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洞的形成,只是因為星球的引力坍縮嗎?

2020-12-05 天使沒翅膀i

據目前所知,宇宙是浩瀚無限的,每逢夜晚,星星的光芒點點,殊不知這些光芒是耗費了多少時間才到達我們地球,而小編一直對太空充滿嚮往和憧憬,今天你們就和小編一起研究吧!

1928年,一位名叫蘇布拉馬尼揚·昌德拉塞卡的印度研究生乘船赴英格蘭,擬就讀於劍橋,並師從英國天文學家亞瑟·愛丁頓爵士。愛丁頓是一位廣義相對論的行家。這裡有一則故事,說是有一位旅行家曾於20世紀20年代初詢問愛丁頓,他聽聞世界上僅有三個人理解廣義相對論。愛丁頓對此的回答是:「我正想知道這第三個人究竟是誰。」

在從印度出發的這次旅行途中,昌德拉塞卡完成了一項工作:質量多大的恆星能在全部燃料消耗殆盡後,仍然可以抗拒其自身引力而存在下來。他的思路是,隨著恆星變小,物質粒子彼此間會靠得非常近。但是,泡利不相容原理指出,兩個物質粒子不可能同時佔有相同的位置和相同的速度。據此,物質粒子的速度必定相差甚巨。這會使粒子互相遠離,於是促使恆星趨於膨脹。所以,在引力的吸引作用和不相容原理造成的斥力之間會達到某種平衡,而恆星的半徑便能維持不變,正如在它生命的早期引力與熱量間取得平衡一樣。

然而,昌德拉塞卡意識到,對不相容原理所能提供的斥力來說,存在某一個限值。相對論限制了恆星中物質粒子運動速度的最大差異不得超過光速。這意味著當恆星密度變得足夠高時,不相容原理引起的斥力應當小於引力的吸引作用。昌德拉塞卡的計算表明,對於一顆無能源的恆星來說,當它的質量大於約1.5倍的太陽質量時,這顆恆星便不可能抵抗其自引力的作用而維持現狀不變。現在,人們把這個質量稱為昌德拉塞卡極限。

這一點對大質量恆星的終極歸宿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如果質量小於昌德拉塞卡極限,恆星最終會停止收縮,並安然進入一種可能的終極狀態,成為一顆白矮星,半徑為幾千英裡,密度達到每立方英寸數百噸。白矮星就是由恆星物質中電子間的不相容原理斥力來維持的。我們已觀測到了大量的這類白矮星。第一個被發現的白矮星是繞著天狼星運動的那顆恆星,而天狼星是夜空中最明亮的恆星。

人們又意識到,對於一顆質量範圍約為一至兩倍太陽質量的恆星來說,還存在另一種可能的終極狀態,但其尺度甚至比白矮星還要小得多。維持這類恆星的力,應當來自中子和質子(而不是電子)間的不相容原理斥力。正因為如此,它們便稱為中子星。中子星的半徑只有10英裡左右,而密度則達到每立方英寸數億噸。當人們首次對中子星做出預言之時,還沒有任何方法可以觀測到中子星,探測到中子星已是好多年之後的事了。

另一方面,對質量超過昌德拉塞卡極限的恆星來說,當它們走到燃料耗盡這一步時會出現很大的問題。在一些情況中,恆星可以發生爆炸,或者通過某種方式拋去足夠多的物質,這樣一來它們的質量便會低於昌德拉塞卡極限,然而要確信無論恆星有多大總會發生這類事件是很困難的。如何才能知道恆星必定會損失質量?而即使每一顆恆星都會通過某種途徑失去足夠多的質量,那麼要是對白矮星或中子星補充更多的質量使之超過昌德拉塞卡極限,又會出現何種情況?恆星是否會持續坍縮下去,直至密度達到無窮大呢?

愛丁頓對此感到震驚,他拒不接受昌德拉塞卡的結論。愛丁頓認為,恆星絕無可能會坍縮成一個點。這也正是大多數科學家的觀點。愛因斯坦本人發表過一篇文章,他斷言恆星不會收縮為零尺度。其他一些科學家也對此持反對意見,特別是愛丁頓,須知愛丁頓曾是昌德拉塞卡的導師,又是關於恆星結構研究方面的最大權威,而這些意見便促使昌德拉塞卡放棄了他的工作思路,並轉而從事天文學其他問題的探索。然而,1983年昌德拉塞卡被授予諾貝爾獎,這至少有一部分是鑑於對他有關無能源恆星極限質量之早期研究工作的肯定。

昌德拉塞卡已經證明,對一顆質量大於昌德拉塞卡極限的恆星來說,不相容原理不可能使其坍縮過程停止下來。但是,如何依據廣義相對論來推測這類恆星會發生些什麼情況的問題,則一直要到1939年才由一位年輕的美國人羅伯特·奧本海默給出解答。不過,他的結論表明,藉助當時的望遠鏡不可能探測到任何觀測結果。後來,二次大戰不期爆發,奧本海默本人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原子彈計劃之中。戰後,有關引力坍縮的問題基本上已被人遺忘了,因為那時大多數科學家的興趣已專注於原子和原子核尺度上所發生的現象。

怎麼樣,學到了不少知識吧,小編通過認真觀察可是學了不少東西呢,不知道你有沒有收藏關注,沒有的話可是要牢牢記住哦,畢竟是知識乾貨,價值不菲呢

相關焦點

  • 黑洞的形成原因:向內坍縮的引力,和無法抵抗它的「中子簡併力」
    黑洞的形成原因:向內坍縮的引力,和無法抵抗它的「中子簡併力」我們知道存在質量的物體之間,存在萬有引力。而這種引力不只存在於不同的物體之間,在同一物體的內部,同樣也存在引力造成的向內的吸力,通常會和物體內部的壓力相互平衡。
  • 最弱雞的引力,為什麼能讓無敵的恆星坍縮成黑洞?
    「重力」是超級無敵的存在嗎?為什麼「重力」會引起恆星坍塌,直至成為黑洞?「重力坍縮」或者說「引力坍縮」是形成黑洞的唯一原因,當然我們常見的天體諸如中子星、白矮星甚至恆星與行星都是「引力坍縮」而成,而不是什麼強作用力或者弱力或者電磁力的相互作用,但四種基本作用力中,引力其實是最小的,那麼為何這種最小的作用力造就了世上最恐怖的天體呢?
  • 太陽會坍縮成黑洞嗎?如果太陽變成了黑洞,地球會被吞噬嗎?
    氣體佔了恆星絕大部分質量,恆心超強的引力場總試圖使恆星坍縮,而恆星核內發生的聚變反應,就像一顆巨大的聚變炸彈,試圖引爆恆星。恆星的引力和聚變反應產生的爆發力之間的平衡決定了恆星的大小。當恆星死亡時,核聚變反應停止,因為核聚變反應的燃料消耗殆盡。同時,恆星的引力將物質向內拉向核心,並壓縮核心。
  • 宇宙中被黑洞吞噬的星球,都去哪裡了?
    黑洞是通過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預測出來的一種天體,說是「預測」,緣於廣義相對論提出後的相當長時間內,科學家們都沒有真正發現過它的存在,只是通過間接的方法推演出其存在的證據,直到2019年首張黑洞的照片才公諸於世。
  • 揭示黑洞奇異的形成之謎
    ,這些天體有恆星那樣大,數量也非常多,假設有個和地球同樣密度,但是直徑是太陽250倍的星球,這個星球即使發光,我們也看不到,因為它發出的光都被自身引力拉住,而不能往外逃脫。」微黑洞是由霍金提出來的,霍金認為這些微型黑洞是宇宙大爆炸的產物之一,和一粒米一樣大小,而質量卻是地球的幾百倍。恆星級黑洞是由大質量恆星坍縮形成的。巨黑洞是指質量可以達到太陽的幾百萬倍以上的黑洞。
  • 黑洞與引力坍縮之前的物質種類沒有關係,也跟物體的形狀沒有關係
    2.黑洞也能產生潮汐引力,大小決定於物質的密度,密度越低黑洞外部時空彎曲越小,而在黑洞的視界面上引力為0,用經典觀念來解釋,就是在視界上黑洞的離心力與引力抵消了。3.坍縮成黑洞之前的恆星一般都具有磁場,形成黑洞之後它們還是會從星際介質中吞噬帶電的粒子,比如說電子或者質子,所以黑洞是具有電磁性質的,但是黑洞帶電的總量是受到限制的,超過一定的限度黑洞的視界會被向外排斥的強大的電子勢力摧毀,帶電的限度和它的質量是成正比的。
  • 恆星形成的黑洞質量更小,那為啥引力會更強呢?
    如果一個黑洞是一顆非常大的恆星核心坍縮後的殘餘,那麼死亡恆星的引力是如何增加而產生黑洞的呢?也就是說恆星生前的質量肯定大於黑洞,因為黑洞是由恆星形成的,但光可以逃離恆星的引力,但黑洞形成以後,光就無法逃脫黑洞。這聽起來確實像一個悖論,那麼是恆星死亡時,質量以某種方式增加了嗎?
  • 四種基本力中引力是最弱的,為何還能坍縮出破壞力超強的黑洞?
    引力雖然是四種基本作用力中最弱的,但是引力的作用範圍無限遠,而且可以無限疊加,這使得引力控制著宇宙中大尺度的宏觀物質運動。我們日常看到的物體,包括組成我們身體的物質,其實都被電磁力主宰著,原子間因為化學鍵連接起來,但是不同原子的原子核因為排斥力相互遠離,平常我們接觸到的所有力,除了重力之外本質上都屬於電磁力,比如摩擦力、拉力、壓力、空氣阻力、磁力等等。
  • 淺說黑洞:宇宙中的特殊天體黑洞是如何形成的?
    Calada形成和演變鑑於黑洞的奇特特性,長期以來人們一直懷疑這類物體是否真的存在於自然界中,或者它們僅僅只是存在於愛因斯坦方程的病理性解決方案中。愛因斯坦自己也曾錯誤地認為黑洞是不會形成的,因為他認為坍縮粒子的角動量會使它們在某個半徑以內穩定運動。從而導致廣義相對論界多年來否定了所有相反的結果。
  • 黑洞的形成及發現
    大家好,歡迎收看我的百家號耐性與骨氣是,今天小編要給大家的介紹的是黑洞的形成及發現。黑洞黑洞是宇宙空間中體積極小但密度極大的天體,連光都不能逃脫其巨大的引力。大質量恆星在其自然生命周期結束時,燃料耗盡並向內坍縮,就會形成黑洞。
  • 黑洞引力那麼大,可以把原子撕碎嗎?
    我們所指的黑洞一般是恆星型黑洞,這是超大型恆星在超新星爆發的條件下能形成的黑洞!當然對恆星的質量會有一些要求,但我們知道,一旦天體形成黑洞將不再具有原有天體的一切特性,僅僅會保留質量、電荷與角動量這三個要素......
  • 引力到底是怎麼產生的?是引力創造了星球,還是星球創造了引力?
    引力到底是怎麼產生的?是引力創造了星球,還是星球創造了引力?因為有了引力,所以物體會從高空墜落,人們可以在地表行走,引力的存在毋庸置疑,然而直到現在,也沒人知道引力到底是怎麼產生的,儘管科學家們提出了非常多的想法與猜測,並且每一個看上去都很有道理,但終究只是猜測,並不是確定的事實,那麼引力到底是怎麼產生的呢?到底這些引力創造了星球,還是這些星球創造了引力呢?
  • 黑洞叫引力坍縮徹底的恆星?十億光年外看地球會看到時光倒流?
    黑洞就是一個引力很強的空間區域。任何東西——甚至連光——都因為不夠快,不能從其內部逃離。雖然這一概念最初是在理論物理學家豐富的想像中被構思出來的,但現在我們已經在宇宙中發現了數百個黑洞,並且它們以百萬計。儘管這些黑洞是不可見的,但它們以一種很容易被探測到的方式與周圍環境相互作用,並對其產生影響。
  • 引力是四種基本力中最弱的,為何是它引起坍縮產生黑洞?
    電磁力這麼厲害,然而我們能站在地球上,靠的卻是引力。這是因為電磁力比引力多了一個特點,就是有吸引力和排斥力之分——同種電荷相互排斥,異種電荷相互吸引。這個特點造成了電磁力很容易就被抵消掉。引力與電磁力共同影響宏觀世界,但是引力的強度比另外三種都要弱。正如前面的例子所提到的,1公斤氫原子當中蘊含的電磁力就堪比地球對月球產生的引力。不過這也是一件值得慶幸的事,假如引力的作用像電磁力那麼強,那麼整個宇宙就應該是一個大黑洞,而不是像今天這樣繁星璀璨。
  • 太空中一個多大的水球才能坍縮成黑洞?
    如果向很大的太空中注水,那麼需要多少水才會使這個水球變成黑洞?黑洞曾經是廣義相對論中預言的天體,大神史瓦希在一戰戰場上求得了史瓦希黑洞的特解!描述的是一個不自轉,不帶電荷的純質量天體,其環繞速度為光速!理論上只要質量足夠,那麼它就能坍縮成黑洞,當然我們常見的恆星型黑洞都是超大質量的天體演化到末期時,鐵核坍縮而成!
  • 想像這個數,真的會讓人的大腦坍縮成黑洞嗎?
    有這麼一個說法:「如果試圖去想像這個數字有多大,你的腦袋會塌縮成一個黑洞」。當然,這是十分誇張的說法,如果人的腦袋能坍縮成黑洞,地球將不復存在,而會被黑洞所吞噬。事實上,不要說人的腦袋,就連質量相當大的太陽也無法自發地坍縮成黑洞。之所以會有這樣誇張的說法,完全是因為這個數字實在是大到無法形容的地步。
  • 四種作用力中最弱的引力,為何能坍縮出宇宙無敵的黑洞?
    關於黑洞一直都是一個熱門話題,從愛因斯坦在相對論中預言黑洞的存在之後,到去年人類第一次拍到黑洞照片,時隔百年,終於揭開了黑洞的真面目。黑洞是宇宙中最特殊的天體,因為它體積無限小,引力卻無限大,連光也無法逃脫。所以黑洞的事件視界內是一片漆黑。
  • 大爆炸初期物質密度極高,為啥宇宙沒有坍縮成黑洞?
    那麼聽到這段話大家有沒有想到一個問題:宇宙開始於密度極高的物質區域,為啥沒有坍縮成一顆黑洞?如果你覺得這不是一個問題,或者認為宇宙一開始怎麼能塌縮成黑洞呢?那麼請考慮以下事實。從基本原理出發,在我們的宇宙中,物理定律在任何時候、任何地方不僅存在而且有效。
  • 黑洞是如何形成的?
    科學家們一直都相信,當一顆大恆星死去後會產生很可怕的東西——黑洞。恆星在燃燒的時候會在其內部的內核中進行著核反應,由此產生向外的力來平衡向內的重力。當核聚變燃料耗盡時,向外的力便會消失,此時恆星內核開始坍縮。
  • 黑洞真的是黑滴嗎?
    黑洞是廣義相對論中存在的一種天體,黑洞無法直接觀測,但可以藉由間接方式得知其存在與質量,並且觀測到它對其他事物的影響。藉由物體被吸入之前的因高熱而放出和γ射線的「邊緣訊息」,可以獲取黑洞存在的訊息。推測出黑洞的存在也可藉由間接觀測恆星或星際雲氣團繞行軌跡取得位置以及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