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爆炸初期物質密度極高,為啥宇宙沒有坍縮成黑洞?

2020-12-04 李論科學

上帝不光玩骰子,還把它們丟到了看不見的地方。——史蒂芬·霍金

今天要說一個既深刻又有趣的問題,先說一段話:宇宙誕生於一個熾熱、稠密、體積很小的初始狀態!這段話不陌生吧,翻來覆去說了很多遍,這就是描述宇宙熱大爆炸的開始階段。那麼聽到這段話大家有沒有想到一個問題:宇宙開始於密度極高的物質區域,為啥沒有坍縮成一顆黑洞?

如果你覺得這不是一個問題,或者認為宇宙一開始怎麼能塌縮成黑洞呢?那麼請考慮以下事實。從基本原理出發,在我們的宇宙中,物理定律在任何時候、任何地方不僅存在而且有效。質子、中子、電子、中微子包括目前還沒有發現的暗物質粒子,都具有質量可以彎曲時空,其初始密度比史瓦西極限要高很多,因此宇宙很有可能會在引力的作用下坍縮。你覺得呢?

但是我們的宇宙並沒有塌縮成一顆黑洞,這說明在宇宙一定還發生了其他有趣的事情!那麼讓我們回到100年前,我們最成功的引力理論廣義相對論誕生的時候。

牛頓引力理論的興衰

在愛因斯坦之前,普遍接受的引力理論是牛頓萬有引力定律。牛頓的理論描述了當時人們已知的所有引力現象,從地球上質量的加速度到圍繞著行星的衛星軌道,再到圍繞太陽運行的行星軌道。物體相互施加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引力,物體的加速度與質量成反比,並且這個力服從平方反比定律。到20世紀初,牛頓的引力理論貌似經受住了所有的考驗,沒有一個例外。

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也發現了牛頓引力有些瑕疵;對於更加注重細節的人來說,有兩個問題:

在非常快的速度下也就是接近光速的速度下,牛頓關於絕對空間和絕對時間的概念不再成立。放射性粒子的壽命變長或者飛行距離縮短(例如:μ介子出現在地球表面),而「質量」似乎並不是引力的基本來源,而是能量(質量只是能量的一種形式)。最強大的引力場中,牛頓對物體引力行為的預測與我們所觀察到的略有出入(例如無法解釋的水星軌道進動問題,牛頓預測每世紀=5,557.62角秒,而實際觀測值為 =5,600.73角秒)。這就好像,靠近一個非常巨大的引力源時,會有一個額外的力,這個力牛頓無法解釋。在此之後,有兩個新的理論發展為愛因斯斯坦取代牛頓引力理論鋪平了道路。

廣義相對論的一個簡單解:施瓦西度量

第一個主要的理論是空間和時間的融合,以前被視為一個獨立的三維空間和一個線性的時間量,被統一在一個數學框架中,創造了一個四維的「時空」。四維時空是由赫爾曼·閔可夫斯基在1907年完成的:

「我想在你們面前闡述的時空觀,是從實驗物理學的土壤中萌生出來的。從此以後,空間本身,時間本身,註定要消逝在虛無縹緲的幻影裡,只有兩者的結合才能保持獨立的現實。

雖然這隻適用於平坦的歐幾裡得空間,但這個想法在數學上直接導致了狹義相對論的所有定律的誕生。當我們把時空的概念應用到水星軌道的問題上時,新框架下的牛頓預測更接近於觀測值,但仍有不足之處。

第二個發展來自愛因斯坦本人,他認為時空是彎曲的。決定時空彎曲的正是所有形式的能量,包括質量在內。閔可夫斯基的時空對應於一個空宇宙,或一個沒有任何能量或物質的宇宙。

愛因斯坦認為在宇宙中,能量或質量能彎曲時空,能量的大小也決定了空間的曲率,而其他小質量物體則沿彎曲時空的測地線運行。廣義相對論在大距離上可以簡化為牛頓理論,但在更近的距離上(強引力下)廣義相對論能給出了更精準的預測和結果。

廣義相對論給出的結果不僅與牛頓引力無法預測的水星軌道觀測結果一致,而且還對全日食期間可見的星光偏轉做出了新的預測,這個預測後來在1919年的日食期間得到了證實。

在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發表的幾周後,廣義相對論方程另外一個驚人的解出現了。卡爾·施瓦西(Karl Schwarzschild)進一步研究了具有任意大小質量、球狀物質分布的細節,施瓦西的發現非常驚人:

在長距離、遠引力場的極限下廣義相對論的解可以簡化為牛頓引力的結果。在一個特定的距離上(施瓦西半徑R = 2MG/v^2),一個質量天體會塌縮成一個黑洞,在黑洞周圍有一個任何東西都無法逃離的點:視界面。在視界面內,所有進入的物體都會向中心奇點坍塌,這是愛因斯坦理論的必然結果。物質的初始速度為零且不與自身相互作用的任何初始形態,無論其形狀或密度分布如何,只要質量只夠大都將不可避免地坍塌成靜止的黑洞。史瓦西度量是迄今為止發現的第一個完整的廣義相對論解。

在了解了廣義相對論和施瓦西度量的背景,現在讓我們看一下今天問題的核心:那熾熱、稠密、早期的宇宙呢?在那裡,目前散布在920億光年空間裡的所有物質和能量,都包含在一個甚至沒有我們太陽系大的空間裡。

在廣義相對論控制下的宇宙,在大爆炸後可能出現的三種結果

我們需要知道的是,就像閔可夫斯基的時空一樣,史瓦西的解是靜態的,這意味著空間的度量不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變化。還有很多其他的解決方案,比如反德西特空間,還有弗裡德曼-勒梅特-羅伯遜-沃爾克度規,用來描述膨脹或收縮的時空。(記住前面那段話就行)

如果我們從大爆炸早期宇宙的物質和能量出發,空間並沒有快速膨脹,而是一個靜態的宇宙,並且任何物質粒子之間也沒有輻射壓力或速度為零,所有這些能量會在極短的時間內形成史瓦西黑洞(幾乎是瞬間)。

但是廣義相對論還告訴我們:物質和能量的存在不僅決定了時空的曲率,而且空間中一切事物的性質和演化也決定了時空本身的演化!

我們知道,從大爆炸的那一刻起,我們的宇宙似乎只有三種可能的選擇,這取決於宇宙內部的物質和能量密度以及初始膨脹率:

宇宙的初始膨脹率對於其內部的物質和能量密度來說不夠大,這意味著宇宙會膨脹一段時間(很短的時間),達到最大的尺寸,然後物質和能量會將宇宙在拉回來。說宇宙會坍縮成黑洞是不正確的,因為空間本身會連同所有的物質和能量一起坍縮,產生一個奇點,稱為大坍縮。宇宙初始膨脹率太大,遠遠超出了宇宙中物質和能量密度所提供的引力。在這種情況下,所有的物質和能量會以一種萬有引力無法將所有的宇宙成分重新聚集在一起的速度被快速分開,而且對於大多數宇宙模型來說,這會導致宇宙膨脹得太快,以至於宇宙永遠無法形成星系、行星、恆星,甚至原子或原子核!如果宇宙的膨脹速度超過了空間所包含的物質和能量的總量,那麼宇宙將會膨脹成一個荒涼、寂靜、寒冷、空虛的宇宙。最後一種情況就是,初始膨脹率幾乎和宇宙中物質和能量的密度相等,完美剛剛好!即宇宙如果再多一個質子就會處於大坍縮狀態,如果再少一個質子,宇宙就會膨脹到死寂!宇宙只是漸近於一種平衡的狀態,在這種狀態下,膨脹率會逐漸緩慢的下降到零,但從來不會完全反轉發生大坍縮。能量密度和膨脹率的的精準匹配,才讓我們擁有了現在看到的宇宙

事實證明,我們幾乎生活在第三種情況下,只有一點點的暗能量被扔進了混合物中,使得膨脹率稍微大了一點,這意味著最終所有沒有被引力束縛在一起的物質將被宇宙膨脹推入深空的萬丈深淵。

為了使宇宙的膨脹率和物質與能量密度匹配得如此之好,宇宙需要進行大量的微調,這樣宇宙既不會立即重新聚合,也不會無法形成物質的基本組成成分!這有點像取兩個人,數一數他們體內的電子數,發現他們與一個電子內的電子數相同,宇宙就達到了這麼精準的微調!事實上,如果我們回到宇宙只有一納秒(大爆炸之後)的時代,我們就可以量化物質、能量的密度和膨脹率的細微變化。

能量物質密度和膨脹率的細微變化,這恰恰描述了我們現在所擁有的宇宙,它沒有立刻坍塌,也沒有迅速膨脹無法形成複雜的結構,而是產生了我們今天宇宙所擁有的所有奇妙的結構形態,包括核子、原子、分子、細胞、行星、恆星、星系和星系群。

總的一句話,宇宙為何沒有在大爆炸初坍縮成黑洞,這是因為我們處在一個能量密度和膨脹率幾乎平衡的宇宙!不同時段的能量密度既能保證物質結構的形成,也不至於讓宇宙重新坍縮!

相關焦點

  • 宇宙大爆炸後,最初期形成的黑洞還是恆星?
    在宇宙大爆炸後最初的數億年間,恆星、星系還未形成,氣體和暗物質呈瀰漫狀分布,弱電磁波四射,當時的宇宙是名副其實的黑暗宇宙。不過,黑暗之中並非什麼都沒有發生,而只是尚未被人類觀測到。因此,這個時期其實可被稱為宇宙演化史中尚不明了的黑暗部分。藉助下一代大口徑天文望遠鏡,人類有望觀測到更遙遠的宇宙,並可能直達宇宙的黑暗時代。
  • 宇宙大爆炸中的奇點和黑洞中的奇點是一樣的嗎?
    因此,黑洞奇點如果發生爆炸,也與宇宙大爆炸截然不同,因為宇宙大爆炸是各向同性的,而黑洞奇點大爆炸無法做到這一點,因為它是處在四維時空裡面,它的爆炸是有中心的,而它周圍的時空完全程度本來就存在差異,也就是一開始,離奇點越近彎曲越嚴重,這樣即使奇點不爆炸,也不存在各向同性,而在爆炸以後,能量密度也是以中心往外輻射,同樣不存在各向同性。
  • 宇宙大爆炸是一個黑洞?看看科學家們給出的答案!
    為什麼宇宙在一開始沒有坍縮並變成一個黑洞?有時人們難以理解為什麼宇宙大爆炸不是黑洞。無論如何,在大爆炸初的一瞬間,物質的密度遠大於現有的任何一顆恆星,高密度的物質將會強烈地扭曲時空。在一定的密度下,在希瓦茲凱爾德半徑內將有足夠質量的物質形成黑洞。然而,大爆炸卻沒有陷入自身形成的黑洞中,而且矛盾的是,在奇點附近的空間是平坦的,並沒有被強烈扭曲。這是為何?
  • 地球上沒有的宇宙物質,有的密度極高,有的躲藏在宇宙的某個角落
    地球無疑是一個物質豐富的星球,僅是常人所見的宏觀物質,窮盡一生都無法數清,更不要說還有大量不能直觀看到的微觀物質,以及在粒子對撞機中所製造的118種元素。不過,地球物質雖多,但卻不是物質的全部,要廣闊的宇宙空間之中,存在著很多物質是地球上所沒有的,有些物質已經證實了存在,而有些還只是存在於理論之中。
  • 宇宙大爆炸是一個黑洞嗎?科學家給出了自己的答案,看完恍然大悟
    為什麼宇宙在一開始沒有坍縮並變成一個黑洞? 有時人們難以理解為什麼宇宙大爆炸不是黑洞。無論如何,在大爆炸初的一瞬間,物質的密度遠大於現有的任何一顆恆星,高密度的物質將會強烈地扭曲時空。在一定的密度下,在希瓦茲凱爾德半徑內將有足夠質量的物質形成黑洞。
  • 黑洞是宇宙中密度最大的天體嗎?科學家:黑洞的密度可能很小!
    黑洞紅矮星、白矮星、中子星和黑洞一般而言,小型黑洞是由恆星在燃燒完能量之後坍縮形成的;大型黑洞則很可能在宇宙形成初期就已經存在了。我們以太陽為例,來簡單了解一下恆星的晚年。質量在0.4-3.4個太陽質量的恆星,當核心的氫耗盡之後,沒有足夠的能量來抵抗本身的引力,內核就會在引力的作用下會向內坍縮。然後變成白矮星。當恆星的質量超過3.4倍的太陽質量之後,就有可能在坍縮過程中形成高密度的白矮星。如果白矮星的質量超過1.44倍的太陽質量,就會繼續坍縮,這時候的恆星就形成了中子星。
  • 宇宙中發現的十萬個黑洞中有史瓦希黑洞嗎?有太初黑洞嗎?
    1、宇宙大爆炸初期形成的太初黑洞2、大質量恆星在後期內核坍縮而成前者是原初黑洞或者太初黑洞,後者則稱為恆星型黑洞!3、失去輻射壓的恆星內核在外殼坍縮的衝擊下引發超新星爆發4、夠大質量的內核將坍縮成黑洞(超新星爆發不是恆星型黑洞必須過程,但這是大質量恆星的必然過程)二、太初黑洞
  • 物質越多則密度越大,密度有極限嗎?黑洞密度是不是無窮大?
    密度最大的物質事實總是與常識背道而馳,如果我們說密度存在著一個極限,那麼我們卻無法給出一個數值,說出密度的極限到底是什麼。而當我們放眼宇宙,又會被不斷刷新認知,因為在宇宙之中,密度沒有最大,只有更大。在宇宙之中,最耀眼的明星就是恆星,恆星通過自身的聚變反應發光發熱。
  • 宇宙中是否存在大量微型黑洞?它們和暗物質有啥關係?
    形成的時間被認為是在大爆炸時期或者大報紙之前的宇宙暴漲時期!而一個典型的黑洞一般被認為是大質量恆星死亡後核心坍縮後的結果!形成的時期肯定是在中性原子形成、氣體雲坍縮形成第一代恆星以後,宇宙才有機會誕生一個典型的黑洞!所以現在來看經典的恆星黑洞和暗物質是沒有關係的!我們下面來看看宇宙是否創造了微型黑洞,如果微型黑洞真的大量存在,那麼它們就有可能是暗物質的組成部分!
  • 多大質量的恆星才能坍縮成65億倍太陽質量的M87*黑洞?
    M87星系中央的黑洞在宇宙中也算是超大型黑洞了,質量達到了太陽的65億倍,每天吞噬的物質質量相當於90個地球,10年即可吞噬掉一個太陽!按此計算65億倍的太陽質量需要650億年才能長成?而且生成初期成長時還沒那麼大質量可以吞噬!
  • 宇宙中有比黑洞密度更大的物質嗎?
    這個世界已經沒有比黑洞密度更大的物質了。當然黑洞的密度主要集中在其中心奇點上。那個奇點已經不是我們這個世界的物質,而是一個超越了我們四維時空的超時空狀態,被認為體積無限小。既然這個體積無限小,也就是不知道有多小。
  • 為什麼說黑洞的平均密度有可能比水還小?
    黑洞密度無窮大指的是黑洞奇點的密度無窮大,如果以黑洞視界包裹區域為體積,黑洞的平均密度有可能比水密度還低,在黑洞奇點處,物質的形態與我們所知的任何物質都不一樣,也不再有元素的概念。黑洞黑洞是天文學中最神秘的天體,根據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引力場方程,其中一個精確解為史瓦西解,描述的是一個不帶電荷和無角動量的黑洞,稱之為史瓦西黑洞,比如我們把地球壓縮成半徑9毫米的球,地球就會坍縮成一個黑洞。
  • 暗物質由大爆炸的微型黑洞組成?
    暗物質是宇宙中神秘的「額外質量」,它不會發出光,諸多特性一無所知,有可能是由宇宙大爆炸產生的原始黑洞構成嗎?這些迷微型黑洞可以感謝希格斯玻色子的誕生——至少根據一種新理論。更重要的是希格斯粒子的質量意味著在宇宙早期膨脹過程中,當物質在大爆炸後立即向外擴散時,不穩定的希格斯場就經歷了量子漲落,在這一領域的不同區域存在著不同密度的物質。根據這項新研究,這些波動使得小塊空間的密度如此之高,以至於坍縮成一個黑洞。這些小型微型黑洞質量大約為22萬億磅(10萬億公斤),或者是珠穆朗瑪峰的質量。這個理論在很多層面上都有吸引力:暗物質不發射可探測的光,也不「黑」。
  • 暗物質是由大爆炸的微型黑洞組成?
    暗物質是宇宙中神秘的「額外質量」,它不會發出光,諸多特性一無所知,有可能是由宇宙大爆炸產生的原始黑洞構成嗎?這些迷微型黑洞可以感謝希格斯玻色子的誕生——至少根據一種新理論。更重要的是希格斯粒子的質量意味著在宇宙早期膨脹過程中,當物質在大爆炸後立即向外擴散時,不穩定的希格斯場就經歷了量子漲落,在這一領域的不同區域存在著不同密度的物質。根據這項新研究,這些波動使得小塊空間的密度如此之高,以至於坍縮成一個黑洞。這些小型微型黑洞質量大約為22萬億磅(10萬億公斤),或者是珠穆朗瑪峰的質量。
  • 宇宙中最神秘的天體,黑洞的分類和形成
    這樣,它再也沒有足夠的力量來承擔起外殼巨大的重量。所以在外殼的重壓之下,核心開始坍縮,物質將不可阻擋地向著中心點進軍,直到最後形成體積接近無限小、密度幾乎無限大的星體。    而當它的半徑一旦收縮到一定程度(一定小於史瓦西半徑),質量導致的時空扭曲就使得即使光也無法向外射出——「黑洞」就誕生了。
  • 淺說黑洞:宇宙中的特殊天體黑洞是如何形成的?
    銀河系星盤出現在頂部,扭曲成一個弧形。圖:Alain r引力坍縮當物體的內部壓力不足以平衡物體自身的引力時,就會發生引力坍縮。對於恆星來說,這通常要麼是因為恆星剩下的「燃料」太少,無法通過恆星的核合成(聚變)來維持其溫度,要麼是因為本來穩定的恆星以不提高其核心溫度的方式來接收額外的物質。
  • 一個直徑60光年的鉛球坍縮成黑洞後,地球在多遠以外才安全?
    30光年在現代人類看來是一個遙不可及的距離,畢竟比鄰星距離才4.22光年我們都無法到達,但對於銀河系將近10萬光年半徑,或者可觀測宇宙930億光年直徑來說,簡直就是一個微不足道的距離,那麼我們今天就來算算,一個半徑30光年的鉛球坍縮成黑洞後,地球要多遠才能保證安全!為什麼鉛球會坍縮成黑洞?
  • 宇宙大爆炸之前是一個黑洞嗎?
    而黑洞的中心也有一個類似奇點的存在,與宇宙起源「奇點」相比較,它們看上去都具有體積無限小、密度無限大、引力無限強、溫度異常高的特點,那麼能否從此推斷出宇宙大爆炸前也是一個黑洞?或者說現在的黑洞也可能會像宇宙起源那樣發生爆炸呢?我們先來看一下宇宙起源的那場大爆炸。
  • 半徑30光年的鉛球坍縮成黑洞後,地球要多遠才能保證不被撕碎?
    30光年在現代人類看來是一個遙不可及的距離,畢竟比鄰星距離才4.22光年我們都無法到達,但對於銀河系將近10萬光年半徑,或者可觀測宇宙930億光年直徑來說,簡直就是一個微不足道的距離,那麼我們今天就來算算,一個半徑30光年的鉛球坍縮成黑洞後,地球要多遠才能保證安全!
  • 宇宙的終點——黑洞
    ,是因為如果我們給黑洞拍一張照片,照片上什麼也看不到,因為沒有光線能夠從黑洞中逃逸出來,你只能看到黑洞周圍黑黢黢的一個環(吸積盤)。如果坍縮物質的質量比太陽質量大3倍,那麼最終的坍縮產物就是黑洞。此類黑洞的質置一般不會很大,不超過太陽質量的50倍。大多黑洞是由恆星的坍塌所形成的。所以有一些黑洞的前身是一些大質量的恆星,這些恆星的質量至少都是太陽的三倍以上,這種黑洞就叫做恆星級黑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