖片來源: Johannes Pauly / 馬克斯·普朗克·普朗克生物物理化學研究所當某人被新型冠狀病毒 SARS-CoV-2感染時,該病原體在被感染者的細胞中迅速增殖。 要做到這一點,病毒必須繁殖它的遺傳物質,其中包括一條長 RNA 鏈。 這項工作是由病毒性的「複製機」 ,即所謂的聚合酶來完成的。
  • 打破認知—細菌也有細胞器,研究它們可以了解複雜的細胞如何進化
    真核生物與它們的前輩有很大的不同,從一個完全的原核生物世界到一個包含真核生物的世界的轉變常常被描述為突然的和爆炸性的。但這種說法忽略了這樣一個事實:在過去幾十年裡,研究人員一直在悄悄地揭示原核生物內部的許多複雜結構,包括膜結合細胞器。真核生物都有一套共同的細胞器,與之相反,不同的原核生物群體展示了它們自己的特殊區域。
  • 亮點文章|植物固氮細胞器的合成生物學研究
    在共生固氮體系中,固氮細菌以細胞器的面目出現在宿主植物細胞質中,利用微氧和物質能量充足的有利條件,進行較為穩定長久的固氮反應。但是,共生固氮作用的局限性在於宿主專一性,即共生固氮細菌難以在絕大多數經濟作物上完成侵染和固氮作用。因此,固氮合成生物學面臨的一個重要挑戰是如何突破固氮細菌的宿主專一性,實現主要經濟作物共生或者自主固氮。
  • 中科院外籍科學家揭示病毒如何「騙過」植物併入侵的 揭示病毒的...
    受訪者提供病毒「騙過」植物併入侵的途徑示意圖。受訪者提供掃一掃 看視頻為什麼植物會被病毒、細菌侵襲?病毒、細菌是如何「騙過」植物自身的防禦體系的?如何在保證植物產量不減少的情況下還能增強抵抗力?北京時間8月24日23時,中國科學院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學研究中心的外籍科學家羅莎·洛薩諾·杜蘭(Rosa Lozano Duran)團隊在《細胞》上發表論文,揭示了一條連接細胞膜和葉綠體的重要信號傳遞途徑。植物細胞表面有一層細胞膜,可以將細胞內部與外部環境相隔離,而細胞膜外側是潛在病原體接觸的重要產所。
  • 植物細胞生理
    細胞質(cytoplasm) :由細胞質基質及細胞器等組成。細胞質基質(cytoplasmic matrix,cytomatrix)=細胞漿(cytosol:在真核細胞中除去可分辨的細胞器以外的膠狀物質稱為細胞質基質。
  • 2018上海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卓越創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科研...
    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卓越創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因工作需要,現面向社會招聘科研管理處工作人員1名。一、崗位職責:負責處理本單位試劑耗材採購平臺帳目數據、票據、合同和結算工作,具體包括:1. 負責試劑耗材採購平臺所有帳目核對工作,完成平臺帳目審核操作;2.
  • 打破認知,核糖體蛋白參與植物細胞器內含子剪切
    植物細胞器表達調控,主要發生在轉錄後水平,包括C-to-U RNA編輯,內含子剪切,轉錄本的穩定性和RNA翻譯等步驟。RNA轉錄後加工的分子機制還不甚清楚。為了測試uL18-L1和uL18-L8蛋白是否還保留了與線粒體或葉綠體核糖體結合的能力,作者利用了密度梯度沉降測定了含有這兩種蛋白的複合物的大小,發現它們要比線粒體核糖體和葉綠體核糖體蛋白複合物小得多,因此推測這兩個uL18-Like蛋白與細胞器核糖體組成無關。
  • 2020年1月31日Science期刊精華,我國科學家同期發表一篇Science論文
    揭示內質網通過接觸調節無膜細胞器的生物發生和裂變doi:10.1126/science.aay7108; doi:10.1126/science.aba3771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科羅拉多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內質網與細胞中的至少兩個無膜區室(membraneless compartment)接觸並影響它們的影響。
  • 植物所發現植物細胞器基因組新的演化模式
    植物所發現植物細胞器基因組新的演化模式 2020-10-23 植物研究所 【字體:在基部維管植物石松類卷柏科植物中,這兩種細胞器基因組表現出相似的特徵,但是造成二者趨同演化的機制尚不清楚。   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張憲春研究組從事石松類和蕨類植物的分類和進化研究。近期,研究團隊結合二代與三代DNA測序技術,揭示卷柏科植物存在結構變異複雜的質體與線粒體基因組。
  • 生命學院柴繼傑課題組合作揭示植物TNL類抗病蛋白激活的分子機制
    清華新聞網12月8日電 近日,清華大學生命學院柴繼傑課題組和德國馬克斯-普朗克植物育種研究所的Jane Parker課題組、Paul Schulze-Lefert課題組合作,發文揭示了植物TNL類抗病蛋白RPP1直接識別並結合效應蛋白ATR1、形成抗病小體並作為全酶催化NAD+水解的分子機制。
  • 【學術前沿】學會理事、中科大趙忠團隊揭示植物幹細胞如何免疫...
    【學術前沿】學會理事、中科大趙忠團隊揭示植物幹細胞如何免疫病毒(視頻) 2020-10-10 16:5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病毒如何「騙過」植物併入侵 中科院國際團隊揭示「病毒騙術」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王燁捷為什麼植物會被病毒、細菌侵襲?病毒、細菌是如何「騙過」植物自身的防禦體系的?如何在保證植物產量不減少的情況下還能增強抵抗力?北京時間8月24日晚23時,中國科學院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學研究中心的外籍科學家羅莎 洛薩諾-杜蘭(Rosa Lozano Duran)團隊在《細胞》上發表論文,揭示了一條連接細胞膜和葉綠體的重要信號傳遞途徑。
  • Science:棕色脂肪中細胞器通訊的新機制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密西根大學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研究了作為細胞能量工廠的線粒體和另一種參與蛋白和脂質產生的稱為內質網的細胞器在棕色脂肪細胞內部如何相互作用。特別地,他們研究了一種蛋白複合物在一種稱為內質網相關蛋白降解(ER-associated protein degradation, ERAD)的過程中的作用。
  • 上海生科院揭示植物花青素合成調控機理
    5月2日,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黃繼榮課題組在2016年5月出版的最新一期《分子植物》(Molecular Plant)上發表了題為DELLA proteins promote anthocyanin biosynthesis through sequestering MYBL2 and JAZ repressors
  • 2018年11月Science期刊不得不看的亮點研究
    小編對此進行了整理,與各位分享。1.Science:重磅!揭示帕金森病中的腦細胞死亡機制doi:10.1126/science.aat8407; doi:10.1126/science.aav3986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以小鼠作為研究對象,鑑定出導致與帕金森病相關的身體和智力退化的一連串細胞死亡事件。
  • 柴繼傑課題組與合作者首次揭示植物TNL類抗病蛋白激活的分子機制
    例如TNL如何識別效應蛋白?TNL是否可以形成抗病小體?識別效應蛋白對TIR的NAD+水解活性是否有調節作用?assembly of an NLR immune receptor complex to form a holoenzyme 的研究論文,首次揭示了植物TNL類抗病蛋白RPP1直接識別其效應蛋白ATR1後激活並形成全酶的分子機制。
  • 「細胞器與逆境生物學國際研討會」在上海交大舉辦
    11月7日, 由上海交通大學農業與生物學院、上海交通大學-德國馬普學會「細胞器與逆境生物學」夥伴研究組和中國植物生理與分子生物學學會細胞與發育專業委員會聯合主辦的「細胞器與逆境生物學國際研討會」 在上海交通大學農業與生物學院及Zoom線上平臺舉辦,來自國內外的500餘名學者通過線上和來自全國各地的150餘位師生在現場參與了此次研討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