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大利大薩索國家實驗室的一項地下實驗表明,引力不太可能是量子坍縮的原因。
眾所周知,單個微觀粒子平時以機率波的狀態佔據空間:既在這兒,又在那兒,同時出現在兩個地方。
按教科書說的,觀察粒子的行為會使它 "坍塌"成單一的現實,隨機出現在某個位置中的一個。但是把人類的觀察的行為與物理事實攪拌在一起,就必然會牽扯出「意識」和「靈魂」之類的概念,甚至會動搖「客觀事實」的基本理念。
即便量子力學真的完全正確,物理學家們對量子坍縮的機制也持保留態度。現在,量子坍縮最合理的機制之一——引力說——遭遇重創。
20世紀60年代,匈牙利的物理學家Károlyházy Frigyes和80年代的Lajos Diósi分別提出了引力假說。其基本思想是,同一個粒子處於空間中的不同位置,但粒子自身的引力場會跟著粒子同樣處於不同的位置。源於不同位置的同一引力場,自身與自身之間相互接觸和作用,導致量子態的坍縮。
牛津大學數學家,著名的羅傑·彭羅斯在20世紀80年代末公開支持這一假說,因為他認為,它消除了人類中心主義的概念,即測量本身以某種方式導致坍縮。"比起因為有人看(引發坍縮),它才是單純的物理學概念。"
儘管如此,假說似乎不可能用任何現實的技術來探究——直到現在。新技術讓一切變得可行。
坍塌粒子會隨機旋轉, 加熱它所在的系統,"就像你踢了粒子一腳。"法蘭克福高級研究所的桑德羅·多納迪說。
如果粒子帶電,它旋轉時就會輻射出光子。而多個粒子在同一引力場中顛簸,就會同步輻射。
為了驗證這一想法,研究人員用咖啡杯大小的鍺晶體製造了探測器。他們尋找鍺原子核中質子發出的過量X射線和伽馬射線,這些射線在材料中產生電脈衝。
科學家們選擇了這部分光譜,以最大限度地放大。然後,他們用鉛包裹晶體,並將其放置在義大利中部的大薩索國家實驗室地下1.4公裡深處,以屏蔽其他輻射源。在2014年和2015年的2個月裡,他們看到了576個光子,接近於自然產生的放射性物質所預期的506個。詳細的實驗報告前天發表在《自然·物理學》上。
相比之下,彭羅斯的模型預測說,應有7萬個光子。所以該實驗起碼制約了引力坍縮假說——如果不是徹底否定的話。
彭羅斯對實驗表示欣賞,但他認為這還不能否定他的模型。他在疫情封鎖期間創造了一個新的改進模型。"它不會輻射出能量。"在這種情況下,重力可能會導致坍縮,然而卻隱藏了自身的蹤跡。(彭羅斯德高望重,現在的學術地位和威望略有點像當時年邁的愛因斯坦……就連做派都差不多。憑藉超卓才智,當實驗不支持自己的理論時,竟然硬把理論凹進去規避了實驗結果)
新不倫瑞克羅格斯大學的理論物理學家Maaneli Derakhshani說,其他因素,如鍺質子和電子之間的相互作用也可能掩蓋信號。總之,如果重力確實會導致坍縮,那麼這個過程必須比彭羅斯最初提出的模型更為複雜。"但理智的看法是,果汁不值得再榨一遍啊。」*
*Derakhshani的俏皮話是說,彭羅斯修正模型規避現有實驗事實的做法,就像是把榨好的果汁倒在榨汁機裡又榨了一遍。既耽誤時間又無用。
本文譯自 sciencemag,由譯者 majer 基於創作共用協議(BY-NC)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