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裡有雷射技術首次測量原子間範德華力

2020-11-24 OFweek維科網

  原子間、分子間和物體表面間的範德華力以各種不同方式出現在日常生活中。例如,蜘蛛和壁虎就是依靠範德華力才能沿著平滑的牆壁向上爬,我們體內的蛋白質也是因為範德華力的存在才會摺疊成複雜的形狀。

  範德華力是以荷蘭科學家約翰內斯•迪德裡克•範德華的名字命名的,他在1873年第一次提出了範德華力這個概念用以解釋氣體的行為。這種力非常微弱,只有當原子或者分子十分靠近的時候才有意義。原子電子云的漲落使得原子具有瞬時電偶極矩,從而誘導附近的原子產生電偶極矩,結果會產生相互吸引的偶極間相互作用。

  間接測量

  對原子間範德華力的間接測量已有非常多的研究成果,例如分析宏觀物體間的淨力來獲得經驗值,或者利用光譜學來分析雙原子分子中兩個原子間的長程作用力。但在這之前一直缺乏直接測量範德華力的相關研究。

  這項最新的研究是由帕萊佐的查爾斯•法布裡實驗室(Laboratoire Charles Fabry, LCF)和裡爾大學(University of Lille)的研究人員共同完成的。「我們所做的是,直接測量兩個位於可控距離內的獨立原子間的範德華力,原子間的距離由實驗人員設定。據我們所知這是首次實現直接測量,」LCF團隊成員蒂埃裡•拉哈耶(Thierry Lahaye)說。

  在測量原子間作用力時,控制兩個普通原子之間的距離是極其困難的,因為相關的距離非常小。研究團隊利用裡德伯原子來解決這個問題,它們比普通原子大很多。裡德伯原子中有一個電子處於高激發態,這意味著它們有一個很大的瞬時電偶極矩,因此即使處於相對較遠的距離,也會存在較大的範德華力。它們同時還有某些獨特的性質,使得它們在實驗室中可以被精確控制。

  原子對

  實驗首先利用兩束高度聚焦的雷射束分別捕獲兩個銣原子,並將原子分隔開幾微米的距離。然後將一束特定波長的雷射束照射在原子上,使得體系在基態和一個或兩個裡德伯原子之間振蕩。研究團隊發現,當條件合適時,體系將在基態和一對裡德伯原子之間振蕩,此時兩個原子分別在兩束雷射的焦點上。通過測量這些振蕩,研究人員計算出了兩個裡德伯原子之間的範德華力。

  研究人員通過調整捕獲雷射束,可以將裡德伯原子靠近或拉遠。當研究人員改變原子之間的距離R時,作用力表現出與R的6次方呈反比的變化規律——這一結果和預期的範德華力完全一樣。

  除了測量範德華力,研究團隊還發現兩個相互作用的裡德伯原子的量子態演化是完全相干的。LFC團隊成員安託萬•布拉維斯(Antoine Browaeys)稱,這是「在原子物理中從未見到過的」。

相關焦點

  • 法科學家首次直接測量範德華力
    科技日報訊 (記者劉霞)據物理學家組織網7月9日(北京時間)報導,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員在最新一期《物理評論快報》上撰文指出,他們首次直接對兩個原子間的範德華力進行了測量,另外,測量中使用的技術也可用於製造在量子計算機中非常有用的量子邏輯門。
  • 範德華力和分子間作用力有什麼區別呢?
    編審觀點:相對於化學鍵,分子間作用力是一類弱作用力,包括範德華力和氫鍵這兩類最常見的分子間力。①色散力:所有分子之間都有的最為普遍存在的範德華力,是範德華力的主要構成部分,取決於分子產生的瞬間偶極矩的大小。
  • 範德華力的本質到底是什麼呢?
    範德華力的本質到底是什麼呢?原子與原子之間以及離子與離子之間是依靠化學鍵結合成分子的,而微觀分子又是怎樣聚集成宏觀物質的呢?為什麼在溫度足夠低時許多氣體會凝聚為液體,甚至凝固為固體?是怎樣的吸引力使這些分子凝聚在一起的?這是科學家繼研究化學鍵後探討的又一問題。
  • 糊塗了,壁虎爬牆究竟是範德華力還是卡西米爾力,哪個對?
    之前一直有文章說壁虎爬牆是因為範德華力的作用,那麼為什麼「科學大院」又說是卡西米爾效應呢?對此,我想借本文跟大家探討一下,這兩種說法究竟哪個對,「科學大院」的說法有沒有錯?一、什麼是範德華力?範德華力是產生於分子或原子之間的吸引力,也稱為分子作用力。
  • 青島能源所首次實現蛋白質中範德華作用的定量解析
    中國科學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蛋白質設計研究組研究出一種新的核磁共振方法,通過檢測蛋白質甲基基團碳原子與其它脂肪族側鏈碳原子之間的跨範德華力的J-耦合常數,首次實現了對蛋白質中範德華作用的定量解析。
  • 反物質原子光譜測量首次完成
    光照射可以激發原子,當原子恢復至基態時會發光,光的頻率分布形成,可以借用其光譜精確地測量出原子屬性,這也是光譜學的基本原理。但是,反物質難以產生和捕捉,因為反物質一旦與物質接觸就會湮滅,這為科學家測量其屬性帶來挑戰。  歐核中心反質子減速器的最新進展,讓研究人員得以捕捉和測量反質子與反氫原子。
  • 科學家提出了測量原子的新方法
    ITMO大學的科學家及其俄羅斯科學院的同事提出了一種統計分析分子間相互作用和原子大小的新方法。他們的研究成為ChemPhysChem雜誌的頭版。從化學的角度來看,我們所有人都生活在一個永恆的分子間相互作用的世界中。泡茶、消化食物,所有這些都取決於特定分子相互作用的方式。問題在於現代量子化學方法不足以完全和精確地描述分子間相互作用的特徵。
  • 優化皮牛級力傳感器 科學家首次「看到」氫鍵
    優化皮牛級力傳感器 科學家首次「看到」氫鍵把「命門」掌握在自己手中透過實驗室的玻璃窗,可以看見三個穿藍色實驗服的年輕人正聚精會神地在顯微鏡下操作著一組微型工具。裘曉輝帶領研究團隊研製出「利器」——極靈敏的原子力傳感器,使得這一問題的研究有了突破性進展,猶如天文望遠鏡能夠拍攝到宇宙深處星際的影像、星際之間的引力一樣,使得原子力顯微鏡成為探明微觀世界的照相機,能夠為原子、分子、化學鍵「寫真」。通俗地講,「這項研究成果相當於以前可以從太空中看到地面的人排成一行,現在是第一次看到,原來這些人之間是手拉著手的。」
  • 科學家首次測量反物質光譜,檢驗物理學最基本的原理
    最近《Nature》雜誌上發表的一篇文章中,負責進行ALPHA實驗*的團隊報告了對反物質原子光譜的首次測量。這個成就開創了高精度研究反物質的全新時代。這是歐洲核子中心(CERN)研究反物質的科學家20多年的工作成果。*AlPHA是一個位於歐洲核子中心的國際合作實驗,主要任務是研究捕獲的反氫原子。
  • 在範德華力的作用下,科學家直接製造:二硫化鉬電晶體!
    過渡金屬雙滷代烷是二維原子薄層,在範德華力的作用下結合在一起。這些材料在物理性質上表現出與厚度有關的變化,可以在不同的光電應用中加以利用。例如,二硫化鉬(MoS2)的能帶結構在單層中直接帶隙為1.8 eV,而在體積上隨著間接帶隙厚度的增大而減小,原子薄層的二硫化鉬可以通過微機械剝離分離。但從機械剝離二硫化鉬製備光電器件是一個複雜的過程。
  • 在範德華力的作用下,科學家直接製造:二硫化鉬電晶體!
    用剝落二維材料製造電子設備是很棘手的,IMDEA Nanociencia的丹尼爾·格拉納多斯(Daniel Granados)團隊設計了一種解決方案,包括利用脈衝聚焦電子束誘導蝕刻技術對MoS2-FET電晶體進行後處理剪裁。過渡金屬雙滷代烷是二維原子薄層,在範德華力的作用下結合在一起。這些材料在物理性質上表現出與厚度有關的變化,可以在不同的光電應用中加以利用。
  • DNA鹼基對之間作用力首次測出
    這項成果可以幫助科學家更好地理解DNA修復等基本生物過程,以及利用DNA構建分子馬達等裝置。   DNA分子保持穩定的雙螺旋結構依靠兩種作用力:鹼基之間的氫鍵和鹼基對之間的堆積力,氫鍵垂直於螺旋軸作用,而堆積力沿著螺旋軸作用。到目前為止,科學家還不清楚氫鍵和堆積力哪種作用對DNA雙螺旋的穩定性貢獻更大。   直接測出鹼基對之間微弱的堆積力是一個很大的技術挑戰。
  • 原子的範德華異質結構,能同時表現出鐵磁性和鐵電性?
    現在由UNIST自然科學學院的Geunsik Lee教授和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張翔(音譯)教授聯合進行的一項研究表明,範德華(VDW)力量可以用來解決這一問題,因此引起了相當大的學術關注。在發表在《自然通訊》期刊上的研究中,研究人員論證了實現二維異質多鐵材料新概念的可行性。方法是一種通過化學鍵緊密結合鐵磁和鐵電材料來增強兩種性質之間相互作用的新方法。
  • 雷射冷卻囚禁原子並進行操控
    利用雷射冷卻並囚禁原子的技術,是物理學家獲得冷原子的經典方法。這是人類有史以來第一次操控微觀粒子。      7月底,陳帥應邀前往澳大利亞參加第22屆國際原子物理學會議。他驚訝地發現,會上提交的議題差不多都跟冷原子有關。有的用冷原子做精密測量,有的測量基本常數,有的測算時間,還有人提出用冷原子模擬凝聚態物理。
  • DNA鹼基對之間作用力到底有多大?現在有了答案
    這項成果可以幫助科學家更好地理解DNA修復等基本生物過程,以及利用DNA構建分子馬達等裝置。DNA分子保持穩定的雙螺旋結構依靠兩種作用力:鹼基之間的氫鍵和鹼基對之間的堆積力,氫鍵垂直於螺旋軸作用,而堆積力沿著螺旋軸作用。到目前為止,科學家還不清楚氫鍵和堆積力哪種作用對DNA雙螺旋的穩定性貢獻更大。直接測出鹼基對之間微弱的堆積力是一個很大的技術挑戰。
  • 科學網—裡程碑:雷射冷卻原子
    裡程碑:雷射冷卻原子
  • 基於雷射冷卻原子美國開發量子傳感技術
    據中國國防科技信息網報導,美國陸軍研究實驗室科學家正在對量子傳感領域進行探討,發現可以通過技術創新,提高陸軍導航和探測能力。  美國陸軍研究實驗室傳感器與電子設備局物理學家Qudsia Quraishi博士指出,經典物理學可能限制精確感知技術(如成像和導航)的性能。他說:「精確成像通常受到光的衍射極限的限制。
  • 意科學家首次直接測量重力曲率
    意科學家首次直接測量重力曲率 2015-03-19 科技日報 房琳琳 【字體:大  很多年來,科學家已經發明了很多種複雜的方法來測量重力,最新的方法是利用原子幹涉法。這種方法通過原子的量子機械波動性質,使相關距離測量具有較高精度。直到現在,研究人員已經能夠測量隨高度增加而變化的重力,在幾英尺的範圍內都能測出重力漸變。  新的研究成果能測量由大質量引起的引力變化,這種變化梯度被稱為重力曲率。
  • 雷射物理學家首次以仄秒精度測量光致電離
    近日,雷射物理學家首次以仄秒精度測量了光致電離,即10-21級測量。 慕尼黑技術大學的科學家表示,這是迄今為止微觀世界時間測定獲得的最高精確度,也是光致電離時間尺度的首次絕對測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