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說黑洞:宇宙中的特殊天體黑洞是如何形成的?

2020-12-01 天文在線

黑洞是由臨界值以上的大質量恆星「死亡」後形成的一種特殊天體,根據理論,如果一顆恆星的核心質量大於等於3.2倍太陽質量時,那麼再也沒有什麼能量(斥力)可以抵抗自身的力了,使恆星開始向中心無限的坍縮,而後便形成了「黑洞」,黑洞的中心將趨向於一個奇點。

目前關於黑洞的形成機制,主要涉及到廣義相對論、引力坍縮、奧本海默極限、史瓦西半徑、奇點、量子引力等一系列理論。本文將簡述其中一些理論。

藝術家筆下的黑洞。圖:ESO/L. Calada

形成和演變

鑑於黑洞的奇特特性,長期以來人們一直懷疑這類物體是否真的存在於自然界中,或者它們僅僅只是存在於愛因斯坦方程的病理性解決方案中。愛因斯坦自己也曾錯誤地認為黑洞是不會形成的,因為他認為坍縮粒子的角動量會使它們在某個半徑以內穩定運動。從而導致廣義相對論界多年來否定了所有相反的結果。然而,有少數支持相對論者仍然認為黑洞是一種天然便可形成的物理天體,到20世紀60年代末,他們已經說服了該領域的大多數研究人員,對於(黑洞)事件視界的形成是沒有任何障礙的。

彭羅斯證明,一旦事件視界形成,沒有量子力學的廣義相對論就要求在其中必須形成一個奇點。不久之後,霍金指出,許多描述大爆炸的宇宙學解釋在沒有標量場或其他奇異電子的情況下是具有奇點的(參見彭羅斯-霍金奇點定理)。克爾解、無毛定理和黑洞熱力學定律都表明,黑洞的物理性質簡單易懂,從而使它們可以成為值得研究的課題。經典的黑洞是由恆星等大質量物體的引力坍縮形成的,但在理論上也可以通過其他過程形成。

大麥哲倫雲面前的黑洞(中心)的模擬視圖。請注意引力透鏡效應,從而產生兩個放大,以星雲最高處扭曲的視野。銀河系星盤出現在頂部,扭曲成一個弧形。圖:Alain r

引力坍縮

當物體的內部壓力不足以平衡物體自身的引力時,就會發生引力坍縮。對於恆星來說,這通常要麼是因為恆星剩下的「燃料」太少,無法通過恆星的核合成(聚變)來維持其溫度,要麼是因為本來穩定的恆星以不提高其核心溫度的方式來接收額外的物質。無論哪種情況,恆星的溫度都不再高到足以防止它在自身引力下坍縮。但坍縮可以被恆星組成部分的簡併壓力阻止,因而允許物質凝結成異乎尋常的緻密狀態。其結果是形成各種類型的緻密星。哪種類型的緻密星取決於外層被吹走後留下的原始恆星殘骸的質量。這樣的爆炸和脈動(衝擊波)會導致行星狀星雲的形成。這個質量可以大大低於原始恆星。例如超過5倍太陽質量的殘留物是由坍縮前超過20倍太陽質量的原始恆星產生的。

如果殘留物的質量超過大約3-4倍太陽質量(託爾曼-奧本海默-沃爾科夫極限),或原始恆星非常重(大質量),又或者殘留物通過物質吸積收集了額外的質量,甚至是中子的簡併壓力也不足以阻止坍縮。沒有已知的機制(除了可能的夸克簡併壓力,見夸克星)足以阻止內爆(向心壓擠),物體將不可避免地坍縮而形成黑洞。

大質量恆星的引力坍縮被認為其中的恆星質量是形成黑洞的原因。在早期宇宙中,可能會形成非常巨大的大質量恆星,一旦坍塌,就會產生高達1000倍太陽質量的超大質量黑洞。這些黑洞可能就是今天我們看見的在大多數星系中心發現的超大質量黑洞的種子。有人進一步提出,具有10萬倍太陽質量的典型超大質量黑洞可能是由宇宙早期中一些年輕氣體雲直接坍縮形成的。在早期宇宙的觀察中發現了一些這類物體的候選者。

雖然在引力坍縮期間釋放的大部分能量都非常快地釋放出來了,但是外部觀察者實際上並沒有看到這個過程的結束。即使從墮落物質的參考系中坍縮也需要一些有限的時間,但由於引力時間膨脹,遠處的觀察者也會看到墜落物質緩慢地停在事件視界之上。來自坍縮物質的光到達觀察者所花的時間也就越來越長,在事件視界形成之前發出的光延遲了無限的時間。因此,外部觀察者從未看到事件視界的形成;相反,坍縮的物質似乎變得更暗,並逐漸紅移,最終消失。

原始黑洞和大爆炸

引力坍縮需要很大的密度。在宇宙的當前時代,這些高密度只在恆星中被發現,在大爆炸後不久的早期宇宙密度較大,可能允許產生黑洞。但僅靠高密度是不足以形成黑洞的,因為均勻的質量分布是不允許質量聚集的。為了讓原始黑洞在這樣稠密的介質中形成,必須有一個初始的密度擾動,這些擾動可以在它們自己的引力下生長。早期宇宙的不同模型在預測這些波動的尺度上有很大的不同。各種模型預測了原始黑洞的產生,但其質量大小從普朗克質量到數十萬個太陽質量。

儘管早期宇宙的密度非常之高,比通常形成黑洞所需的密度還要大得多,但在大爆炸期間,它並沒有坍縮成黑洞。對於恆星等相對恆定大小的物體的引力坍縮模型不一定同樣適用於大爆炸等快速膨脹的空間。

質量達太陽10倍的黑洞之計算機模擬圖,圖: Ute Kraus

彭羅斯-霍金奇點定理(英語:Penrose-Hawking singularity theorems):是關於廣義相對論中何時產生引力奇點的問題的一些研究結果。

愛因斯坦場方程解的奇點是指下面兩個問題:

1.物質被壓縮到一個點上的情形(類空奇點)

2.光線從無限的的曲率處發出的情形(類時奇點)

類空奇點是無旋-無荷黑洞的特性之一, 而類時奇點則會出現在帶荷黑洞或是旋轉黑洞的精確解中,兩類奇點都有如下性質:

測地不完備性: 光子路徑或是粒子路徑不可以超出特定的固有時或仿射參數(仿射參數可以看做是固有時的一個類比).

克爾解(克爾度規(Kerr metric)或克爾真空(Kerr vacuum)):廣義相對論的精確解。描述的一旋轉、球對稱之質量龐大物體(例如黑洞)周遭真空區域的時空幾何。

無毛定理(No Hair Theorem):黑洞不存在如立方體、椎體或其他有凸起的形態。

黑洞熱力學定理:

黑洞熱力學第零定律:定態黑洞在整個視界表面具有相同的表面引力

黑洞熱力學第一定律:δM=(κ/8∏G)δA+ΩHδJ

黑洞熱力學第二定律:孤立黑洞視界的表面積永不減少:δA≧0

黑洞熱力學第三定律:黑洞的表面引力不可能為零(否定了裸奇點的存在)

轉載請取得授權,並注意保持完整性和註明出處

本文由天文在線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

相關焦點

  • 與黑洞相對應的白洞,會是怎樣一種天體,又是如何形成的?
    起初,黑洞只是一種假象中的天體,是利用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推導而出的,而隨著M87黑洞照片的面世,我們獲得了黑洞真實存在於宇宙之間的確實證據。揭開了神秘面紗的黑洞仍然是宇宙間所存在的一種極為特殊的天體,它強大的引力將所有物質吸入其中,沒有任何進入黑洞視界內部的物質能夠再次逃逸而出,即使是按照霍金輻射理論來講,能夠從黑洞內部以輻射方式逃逸的物質也是微乎其微。當然,黑洞的吞噬能力是有限的,只不過我們沒人知道這個界限到底在哪。
  • 黑洞的形成與宇宙大爆發
    天文學中最緊迫的問題之一與黑洞有關。我們知道超新星爆炸時產生的大質量恆星會留下恆星質量的黑洞作為殘留物。天體物理學家理解這個過程。但是,像人馬座A星(Sgr A*)這樣位於銀河系中心的超大質量黑洞(SMBHs)又如何呢?
  • 宇宙大爆炸後第一個超大型黑洞是如何迅速形成的?
    令他們驚訝的是,科學家們發現在這一點上另一類天體也開始出現:類星體。類星體是一種非常明亮的物體,它的動力是氣體落入超大質量黑洞。它們是宇宙中最明亮的東西,即使是在最遙遠的太空也能看到。最遙遠的類星體也是最古老的,其中最古老的類星體構成了一個謎。
  • 宇宙中黑洞到底是如何形成的?科學家正在電腦中模擬黑洞形成過程
    所以恆星耗盡燃料時就會開始冷卻,它冷卻時就不再有足夠的壓力來維持形狀,所以它會由於自己的重量而開始崩塌,它會持續崩塌知道體積變得很小,然後它會遭遇到物質擠壓在一起時的壓力,在這個階段,它的體積會比地球還大一些,並且將原子中的電子推得越來越靠近來支撐它的體積,如果它的質量是太陽的數倍,它就會崩塌得更厲害,而且沒有壓力能阻止這種崩塌,因此它就會持續崩塌知道形成黑洞為止。
  • 黑洞是宇宙中密度最大的天體嗎?科學家:黑洞的密度可能很小!
    黑洞紅矮星、白矮星、中子星和黑洞一般而言,小型黑洞是由恆星在燃燒完能量之後坍縮形成的;大型黑洞則很可能在宇宙形成初期就已經存在了。我們以太陽為例,來簡單了解一下恆星的晚年。當恆星的質量超過3.4倍的太陽質量之後,就有可能在坍縮過程中形成高密度的白矮星。如果白矮星的質量超過1.44倍的太陽質量,就會繼續坍縮,這時候的恆星就形成了中子星。
  • 宇宙黑洞是如何形成的,科學家給出的解釋,讓人刮目相看
    宇宙黑洞是如何形成的,科學家給出的解釋,讓人刮目相看我們都知道宇宙中有很多神秘的天體,其中黑洞就是一個非常神秘的天體,黑洞最早的時候是愛因斯坦在相對論中提到的,不過當時人類的科技還是非常有限的,不知道黑洞到底是什麼,人類判斷黑洞只能夠通過周圍空間的變化來判斷,不過隨著人類科技的不斷進步和發展
  • 黑洞裡面是什麼?宇宙中最大的黑洞超大質量形成之謎
    黑洞所有的質量都處於其中心一個無窮的小點上,我們叫它「奇點」。宇宙黑洞裡面是什麼  黑洞大多是宇宙裡面的恆星壽終正寢的地方,如果要比喻的話,黑洞是一個墳場也是一個垃圾回收站。所以在黑洞裡面是什麼,簡單的理解來說是宇宙剩餘的能量或被黑洞吞噬的天體,比如:被壓縮的光,被擠壓的星球。
  • 霍金:宇宙中黑洞是怎樣形成的?太陽和地球如何形成的?
    讀完這篇文章的收益:我們了解霍金對黑洞是如何形成的,地球是如何誕生的,跟著霍金了解宇宙。黑洞,當我二十多歲的時候 我做過一些黑洞的基本計算,不過很少人和我共享這個令人著迷的結果,如今已經是過時的課題,全世界的科學家都在研究黑洞的行為,我們所知的黑洞本身就令人費解,,但他們在星系的形成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也同樣可能是宇宙終結的結果。
  • 宇宙中最大的黑洞-雙黑洞系統
    黑洞,遍布宇宙每個角落,至今為止,人類觀測到宇宙中最大的黑洞是芬蘭科學家發現的一個巨大的雙黑洞系統,經過研究,科學家們發現,這是目前宇宙中最大的黑洞
  • 黑洞演化跟宇宙誕生十分相似,難道我們生活的宇宙在一個黑洞中?
    可是愛因斯坦曾經提出一種特殊神秘的天體黑洞,這是一種我們無法直接觀測到的天體,之所以稱它為黑洞,就是因為黑洞的引力超級強,即使是光線進入其中也無法逃脫,所以黑洞存在的地方是完全一片漆黑。由於光線無法從黑洞中反射出來,我們就觀測不到黑洞的真面目。
  • 什麼是黑洞?黑洞又是如何形成的?
    黑洞是太空中引力太大甚至連光都無法射出的地方,引力是如此之大,因此物質被擠壓到一個很小的空間中。當恆星死亡時,就會發生這種情況。因為沒有光可以射出,所以人們看不到黑洞。它們是不可見的。帶有特殊工具的太空望遠鏡可以幫助發現黑洞,專用工具可以看到非常靠近黑洞的恆星與其他恆星的行為方式不同。黑洞有多大?黑洞可以大也可以小。科學家認為,最小的黑洞只有一個原子大小。這些黑洞很小,但是引力依然很大。另一種黑洞稱為「星狀」,它的質量可能是太陽質量的20倍。
  • 宇宙中最危險,最詭異的天體!可吞噬一切的黑洞!
    2019年4月10日,人類第一次拍攝到黑洞的照片黑洞是一個極其特殊的天體因為黑洞的引力非常強大,大到光都無法逃脫可以說在宇宙中,所有已知的天體,黑洞是最危險的存在所有靠近黑洞的東西,都會被它吸進去那麼如此恐怖的存在,是怎麼誕生的呢
  • 宇宙中最神秘的天體,你知道嗎?黑洞在它們面前也甘拜下風
    宇宙中最神秘的天體,你知道嗎?黑洞在它們面前也甘拜下風黑洞可以吞滅宇宙中的一切物質,而因此它也被稱為最殘暴的一顆天體,黑洞在開始形成的時候,就開始不斷的吸積,同時也在不斷的蒸發,但是今天和大家介紹的卻是比黑洞都要恐怖的兩種天體,誰都惹不起,黑洞在它面前就是個弟弟。
  • 超大質量黑洞是如何形成的
    約翰.懷茲,喬治理工學院的天文學家,同時他也是《自然天文學》研究的合著者,他認為這項研究的出現是這個領域向前發展的重要一步,因為吉田和他的合作者是第一個模擬出早期氣體運動對黑洞造成的影響。但是約翰教授說這個模擬並不影響他自己的理論。他說「我認為有足夠多的理論可以解釋超大質量的黑洞的形成,這只是其中一種方法而已,並且我認為它完全是有可能的。」
  • 黑洞也有種類——宇宙中的三種黑洞!
    11.2千米,秒的速度,就是一個物體從地球引力場中逃出去必須具備的最低速度,人們管它叫地球的逃逸速度。太陽的引力比地球的強多了,太陽的逃逸速度理所當然比地球的大得多,得618千米,秒。如果一個天體的逃逸速度達到或者超過了光速,那麼連光也沒本事逃得出去。這樣的天體就是黑洞,就是拉普拉斯說的那個天體。曾經有人問了這樣一個問題:如果用一盞威力巨大的探照燈往黑洞裡照,能不能看到底?估計不行。
  • 宇宙中最恐怖的天體竟然不是黑洞?科學家:類星體了解一下!
    根據太空望遠鏡的觀測數據,迄今為止人類觀察到的宇宙直徑大約為930億光年,而且還在不斷增大。如此龐大的宇宙中充滿了各種各樣的天體,行星、恆星、星系等等。在大部分人的認知裡面,黑洞無疑是宇宙中最為恐怖的天體!
  • 宇宙中神秘的天體——黑洞
    黑洞就是一個洞嗎?黑洞是現代廣義相對論中,存在於宇宙空間中的一種天體。黑洞的引力極其強大,使得視界內的逃逸速度大於光速。黑洞是時空曲率大到光都無法從其事件視界逃脫的天體。黑洞是現代廣義相對論中,宇宙空間內存在的一種密度極大體積極小的天體。黑洞是由質量足夠大的恆星在核聚變反應的燃料耗盡而死亡後,發生引力坍縮產生的。
  • 黑洞是怎麼形成的?
    在茫茫宇宙中,存在著很多很多令人費解的「東西」,比如太陽是如何形成的?黑洞又是怎麼形成的?等等等等,宇宙之大超乎我們的想像,小編還記得在一部電影(黑衣人)中,電影的結尾彩蛋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結尾中誇張的畫面出現了,一個「怪獸」把地球裝入了布袋中。
  • 天體物理學家提出黑洞形成的新觀點
    UCLA 的物理學家在《Physical Review Letters》期刊上發表了兩篇論文,提出了原始黑洞的新理論原始黑洞是指宇宙最早形成的一批黑洞,但天體物理學家對原始黑洞是在創世大爆炸發生不到一秒時間內形成還是最早一批恆星死亡期間形成的存在長期爭議。
  • 黑洞是怎麼形成的?為什麼要研究黑洞?
    在宇宙中有很多神秘的現象,科學家們也一直想要去找到答案,雖然人類現在看似科學技術非常發達,但其實對宇宙來說還是不值一提的。說到宇宙中最神秘的,很多人腦子裡應該都是黑洞的景象。之前,人類只知道宇宙中存在著行星、恆星、星系,而關於黑洞是什麼,人類是不知道的,自從在宇宙中發現黑洞的存在,人類就特別感興趣,當我們了解黑洞之後,就感覺黑洞是神秘而又吸引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