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洞叫引力坍縮徹底的恆星?十億光年外看地球會看到時光倒流?

2020-12-05 無名狂客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

黑洞就是一個引力很強的空間區域。任何東西——甚至連光——都因為不夠快,不能從其內部逃離。雖然這一概念最初是在理論物理學家豐富的想像中被構思出來的,但現在我們已經在宇宙中發現了數百個黑洞,並且它們以百萬計。儘管這些黑洞是不可見的,但它們以一種很容易被探測到的方式與周圍環境相互作用,並對其產生影響。確切地說,這種相互作用的性質取決於相對黑洞的距離:太近的話是不能逃脫的,但更遠的地方就會出現一些戲劇性的壯觀現象。

1964年,安·尤因(Ann Ewing)在一篇報導1963年於德克薩斯州舉辦的一個研討會的文章中首次提到了「黑洞」一詞,然而她從未說明是誰發明了這個詞。1967年,美國物理學家約翰·惠勒(John Wheeler)需要一個詞作為「引力坍縮徹底的恆星」的簡寫,於是開始推廣這個術語——不過坍縮的恆星這一概念早在1939年就由他的美國同事羅伯特·奧本海默(Robert Oppenheimer)和哈特蘭·斯奈德(Hartland Snyder)提出來了。事實上,關於現代黑洞概念的數學基礎在1915年就已經誕生了。德國物理學家卡爾·史瓦西(Karl Schwarzschild)在空間中有孤立無轉動的質量的條件下解出了愛因斯坦的重要方程(在他的廣義相對論中被稱為場方程)。

在此之後過了20年,印度物理學家蘇布拉馬尼揚·錢德拉塞卡(Subrahmanyan Chandrasekhar)研究了恆星死亡時會發生什麼。以此為基礎,英國的亞瑟·愛丁頓爵士(Sir Arthur Eddington)解決了一些相關的數學問題——比奧本海默和斯奈德的工作稍早一點。愛丁頓的計算表明,當大質量恆星耗盡所有燃料時會坍縮形成黑洞,不過愛丁頓自己在1935年向皇家天文學會宣稱其物理含義是「荒謬的」。儘管這個概念看起來荒謬,但黑洞無疑是我們的銀河系乃至整個宇宙物理現實的重要組成部分。1958年,美國的大衛·芬克爾斯坦(David Finkelstein)取得了更進一步的進展,他明確了黑洞周圍存在一個單向表面。

這個表面的存在不允許光從黑洞內部強大的引力中脫離,而這也是黑洞是黑色的原因。要理解這種現象是如何產生的,我們首先要理解物理世界的一個深刻的特性:任何運動的粒子或物體都存在一個最大速度。

光速

叢林法則之一是:不想死得快,就得跑得快。除非你異常狡猾或者善於偽裝,否則只有足夠敏捷才能存活下來。哺乳動物擺脫劣勢的最大速度取決於其質量、肌肉力量和新陳代謝之間複雜的生化關係。

宇宙中運動最快的實體所能達到的最大速度是由完全沒有質量的粒子所呈現的,例如光的粒子(被稱為光子)。這個最大速度被精確地定為每秒299 792 458米,相當於每秒186 282英裡,幾乎比空氣中的音速快100萬倍。如果能以光速旅行,我將能夠在十四分之一秒內從我在英國的家中到達澳大利亞,就是一瞬間的事情。從離我們最近的恆星,也就是太陽出發的光只需要8分鐘就可以到達我們這裡。

而從太陽系最外層的行星海王星出發,光子到地球的行程時間也只有幾個小時。我們說太陽離地球有8光分,而海王星離我們有幾光時。這會導致一個有趣的後果,如果太陽停止發光或海王星突然變成紫色,地球上的任何人發現這些重要信息都分別需要花上8分鐘或幾小時。 現在讓我們來考慮光線從太空中更加遙遠的地方傳回地球的時間有多長。我們的太陽系所在的銀河系是一個長達幾十萬光年的星系。這意味著光從銀河系的一側行進到另一側需要幾十萬年。

離本星系群(銀河系是其中的重要成員)最近的星系團, 也就是天爐座星系團,離我們有幾億光年。因此, 在圍繞天爐座星系團中的某顆恆星運行的行星上如果有一位觀察者,手頭配備了恰當的儀器回看地球,可能會看到恐龍在地球上徘徊。不過這只是由於宇宙浩瀚得令人難以置信,才使得光的運動看起來遲緩且費時。但當我們開始考慮如何將火箭發射到太空時,宇宙規定光速是上限這一點就會帶來一種有趣的效應。

相關焦點

  • 質量是太陽三百倍,光度八百萬倍的R136a1,如果在4光年外會怎樣?
    關於愛丁頓極限恆星和行星都是靜力平衡的天體,但與恆星不一樣的是,恆星的內核存在核聚變,其強大的能量釋放會產生向外的輻射壓,以支撐恆星不坍縮,這就是主序階段的恆星穩定燃燒的原因,到了紅巨星階段就是輻射壓超過了引力坍縮,恆星逐漸膨脹,而超新星爆發則是內核發展了鐵核,內核失去了輻射壓,外殼坍縮撞擊內核,引發超新星爆發!
  • 歐南天文臺:困住六星系的黑洞,十億個太陽,它是怎麼誕生的?
    歐南天文臺的科學家在獅子座和長蛇座之間的暗星座六分儀座附近發現了這個黑洞,距離地球大約129億光年(按宇宙誕生的時間計算,實際距離在300億光年不到點),由於早期觀測條件的局限性,科學家一開始並沒有注意到這個區域的複雜結構!
  • 歐南天文臺:困住六星系的黑洞,十億個太陽,它是怎麼誕生的?
    超大黑洞和它的引力網歐南天文臺的科學家在獅子座和長蛇座之間的暗星座六分儀座附近發現了這個黑洞,距離地球大約129億光年(按宇宙誕生的時間計算,實際距離在300億光年不到點),由於早期觀測條件的局限性,科學家一開始並沒有注意到這個區域的複雜結構!
  • 最弱雞的引力,為什麼能讓無敵的恆星坍縮成黑洞?
    為什麼「重力」會引起恆星坍塌,直至成為黑洞?「重力坍縮」或者說「引力坍縮」是形成黑洞的唯一原因,當然我們常見的天體諸如中子星、白矮星甚至恆星與行星都是「引力坍縮」而成,而不是什麼強作用力或者弱力或者電磁力的相互作用,但四種基本作用力中,引力其實是最小的,那麼為何這種最小的作用力造就了世上最恐怖的天體呢?
  • 1000光年外發現一個黑洞,科學家:已知距離地球最近的黑洞
    【ALENG 自媒體】5月6日晚間自媒體專稿,黑洞是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預測存在的一個超大質量的天體,由於引力無限大,甚至連光也無法逃脫黑洞的束縛,因此,即使是現在最發達的天文學技術,也無法直接「看」到黑洞,但是由於黑洞巨大的引力會導致時空的扭曲,因此,通過對圍繞黑洞運行的天體的觀測,從而判定黑洞的存在
  • 太陽會坍縮成黑洞嗎?如果太陽變成了黑洞,地球會被吞噬嗎?
    氣體佔了恆星絕大部分質量,恆心超強的引力場總試圖使恆星坍縮,而恆星核內發生的聚變反應,就像一顆巨大的聚變炸彈,試圖引爆恆星。恆星的引力和聚變反應產生的爆發力之間的平衡決定了恆星的大小。當恆星死亡時,核聚變反應停止,因為核聚變反應的燃料消耗殆盡。同時,恆星的引力將物質向內拉向核心,並壓縮核心。
  • 7800光年外,一大群黑洞正在集結!
    NGC 6397是距離地球最近的球狀星團之一,大約位於7800光年外。這個球狀星團極其古老,幾乎與宇宙同壽,中心區域的恆星分布也非常密集,屬於核心坍縮型星團。前者由大質量恆星演化至生命末期內核坍縮形成,質量一般是太陽質量的數十倍;後者則潛伏在星系中心,質量可達太陽質量數百萬甚至數百億倍。在理論上,宇宙中還存在質量介於兩者之間的黑洞,即所謂的中等質量黑洞。只不過,我們迄今為止也未曾找到中等質量黑洞存在的確切證據,只是發現了個別潛在候選。一些天文學家認為,球狀星團中心很可能是中等質量黑洞的藏身之地,以至於大量恆星緊密聚集於此。
  • 地球會被黑洞吞噬嗎?最近的黑洞在1000光年外
    黑洞的質量有大有小,即使是最小的黑洞,也有1.7~2.7倍太陽質量,可以輕鬆地吞下太陽這種等級的恆星。如果地球附近真的有顆黑洞,那最終必然無法逃脫被吞噬的命運。科學家很關心,地球附近到底有沒有黑洞呢?想找出一顆黑洞並不容易,放眼整個星空,吸引我們的都是那些閃閃發亮的恆星。其實這些恆星離我們都很遠,其中很多離我們有1000光年以上。
  • 如果距離四光年的恆星爆發超新星,地球會怎樣?我們該何去何從?
    超新星一般有兩種可能下引發:突然重新點燃核聚變之火的簡併恆星或是大質量恆星核心的引力坍縮前者就是Ia型超新星爆發的過程,一般是白矮星從臨近的紅巨星那裡吞噬物質,超過錢德拉塞卡極限後點燃了碳聚變,因為白矮星已經是緻密狀態,無法通過輻射壓來調節,因此失控的核聚變反應會將整顆白矮星都炸飛
  • 一個直徑60光年的鉛球坍縮成黑洞後,地球在多遠以外才安全?
    30光年在現代人類看來是一個遙不可及的距離,畢竟比鄰星距離才4.22光年我們都無法到達,但對於銀河系將近10萬光年半徑,或者可觀測宇宙930億光年直徑來說,簡直就是一個微不足道的距離,那麼我們今天就來算算,一個半徑30光年的鉛球坍縮成黑洞後,地球要多遠才能保證安全!為什麼鉛球會坍縮成黑洞?
  • 恆星肚子裡生成黑洞 黑洞從內部吃掉恆星
    超超新星不是指一個明星有多紅而是天文學家對一種星球的命名。質量為太陽質量8~25倍的恆星會因引力坍縮而最終發生超新星爆發,遺留下一顆中子星。研究表明,如果是質量更大的恆星,它們則會以形成黑洞而終結其一生。這種形成黑洞的爆發是宇宙中規模最大的超新星爆發,叫做「超超新星」(hypernova)。
  • 黑洞的形成原因:向內坍縮的引力,和無法抵抗它的「中子簡併力」
    黑洞的形成原因:向內坍縮的引力,和無法抵抗它的「中子簡併力」我們知道存在質量的物體之間,存在萬有引力。而這種引力不只存在於不同的物體之間,在同一物體的內部,同樣也存在引力造成的向內的吸力,通常會和物體內部的壓力相互平衡。
  • 黑洞與引力坍縮之前的物質種類沒有關係,也跟物體的形狀沒有關係
    對於由兩個天體組成的繞轉系統來說,如果軌道角度合適,就有可能看到「食現象」,比如在我們太陽系看到的就是「日食」了,這樣就可以觀測到周期性的變化。即使沒有看到「食現象」,由於繞轉作為伴星的恆星譜線會呈現出正弦「多普拉位移效應」,這種效應也可以得到繞轉周期,通過這樣的效應就可以很好地確定它伴星的質量。
  • 如果距離地球四光年的恆星發生了超新星爆發,我們會怎麼樣?
    超新星爆發是大質量恆星在主序期結束後,向中子星或者黑洞演化過程中的一個歷經階段,從我們捕捉到的超新星爆發的現象來看,無論是從亮度,還是釋放出來的巨量高能粒子,都是普通恆星遠遠無法比擬的。那麼,如果在距離地球4光年的區域發生了超新星爆發,我們的地球會怎麼樣呢?
  • 半徑30光年的鉛球坍縮成黑洞後,地球要多遠才能保證不被撕碎?
    30光年在現代人類看來是一個遙不可及的距離,畢竟比鄰星距離才4.22光年我們都無法到達,但對於銀河系將近10萬光年半徑,或者可觀測宇宙930億光年直徑來說,簡直就是一個微不足道的距離,那麼我們今天就來算算,一個半徑30光年的鉛球坍縮成黑洞後,地球要多遠才能保證安全!
  • 質量是太陽315倍,光度是871萬倍,如果R136a1在4光年外會怎樣?
    在目前已知的恆星中,R136a1是質量最大的恆星,它的質量高達太陽315倍。如果R136a1位於距地球4光年的地方,我們會看到怎樣的景象?R136a1的引力會對地球造成影響嗎?R136a1形成於大約150萬年前,目前處在主序階段,正在進行氫到氦的核聚變反應。
  • 黑洞距離我們有多遠,這些黑洞對地球和人類有威脅嗎?
    一般認為,黑洞是大質量恆星死亡後坍縮的結果,這種死亡方式驚天動地,會發生核心坍縮導致超新星大爆發。一個40倍太陽質量左右的恆星大爆炸後才有可能坍縮成一顆黑洞,而且大爆炸會把絕大部分質量炸碎散發到太空中,核心留下的黑洞只有太陽質量的3~5倍。
  • 這顆恆星即將爆炸,你從地球上就能看到。恆星為什麼會爆炸呢?
    這顆巨大恆星內部的燃料已經幾乎消耗殆盡。據科學家預測,這個大傢伙在接下來的一萬年之內,隨時都可能像超新星那樣發生爆炸,這可能發生在幾個世紀後,也可能發生在明天。一旦參宿四發生爆炸,那它就會在一瞬間垮掉,爆炸產生的光芒會明亮到猶如夜空中的第二個月亮。我們會在天空中觀察到一顆新的亮點,持續幾周甚至幾個月,但它之後會逐漸開始黯淡,直到徹底消失,但並非無影無蹤。
  • 7億光年外400億倍太陽黑洞,史瓦希半徑4光天,幸虧地球跑得快!
    也許7億光年外的400億倍太陽質量的超大黑洞,還真不能用肉眼看,也無法用光學望遠鏡看,可能只能通過其發出的強X射線源頭去判斷,儘管人類已經發現比這質量更大的黑洞,但距離地球只有7億光年外發現如此高質量黑洞,也許對星系的起源與發展有相當的裨益!
  • 黑洞吞噬恆星的最後瞬間,在2.15億光年外上演
    任何膽敢行走在黑洞附近的天體,都是在死亡邊緣徘徊,一個不小心,就會被黑洞吞噬,墜入無盡的深淵。2.15億光年之外,有一顆恆星給我們上演了活生生的一幕,展現了被黑洞吞噬的最後瞬間,是有多麼悽慘和悲涼。儘管黑洞吞噬恆星的現象並不是特別常見,但科學家們還是多次在天文觀測中看到這種驚人的天象。通過這些觀測,他們對這個過程中發生的事情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對於任何靠近黑洞的物體來說,最可怕的就是黑洞的潮汐力。所謂的潮汐力,其實本質上來自於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