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力不是量子坍縮的原因

2020-09-10 煎蛋

義大利大薩索國家實驗室的一項地下實驗表明,引力不太可能是量子坍縮的原因。

眾所周知,單個微觀粒子平時以機率波的狀態佔據空間:既在這兒,又在那兒,同時出現在兩個地方。

按教科書說的,觀察粒子的行為會使它 "坍塌"成單一的現實,隨機出現在某個位置中的一個。但是把人類的觀察的行為與物理事實攪拌在一起,就必然會牽扯出「意識」和「靈魂」之類的概念,甚至會動搖「客觀事實」的基本理念。

即便量子力學真的完全正確,物理學家們對量子坍縮的機制也持保留態度。現在,量子坍縮最合理的機制之一——引力說——遭遇重創。

20世紀60年代,匈牙利的物理學家Károlyházy Frigyes和80年代的Lajos Diósi分別提出了引力假說。其基本思想是,同一個粒子處於空間中的不同位置,但粒子自身的引力場會跟著粒子同樣處於不同的位置。源於不同位置的同一引力場,自身與自身之間相互接觸和作用,導致量子態的坍縮。

牛津大學數學家,著名的羅傑·彭羅斯在20世紀80年代末公開支持這一假說,因為他認為,它消除了人類中心主義的概念,即測量本身以某種方式導致坍縮。"比起因為有人看(引發坍縮),它才是單純的物理學概念。"

儘管如此,假說似乎不可能用任何現實的技術來探究——直到現在。新技術讓一切變得可行。

坍塌粒子會隨機旋轉, 加熱它所在的系統,"就像你踢了粒子一腳。"法蘭克福高級研究所的桑德羅·多納迪說。

如果粒子帶電,它旋轉時就會輻射出光子。而多個粒子在同一引力場中顛簸,就會同步輻射。

為了驗證這一想法,研究人員用咖啡杯大小的鍺晶體製造了探測器。他們尋找鍺原子核中質子發出的過量X射線和伽馬射線,這些射線在材料中產生電脈衝。

科學家們選擇了這部分光譜,以最大限度地放大。然後,他們用鉛包裹晶體,並將其放置在義大利中部的大薩索國家實驗室地下1.4公裡深處,以屏蔽其他輻射源。在2014年和2015年的2個月裡,他們看到了576個光子,接近於自然產生的放射性物質所預期的506個。詳細的實驗報告前天發表在《自然·物理學》上。

相比之下,彭羅斯的模型預測說,應有7萬個光子。所以該實驗起碼制約了引力坍縮假說——如果不是徹底否定的話。

彭羅斯對實驗表示欣賞,但他認為這還不能否定他的模型。他在疫情封鎖期間創造了一個新的改進模型。"它不會輻射出能量。"在這種情況下,重力可能會導致坍縮,然而卻隱藏了自身的蹤跡。(彭羅斯德高望重,現在的學術地位和威望略有點像當時年邁的愛因斯坦……就連做派都差不多。憑藉超卓才智,當實驗不支持自己的理論時,竟然硬把理論凹進去規避了實驗結果)

新不倫瑞克羅格斯大學的理論物理學家Maaneli Derakhshani說,其他因素,如鍺質子和電子之間的相互作用也可能掩蓋信號。總之,如果重力確實會導致坍縮,那麼這個過程必須比彭羅斯最初提出的模型更為複雜。"但理智的看法是,果汁不值得再榨一遍啊。」*

*Derakhshani的俏皮話是說,彭羅斯修正模型規避現有實驗事實的做法,就像是把榨好的果汁倒在榨汁機裡又榨了一遍。既耽誤時間又無用。

本文譯自 sciencemag,由譯者 majer 基於創作共用協議(BY-NC)發布。

相關焦點

  • 最新研究表明引力不太可能是量子坍縮的主要原因!!
    根據量子力學,雖然像 「薛丁格的貓」 這樣的事在微觀世界裡無時無刻不在發生著,但物理學家們對於 「究竟是什麼導致一個事物的狀態能從一種疊加態坍縮為一個確定的狀態」 卻至今也還沒有答案。物理學家曾提出一種引力假說來做出解釋,但根據義大利格蘭薩索國家實驗室的一項研究,引力不太可能是量子坍縮的原因。讓我們從理論界一直存在的爭議說起。
  • 量子坍縮是由引力誘發的嗎?
    然而,物理學家們為此爭論的是,並沒有明確的物理解釋,可以說明為何會出現這種量子坍縮。費曼(Richard Feynman)就曾在他的引力講座中提到,宏觀尺度上的量子疊加的坍縮或許與引力有關。,並因此排除了一系列有關於「引力導致坍縮」的理論。
  • 量子坍縮是由引力誘發的嗎?
    如此一來,就有物理學家質疑是否存在這樣一種可能性,即與其秉持量子測量的概念,倒不如將波函數坍縮視作為量子力學的一個問題,並試圖找出一種能夠描述在測量之前,導致了波函數坍縮的機制。 引力是解釋波函數坍縮的一個有力候選,因為它普遍存在, 且強度隨質量的增加而增加。
  • 量子態坍縮到底是如何形成,引力假說似乎不成立,思維影響所致嗎
    量子世界就是如此,當愛因斯坦發現量子力學的時候。他一下子就被其中的一些難以解釋的現象給難住了,原因在於他建立的一系列理論在量子世界根本沒有辦法實現,這也讓愛因斯坦覺得有些不可思議。時至今日量子態坍縮,就是一個沒有辦法解釋的現象,因為如果我們在觀測量子的時候,就會出現不同的情況。而這種不同的情況就會造成量子塌縮,這對於科學家來說,明顯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 《自然:物理》:最新研究表明波函數的坍縮與引力無關
    過去有著名物理學家的理論提出,引力是量子波函數的坍縮背後的力量。來自德國、義大利和匈牙利的一組物理學家測試了這種理論,該研究表明,找不到支持引力是量子坍塌背後力量的證據。該最新研究結果論文,題為:「引力相關的波函數坍縮的地下測試」,發表在這一期的《自然:物理》上。
  • 引力-物理,引力,薛丁格的貓,量子力學...
    「或許在星際空間的某處,貓可以持續保持在量子相干態上,但在地球上,或是在任何行星的周邊,很難做到這一點。」物理學家Igor Pikovski說,「而造成這一切的原因,就是引力。」Pikovski和同事們的這一想法發表在6月15日的《自然·物理學》(Nature Physics)上,到目前為止還停留在數學論證的階段,但也有實驗物理學家對此深感興趣,希望用實驗來檢驗一下引力到底是不是量子疊加態坍縮的原因。
  • 黑洞的形成原因:向內坍縮的引力,和無法抵抗它的「中子簡併力」
    黑洞的形成原因:向內坍縮的引力,和無法抵抗它的「中子簡併力」我們知道存在質量的物體之間,存在萬有引力。而這種引力不只存在於不同的物體之間,在同一物體的內部,同樣也存在引力造成的向內的吸力,通常會和物體內部的壓力相互平衡。
  • 最弱雞的引力,為什麼能讓無敵的恆星坍縮成黑洞?
    「重力坍縮」或者說「引力坍縮」是形成黑洞的唯一原因,當然我們常見的天體諸如中子星、白矮星甚至恆星與行星都是「引力坍縮」而成,而不是什麼強作用力或者弱力或者電磁力的相互作用,但四種基本作用力中,引力其實是最小的,那麼為何這種最小的作用力造就了世上最恐怖的天體呢?
  • 量子「去坍縮」假說得以驗證
    「去坍縮」假說得以驗證 量子世界和經典世界存在需要一定時間才能穿越的「灰色區域」
  • 引力
    物理學家的解釋是環境的幹擾所致:處在量子疊加態上的物體一旦與其他物體或者場發生作用,它就立刻坍縮到其中一個本徵態上,與日常世界中別的物體一般無二。但維也納大學的研究者近期表示,哪怕物理學家可以完全隔離出一個處在量子疊加態的宏觀物體,它仍然會自發坍縮到一個態上——至少在地球上是這樣。
  • 粒子、量子、引力、弦,怎麼回事?
    只不過,可以不是一個粒子的狀態,而是可以涉及一對粒子,或一堆粒子的一種狀態。當我們說,一個粒子的量子態時呢,是指這位同學在課堂上同時可以睡覺,也可以聽課,處於模稜兩可的狀態,叫量子態,你只有問他個問題,才能確定他到底聽課了沒有,這個叫觀測導致的量子坍縮。「雙胞胎」呢這個概念也可以對應於「量子」,一個「量子對」可以對應一對「雙胞胎」。就是說,兩個不同地方的粒子還可以像雙胞胎一樣存在,就是說同時在睡覺,或同時在聽課,這個太神奇了。
  • 殺死「薛丁格貓」的,可能並非引力假說
    根據量子力學,雖然像 「薛丁格的貓」 這樣的事在微觀世界裡無時無刻不在發生著,但物理學家們對於 「究竟是什麼導致一個事物的狀態能從一種疊加態坍縮為一個確定的狀態」 卻至今也還沒有答案。物理學家曾提出一種引力假說來做出解釋,但根據義大利格蘭薩索國家實驗室的一項研究,引力不太可能是量子坍縮的原因。讓我們從理論界一直存在的爭議說起。
  • 殺死「薛丁格貓」的,可能並非引力假說
    根據量子力學,雖然像 「薛丁格的貓」 這樣的事在微觀世界裡無時無刻不在發生著,但物理學家們對於 「究竟是什麼導致一個事物的狀態能從一種疊加態坍縮為一個確定的狀態」 卻至今也還沒有答案。物理學家曾提出一種引力假說來做出解釋,但根據義大利格蘭薩索國家實驗室的一項研究,引力不太可能是量子坍縮的原因。讓我們從理論界一直存在的爭議說起。
  • 黑洞的形成,只是因為星球的引力坍縮嗎?
    所以,在引力的吸引作用和不相容原理造成的斥力之間會達到某種平衡,而恆星的半徑便能維持不變,正如在它生命的早期引力與熱量間取得平衡一樣。然而,昌德拉塞卡意識到,對不相容原理所能提供的斥力來說,存在某一個限值。相對論限制了恆星中物質粒子運動速度的最大差異不得超過光速。這意味著當恆星密度變得足夠高時,不相容原理引起的斥力應當小於引力的吸引作用。
  • 引力量子—邁向「大一統理論」的關鍵一步
    宇宙中所有的基本力都遵循量子力學定律,只有一個例外:引力。找到一種將引力納入量子力學的方法,將使科學家們向「萬物理論」邁進一大步。「萬物理論」可以從基本原理出發,全面解釋宇宙的運行。在探索引力是否是量子的過程中,至關重要的第一步是檢測長期假設的基本引力粒子——引力子。
  • 黑洞與引力坍縮之前的物質種類沒有關係,也跟物體的形狀沒有關係
    2.黑洞也能產生潮汐引力,大小決定於物質的密度,密度越低黑洞外部時空彎曲越小,而在黑洞的視界面上引力為0,用經典觀念來解釋,就是在視界上黑洞的離心力與引力抵消了。4.由於引力的存在,時空就不是我們多少年來理解的那個概念了,時空變得彎曲了,時間也不再是絕對的,而是變得有彈性了,甚至在一定的情況下會發生凍結,特別是在高密度的中心區域,空間彎曲得更明顯。
  • 引力是四種基本力中最弱的,為何是它引起坍縮產生黑洞?
    電磁力這麼厲害,然而我們能站在地球上,靠的卻是引力。這是因為電磁力比引力多了一個特點,就是有吸引力和排斥力之分——同種電荷相互排斥,異種電荷相互吸引。這個特點造成了電磁力很容易就被抵消掉。引力與電磁力共同影響宏觀世界,但是引力的強度比另外三種都要弱。正如前面的例子所提到的,1公斤氫原子當中蘊含的電磁力就堪比地球對月球產生的引力。不過這也是一件值得慶幸的事,假如引力的作用像電磁力那麼強,那麼整個宇宙就應該是一個大黑洞,而不是像今天這樣繁星璀璨。
  • 引力是宇宙中最奇怪的產物之一,破解引力之謎將打破對時空的認知
    但引力不是普通的力。試著推動它在某個時間點之後揭開它的秘密,實驗設備本身就會坍縮成一個黑洞。黑洞是引力和量子力學很難結合的原因。如果有任何一種粒子感覺不到引力,我們可以用這種粒子從黑洞內部發出信息,這樣它就不是黑色的了。
  • 量子+引力=?
    試圖統一廣義相對論和量子場論的理論被稱為量子引力理論。另一個越來越受到關注的理論被稱為圈量子引力,它更關心的是時空本身的量子特性,而非存在於時空中的物質。在圈量子引力中,廣義相對論的光滑背景被賦予量子屬性的節點和連接所取代。
  • 量子 + 引力 = ?
    量子場論(比如量子電動力學)主宰著微觀世界的粒子行為,廣義相對論則支配著宏觀的宇宙,它們各司其職,良好地描述著這個宇宙的運作方式。但當我們談及在一個極小體積內擁有極大質量時(比如黑洞和大爆炸),就會發現只有將這兩個互不兼容的理論合二為一,才能夠進一步揭示宇宙最深處的秘密。試圖統一廣義相對論和量子場論的理論被稱為量子引力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