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導,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臺的科研人員,找到了測量銀河系總質量的新方法,通過熱氣體暈(來自於銀河系周圍星系的周介質,處於半徑以內),讓銀河系的「體重」數據變得更精準,這些研究結果,也發表在近日的《天體物理學雜誌》快報上。
銀河系究竟有多重?
說起來,人類並不是從未對銀河系進行過測量,不過,過去對銀河系總質量的測量數據,一直都並不算精準,從銀河系「體重」範圍值來看,銀河系的體重大約在5000億太陽質量-2萬億太陽質量之間。
目前主流觀點更偏向於銀河系的總質量大約是太陽質量的1萬億倍,由此可見,差距還是相當大的。
在過去,測量銀河系質量,一般都是以銀河系中天體的速度等來進行評估的,如果它們的速度越快,相應的銀河系的質量也就會越大。
這一次銀河系中的熱氣體暈則成為了新的測量指南,銀河系中熱氣體的數量有很多,它們分布非常廣泛,至少有數十萬光年,而且普遍溫度都在上百萬度以上,它們屬於銀河系失蹤重子的一部分,也是此前科學家們測量銀河系總質量的過程中,一直忽視的一部分。
最終,研究者表示,銀河系的總質量大約在1.2萬億倍太陽質量-3萬億倍太陽質量之間,對比此前的測量數據,顯然這個數據變得更大了,也意味著,銀河系是一個「大胖子」,它遠比我們想像中的要「胖」很多。
銀河系是如何形成的?
138億年之前,宇宙剛剛因為一場奇點大爆炸而誕生,這個時候,銀河系還沒有出現。後來,第一代恆星在宇宙大爆炸1-2億年之後出現了,伴隨著恆星數量越來越多,矮星系也出現了,之後,通過不斷碰撞、融合,矮星系合併成為一個更大的星系,於是,銀河系之類的大星系,也就出現在宇宙之中了。
現代研究認為,大約135億年之前,銀河系就開始形成了,不過,由於缺乏證據,也有研究者認為銀河系的年齡在130億歲左右。這裡還需要進一步去進行探測和研究。
在銀河系的中心位置,有著一個超大質量黑洞,這個黑洞是銀河系的主宰,銀河系中的一切,都圍繞著它來運行,有研究者認為,這個黑洞是最早出現在銀河系之中的天體,它原本分布在宇宙平面上,作為原銀心,後來伴隨著它不斷膨脹,最終通過收縮釋放出巨大的能量,通過反覆噴發的過程,讓銀河系中出現了大量的星雲,從星雲中孕育出大量的恆星。
整個能量轉換過程可能經歷了數億年之久,最終,原始的銀河系誕生了,一直到今天為止,在銀河系中,仍然有大量新的恆星誕生,同時,也有很多靠近銀河系中心位置的古老恆星死去,伴隨著 銀河系不斷吞併周圍的矮星系,銀河系的質量也不斷變大。
當然,未來銀河系還會和其它星系也發生碰撞,比方說大約30-40億年之後,銀河系會和仙女座星系發生一場大碰撞,在碰撞發生之後,銀河系的質量會比現在大50%左右,地球的夜空景象也會隨之大變樣,會更加壯觀。
銀河系中會有地外生命存在嗎?
在銀河系中,恆星的數量大約在1000億顆-4000億顆之間,即使去掉50%的雙星系統,銀河系中可能擁有宜居行星的恆星系統數量,也是非常驚人的。
顯然,太陽系50億年的時光,並不屬於銀河系中最早的恆星系統,前段時間通過研究,科學家們也曾推測:銀河系中大約在80億年前,就已經存在生命了,按照這個時間來推算,第一代銀河系文明,至少要比人類領先30-40億年的時間。
按照卡爾達舍夫的宇宙文明等級劃分,第一代銀河系文明至少已經是星際文明了,甚至是成為了「神級文明」,可以掌控整個宇宙,不過遺憾的是,一直到今天為止,他們都不曾光臨過地球。
所以,有觀點認為,銀河系中並不是只有地球存在生命,地外生命的分布應該還是比較廣泛的,比方說太陽系中,木衛二、火星等上面,或許就有低等生命存在,不過,想要找到文明就困難了,因為很可能宇宙中的文明都遵循「大過濾」法則,演化到一定階段,還沒離開母星就消亡了。
研究者表示,未來將一方面通過更加精確的手段來測算銀河系的總質量,搞清楚銀河系的起源和演化,另一方面則繼續發展科技,爭取早日在銀河系中找到我們的「同伴」,一起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