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首次獲得原子水平細菌微區室結構圖

2020-11-24 健康一線視頻網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能源部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和密西根州立大學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提供有史以來一種完整的被稱作細菌微區室(bacterial microcompartments, BMC)的細胞器的最為清晰的圖片,從而揭示出這種細胞器的蛋白外殼(protein shell)在原子水平解析度下的結構和組裝過程。他們研究的這種細胞器的蛋白外殼來自一種生活在海洋中的粘細菌,即赭黃嗜鹽囊菌(Haliangium ochraceum)。這種完整的細菌細胞器蛋白外殼的結構圖有助提供用於抵抗致病菌或出於有益目的對細菌細胞器進行生物改造的重要信息。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2017年6月23日的Scienc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Assembly principles and structure of a 6.5-MDa bacterial microcompartment shell」。

來自美國能源部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和密西根州立大學的研究人員首次獲得原子水平的完整細菌微區室結構圖。圖片來自Markus Sutter/Berkeley Lab and MSU。  

這些細菌微區室的共同結構特點是位於這種微區室中心的酶被一種選擇性通透蛋白外殼包裹著。一些突出的例子包括用於二氧化碳固定的羧酶體(carboxysome)和在很多致病性細菌中發現的分解代謝微區室。

論文通信作者、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結構生物學家Cheryl Kerfeld注意到,這些細胞器被一些細菌用來固定二氧化碳。理解這種微區室的蛋白外殼是如何組裝的,以及它如何讓一些化合物通過同時阻擋其他的化合物,可能有助開展改善碳固定---更寬泛的說,生物能源---的研究。這類細胞器也有助很多致病性細菌代謝正常的非致病性細菌不能夠代謝的化合物,從而讓它們具有一種競爭優勢。

這些研究人員注意到,這些細胞器的內含物決定著它們的特定功能,但是細菌微區室的蛋白外殼整體結構基本上都是一樣的。這種微區室蛋白外殼提供一種選擇性通透屏障,從而將在它的內部發生的反應與細胞的其餘部分分隔開。這能夠讓多步驟反應更加高效地發生,阻止不想要的幹擾,並且對這些密封的反應可能產生的有毒化合物進行限制。

不同於真核細胞的質膜,細菌微區室具有由蛋白組成的多面體殼。

論文第一作者、密西根州立大學高級研究助理、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分子生物物理學與整合成像部門科學家Markus Sutter說,「對質膜而言,存在膜蛋白讓分子通過。對細菌微區室而言,這種多面體殼是由蛋白組成的,因此細菌微區室的殼蛋白不僅具有結構上的作用,而且它們也負責底物選擇性通過這種蛋白外殼。」

早期的研究已揭示出組成這種細菌微區室蛋白外殼的單個組分,但是對整個細胞器進行成像是充滿挑戰的,這是因為它具有較大的大約6.5兆道爾頓(MDa)的分子量。

這些研究人員能夠展示5種不同的蛋白如何形成三種不同的形狀:六邊形、五邊形和一對堆疊在一起的六邊形,它們一起組裝成一種二十面體外殼。

這些研究人員說,通過利用這篇論文中的結構數據,科學家們能夠設計實驗來研究分子如何通過這種蛋白外殼的機制,以及構建定製的細胞器用於碳捕獲,或者製造有價值的化合物。

原標題:Science:首次從結構上揭示細菌細胞器如何組裝

相關焦點

  • Science:首次從結構上揭示細菌細胞器如何組裝
    來自美國能源部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和密西根州立大學的研究人員首次獲得原子水平的完整細菌微區室結構圖。圖片來自Markus Sutter/Berkeley Lab and MSU。2017年6月27日/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能源部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和密西根州立大學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提供有史以來一種完整的被稱作細菌微區室(bacterial microcompartments, BMC)的細胞器的最為清晰的圖片,從而揭示出這種細胞器的蛋白外殼(protein shell)在原子水平解析度下的結構和組裝過程。
  • Nature:科學家從原子水平上解析噬菌體感染細菌的分子機理
    ,近日,來自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EPFL)的研究人員利用先進的研究工具描述了一百萬個原子「尾部」結構,細菌噬菌體可以利用尾部結構來突破細胞的表面進入到細胞內部,該研究對於理解細菌噬菌體感染細菌的機制,以及後期應用於新型細菌性疾病療法的開發提供了新的線索和希望,相關研究刊登於國際雜誌Nature上。
  • 瘧原蟲入侵細胞過程首次在原子尺度顯示
    新華社雪梨6月29日電(郭陽)一個國際研究團隊藉助低溫冷凍電子顯微鏡技術,首次在原子尺度上描繪出瘧原蟲入侵人體細胞過程的三維結構圖,這有助於開發新型瘧疾疫苗和抗瘧藥物。  瘧疾由瘧原蟲引發,經蚊子叮咬傳播,症狀包括發熱、肌肉疼痛、頭痛、嘔吐、腹瀉等,嚴重時可導致死亡。
  • 我國科學家頂刊發文 解析古老綠硫細菌光合作用反應中心原子結構
    綠硫細菌是光合細菌大家庭中的一員,這類細菌能夠從硫化氫、膠體狀硫黃和硫代硫酸鹽等物質獲得電子而進行厭氧的光合作用。它們生活在例如印度尼西亞的Matano湖和黑海約110-120米的深水中,在那裡,光照變得極其微弱,每個細菌一天也就能夠捕獲少量的光子。更有甚者,在墨西哥海岸附近發現有一種綠硫細菌,生活在水深2500米太平洋中的海底黑煙囪周圍。
  • Nature 報導冷凍電鏡解析度首次提升到原子水平|學霸晚報
    報導稱,這種做法在世界上尚屬首次。 儘管一些醫學專家認為這類試驗在倫理上有問題,但「挑戰試驗」可以在比尋常手段更短的時間內完成臨床試驗。在吸入稀釋劑量的新冠病毒後,試驗參與者將被密切監測,科學家和醫生將能更好地了解新冠病毒以及新冠疫苗的效果。 倫敦帝國理工學院傳染病系「人體挑戰」項目的首席研究員克裡斯・丘(Chris Chiu)博士解釋說:「通過人體挑戰研究,以獨特的方式增進對新冠肺炎的了解,並加速許多潛在的新冠肺炎治療方法以及疫苗的開發進度」。
  • 科學家首次在細菌中發現朊病毒
  • 科學家首次看到水合鈉離子的原子級「真面目」
    但就是這件小事,卻難倒了無數大科學家。  人們已經知道,水能溶解很多東西,並與其形成團簇,但這種離子水合物的微觀結構和動力學一直是學術界爭論的焦點。直到5月14日出版的英國《自然》雜誌刊發了一篇北京大學江穎、徐莉梅、高毅勤課題組與中國科學院/北京大學王恩哥課題組合作的研究成果後,人們才首次看到水合鈉離子的原子級「真面目」,研究人員還同時發現了一種水合離子輸運的幻數效應。
  • 我科學家揭開百年謎題 首次看見水合離子原子結構
    記者從中國科學院獲悉:近日,北京大學量子材料科學中心江穎課題組、徐莉梅課題組、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高毅勤課題組與中國科學院/北京大學王恩哥課題組合作,繼2014年獲得世界首張亞分子級分辨的水分子圖像後,再次取得突破,首次得到了水合離子的原子級分辨圖像,並發現了一種水合離子輸運的幻數效應
  • 殺死「超級細菌」!科學家從蜻蜓翅膀的納米粒子獲得靈感,開發出...
    科學家從蜻蜓翅膀的納米粒子獲得靈感,開發出新型抗菌表面  Evelyn Zhang • 2020-08-25 09:39:11 來源:前瞻網
  • 《細胞》:愛滋病病毒衣殼蛋白結構圖首次繪出
  • 首次發現,科學家確認細菌具有24小時生物鐘
    在同類的首次發現中,科學家發現,一種非光合作用細菌受到與其他許多生命形式息息相關的晝夜節律的調節。在人類中,我們的晝夜節律就像細胞中的生物鐘一樣,控制著我們體內幾乎所有的過程,影響我們的睡眠和起床時間,以及新陳代謝和認知過程的功能。
  • 科學家公布有史以來最精確的銀河繫結構圖
    ,科學家為了讓人類更好的認識銀河系,利用太空望遠鏡、遙感技術和超級計算機等技術和工具經過長時間的繪製,繪製出銀河系的結構圖,從銀河系的結構圖來看,在銀河系區域內存在大量發光的恆星,其中銀河系最明顯的特徵是它有4條螺旋結構從銀河系中心區域向外延伸,形成一個像旋轉的螺旋體。
  • 《科學》:寨卡病毒結構圖首次繪製—新聞—科學網
    《科學》:寨卡病毒結構圖首次繪製
  • 低溫電子顯微鏡終於打破了原子解析度的障礙
    低溫電子顯微鏡揭示了載鐵蛋白的原子細節,載鐵蛋白是一種中空的球形蛋白質複合物,可存儲鐵 現在,科學家們首次將cryo-EM的解析度提高到了原子水平,從而使他們可以精確定位各種蛋白質中單個原子的位置,其解析度可以與X射線晶體學相媲美。 「這真是太神奇了,」密西根大學安阿伯分校的低溫電磁學專家梅拉妮·奧希說。「要看到這種細節水平,那就太漂亮了。」
  • 我國首次獲得原子晶片上的「玻色-愛因斯坦凝聚體」
    新華網上海12月9日電(記者楊金志)記者從中科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獲悉,由中科院院士王育竹領導的研究小組,近日實現了我國第一個原子晶片上的玻色―愛因斯坦凝聚體,標誌著我國冷原子物理研究和量子信息存儲技術研究取得標誌性進展。
  • 排斥極化子首次在實驗室獲得
    中國科技網訊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5月24日(北京時間)報導,奧地利因斯布魯克大學的研究團隊首次在實驗中藉助超冷量子氣體,成功獲得並全面分析了新型準粒子――排斥的極化子,相關研究報告發表在同日出版的《自然》雜誌網絡版上。  超冷量子氣體是一個理想的實驗模型系統,可用來模擬處於凝聚態的物理現象。
  • 美科學家創建首個新冠病毒門鑰匙3D結構圖:疫苗藥物開發關鍵靶點
    魚羊 乾明 發自 雲凹非寺量子位 報導 | 公眾號 QbitAI根據中國研究人員提供的病毒基因組序列,美國科學家新冠病毒研究迎來新進展。2月19日,美國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團隊在Science雜誌發表研究成果,宣布成功解析新冠病毒S蛋白結構,並重建首個新冠病毒附著並感染人類細胞部分的3D原子尺寸結構圖。作為新冠病毒附著並感染人類的核心之一,S蛋白是開發疫苗、治療性抗體和藥物的關鍵靶點。
  • 我國科學家首次「看見」水合離子的微觀結構
    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獲悉,近日,北京大學量子材料科學中心江穎課題組、徐莉梅課題組、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高毅勤課題組與中國科學院/北京大學王恩哥課題組合作,繼2014年獲得世界首張亞分子級分辨的水分子圖像後,再次取得突破,首次得到了水合鈉離子的原子級分辨圖像,並發現了一種水合離子輸運的幻數效應。
  • 科學家裡有雷射技術首次測量原子間範德華力
    原子間、分子間和物體表面間的範德華力以各種不同方式出現在日常生活中。例如,蜘蛛和壁虎就是依靠範德華力才能沿著平滑的牆壁向上爬,我們體內的蛋白質也是因為範德華力的存在才會摺疊成複雜的形狀。  範德華力是以荷蘭科學家約翰內斯•迪德裡克•範德華的名字命名的,他在1873年第一次提出了範德華力這個概念用以解釋氣體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