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坍縮是由引力誘發的嗎?

2020-11-22 騰訊網

一個粒子可以同時出現在兩個地方,這是量子理論中最奇怪的原則之一。但是,當對這個粒子進行測量時,卻只能發現它出現在這兩處位置中的其中一處。這就好比是量子物理學中最著名的那隻薛丁格的貓一樣,它可以同時處於「活著」和「死亡」的狀態,直到對它進行測量時,它的命運才成為既定事實。

根據量子力學,觀測粒子的行為會使它的波函數坍縮,使它隨機地出現在兩個位置中的一個;換句話說,這意味著一個物體的狀態不僅取決於它自身的特性,還取決於觀測者如何測量它。然而,物理學家們為此爭論的是,並沒有明確的物理解釋,可以說明為何會出現這種量子坍縮。

此外,雖然量子力學完美地解釋了像原子這樣的微觀系統的行為,但目前仍缺乏實驗證據表明它也適用於描述像人類這樣的宏觀物體。如此一來,就有物理學家質疑是否存在這樣一種可能性,即與其秉持量子測量的概念,倒不如將波函數坍縮視作為量子力學的一個問題,並試圖找出一種能夠描述在測量之前,導致了波函數坍縮的機制。

引力是解釋波函數坍縮的一個有力候選,因為它普遍存在, 且強度隨質量的增加而增加。費曼(Richard Feynman)就曾在他的引力講座中提到,宏觀尺度上的量子疊加的坍縮或許與引力有關。順著這個思路,上世紀80年代,匈牙利物理學家Lajos Diósi和英國物理學家彭羅斯(Roger Penrose)先後獨立提出,在分子和原子的尺度上,引力的影響是可以忽略不計的,但是隨著物體的增大,其效應會隨之大幅增加,從而導致波函數坍縮

現在,一組國際合作的物理學家在《自然-物理》雜誌上發表了一項新的論文,他們的實驗表明,引力可能不能再被視作為造成了量子坍縮的一個可信機制,並因此排除了一系列有關於「引力導致坍縮」的理論。

作為引力假說的擁護者,彭羅斯認為,這種假說消除了以人類為中心的思想,他不認為測量本身會在某種程度上導致坍縮,物理學並不會因有人來觀測過它而改變。

在彭羅斯的框架中,他認為當一個「顯著的」時空曲率出現時,量子的線性疊加就會立即失效。當一個系統處於空間量子疊加時,會產生兩個不同的時空疊加,彭羅斯相信,不同的時空疊加會受到抑制:處於疊加的系統的質量越大,兩個時空的差異就越大,波函數坍縮的速度也就越快。

根據量子引力,一個系統(黃球)的空間量子疊加會產生不同的時空曲率(灰色網格)的疊加。| 參考素材:Donadi et. al. / Nature

Diósi的建議是對量子力學進行修正,使其在某些特定的限制下與廣義相對論相一致。他通過引入一種包含了隨機性的引力場,提出了一種描述量子引力的方法。其基本思想是,任何物體的引力場都不在量子理論的範圍之內,它拒絕被置於所謂的「疊加態」中。所以,如果一個粒子出現在這裡和那裡,它的引力場也會試圖做同樣的事情——但引力場不能長時間維持這種情況,它會坍縮,並帶著粒子一同坍縮。

不過,Diósi的設計卻面臨無法用任何現實技術來驗證的難題。

現在,在Diósi參與到的一項新研究中,物理學家實現了一種新的實驗方法,使檢驗Diósi的假設成為了可能。這種方法的理論前提是,無論導致波函數坍縮的機制是引力還是別的,一個坍縮的系統會隨機轉向,使系統升溫,就好像是系統被施以了一個動量;如果一個帶電粒子被反覆地隨機加速、減速,那麼它會在轉向時釋放出輻射。

Diósi和彭羅斯的模型不僅預測了波函數的坍縮,還預測了無處不在的隨機擴散(橘色箭頭),當粒子帶電時,這種擴散會伴隨著輻射(白色波浪線)的發射而出現。| 參考素材:Donadi et. al. / Nature

在實驗中,研究人員用一個咖啡杯大小的鍺晶體建造了一個探測器,然後用鉛把鍺晶體包裹起來,將其放置在位於地底1.4公裡處的格蘭薩索國家實驗室(義大利中部)中,以保護它免受其他輻射源的汙染。在2014年和2015年的為期兩個多月的時間裡,通過測量鍺核的質子中產生的過量X射線和伽馬射線,他們共觀測到了576個光子,與預計的506個自然輻射的放射性光子數量接近。

相比之下,彭羅斯的模型預測應出現7萬個這樣的光子。也就是說研究人員應該在鍺晶體實驗中看到一些坍縮效應,但結果表明並沒有。這表明,引力並沒有把粒子從它們的量子疊加中「解放」出來

彭羅斯表達了他對新研究的讚賞。但他認為,目前仍無法做到對他的模型進行驗證。此外,他也一直無法接受「粒子轉向」的設想,他認為這是一種可能會導致宇宙能量增加或減少的情景,它違反了物理學基本原理的。現在,彭羅斯正在試圖創造了一個新的、改進過的模型,模型中不會涉及到熱量或輻射的產生,在這種情況下,引力或許就能導致坍縮。

若要更進一步證實此次的研究結果,物理學家還需要直接製造出這些疊加態,以此來觀察是否可以將所有「引力誘發坍縮」的模型都排除在外。

參考來源:

https://www.sciencemag.org/news/2020/09/one-quantum-physics-greatest-paradoxes-may-have-lost-its-leading-explanation

相關焦點

  • 量子坍縮是由引力誘發的嗎?
    然而,物理學家們為此爭論的是,並沒有明確的物理解釋,可以說明為何會出現這種量子坍縮。費曼(Richard Feynman)就曾在他的引力講座中提到,宏觀尺度上的量子疊加的坍縮或許與引力有關。,並因此排除了一系列有關於「引力導致坍縮」的理論。
  • 引力不是量子坍縮的原因
    義大利大薩索國家實驗室的一項地下實驗表明,引力不太可能是量子坍縮的原因。眾所周知,單個微觀粒子平時以機率波的狀態佔據空間:既在這兒,又在那兒,同時出現在兩個地方。按教科書說的,觀察粒子的行為會使它 "坍塌"成單一的現實,隨機出現在某個位置中的一個。
  • 量子態坍縮到底是如何形成,引力假說似乎不成立,思維影響所致嗎
    量子世界就是如此,當愛因斯坦發現量子力學的時候。他一下子就被其中的一些難以解釋的現象給難住了,原因在於他建立的一系列理論在量子世界根本沒有辦法實現,這也讓愛因斯坦覺得有些不可思議。時至今日量子態坍縮,就是一個沒有辦法解釋的現象,因為如果我們在觀測量子的時候,就會出現不同的情況。而這種不同的情況就會造成量子塌縮,這對於科學家來說,明顯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 最新研究表明引力不太可能是量子坍縮的主要原因!!
    根據量子力學,雖然像 「薛丁格的貓」 這樣的事在微觀世界裡無時無刻不在發生著,但物理學家們對於 「究竟是什麼導致一個事物的狀態能從一種疊加態坍縮為一個確定的狀態」 卻至今也還沒有答案。物理學家曾提出一種引力假說來做出解釋,但根據義大利格蘭薩索國家實驗室的一項研究,引力不太可能是量子坍縮的原因。讓我們從理論界一直存在的爭議說起。
  • 《自然:物理》:最新研究表明波函數的坍縮與引力無關
    過去有著名物理學家的理論提出,引力是量子波函數的坍縮背後的力量。來自德國、義大利和匈牙利的一組物理學家測試了這種理論,該研究表明,找不到支持引力是量子坍塌背後力量的證據。該最新研究結果論文,題為:「引力相關的波函數坍縮的地下測試」,發表在這一期的《自然:物理》上。
  • 引力-物理,引力,薛丁格的貓,量子力學...
    」Pikovski和同事們的這一想法發表在6月15日的《自然·物理學》(Nature Physics)上,到目前為止還停留在數學論證的階段,但也有實驗物理學家對此深感興趣,希望用實驗來檢驗一下引力到底是不是量子疊加態坍縮的原因。
  • 黑洞的形成,只是因為星球的引力坍縮嗎?
    所以,在引力的吸引作用和不相容原理造成的斥力之間會達到某種平衡,而恆星的半徑便能維持不變,正如在它生命的早期引力與熱量間取得平衡一樣。然而,昌德拉塞卡意識到,對不相容原理所能提供的斥力來說,存在某一個限值。相對論限制了恆星中物質粒子運動速度的最大差異不得超過光速。這意味著當恆星密度變得足夠高時,不相容原理引起的斥力應當小於引力的吸引作用。
  • 量子「去坍縮」假說得以驗證
    「去坍縮」假說得以驗證 量子世界和經典世界存在需要一定時間才能穿越的「灰色區域」
  • 最弱雞的引力,為什麼能讓無敵的恆星坍縮成黑洞?
    「重力」是超級無敵的存在嗎?為什麼「重力」會引起恆星坍塌,直至成為黑洞?「重力坍縮」或者說「引力坍縮」是形成黑洞的唯一原因,當然我們常見的天體諸如中子星、白矮星甚至恆星與行星都是「引力坍縮」而成,而不是什麼強作用力或者弱力或者電磁力的相互作用,但四種基本作用力中,引力其實是最小的,那麼為何這種最小的作用力造就了世上最恐怖的天體呢?
  • 信息和引力看起來完全不同,最優量子計算是由引力決定!
    量子信息和引力看起來完全不同,但它們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它們都可以用幾何框架來描述。在此基礎上,一篇新研究論文提出,量子計算的最優規則是由引力決定。其量子計算和引力之間的關係研究,發表在《物理評論快報》上。在計算複雜性領域,一個主要的想法是最小化解決問題的成本(就計算資源而言)。
  • 黑洞的形成原因:向內坍縮的引力,和無法抵抗它的「中子簡併力」
    黑洞的形成原因:向內坍縮的引力,和無法抵抗它的「中子簡併力」我們知道存在質量的物體之間,存在萬有引力。而這種引力不只存在於不同的物體之間,在同一物體的內部,同樣也存在引力造成的向內的吸力,通常會和物體內部的壓力相互平衡。
  • 密度無限大嗎?又是由什么元素組成的?
    那麼這個奇點會由什么元素構成嗎?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要先來看看坍縮的過程。坍縮在史瓦西推算出史瓦西半徑公式後,他就認為,當天體坍縮到視界半徑以內後,就不會有任何物理過程能阻擋它繼續坍縮了,它最終會坍縮成無窮小的一個奇點。
  • 引力量子—邁向「大一統理論」的關鍵一步
    宇宙中所有的基本力都遵循量子力學定律,只有一個例外:引力。找到一種將引力納入量子力學的方法,將使科學家們向「萬物理論」邁進一大步。「萬物理論」可以從基本原理出發,全面解釋宇宙的運行。在探索引力是否是量子的過程中,至關重要的第一步是檢測長期假設的基本引力粒子——引力子。
  • 粒子、量子、引力、弦,怎麼回事?
    粒子、量子、引力、超弦,都是怎麼回事?說到高能粒子對撞擊,說到了標準模型都被驗證的差不多了,還有什麼搞頭呢?楊振寧說了,高能物理對撞機已經過氣了,需要研究別的了。那麼大概是個什麼回事呢?量子物理與高能物理啥關係?愛因斯坦與這些有關係嗎?相對論難道不需要對撞擊嗎?楊老說的數學之美要幹什麼呢?
  • 引力
    物理學家的解釋是環境的幹擾所致:處在量子疊加態上的物體一旦與其他物體或者場發生作用,它就立刻坍縮到其中一個本徵態上,與日常世界中別的物體一般無二。但維也納大學的研究者近期表示,哪怕物理學家可以完全隔離出一個處在量子疊加態的宏觀物體,它仍然會自發坍縮到一個態上——至少在地球上是這樣。
  • 一顆質量是木星80倍、由純金構成的星球會坍縮成恆星嗎?
    那麼,我們不妨做個頭腦風暴,假如一顆質量可以達到氫元素核聚變最低臨界值的星球,即太陽質量的0.08倍,也就是木星質量的80倍,而這顆星球是由純金構成的,能否引發內部的核聚變反應呢?讓我們先來看一下恆星的形成過程。
  • 什麼是量子引力理論?
    根據量子引力理論,宇宙中存在引力子,它是一個虛擬的粒子,可以傳遞引力。這就是量子引力與其他統一場理論的區別之處,一些通常被歸類為量子引力的理論並不一定需要引力子。什麼是引力子?量子力學的標準模型(在1970年到1973年之間形成)假定其他三種物理學基本力是由虛擬的玻色子來傳遞的。光子傳遞電磁力,W和Z玻色子傳遞弱核力,而膠子則傳遞強核力。
  • 量子+引力=?
    在量子世界中,基本力是由被稱為規範玻色子的載力粒子傳遞的,比如我們熟悉的電磁力實際上是由光子傳遞的。試圖統一廣義相對論和量子場論的理論被稱為量子引力理論。它假設一切都是由微小的弦構成的,弦可以是開放的,也可以是閉合的,它們可以振動、拉伸、連接和分裂。弦的不同振動方式會產生不同的粒子,比如電子、夸克等。另一個越來越受到關注的理論被稱為圈量子引力,它更關心的是時空本身的量子特性,而非存在於時空中的物質。在圈量子引力中,廣義相對論的光滑背景被賦予量子屬性的節點和連接所取代。
  • 量子 + 引力 = ?
    在所有量子引力理論的候選中,弦論無疑是最具知名度的。它假設一切都是由微小的弦構成的,弦可以是開放的,也可以是閉合的,它們可以振動、拉伸、連接和分裂。弦的不同振動方式會產生不同的粒子,比如電子、夸克等。另一個越來越受到關注的理論被稱為圈量子引力,它更關心的是時空本身的量子特性,而非存在於時空中的物質。在圈量子引力中,廣義相對論的光滑背景被賦予量子屬性的節點和連接所取代。
  • 殺死「薛丁格貓」的,可能並非引力假說
    根據量子力學,雖然像 「薛丁格的貓」 這樣的事在微觀世界裡無時無刻不在發生著,但物理學家們對於 「究竟是什麼導致一個事物的狀態能從一種疊加態坍縮為一個確定的狀態」 卻至今也還沒有答案。物理學家曾提出一種引力假說來做出解釋,但根據義大利格蘭薩索國家實驗室的一項研究,引力不太可能是量子坍縮的原因。讓我們從理論界一直存在的爭議說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