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方法利用疊加態原子測量引力

2020-12-06 環球Tech

美國科學家在最新一期《科學》雜誌發表論文稱,他們發現了一種利用疊加態原子測量引力的新方法。該方法不僅可用於測量兩個物體之間的引力,還有助於了解暗物質的「性格」,檢驗等效原理等物理思想。

目前,測量引力的標準方法是將物體置於屏蔽管內,在它們沿管下滑時對其進行測量。但此類方法只能讓研究人員短暫一窺引力作用,而且還經常因為磁場幹擾而功虧一簣。

在最新研究中,科學家找到了一種不需要利用物體掉落而測量引力的方法。

在新方法中,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研究小組首先朝小腔室內釋放出一團銫原子,然後用閃光燈讓其中幾個原子處於疊加態,接著用雷射施加「定身咒」,讓這些處於疊加態的原子保持在固定位置,且每對原子中一個原子略高於其「同伴」。然後,他們測量了每個原子的波粒二象性。波粒二象性會受到引力的影響,疊加態原子對中的兩個原子與地球的距離不同,導致引力對其波粒二象性的影響不同,研究人員可通過波粒二象性的差異測量出引力。

新方法的最大優點是,由於被測原子是固定的,研究人員可以長時間進行觀測。這個方法還可用於測量兩個物體之間的引力,例如大理石對一個原子的引力。此外,由於測量設備很小,所以更容易屏蔽來自隨機磁場的幹涉。

研究人員稱,藉助這一方法,或許可以製造出可攜式引力測量設備,用來測量地球上不同位置的引力,從而識別出礦藏。這一新方法也有望讓科學家釐清暗物質的「性格」,或者驗證等效原理等其他物理思想。

相關焦點

  • 美科學家發現一種利用疊加態原子測量引力的新方法
    美科學家發現一種利用疊加態原子測量引力的新方法 來源:科技日報 • 2019-11-12 11:19:50
  • 新方法利用疊加態原子測量引力 有助了解暗物質「性格」
    在光學腔駐波加持下,處於量子疊加態的原子克服地球引力懸浮空中。圖片來源:物理學家組織網 科技日報北京11月11日電 (記者劉霞)美國科學家在最新一期《科學》雜誌發表論文稱,他們發現了一種利用疊加態原子測量引力的新方法。
  • 發明測量重力的全新方法,還能測量一塊大理石對一個原子的引力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科學家發明了一種測量重力的新方法,即通過記錄雷射懸浮在空氣中假設狀態下原子的差異。在發表在《科學》期刊上的研究論文中,研究團隊描述了其新技術,並解釋了為什麼他們認為它將比傳統方法更有用。目前,進行重力實驗的標準方法是將物體放入屏蔽管中,並在儀器發出嗡嗡聲時測量它們。除了讓研究人員對引力相互作用有一個非常簡短的了解外,這些方法經常會成為無意中雜散磁場的犧牲品。
  • 測量量子引力的「臺式」設備
    來自英國倫敦大學、沃裡克大學以及荷蘭格羅寧根大學的物理學家團隊,提出了一種可以測量引力波的「臺式」設備。更重要的是,他們的實際目的是回答物理學中最大的問題之一:引力是量子現象嗎?該設備的關鍵要素是大物體的量子疊加。他們的設計發表在最近一期的《新物理學》上。
  • 「引力波」連「測量工具」都能拉伸,為啥我們還能測量引力波?
    我們是通過讓太陽消失,問地球是馬上感覺引力消失,還是延時感覺到消失。通過廣義相對論的時空彎曲,我們知道地球是延時感覺引力消失,因為引力壓根不是一種力,而是時空彎曲的幾何效果,所以引力的傳遞就是「時空彎曲」的傳遞,這是需要時間,傳遞速度就是光速c,而傳輸的過程就恰恰可以理解為:引力波傳遞。
  • 科學家提出利用銀河系失蹤重子測量其總質量新方法
    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臺由研究員郭福來帶領的研究團隊,提出一種測量銀河系總質量的新方法。科研人員首次利用銀河系周圍星系周[1]介質中的熱氣體溫度測量了銀河系總質量,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天體物理學雜誌快報》上。以往人類對銀河系質量的測量,主要基於觀測到的銀河系盤或暈中恆星、星團與衛星星系的旋轉或隨機速度。
  • 上海天文臺提出利用銀河系失蹤重子測量銀河系總質量的新方法
    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臺由研究員郭福來帶領的研究團隊,提出一種測量銀河系總質量的新方法。科研人員首次利用銀河系周圍星系周[1]介質中的熱氣體溫度測量了銀河系總質量,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天體物理學雜誌快報》上。以往對銀河系質量的測量,主要基於觀測到的銀河系盤或暈中恆星、星團與衛星星系的旋轉或隨機速度。銀河系質量越大,這些無碰撞天體在平衡狀態下運動得越快。
  • 引力的傳播速度是光速,科學家是如何測量出來的?
    但引力與其他的基本力作用範圍不同,它的作用範圍可以延伸到無限遠並且還能夠無限疊加,而且其強度和質量分布有著密切的聯繫。 換句話來說就是只要在一定的空間內不斷增加質量,引力的強度就也能夠無限增加,因此我們可以毫不誇張的說是萬有引力造就了恆星、中子星、黑洞等等。
  • 量子坍縮是由引力誘發的嗎?
    費曼(Richard Feynman)就曾在他的引力講座中提到,宏觀尺度上的量子疊加的坍縮或許與引力有關。他通過引入一種包含了隨機性的引力場,提出了一種描述量子引力的方法。其基本思想是,任何物體的引力場都不在量子理論的範圍之內,它拒絕被置於所謂的「疊加態」中。所以,如果一個粒子出現在這裡和那裡,它的引力場也會試圖做同樣的事情——但引力場不能長時間維持這種情況,它會坍縮,並帶著粒子一同坍縮。
  • 量子坍縮是由引力誘發的嗎?
    費曼(Richard Feynman)就曾在他的引力講座中提到,宏觀尺度上的量子疊加的坍縮或許與引力有關。 作為引力假說的擁護者,彭羅斯認為,這種假說消除了以人類為中心的思想,他不認為測量本身會在某種程度上導致坍縮,物理學並不會因有人來觀測過它而改變。 在彭羅斯的框架中,他認為當一個「顯著的」時空曲率出現時,量子的線性疊加就會立即失效。
  • 物理學家們發明超精密的新測量方法來重新測量哈勃常數
    過去在我們所在的宇宙附近進行的測量發現,宇宙向外爆炸的速度比開始時要快。基於科學家對宇宙最好的描述,情況不應該是這樣的。如果他們測量的值稱為哈勃常量這些都是正確的,這意味著目前的模型缺少了關鍵的新物理,比如不明原因的基本粒子,或者被稱為暗能量的神秘物質正在發生的奇怪現象。
  • 新的引力理論通過第一道檢驗
    他認為引力並不是自然界中的基本力(已知的四種基本力為:電磁力、強核力、弱核力和引力),而是一種突發的現象,這就好比是溫度是由微觀粒子的運動引起的突發現象。我們知道目前最好的引力理論是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在過去的100年中,廣義相對論通過了所有最精密的檢驗。
  • 萬用表的設計原理與測量計算方法
    本文主要介紹數字萬用表的設計原理以及平均值、真有效值的計算方法,闡述了平均值計算方法的缺陷,以及交流信號與直流信號疊加信號的真有效值的計算方法。提出使用具有真有效值計算方法萬用表的必要性。但是用來測量其他交流信號(如下式方波):再利用式4對上式求平均值,設上述信號周期為 2 ,則顯然結果是不正確的。因此,得出結論用求平均值的方法來計算如方波、鋸齒波等交流信號時可能會出現很大的誤差。
  • 新理論認為,光子可以揭示「宏觀引力」的秘密
    通過測量雷射在長距離內傳播所需的時間,探測器會注意到時空大小的變化。但是變化很小,需要非常敏感的設備和統計方法來檢測。雷射幹涉儀引力波觀測站(LIGO)在這篇新論文中,三位研究人員提出了一種全新的方法:通過尋找引力子(攜帶引力的理論粒子
  • 利用光子,「大質量引力」將被看得很清晰
    然而,一個被提出的新的引力波搜尋者,它將測量光和重力粒子如何相互作用,可能會改變這一狀況。在這一過程中,它能回答關於暗能量和宇宙擴張的重大問題。如今在地球上的三個探測器—雷射幹擾儀引力波天文臺和處女座,按照相同的原理操作,當一束引力波在地球上移動時,它會微弱的拉伸和擠壓時空,通過測量一束雷射在長距離傳輸的時間,探測器可以注意到宇宙空間是從何時開始變化的。但是變化是微小的,需要極其靈敏的設備和和統計分析方法來檢測。
  • 如何測量宇宙物質的總量?加州科學家提出新方法,測量結果很精確
    在地球上,人類想要測量任何一種生物的重量或者種群數量都不成問題,但如果要對宇宙的物質總量進行測量,難度則會直線上升。測量宇宙物質總量的難度顯而易見,一是因為人類至今也沒有弄清楚宇宙是否存在邊界,二是因為人類無法通過直接方法進行測量,往往只能通過間接的方法進行測量,從而導致測量得到的結果可能與實際情況相去甚遠。
  • 引力理論不可或缺,但它卻和量子理論相悖
    這些粒子也擁有質量,有了質量就會有引力。但由於引力沒有量子性質,我們無法弄清一個處於量子疊加態的粒子的引力大小。為解決這一問題,物理學家需要建立起「量子引力」理論;亦或者,既然愛因斯坦提出引力其實是時空的彎曲,物理學家需要為時間和空間的量子性質建立起一套理論。即便對理論物理學家這樣的高智商人群來說,這也是個非常困難的問題。
  • 引力的傳播速度是光速,我們是如何發現並測量的呢?
    而在宏觀世界中反映出的物質之間的作用力主要是電磁力和引力,其中電磁力的本質是光子的交換,是我們觀察周圍世界最常用的媒介,而引力則是普遍產生在有質量的物體之間,是使之具有相互結合趨勢的吸引力。在四種基本作用力之中,引力是最弱的,那麼科學家們是怎麼測量出它的速度的呢?
  • 利用海底地震所投射的聲波為測量海洋暖化提供了新方法
    利用海底地震所投射的聲波為測量海洋暖化提供了新方法(SILAS BAISCH/UNSPLASH)(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EurekAlert!:利用海底地震所投射的聲波,研究人員展示了從一種基本被遺棄的測量全球海洋變暖方法(即海洋地震測溫法)所得到的新收穫。本研究的作者證明,這種方法很有希望會擴大我們觀察海洋暖化的速度和模式及其對氣候變化作用的能力;他們用此方法測試了東印度洋,揭示了超越先前估測的長達10年的暖化趨勢。
  • 科學網—太陽引力時空曲率實現精確測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