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提出利用銀河系失蹤重子測量其總質量新方法

2020-12-19 中科院之聲

人類居住的銀河系擁有許多意義深遠的謎團。天文觀測提供了有力的證據,表明銀河系由暗物質主導,而普通物質(即重子)大約僅佔銀河系總質量的6%。這個比例低於大爆炸核合成理論所預言的宇宙重子比例(16%),而解決這個銀河系失蹤重子之謎的關鍵一步是精確測量銀河系的總質量。

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臺由研究員郭福來帶領的研究團隊,提出一種測量銀河系總質量的新方法。科研人員首次利用銀河系周圍星系周[1]介質中的熱氣體溫度測量了銀河系總質量,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天體物理學雜誌快報》上。

以往人類對銀河系質量的測量,主要基於觀測到的銀河系盤或暈中恆星、星團與衛星星系的旋轉或隨機速度。銀河系質量越大,這些無碰撞天體在平衡狀態下運動得越快。到目前為止,測得的銀河系質量大約是太陽質量的一萬億倍。然而,不同的觀測方法給出的銀河系總質量誤差仍然較大,可小到五千億倍太陽質量以下,也可大到兩萬億倍太陽質量以上。

郭福來團隊提出了全新的方法,使用銀河系暈中的熱氣體作為測量銀河系質量的探針。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天文學家發現較多不同的觀測證據,表明銀河系周圍存在著大量彌散的百萬度高溫熱氣體,可能延伸到數十萬光年之遠。這個熱氣體暈的總質量尚不確定,但可能佔銀河系失蹤重子的較大一部分。近年來,該團隊詳細研究了銀河系熱氣體暈的空間溫度與密度分布、觀測特徵,以及與銀河系中各種能量爆發過程的相互作用。研究顯示,銀河系熱氣體暈趨於穩定狀態後的溫度分布受銀河系總質量的影響最敏感,而熱氣體暈總質量及其所含重元素豐度對此幾乎沒有影響。銀河系質量越高,熱氣體暈的溫度就越高。銀河系中的恆星幾乎不相互碰撞,而熱氣體暈中的等離子體粒子之間會相互碰撞。使用該方法,意味著熱氣體溫度取代了無碰撞天體的速度,成為新方法中測量銀河系質量的關鍵物理量。利用X射線太空望遠鏡觀測到的銀河系熱氣體暈溫度,該新方法測量到的銀河系總質量為太陽質量的1.2-3.0萬億倍(如圖)。

新方法測量的銀河系質量在太陽質量的一萬億倍以上,這具有深遠的重要意義。首先,它暗示著銀河系的大型衛星星系,如大小麥哲倫星雲和獅子座一號矮球狀星系(Leo I dwarf spheroidal),都被銀河系束縛著。如果銀河系質量比一萬億倍太陽質量低,它們將不受銀河系的引力束縛。其次,這意味著即使把熱氣體暈考慮進來,銀河系仍缺失很大比例的重子。這些缺失的重子可能存在於銀河系暈之外,或正處於尚未被探測到的冷氣體狀態。如果銀河系質量比一萬億倍太陽質量低,那麼銀河系將沒有失蹤重子問題。第三,它暗示著宇宙學中所謂的「大而不能失敗」問題(Too Big To Fail Problem)仍然嚴峻,可能挑戰現代宇宙學標準模型中的冷暗物質理論。後者預言,銀河系的一些衛星星系應該比目前觀測到的質量更大,且內區物質密度更高。如果銀河系質量低於太陽質量的1萬億倍,標準模型的預言將與觀測相符,「大而不能失敗」問題也就消失。

「我們工作最重要的貢獻也許是它提供了一種完全獨立的方法來測量銀河系總質量。與傳統的運動學方法相結合,它可以對銀河系質量做出更精確的測量,」郭福來總結道。

在一個代表性的銀河系熱氣體暈模型中,沿視線方向平均的熱氣體溫度分布(GUO et. al. 2020)。圖片中心代表朝向銀河系中心的視線方向。XMM-牛頓X射線太空望遠鏡的觀測發現,在遠離銀河系中心方向的視線上,熱氣體溫度大約在兩百二十萬度上下(圖中的點,Henley & Shelton 2013),與模型預言一致。圖片來自於GUO et al. (2020)。

[1]:「星系周介質」為「circumgalactic medium」的中文翻譯,是一個比較新的專有名詞,指星系盤之外、星系暈中維理半徑以內的介質。

來源: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臺

相關焦點

  • 上海天文臺提出利用銀河系失蹤重子測量銀河系總質量的新方法
    人類居住的銀河系擁有許多意義深遠的謎團。天文觀測提供了有力的證據,表明銀河系由暗物質主導,而普通物質(即重子)大約僅佔銀河系總質量的6%。這一比例低於大爆炸核合成理論所預言的宇宙重子比例(16%),而解決這個銀河系失蹤重子之謎的關鍵一步是精確測量銀河系的總質量。
  • 利用最新方法,測出了銀河系的總質量
    最近,我國科學家提出了一種新的方法,成功計算出了銀河系的質量範圍。  此外,也有科學家利用其他方法測量過銀河系的質量,根據測量方法的不同,得出的數據範圍也比較廣,有的人計算出來是5000億倍太陽質量,還有人計算結果是20000億倍太陽質量。在能夠統一數據之前,科學家們恐怕還要用更多的方法來測量銀河系的質量,直到我們真的找到答案為止。
  • 利用熱氣體暈 科學家為整個銀河系稱重
    我們所居住的銀河系有著許多謎團。此前觀測表明,銀河系由暗物質主導,而普通物質(即重子)大約僅佔銀河系總質量的6%。這個比例大大低於大爆炸核合成理論所預言的宇宙重子比例(16%),而解決這個銀河系失蹤重子之謎的關鍵之一,是精確測量銀河系的總質量。
  • 銀河系果然是「大胖子「,我國科學家找到測量方法,它實在太重了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據報導,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臺的科研人員,找到了測量銀河系總質量的新方法,通過熱氣體暈(來自於銀河系周圍星系的周介質,處於半徑以內),讓銀河系的「體重」數據變得更精準,這些研究結果
  • 科學家提出全新測量方法:銀河系質量為太陽質量1.2萬億倍—3.0萬億倍
    銀河系質量為太陽質量的1.2萬億倍—3.0萬億倍。這是一個意外的發現,還牽扯到一樁由來已久的「失蹤案」。在浩瀚的銀河系有一個恆星盤,聚集了很多恆星。這個盤以外的區域,有個名字叫「暈」,暈裡大部分是百萬攝氏度高溫的熱氣體。
  • 銀河系總質量為8900億個太陽,科學家是這樣算出來的
    銀河系重量的多次測量之前科學家多次計算過銀河系的整體質量,早前的數據認為銀河系的質量是太陽的0.75萬億到1.5萬億倍,誤差率也比較高。2015年,哥倫比亞大學研究團隊對銀河系質量進行過復算。他們主要考慮了銀河系質量的巨大質量,在它旋轉的過程中,會產生波動。
  • 澳洲科學團隊藉由快速電波爆發找到宇宙中失蹤的重子物質
    失蹤的物質宇宙是由重子物質(baryonic matter)、暗物質(dark matter)及暗能量(dark energy)所組成。根據早期的計算,宇宙中約有百分之五的物質是由重子物質所組成。這些重子物質構成了你我、星球、恆星及星系。但是數十年以來,科學家雖然努力地尋找,卻有半數以上的物質找不到。
  • 我們終於知道宇宙中最後一個丟失的重子物質藏在哪裡
    現在,一個國際團隊已經聯合起來解決了丟失的重子問題,並找到了它,漂浮在星星之間的空間中。我們在宇宙中所能探測到的所有物質都是由重子粒子組成的。恆星、行星、星雲、等離子體,甚至黑洞都是由重子物質構成的。「失蹤的重子是現代天體物理學中最大的謎團之一,」義大利INAF-Osservatorio天文館和哈佛-史密森天體物理學中心的天文學家Fabrizio Nicastro說。「我們知道這個物質一定在外面,我們在早期的宇宙中看到它,但是我們再也無法控制它了。」它去了哪裡?」
  • 七成是暗能量,科學家利用新技術精確測量了宇宙物質總量
    七成是暗能量,科學家利用新技術精確測量了宇宙物質總量 2020-10-02 06:2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銀河系的質量大約是多少,它的質量是如何計算的?科學家給出解釋
    科學家給出解釋引言:地球是一顆行星,而且地球圍繞太陽轉動,所以地球在太陽系中,太陽系中質量最大的天體就是太陽了,太陽的質量佔到了太陽系總質量的百分之98左右,剩下的天體佔到了太陽系總質量的百分之2左右,太陽系在銀河系中,銀河系的直徑達到了10萬光年的距離,那麼銀河系的質量是多少呢?
  • 在缺乏暗物質的銀河系中,球狀星團為何會發光?
    最初由蜻蜓望遠鏡陣列識別出的超擴散星系NGC 1052–DF2,使天文學家感到困惑,因為發現其動態質量(由發現於其中的球形團簇狀物體的運動決定)與它的本質相同恆星質量。這種對等意味著銀河系奇怪地缺少暗物質。暗物質暈的上限比我們預期的矮星系小400倍。
  • 科學家提出了測量原子的新方法
    如今,當藉助超級計算機設計新藥物、電子設備以納米級運行時,對於科學家而言,了解相鄰分子之間如何相互作用是非常重要的。為此,他們需要以最高的精確度知道原子的大小。現代量子化學方法在這裡可能會有所幫助,但是它們提供的答案不夠準確,或者需要花費數月的時間才能完成。
  • 美科學家發現一種利用疊加態原子測量引力的新方法
    美科學家發現一種利用疊加態原子測量引力的新方法 來源:科技日報 • 2019-11-12 11:19:50
  • 天文學家通過觀察測出銀河系質量,天文學家使用哪種的測量方法?
    假設我們要測量一個蘋果的質量,很簡單,我們僅僅需要一個天平秤就可以輕鬆的搞定,但假設我們要測量一個天體的質量,那麼使用天平秤這種方法就不太實際了,因為我們製造不出來可以稱量太陽的太平稱,即使製造出來了,也沒有人敢去到太陽上面測量太陽的質量,那無疑自殺,所以我們要測量太陽的質量就不能使用直接測量的方式
  • 大量麥哲倫星雲流入銀河系,形成新的恆星
    在幾乎整個銀河的範圍,當科學家用這個數據集來尋找新的藍色恆星時,他們獲得到了一個相當驚訝結果:94,000光年遠,在星系光環的外圍深處,發現了一個巨大的年輕恆星集合。當您在星系的某一處發現密集的恆星集合時,認為它們很有可能都是一起形成的。被認可地檢查的方法是測量該恆星關聯中每顆恆星的大小(固有亮度)和顏色(與溫度直接相關)。
  • 新方法利用疊加態原子測量引力
    美國科學家在最新一期《科學》雜誌發表論文稱,他們發現了一種利用疊加態原子測量引力的新方法。該方法不僅可用於測量兩個物體之間的引力,還有助於了解暗物質的「性格」,檢驗等效原理等物理思想。目前,測量引力的標準方法是將物體置於屏蔽管內,在它們沿管下滑時對其進行測量。但此類方法只能讓研究人員短暫一窺引力作用,而且還經常因為磁場幹擾而功虧一簣。在最新研究中,科學家找到了一種不需要利用物體掉落而測量引力的方法。
  • 科學家利用新技術精確測量了宇宙物質總量
    我們團隊面臨的最大挑戰是測量星系團的數量,然後確定哪個答案『剛剛好』。但是很難精確測量任何星系團的質量,因為大部分是暗物質,我們無法用望遠鏡觀測。」 為了克服這一困難,UCR領導的天文學家團隊首先開發了「GalWeight」——一種利用星系團成員的軌道,測量星系團質量的宇宙學工具。
  • 美科學家得出新答案,每立方米僅6個氫原子
    它佔宇宙總質量的多少?每個人都很好奇這個問題,近日美國加州大學河濱分校的一個研究團隊表示解決了這個問題。而目前可估算出可觀測宇宙中可見物質的總質量為10的53~54次方千克左右,用多種方法探測和計算得到的宇宙總質量大都是約等於這個數量值,由於可見物質總質量只佔宇宙質能總量的5%左右,因此一般認為宇宙的總質量相當於10的55~56次方千克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