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天文臺提出利用銀河系失蹤重子測量銀河系總質量的新方法

2020-12-17 光明網

人類居住的銀河系擁有許多意義深遠的謎團。天文觀測提供了有力的證據,表明銀河系由暗物質主導,而普通物質(即重子)大約僅佔銀河系總質量的6%。這一比例低於大爆炸核合成理論所預言的宇宙重子比例(16%),而解決這個銀河系失蹤重子之謎的關鍵一步是精確測量銀河系的總質量。

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臺由研究員郭福來帶領的研究團隊,提出一種測量銀河系總質量的新方法。科研人員首次利用銀河系周圍星系周[1]介質中的熱氣體溫度測量了銀河系總質量,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天體物理學雜誌快報》上。

以往對銀河系質量的測量,主要基於觀測到的銀河系盤或暈中恆星、星團與衛星星系的旋轉或隨機速度。銀河系質量越大,這些無碰撞天體在平衡狀態下運動得越快。迄今為止,測得的銀河系質量大約是太陽質量的一萬億倍。然而,不同的觀測方法給出的銀河系總質量誤差仍然較大,可小到五千億倍太陽質量以下,也可大到兩萬億倍太陽質量以上。

郭福來團隊提出了全新的方法,使用銀河系暈中的熱氣體作為測量銀河系質量的探針。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天文學家發現較多不同的觀測證據,表明銀河系周圍存在大量彌散的百萬度高溫熱氣體,可能延伸到數十萬光年之遠。這個熱氣體暈的總質量尚不確定,但可能佔銀河系失蹤重子的較大一部分。近年來,該團隊詳細研究了銀河系熱氣體暈的空間溫度與密度分布、觀測特徵,以及與銀河系中各種能量爆發過程的相互作用。研究顯示,銀河系熱氣體暈趨於穩定狀態後的溫度分布受銀河系總質量的影響最敏感,而熱氣體暈總質量及其所含重元素豐度對此幾乎沒有影響。銀河系質量越高,熱氣體暈的溫度就越高。銀河系中的恆星幾乎不相互碰撞,而熱氣體暈中的等離子體粒子之間會相互碰撞。使用該方法,意味著熱氣體溫度取代了無碰撞天體的速度,成為新方法中測量銀河系質量的關鍵物理量。利用X射線太空望遠鏡觀測到的銀河系熱氣體暈溫度,該新方法測量到的銀河系總質量為太陽質量的1.2~3.0萬億倍(如圖)。

新方法測量的銀河系質量在太陽質量的一萬億倍以上,這具有深遠的重要意義。首先,它暗示著銀河系的大型衛星星系,如大小麥哲倫星雲和獅子座一號矮球狀星系(Leo I dwarf spheroidal),均被銀河系束縛。如果銀河系質量比一萬億倍太陽質量低,它們將不受銀河系的引力束縛。其次,這意味著即使考慮到熱氣體暈,銀河系仍缺失很大比例的重子。這些缺失的重子可能存在於銀河系暈之外,或正處於尚未被探測到的冷氣體狀態。如果銀河系質量比一萬億倍太陽質量低,那麼銀河系將沒有失蹤重子問題。第三,它暗示著宇宙學中「大而不能失敗」問題(Too Big To Fail Problem)仍然嚴峻,可能挑戰現代宇宙學標準模型中的冷暗物質理論。後者預言,銀河系的一些衛星星系應該比目前觀測到的質量更大,且內區物質密度更高。如果銀河系質量低於太陽質量的1萬億倍,標準模型的預言將與觀測相符,「大而不能失敗」問題便會消失。

「我們工作最重要的貢獻也許是它提供了一種完全獨立的方法來測量銀河系總質量。與傳統的運動學方法相結合,它可以對銀河系質量做出更精確的測量。」郭福來總結道。

在一個代表性的銀河系熱氣體暈模型中,沿視線方向平均的熱氣體溫度分布(GUO et. al. 2020)。圖片中心代表朝向銀河系中心的視線方向。XMM-牛頓X射線太空望遠鏡的觀測發現,在遠離銀河系中心方向的視線上,熱氣體溫度大約在兩百二十萬度上下(圖中的點,Henley & Shelton 2013),與模型預言一致。圖片來自於GUO et al. (2020)。

[1]:「星系周介質」為「circumgalactic medium」的中文翻譯,是一個比較新的專有名詞,指星系盤之外、星系暈中維理半徑以內的介質。

來源: 上海天文臺

相關焦點

  • 科學家提出利用銀河系失蹤重子測量其總質量新方法
    人類居住的銀河系擁有許多意義深遠的謎團。天文觀測提供了有力的證據,表明銀河系由暗物質主導,而普通物質(即重子)大約僅佔銀河系總質量的6%。這個比例低於大爆炸核合成理論所預言的宇宙重子比例(16%),而解決這個銀河系失蹤重子之謎的關鍵一步是精確測量銀河系的總質量。
  • 利用最新方法,測出了銀河系的總質量
    最近,我國科學家提出了一種新的方法,成功計算出了銀河系的質量範圍。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這項新的研究成果,來自於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臺研究員郭福來所領導的科學團隊,他們利用圍繞在銀河系周圍的星系周介質中的熱氣體暈,測量了銀河系的總質量,並且將這個成果發表在了《天體物理學雜誌快報》上。
  • 利用熱氣體暈 科學家為整個銀河系稱重
    我們所居住的銀河系有著許多謎團。此前觀測表明,銀河系由暗物質主導,而普通物質(即重子)大約僅佔銀河系總質量的6%。這個比例大大低於大爆炸核合成理論所預言的宇宙重子比例(16%),而解決這個銀河系失蹤重子之謎的關鍵之一,是精確測量銀河系的總質量。
  • 銀河系果然是「大胖子「,我國科學家找到測量方法,它實在太重了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據報導,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臺的科研人員,找到了測量銀河系總質量的新方法,通過熱氣體暈(來自於銀河系周圍星系的周介質,處於半徑以內),讓銀河系的「體重」數據變得更精準,這些研究結果
  • 科學家提出全新測量方法:銀河系質量為太陽質量1.2萬億倍—3.0萬億倍
    銀河系質量為太陽質量的1.2萬億倍—3.0萬億倍。這是一個意外的發現,還牽扯到一樁由來已久的「失蹤案」。在浩瀚的銀河系有一個恆星盤,聚集了很多恆星。這個盤以外的區域,有個名字叫「暈」,暈裡大部分是百萬攝氏度高溫的熱氣體。
  • 科研人員精確測量銀河系的塵埃消光
    近二十年來,天文研究領域應用最廣泛的銀河系消光圖是1998年Schlegel等人基於紅外衛星測量到銀河系的塵埃輻射所給出的結果(以下簡稱SFD消光圖)。自SFD消光圖發表以來,陸續有很多工作對銀河系的消光進行了獨立測量,從而對SFD圖進行進一步的檢驗。在這些檢驗方法中,一個巧妙的方法是利用宇宙學原理來對銀河系的消光進行獨立測量。
  • 銀河系內潛伏著多少暗物質?
    《中國科學:物理學 力學 天文學》英文版2020年第63卷第10期刊登了關於如何通過暗物質對其他明亮天體運動的影響來間接測量銀河系總質量的綜述文章「The mass of our Milky Way」[1],該文章由上海交通大學天文系的
  • 銀河系內潛伏著多少暗物質?
    《中國科學:物理學 力學 天文學》英文版2020年第63卷第10期刊登了關於如何通過暗物質對其他明亮天體運動的影響來間接測量銀河系總質量的綜述文章「The mass of our Milky Way」[1],該文章由上海交通大學天文系的王文婷副研究員及
  • 天文學家通過觀察測出銀河系質量,天文學家使用哪種的測量方法?
    假設我們要測量一個蘋果的質量,很簡單,我們僅僅需要一個天平秤就可以輕鬆的搞定,但假設我們要測量一個天體的質量,那麼使用天平秤這種方法就不太實際了,因為我們製造不出來可以稱量太陽的太平稱,即使製造出來了,也沒有人敢去到太陽上面測量太陽的質量,那無疑自殺,所以我們要測量太陽的質量就不能使用直接測量的方式
  • 在缺乏暗物質的銀河系中,球狀星團為何會發光?
    這種對等意味著銀河系奇怪地缺少暗物質。暗物質暈的上限比我們預期的矮星系小400倍。已完成了詳細的哈勃太空望遠鏡成像和凱克光譜學研究。要探究允許它們進行動態質量測量的物體:NGC 1052–DF2奇怪的亮球狀星團。球狀星團怎麼了?在光譜上確認了11個與微弱星系有關的緊湊物體。
  • 脈衝星加速度的測量揭示了銀河系隱藏的秘密
    在一項即將發表在《天體物理學期刊快報》上的新研究中,研究人員現在已經獲得了對我們母星系銀河系中平均加速度的首次直接測量。圖註:顯示了銀河系盤中的波紋,以及射手座矮星系的潮汐碎片。插圖顯示了由查克拉巴蒂等人2021分析以計算銀河加速度的脈衝星。
  • 銀河系有多大?銀河系在宇宙中心嗎?
    (關注「小龍科普」,帶你領略科技之美)銀河系首先由伽利略通過天文望遠鏡發現,而後人類進入了漫長的計算與觀測中。銀河系是一個巨型棒旋星系,銀河系在圍繞宇宙中心旋轉的同時也在自轉,兩條主要的旋臂和兩條未形成的旋臂組成,旋臂相距4500光年。
  • 探索銀河系「熱氣暈」:是否能為重子缺失之謎找到答案?
    愛荷華大學設計、製造的微型衛星發現,銀河系周圍環繞著熾熱的這種氣暈是由銀河系中新生或垂死恆星產生的。《自然·天文學》雜誌網絡版當地時間10月19日發文稱,美國愛荷華大學的天文學家發現銀河系被熾熱的氣暈所環繞,其中的高溫氣體來自新生或垂死恆星不斷噴出的物質。熱氣暈又被稱作環星系物質(CGM)。它是大約100億年前使銀河系成型的孵化器,也可能是宇宙誕生以來的基本物質來源。
  • 大量麥哲倫星雲流入銀河系,形成新的恆星
    圖註:一顆年輕的新星團,名為Price-Whelan 1(PW 1),位於我們銀河系郊區94,000光年外,是由數億年前相互作用的兩顆麥哲倫星雲彈出的物質形成的 。這個新的恆星關聯是麥哲倫雲碎片流產生的新恆星形成的第一個證據。在銀河系中,只有少數幾顆年輕的藍色新形成的恆星。
  • 銀河系總質量為8900億個太陽,科學家是這樣算出來的
    銀河系銀河系是我們地球所在太陽系的總星系,包括1000~4000億顆恆星銀河系重量的多次測量之前科學家多次計算過銀河系的整體質量,早前的數據認為銀河系的質量是太陽的0.75萬億到1.5萬億倍,誤差率也比較高。2015年,哥倫比亞大學研究團隊對銀河系質量進行過復算。他們主要考慮了銀河系質量的巨大質量,在它旋轉的過程中,會產生波動。
  • 首次在銀河系外發現氧氣意味著什麼
    論文第一作者、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臺研究員王均智表示,氧氣是對宇宙星際空間中物質演化十分重要的一種分子,這次銀河系外氧氣的發現,有助於我們進一步加深對宇宙物質組成的認識,對於星際介質中氧氣的形成和消耗的相關理論提出了挑戰,也很可能為天文學家研究宇宙中超大質量黑洞對宿主星系的反饋等提供新的工具。但發現氧氣並不代表發現適宜生命體產生的環境。
  • 我們終於知道宇宙中最後一個丟失的重子物質藏在哪裡
    「失蹤的重子是現代天體物理學中最大的謎團之一,」義大利INAF-Osservatorio天文館和哈佛-史密森天體物理學中心的天文學家Fabrizio Nicastro說。「我們知道這個物質一定在外面,我們在早期的宇宙中看到它,但是我們再也無法控制它了。」它去了哪裡?」
  • 中外科學家繪製出迄今最精確銀河繫結構圖
    距離遙遠 觀測困難 一直未能看清銀河繫結構 銀河繫結構是天文學中長期懸而未決的重大科學問題。 早在1785年,英國著名天文學家赫歇爾通過恆星記數的方法,第一次提出銀河系是一個由億萬顆恆星組成的扁平系統。
  • 歐洲南方天文臺發現銀河系中心的古老恆星
    天文學家們凝視著銀河系的中心,發現了關於我們銀河系引人注目的新線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