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提出了測量原子的新方法

2021-01-09 科技報告與資訊

如今,當藉助超級計算機設計新藥物、電子設備以納米級運行時,對於科學家而言,了解相鄰分子之間如何相互作用是非常重要的。為此,他們需要以最高的精確度知道原子的大小。現代量子化學方法在這裡可能會有所幫助,但是它們提供的答案不夠準確,或者需要花費數月的時間才能完成。ITMO大學的科學家及其俄羅斯科學院的同事提出了一種統計分析分子間相互作用和原子大小的新方法。他們的研究成為ChemPhysChem雜誌的頭版。

從化學的角度來看,我們所有人都生活在一個永恆的分子間相互作用的世界中。泡茶、消化食物,所有這些都取決於特定分子相互作用的方式。問題在於現代量子化學方法不足以完全和精確地描述分子間相互作用的特徵。

再說一遍,今天,對於科學家而言,了解分子間相互作用的能量非常重要。研究人員需要有關新藥分子如何與生物體細胞相互作用或新半導體分子結構的精確數據。分子相互作用方式的微小變化可能會使發明非常有效或完全失效。化學家們找到了一條出路:為了確定分子間相互作用在多大程度上影響化學系統的性質,他們開始使用原子有效大小的原理,通常被稱為範德華半徑。這個概念意味著,如果原子彼此之間的距離比特定距離更近,那麼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就很明顯。否則,可以忽略。

但是,由於確定範德華半徑的方法的特殊性,它們的值通常會小10-15%。結果,錯誤進入了化學系統的分析之中,許多相互作用被忽略了。ITMO大學的一個科學家團隊與Nesmeyanov有機化合物研究所的專家合作,提出了一種新的統計分析方法,可以更好地確定原子的大小。

「您通常如何計算原子的有效尺寸?」 文章的作者之一伊萬·切爾尼紹夫(Ivan Chernyshov)說:「好吧,我們有兩個原子之間所有可能相互作用的數據。如果我們繪製一個原子間距離分布圖,基於相互作用的分析我們將能夠得到一個平均距離,因此,我們無法從圖形中獲得最準確的距離,而是獲得一個近似值。我們通過提出一種方法來解決了偶然接觸的問題,從而成功地解決了這個問題。在兩個原子的中心之間的「連線」上沒有其他篩選原子的相互作用。」

儘管從量子化學領域解決這種極其複雜的任務的方法非常簡單,但它仍可以獲取足夠精確的數據,這對於評估原子和分子的大小以及分子間相互作用的方式至關重要,這在分子動力學中非常重要。

切爾尼紹夫先生說:「如今,科學家們正在積極研究生物體內藥物與蛋白質之間的相互作用。您有一個好的分子已經顯示出其效率,但是需要通過放大與活性中心的鍵來改善它。為此,您需要獲取這些原子的有效尺寸的數據,並查看結構中的哪些相互作用迄今為止,所使用的值是憑經驗確定的,沒有具體的物理意義,我們的方法將有可能顯著提高這種計算的精度,特別是對於那些具有尚未研究。」

論文標題為《 Front Cover: Revisiting van der Waals Radii: From Comprehensive Structural Analysis to KnowledgeBased Classification of Interatomic Contacts》。

相關焦點

  • 發明測量重力的全新方法,還能測量一塊大理石對一個原子的引力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科學家發明了一種測量重力的新方法,即通過記錄雷射懸浮在空氣中假設狀態下原子的差異。在發表在《科學》期刊上的研究論文中,研究團隊描述了其新技術,並解釋了為什麼他們認為它將比傳統方法更有用。目前,進行重力實驗的標準方法是將物體放入屏蔽管中,並在儀器發出嗡嗡聲時測量它們。除了讓研究人員對引力相互作用有一個非常簡短的了解外,這些方法經常會成為無意中雜散磁場的犧牲品。
  • 如何測量宇宙物質的總量?加州科學家提出新方法,測量結果很精確
    在地球上,人類想要測量任何一種生物的重量或者種群數量都不成問題,但如果要對宇宙的物質總量進行測量,難度則會直線上升。測量宇宙物質總量的難度顯而易見,一是因為人類至今也沒有弄清楚宇宙是否存在邊界,二是因為人類無法通過直接方法進行測量,往往只能通過間接的方法進行測量,從而導致測量得到的結果可能與實際情況相去甚遠。
  • 美科學家發現一種利用疊加態原子測量引力的新方法
    美國科學家在最新一期《科學》雜誌發表論文稱,他們發現了一種利用疊加態原子測量引力的新方法。該方法不僅可用於測量兩個物體之間的引力,還有助於了解暗物質的「性格」,檢驗等效原理等物理思想。目前,測量引力的標準方法是將物體置於屏蔽管內,在它們沿管下滑時對其進行測量。但此類方法只能讓研究人員短暫一窺引力作用,而且還經常因為磁場幹擾而功虧一簣。在最新研究中,科學家找到了一種不需要利用物體掉落而測量引力的方法。
  • 科學家開發解析電池材料原子層面結構的新方法
    蓋世汽車訊 據外媒報導,美國能源部布魯克海文國家實驗室(Brookhaven National Laboratory)、石溪大學(SBU)、美國能源部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LNBL)材料項目、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Berkeley)以及歐洲的研究人員聯手開發出一種新方法,可以利用研磨粉末樣品數據
  • 新元素周期表:科學家們提出了排列元素的新方法
    化學元素周期表是由俄羅斯化學家德米特裡·門捷列夫於1869年創建的,全世界所有接觸過化學教育的人都對其非常熟悉,現在,俄羅斯的兩位科學家,莫斯科斯科爾科沃科技學院的Zahed Allahyari和Artem Oganov提出了一個元素排列的新方法,旨在幫助找到具有良好性能的新材料。
  • 新方法利用疊加態原子測量引力
    美國科學家在最新一期《科學》雜誌發表論文稱,他們發現了一種利用疊加態原子測量引力的新方法。該方法不僅可用於測量兩個物體之間的引力,還有助於了解暗物質的「性格」,檢驗等效原理等物理思想。目前,測量引力的標準方法是將物體置於屏蔽管內,在它們沿管下滑時對其進行測量。但此類方法只能讓研究人員短暫一窺引力作用,而且還經常因為磁場幹擾而功虧一簣。在最新研究中,科學家找到了一種不需要利用物體掉落而測量引力的方法。
  • 科學家提出利用銀河系失蹤重子測量其總質量新方法
    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臺由研究員郭福來帶領的研究團隊,提出一種測量銀河系總質量的新方法。然而,不同的觀測方法給出的銀河系總質量誤差仍然較大,可小到五千億倍太陽質量以下,也可大到兩萬億倍太陽質量以上。郭福來團隊提出了全新的方法,使用銀河系暈中的熱氣體作為測量銀河系質量的探針。
  • 比髮絲還細100萬倍,一粒原子這麼小,科學家是如何測量它的?
    審核:小文引言:從高中的物理課本我們可以得知,世間萬物都是由原子構成的。即使是兩種不一樣的物質,也有可能是由相同的原子組成的。比如說二氧化碳與一氧化碳都是由氧原子與碳原子組成的。那麼科學家們到底是怎麼發現原子的?
  • 意科學家首次直接測量重力曲率
    很多年來,科學家已經發明了很多種複雜的方法來測量重力,最新的方法是利用原子幹涉法。這種方法通過原子的量子機械波動性質,使相關距離測量具有較高精度。直到現在,研究人員已經能夠測量隨高度增加而變化的重力,在幾英尺的範圍內都能測出重力漸變。  新的研究成果能測量由大質量引起的引力變化,這種變化梯度被稱為重力曲率。
  • 新方法利用疊加態原子測量引力 有助了解暗物質「性格」
    在光學腔駐波加持下,處於量子疊加態的原子克服地球引力懸浮空中。圖片來源:物理學家組織網 科技日報北京11月11日電 (記者劉霞)美國科學家在最新一期《科學》雜誌發表論文稱,他們發現了一種利用疊加態原子測量引力的新方法。
  • 測量鋰離子電池狀態的簡單方法
    約翰內斯-古騰堡大學(JGU)和德國美因茨亥姆霍茲研究所(HIM)的科學家們現在提出了一種非接觸式的方法,用於檢測鋰離子電池的電荷狀態和任何缺陷。為此,原子磁力計被用來測量電池單元周圍的磁場。Dmitry Budker教授和他的團隊通常利用原子磁力計來探索物理學的基本問題,比如尋找新粒子等。磁學是用來描述磁場測量的術語。其應用的一個簡單例子是指南針,地球磁場導致指南針指向北方。
  • 電子是如何離開原子的?測量電子的量子相位或已成為可能!
    維也納工業大學科學家開發的一種新測量協議,使得測量電子的量子相位成為可能,這是阿秒物理學的一個重要步驟。它就像一個時間顯微鏡:今天阿秒物理學的方法能讓科學家測量極短的時間間隔。在短雷射脈衝的幫助下,可以在阿秒的時間尺度(即十億分之一秒的十億分之一秒)上研究物理過程。例如,可以研究單個原子是如何電離的,以及電子是如何離開原子的。
  • 科學家裡有雷射技術首次測量原子間範德華力
    原子間、分子間和物體表面間的範德華力以各種不同方式出現在日常生活中。例如,蜘蛛和壁虎就是依靠範德華力才能沿著平滑的牆壁向上爬,我們體內的蛋白質也是因為範德華力的存在才會摺疊成複雜的形狀。  範德華力是以荷蘭科學家約翰內斯•迪德裡克•範德華的名字命名的,他在1873年第一次提出了範德華力這個概念用以解釋氣體的行為。
  • 洋盆尺度深層海水的溫度變化測量新方法提出
    對此,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地震學實驗室博士吳文波、助理教授詹中文,中國科學院精密測量科學與技術創新研究院大地測量與地球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倪四道提出利用地震T波測量深海溫度變化的新方法,在與物理海洋學家合作的基礎上,獲得2005-2016年期間的赤道東印度洋深層海水溫度多時間尺度的變化特徵。
  • 不斷向微觀發起挑戰,科學家精確測量了質子的半徑
    利用半個世紀以來第一個通過電子散射測量質子大小的新方法,在能源部的託馬斯·傑斐遜國家加速器設施進行的實驗中產生了質子半徑的新值。這一結果最近發表在《自然》雜誌上,是電子散射實驗中最精確的測量結果之一。無處不在的質子位於每個原子的中心,它是無數研究和實驗的主題。然而,根據均方根電荷半徑來測量這片雲的大小的實驗卻產生了一個意想不到的結果,這讓原子物理學家和核物理學家們忙得團團轉,必須得重新審視質子這個基本量。在2010年之前,對質子半徑最精確的測量來自於兩種不同的實驗方法。
  • 重大研究成果:首次成功測量單個原子質量的無窮小變化
    量子力學打開了世界的新門:當原子通過電子的量子躍變吸收或釋放能量時,它變得更重或更輕。這可以用愛因斯坦的相對論(E = mc2)來解釋。但是,對單個原子質量的變化來講影響甚小。最近,馬克斯·普朗克核物理研究所的科學家們還是成功地首次測量了單個原子質量的這種極為微小的變化。
  • 俄羅斯科學家提出在火星和太陽系其他天體上尋找生命的新方法
    俄羅斯科學家提出了一種在太陽系中發現火星和其他天體生命的新方法-雷射掃描據俄羅斯衛星網絡:莫斯科,俄羅斯衛星通訊社,6月5日,斯科比茲欣核物理研究所所長,國際空間研究理事會副主席米哈伊爾·潘納圖克對衛星通訊社說,俄羅斯科學家已經研製出一種新的在火星和太陽系中其他天體上發現生命的方法。
  • 美開發可自校準電場測量新方法
    美國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所(NIST)研究人員在最新一期《應用物理雜誌》上發表論文稱,他們開發出一種基於原子共振來測量電場的新方法,不僅能進行自校準,還可擴大測量範圍,改進空間解析度。  手機等無線設備已經成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這些設備會輻射電磁波,在周圍形成電場。
  • 上海天文臺提出利用銀河系失蹤重子測量銀河系總質量的新方法
    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臺由研究員郭福來帶領的研究團隊,提出一種測量銀河系總質量的新方法。然而,不同的觀測方法給出的銀河系總質量誤差仍然較大,可小到五千億倍太陽質量以下,也可大到兩萬億倍太陽質量以上。郭福來團隊提出了全新的方法,使用銀河系暈中的熱氣體作為測量銀河系質量的探針。
  • 科學家們想出了延長摩爾定律的方法:一種新的原子電晶體生產技術
    科學家們想出了如何使摩爾定律復活的方法,這涉及一項原子電晶體生產技術。科學家提出了一種製造具有原子厚度通道的電晶體的技術。這保證了最高的開關速度,漏電流的顯著降低以及電晶體的可擴展性,使其達到了傳統工藝無法達到的尺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