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河系果然是「大胖子「,我國科學家找到測量方法,它實在太重了

2021-01-07 奇點使者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

據報導,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臺的科研人員,找到了測量銀河系總質量的新方法,通過熱氣體暈(來自於銀河系周圍星系的周介質,處於半徑以內),讓銀河系的「體重」數據變得更精準,這些研究結果,也發表在近日的《天體物理學雜誌》快報上。

銀河系究竟有多重?

說起來,人類並不是從未對銀河系進行過測量,不過,過去對銀河系總質量的測量數據,一直都並不算精準,從銀河系「體重」範圍值來看,銀河系的體重大約在5000億太陽質量-2萬億太陽質量之間。

目前主流觀點更偏向於銀河系的總質量大約是太陽質量的1萬億倍,由此可見,差距還是相當大的。

在過去,測量銀河系質量,一般都是以銀河系中天體的速度等來進行評估的,如果它們的速度越快,相應的銀河系的質量也就會越大。

這一次銀河系中的熱氣體暈則成為了新的測量指南,銀河系中熱氣體的數量有很多,它們分布非常廣泛,至少有數十萬光年,而且普遍溫度都在上百萬度以上,它們屬於銀河系失蹤重子的一部分,也是此前科學家們測量銀河系總質量的過程中,一直忽視的一部分。

最終,研究者表示,銀河系的總質量大約在1.2萬億倍太陽質量-3萬億倍太陽質量之間,對比此前的測量數據,顯然這個數據變得更大了,也意味著,銀河系是一個「大胖子」,它遠比我們想像中的要「胖」很多。

銀河系是如何形成的?

138億年之前,宇宙剛剛因為一場奇點大爆炸而誕生,這個時候,銀河系還沒有出現。後來,第一代恆星在宇宙大爆炸1-2億年之後出現了,伴隨著恆星數量越來越多,矮星系也出現了,之後,通過不斷碰撞、融合,矮星系合併成為一個更大的星系,於是,銀河系之類的大星系,也就出現在宇宙之中了。

現代研究認為,大約135億年之前,銀河系就開始形成了,不過,由於缺乏證據,也有研究者認為銀河系的年齡在130億歲左右。這裡還需要進一步去進行探測和研究。

在銀河系的中心位置,有著一個超大質量黑洞,這個黑洞是銀河系的主宰,銀河系中的一切,都圍繞著它來運行,有研究者認為,這個黑洞是最早出現在銀河系之中的天體,它原本分布在宇宙平面上,作為原銀心,後來伴隨著它不斷膨脹,最終通過收縮釋放出巨大的能量,通過反覆噴發的過程,讓銀河系中出現了大量的星雲,從星雲中孕育出大量的恆星。

整個能量轉換過程可能經歷了數億年之久,最終,原始的銀河系誕生了,一直到今天為止,在銀河系中,仍然有大量新的恆星誕生,同時,也有很多靠近銀河系中心位置的古老恆星死去,伴隨著 銀河系不斷吞併周圍的矮星系,銀河系的質量也不斷變大。

當然,未來銀河系還會和其它星系也發生碰撞,比方說大約30-40億年之後,銀河系會和仙女座星系發生一場大碰撞,在碰撞發生之後,銀河系的質量會比現在大50%左右,地球的夜空景象也會隨之大變樣,會更加壯觀。

銀河系中會有地外生命存在嗎?

在銀河系中,恆星的數量大約在1000億顆-4000億顆之間,即使去掉50%的雙星系統,銀河系中可能擁有宜居行星的恆星系統數量,也是非常驚人的。

顯然,太陽系50億年的時光,並不屬於銀河系中最早的恆星系統,前段時間通過研究,科學家們也曾推測:銀河系中大約在80億年前,就已經存在生命了,按照這個時間來推算,第一代銀河系文明,至少要比人類領先30-40億年的時間。

按照卡爾達舍夫的宇宙文明等級劃分,第一代銀河系文明至少已經是星際文明了,甚至是成為了「神級文明」,可以掌控整個宇宙,不過遺憾的是,一直到今天為止,他們都不曾光臨過地球。

所以,有觀點認為,銀河系中並不是只有地球存在生命,地外生命的分布應該還是比較廣泛的,比方說太陽系中,木衛二、火星等上面,或許就有低等生命存在,不過,想要找到文明就困難了,因為很可能宇宙中的文明都遵循「大過濾」法則,演化到一定階段,還沒離開母星就消亡了。

研究者表示,未來將一方面通過更加精確的手段來測算銀河系的總質量,搞清楚銀河系的起源和演化,另一方面則繼續發展科技,爭取早日在銀河系中找到我們的「同伴」,一起拭目以待吧!

相關焦點

  • 科學家提出利用銀河系失蹤重子測量其總質量新方法
    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臺由研究員郭福來帶領的研究團隊,提出一種測量銀河系總質量的新方法。銀河系質量越大,這些無碰撞天體在平衡狀態下運動得越快。到目前為止,測得的銀河系質量大約是太陽質量的一萬億倍。然而,不同的觀測方法給出的銀河系總質量誤差仍然較大,可小到五千億倍太陽質量以下,也可大到兩萬億倍太陽質量以上。郭福來團隊提出了全新的方法,使用銀河系暈中的熱氣體作為測量銀河系質量的探針。
  • 上海天文臺提出利用銀河系失蹤重子測量銀河系總質量的新方法
    科研人員首次利用銀河系周圍星系周[1]介質中的熱氣體溫度測量了銀河系總質量,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天體物理學雜誌快報》上。以往對銀河系質量的測量,主要基於觀測到的銀河系盤或暈中恆星、星團與衛星星系的旋轉或隨機速度。銀河系質量越大,這些無碰撞天體在平衡狀態下運動得越快。
  • 利用最新方法,測出了銀河系的總質量
    最近,我國科學家提出了一種新的方法,成功計算出了銀河系的質量範圍。  此外,也有科學家利用其他方法測量過銀河系的質量,根據測量方法的不同,得出的數據範圍也比較廣,有的人計算出來是5000億倍太陽質量,還有人計算結果是20000億倍太陽質量。在能夠統一數據之前,科學家們恐怕還要用更多的方法來測量銀河系的質量,直到我們真的找到答案為止。
  • 銀河系的質量大約是多少,它的質量是如何計算的?科學家給出解釋
    銀河系的質量大約是多少,它的質量是如何計算的?可能很多朋友認為這是不可能算出來的,畢竟銀河系太大了,而且裡面包含了無數個天體,但是科學家還是算出了銀河系的總質量,下面我們就來看看科學家是如何計算出銀河系的質量的!我們知道在世界上有很多物體都是靜止質量,比如說石頭,樹木,房子這些的質量都是靜止質量,我們很容易就能夠計算出來,一個物體的總質量就是它的體積和密度確定的,在地球上,質量最大的物體可能就是地球本身了。
  • 天文學家通過觀察測出銀河系質量,天文學家使用哪種的測量方法?
    假設我們要測量一個蘋果的質量,很簡單,我們僅僅需要一個天平秤就可以輕鬆的搞定,但假設我們要測量一個天體的質量,那麼使用天平秤這種方法就不太實際了,因為我們製造不出來可以稱量太陽的太平稱,即使製造出來了,也沒有人敢去到太陽上面測量太陽的質量,那無疑自殺,所以我們要測量太陽的質量就不能使用直接測量的方式
  • 科學家提出全新測量方法:銀河系質量為太陽質量1.2萬億倍—3.0萬億倍
    銀河系質量為太陽質量的1.2萬億倍—3.0萬億倍。這是一個意外的發現,還牽扯到一樁由來已久的「失蹤案」。在浩瀚的銀河系有一個恆星盤,聚集了很多恆星。這個盤以外的區域,有個名字叫「暈」,暈裡大部分是百萬攝氏度高溫的熱氣體。
  • 胖子走不穩還死得快..一群科學家抓了10隻企鵝,就研究出了這個.
    先去找了10隻體型相對比較大的成年國王公企鵝 把他們關起來養14天....其中有一些給他們胡吃海塞餵食物讓他們長胖...另外一些給他們常規的食物保持正常體型 最後.. 讓他們上跑步機... 裝上3軸的加速度傳感器,測量他們走路的姿態....
  • 如何測量銀河系直徑10萬光年?原理就在雙眼之間為何你視而不見
    但了解我們在太陽系中的位置,只是找到我們在宇宙中位置的第一步,因為在星空之中,有無盡的空間可以探訪。了不起的是,你可以用同樣的方法來測量星星的距離。這種技術涉及測量恆星本身的亮度,如果你想利用恆星的亮度去測量它和地球的距離,那麼你必須知道恆星實際的亮度,而第一次研究出這個方法的是一位天文歷史上偉大的無名英雄,亨利埃塔-勒維特。
  • 中美科學家繪製迄今最精確的銀河繫結構圖,找到我們的「銀河坐標」
    直到美國科學家埃德溫·哈勃(Edwin Hubble)使用亨利埃塔·利維特(Henrietta Leavitt)發展的技術測量出我們到一些明亮恆星的距離後,我們才了解到,渦狀星系和其他旋渦星雲都處於銀河系之外,而且與銀河系相似。這個發現顛覆了銀河系即是整個宇宙的觀念。
  • 銀河系深處找到「化石星系」
    英國科學家在近期《皇家天文學會月刊》上撰文稱,他們利用斯隆數字巡天項目(SDSS)的星系演化實驗(APOGEE)提供的數據,發現了一個隱藏在銀河系深處的
  • 中外科學家繪製出迄今最精確銀河繫結構圖
    不過,由於離我們最近銀河系旋臂的距離大約為6000光年,直接精確測量這些射電和紅外源的距離非常困難,天文學家往往藉助於一些天體物理模型,間接測量它們的距離。近代天文學研究表明,這些間接測量的方法有很多問題。這也導致了銀河繫結構的一些最基本的問題仍然沒有得到解決。
  • 邊界終於「找到了」 研究發現銀河系寬約一百九十萬光年
    科技日報北京3月24日電 (記者劉霞)據美國《科學新聞》網站23日報導,英國科學家的一項新研究指出,銀河系寬約190萬光年(1光年等於94600億千米),這一數字有助他們更好地估算銀河系的質量,以及有多少個星系與銀河系「共舞」。
  • 科學家公布最準確測量:銀河系質量是太陽2100億倍
    參考消息網6月9日報導 英媒稱,對銀河系質量迄今為止最準確的計算結果有助於人們定義它究竟有多大。據英國《每日郵報》網站6月5日報導,以前,人們一直通過觀察恆星的移動速度來估計銀河系的質量,但這種計算方法有很大誤差。
  • 我國科學家在銀河系發現新移動星群
    近幾年來我國的科學技術可以說是發生了翻天復地的變化,特別是在天文學方面的成就,可謂是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革,近年來由於我國的觀測設施越來越尖端,越來越完善,我們在天體研究方面也開始躋身世界前列。繼中科院在銀河系發現兩處孕育恆星的巨大分子雲之後,相距還不到幾天時間裡,我國科學家又在天文學方面取得巨大成果,科學家們又在銀河系發現了新移動星群。什麼是移動星系群?
  • 英在銀河系深處找到「化石星系」
    英國科學家在近期《皇家天文學會月刊》上撰文稱,他們利用斯隆數字巡天項目(SDSS)的星系演化實驗研究小組成員、利物浦約翰摩爾大學的裡卡多·斯基亞文解釋說:「要找到這樣一個化石星系在10年觀測期間,它繪製了銀河系中
  • 銀河系直徑20萬光年,光都需要運行20萬年,我們怎麼測量出來的?
    銀河系是我們太陽系所處的一個巨大星系,其中包含約2000億個恆星系統,太陽系處在其中的一條支臂-獵戶臂上,從大小來看,科學家們應用不同的方法對其持續地進行著測量研究,從最初的10萬光年拓展到20萬光年,近期又通過應用更加精確的天文觀測方法,從銀河系外緣更加古老的恆星系統邊界,來重新界定銀河系的範圍
  • 中外科學家繪製出迄今最精確銀河繫結構圖:4條主旋臂美得像一顆...
    中外科學家繪製出迄今最精確銀河繫結構圖:4條主旋臂美得像一顆「眼」   Cathy Shen • 2020-04-24 17
  • 銀河系的中心到底是什麼?科學家認為那裡存在著一個超級大黑洞
    從哈勃望遠鏡拍攝到的銀河系圖片來看,銀河系像一個巨大的旋渦,因為所有的星系都在圍繞著銀河系的中心旋轉,包括我們的太陽系在內。 誰坐鎮銀河系的中心就成了天文學家特別關注的大問題。因為,銀心距離人類並不算太遙遠,理應把它的「主人」搞清楚。
  • 科學家們找到了第二地球?
    這是各國科學家研究外太空以來,首次發現跟太陽系驚人相似的其他星系(銀河系內)。澳洲天文學家布拉德·卡特說:「這顆新發現的行星有點類似於我們的木星,它也是一個巨大的氣體星球,圍繞自己的太陽———HD70642公轉著,公轉周期大約是6年。但讓我們感興趣的是,它的運轉軌道是如此地驚人穩定。
  • 三角視差測量銀河系大小能否改變宇宙理論
    銀河系的大小,應該在現在的科學中一直是一個無法論證的問題,因為沒人知道這個到底有多大,自從銀河系的概念出現後,科學家們就開始嘗試獲得準確的距離測量,來確定銀河系的大小,這聽起來好像有點不可能,但是科學家們卻想出來一個測量的方法,三角視差技術來實現測試,你覺得可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