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研究表明引力不太可能是量子坍縮的主要原因!!

2020-09-22 光亞星際

這是量子理論中最古怪的原則之一:粒子可以同時存在於兩個位置,但我們只能在這裡或那裡看到它。

在著名的 「薛丁格貓」 這一思想實驗中,在實驗者打開箱子觀察內部情況之前,實驗者無法確定箱子內的貓究竟是生是死,而貓的這種 「生死疊加態」 則會在實驗者對箱子內部的情況進行觀察後,坍縮為 「生」 或「死」這兩種確定的狀態。

根據量子力學,雖然像 「薛丁格的貓」 這樣的事在微觀世界裡無時無刻不在發生著,但物理學家們對於 「究竟是什麼導致一個事物的狀態能從一種疊加態坍縮為一個確定的狀態」 卻至今也還沒有答案。

物理學家曾提出一種引力假說來做出解釋,但根據義大利格蘭薩索國家實驗室的一項研究,引力不太可能是量子坍縮的原因。

讓我們從理論界一直存在的爭議說起。對於疊加態坍縮,前面提到的 「觀察論」 在各種大眾解讀中名氣最高,它認為,人的觀察導致被觀察事物的疊加態發生坍縮;但物理學界曾普遍認為,「引力論」才是最有可能對此進行解釋的一種理論,即認為導致粒子狀態發生坍縮的主要原因是引力,而非實驗者的「觀察」。

引力論的理念最早由匈牙利物理學家 Károlyházy Frigyes 和 Lajos Diósi 於上世紀後半葉提出,認為任何事物的引力場都不受量子力學的限制,使得事物很難一直以 「疊加態」 的形式存在。

舉例來說,假如一個粒子能以疊加態的形式同時存在於 A 點和 B 點,該粒子的引力場便也會以疊加態的形式同時存在於 A 點和 B 點,但引力場會因不能長時間承受這種疊加態為其帶來的 「張力」 而率先坍縮,進而導致粒子的疊加態坍縮。

上世紀 80 年代,著名數學家羅傑 · 彭羅斯(Roger Penrose,牛津大學)正式將 「引力論」 用於解釋量子物理中事物疊加態的坍縮,並因這種解釋消除了 「坍縮是以人的觀察為中心發生的」 這種可能,徹底將坍縮歸為了物理內部的一個過程(無需人的主觀意志參與),而被物理學界認為是「最有可能成功的解釋之一」。

雖然該解釋此前曾一直因 「無法被實驗驗證」 而飽受詬病,但根據一篇 9 月初發表在《自然 · 物理學》上的研究,Lajos Diósi 和其同事已經成功對該解釋進行了初步的檢驗,結果認為 「引力論」 似乎並非造成粒子疊加態坍縮的主要原因。

研究藉助的原理為,粒子所處的狀態從疊加態坍縮為確定態時,粒子本身會發生 「隨機性的」 轉向,進而是包含其的熱力學系統變熱,而如果粒子本身帶電,它就會在旋轉時向外輻射出光子。另外,多個受同一引力場影響的粒子也會以同步的方式一起向外輻射光子,而如果實驗能觀測到的光子數與彭羅斯的理論預期相符,那粒子疊加態的坍縮就很有可能是由引力造成,而非其它因素。

實驗中,研究人員將一個咖啡杯大小的鍺晶體用作探測器,通過其與 X 射線和伽馬射線的相互作用(產生電信號),從鍺原子核中的質子中檢索過量的 X 射線和伽馬射線。用作探測器的鍺晶體本身被鉛包裹,埋在位於義大利中部的格蘭薩索國家實驗室(Gran Sasso National Laboratory)地下 1.4 公裡處,以使其免受外界(其它輻射源)幹擾。

根據論文,研究者最終在 2014 年和 2015 年的兩個月中觀察到了總共 576 個光子,與自然發生的輻射所能產生的光子數量(506 個)相近。相比之下,彭羅斯的模型認為,如果引力是造成粒子狀態坍縮的主要原因,我們應該能觀測到約 7 萬個輻射出的光子才對。

圖 | 進行實驗的格蘭薩索國家實驗室(來源:TOMMASO GUICCIARDINI/SCIENCE SOURCE)

論文作者之一、義大利國家核物理研究院 Cătălina Curceanu 表示,雖然實驗本身並沒有排除其它可能造成粒子狀態坍縮的因素,只是對它們做了一些限制,但實驗結果意味著引力很可能並非造成粒子狀態坍縮的主要原因。

另外,在實際操作中,研究人員需要直接給定粒子的疊加態(而非自然產生的疊加態)才能檢驗結果。

南安普頓大學物理學家 Ivette Fuentes 說:「理論上,我們應該能製造出很多粒子共享的一個疊加態。」目前,Fuentes 的團隊正致力於在接近絕對零度的環境中製備出包含 1 億個鈉原子的原子云。

儘管彭羅斯本人對 Fuentes 的研究頗感興趣,但他認為他改進後的模型或許在可預見的未來仍然會保持 「不可被驗證」 的狀態,原因是即使粒子狀態的坍縮真由引力造成,為了不違反熱力學定律,這一過程也不會向外放熱或放出輻射,導致其不可被探測。

羅格斯大學(Rutgers University)理論物理學家 Maaneli Derakhshani 認為,即使能被檢測到,包括鍺質子與電子間的相互作用在內的一些因素可能也會掩蓋 「引力導致坍縮發生」 的信號。他說:「假如引力真是導致粒子疊加態發生坍縮的主要原因,那其背後所隱藏的機理應該也會遠比彭羅斯的模型更為複雜才行!

相關焦點

  • 《自然:物理》:最新研究表明波函數的坍縮與引力無關
    過去有著名物理學家的理論提出,引力是量子波函數的坍縮背後的力量。來自德國、義大利和匈牙利的一組物理學家測試了這種理論,該研究表明,找不到支持引力是量子坍塌背後力量的證據。該最新研究結果論文,題為:「引力相關的波函數坍縮的地下測試」,發表在這一期的《自然:物理》上。
  • 引力不是量子坍縮的原因
    義大利大薩索國家實驗室的一項地下實驗表明,引力不太可能是量子坍縮的原因。眾所周知,單個微觀粒子平時以機率波的狀態佔據空間:既在這兒,又在那兒,同時出現在兩個地方。按教科書說的,觀察粒子的行為會使它 "坍塌"成單一的現實,隨機出現在某個位置中的一個。
  • 量子坍縮是由引力誘發的嗎?
    現在,一組國際合作的物理學家在《自然-物理》雜誌上發表了一項新的論文,他們的實驗表明,引力可能不能再被視作為造成了量子坍縮的一個可信機制,並因此排除了一系列有關於「引力導致坍縮」的理論。,彭羅斯認為,這種假說消除了以人類為中心的思想,他不認為測量本身會在某種程度上導致坍縮,物理學並不會因有人來觀測過它而改變。
  • 量子坍縮是由引力誘發的嗎?
    然而,物理學家們為此爭論的是,並沒有明確的物理解釋,可以說明為何會出現這種量子坍縮。 此外,雖然量子力學完美地解釋了像原子這樣的微觀系統的行為,但目前仍缺乏實驗證據表明它也適用於描述像人類這樣的宏觀物體。
  • 量子態坍縮到底是如何形成,引力假說似乎不成立,思維影響所致嗎
    量子世界就是如此,當愛因斯坦發現量子力學的時候。他一下子就被其中的一些難以解釋的現象給難住了,原因在於他建立的一系列理論在量子世界根本沒有辦法實現,這也讓愛因斯坦覺得有些不可思議。時至今日量子態坍縮,就是一個沒有辦法解釋的現象,因為如果我們在觀測量子的時候,就會出現不同的情況。而這種不同的情況就會造成量子塌縮,這對於科學家來說,明顯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 殺死「薛丁格貓」的,可能並非引力假說
    根據量子力學,雖然像 「薛丁格的貓」 這樣的事在微觀世界裡無時無刻不在發生著,但物理學家們對於 「究竟是什麼導致一個事物的狀態能從一種疊加態坍縮為一個確定的狀態」 卻至今也還沒有答案。物理學家曾提出一種引力假說來做出解釋,但根據義大利格蘭薩索國家實驗室的一項研究,引力不太可能是量子坍縮的原因。讓我們從理論界一直存在的爭議說起。
  • 殺死「薛丁格貓」的,可能並非引力假說
    根據量子力學,雖然像 「薛丁格的貓」 這樣的事在微觀世界裡無時無刻不在發生著,但物理學家們對於 「究竟是什麼導致一個事物的狀態能從一種疊加態坍縮為一個確定的狀態」 卻至今也還沒有答案。物理學家曾提出一種引力假說來做出解釋,但根據義大利格蘭薩索國家實驗室的一項研究,引力不太可能是量子坍縮的原因。讓我們從理論界一直存在的爭議說起。
  • 引力量子—邁向「大一統理論」的關鍵一步
    荷蘭代爾夫特理工大學的量子物理學家理察·諾特說:「量子引力理論的一個問題是,他們的預測通常幾乎不可能通過實驗來驗證。」「這就是為什麼存在這麼多相互競爭的理論的主要原因,也是為什麼我們沒有成功地理解它實際上是如何運作的。」
  • 引力-物理,引力,薛丁格的貓,量子力學...
    「或許在星際空間的某處,貓可以持續保持在量子相干態上,但在地球上,或是在任何行星的周邊,很難做到這一點。」物理學家Igor Pikovski說,「而造成這一切的原因,就是引力。」Pikovski和同事們的這一想法發表在6月15日的《自然·物理學》(Nature Physics)上,到目前為止還停留在數學論證的階段,但也有實驗物理學家對此深感興趣,希望用實驗來檢驗一下引力到底是不是量子疊加態坍縮的原因。
  • 量子「去坍縮」假說得以驗證
    2006年,美國羅徹斯特大學物理學與天文學教授Andrew Jordan連同加州大學河畔分校的Alexander Korotkov,提出了一種關於量子力學和量子態的理論假說——量子「去坍縮」(quantum-'uncollapse')。
  • 引力假說可能無法解釋量子態塌縮
    量子理論認為,一個粒子可以同時出現在兩個地方——但我們只能在這裡或那裡觀察到它,因為觀察會導致塌縮,粒子會隨機出現在兩個位置中的一個。但問題是是什麼導致了量子態塌縮?物理學家對此有爭論,他們提出的一種解釋是引力假說。
  • 引力假說可能成為量子物理學的最大悖論之一,重力才是量子塌縮的...
    引力曾經一直是量子理論界認為導致量子塌縮的原因,然後這一假說遭到了質疑,最近有科學加提出,引力假說可能是量子物理學的最大悖論之一,重力才可能是導致量子塌縮的原因。
  • 量子力學解釋意識何以可能
    從而也向我們表明,意識不僅是單純的生物性現象,它還和量子力學極為有關,同樣可以從量子力學角度得到合理的解釋。  如上所述,對量子大腦的研究啟示我們不應僅僅將人腦視為單純的生物腦,還需認識到大腦中時刻進行著量子活動,是具有量子效應的量子腦。
  • 黑洞的形成,只是因為星球的引力坍縮嗎?
    所以,在引力的吸引作用和不相容原理造成的斥力之間會達到某種平衡,而恆星的半徑便能維持不變,正如在它生命的早期引力與熱量間取得平衡一樣。然而,昌德拉塞卡意識到,對不相容原理所能提供的斥力來說,存在某一個限值。相對論限制了恆星中物質粒子運動速度的最大差異不得超過光速。這意味著當恆星密度變得足夠高時,不相容原理引起的斥力應當小於引力的吸引作用。
  • 將引力與量子力學統一,連愛因斯坦都沒有...
    荷蘭代爾夫特理工大學的量子物理學家Richard Norte說:「量子引力理論的一個問題是,它們的預測通常幾乎不可能通過實驗來驗證,這就是為什麼存在這麼多相互競爭的理論,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在理解它的實際工作原理方面沒有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然而,澳大利亞阿德萊德大學的現任理論物理學家James Quach在2015年提出了一種利用量子性質來探測引力子的方法。
  • 黑洞的形成原因:向內坍縮的引力,和無法抵抗它的「中子簡併力」
    黑洞的形成原因:向內坍縮的引力,和無法抵抗它的「中子簡併力」我們知道存在質量的物體之間,存在萬有引力。而這種引力不只存在於不同的物體之間,在同一物體的內部,同樣也存在引力造成的向內的吸力,通常會和物體內部的壓力相互平衡。
  • 從粒子到宇宙,從膨脹到坍縮,宇宙或許逃脫不了輪迴的命運
    圖註:早期宇宙中微小的量子漲落解釋了宇宙大尺度結構的兩個主要奧秘,即宇宙的極小和極大。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研究人員的一項新研究使用量子環引力理論來解釋這些神秘現象,而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認為這些現象是反常的.最近一項使用環量子宇宙學理論的新研究解釋兩個宇宙學的主要謎團。
  • 宇宙會坍縮成奇點嗎?研究解釋了其中的原因
    他們的研究結果或許可以給我們帶來從零開始構建宇宙所需的理論動力,進而為循環宇宙假說提供支持。宇宙大爆炸如果你想構建自己的個人宇宙理論模型,不妨繼續往下閱讀。沒有人會阻止你做自己的宇宙學研究。但如果你想參與這場遊戲,那你就必須遵守宇宙的遊戲規則。也就是說,不管你的宇宙模型裡有些什麼內容,你都必須面對一些冷酷且確鑿的觀察證據。
  • 加拿大最新研究表明黑洞萬有引力場可能形成漩渦
    原標題:加拿大最新研究表明黑洞萬有引力場可能形成漩渦   黑洞萬有引力場可能形成漩渦   本報記者 常麗君 綜合外電 因為萬有引力學家們普遍認為,時空是不可能變成漩渦的。而物理學家組織網近日報導,加拿大理論物理學周界研究所的一項最新研究表明,這種普遍認識可能是錯的。   萬有引力如液體   「從本質上說,如果你能把萬有引力放到一個密閉盒子裡,就可能出現漩渦。」周界研究所的路易斯·勒納解釋了為何萬有引力可以作為一種液體。「物理學中有一個假設——全息假設——認為萬有引力可以描述為一種場論。
  • 引力是宇宙中最奇怪的產物之一,破解引力之謎將打破對時空的認知
    自20世紀30年代以來,研究人員一直在尋求引力的量子理論。他們已經發現了一些可能的想法——尤其是弦理論,它認為引力和所有其他現象都是由微小的振動弦產生的——但到目前為止,這些可能性還只是推測,還沒有完全被理解。一個可行的引力量子理論也許是當今物理學的最高目標。是什麼讓引力獨一無二?阻止研究人員發現其潛在量子描述的第四種力有什麼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