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最新研究表明黑洞萬有引力場可能形成漩渦

2021-01-15 人民網

原標題:加拿大最新研究表明黑洞萬有引力場可能形成漩渦

  黑洞萬有引力場可能形成漩渦

  本報記者 常麗君 綜合外電

  LIGO(雷射幹涉引力波觀測站)

  今日視點

  如果你正在一顆黑洞附近飛行,當心!系好安全帶,重力要變成湍流漩渦了!雖然在太空冒險中,一點重力顛簸不算什麼值得擔心的大事,卻著實令人驚訝。因為萬有引力學家們普遍認為,時空是不可能變成漩渦的。而物理學家組織網近日報導,加拿大理論物理學周界研究所的一項最新研究表明,這種普遍認識可能是錯的。

  萬有引力如液體

  「從本質上說,如果你能把萬有引力放到一個密閉盒子裡,就可能出現漩渦。」周界研究所的路易斯·勒納解釋了為何萬有引力可以作為一種液體。「物理學中有一個假設——全息假設——認為萬有引力可以描述為一種場論。我們還知道,在高能狀態下,場論可以用描述液體的數學公式來描述。兩步結合起來就是,萬有引力等於場論,場論等於液體,所以萬有引力等於液體。這叫做萬有引力/液體二重性。」

  萬有引力/液體二重性並非新發現。多年來,科學家一直研究和發展這一理論。研究人員遵循的思路是:萬有引力可以表現得像一種液體,而液體的一個特徵是漩渦,也就是說在某些情況下,它無法順暢流動時就會變成漩渦。萬有引力也會變成漩渦嗎?

  「多年來,物理學家們認為不可能形成渦流。」勒納說,因為描述萬有引力的方程與描述流體動力學的完全不同,前者在任何條件下都不會有渦流。「要麼是二重性的問題,萬有引力不能由流體方程完整描述;要麼是萬有引力和渦流引力中還有我們未知的新現象。」

  根據周界研究所以往的模擬,並參考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獨立研究,都暗示在圍繞黑洞的反德西特空間內可能存在漩渦。勒納說:「下一步問題是,現實中有沒有這種情況。」

  他們選擇了快速旋轉黑洞,因為按照流體動力學描述,圍繞這種黑洞的時空黏性比其他黑洞更小,產生漩渦的可能更大,就好比水中的漩渦比蜜糖中更多。由於漩渦是非線性的,他們還決定研究黑洞的非線性擾動。而這種方程極為複雜。

  分析結果顯示,時空確實變成了漩渦。「我非常震驚。」周界和量子計算研究所的楊歡(音譯)說,他一直在研究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我從不相信在廣義相對論中會有漩渦現象,沒人曾在數字模擬中見過,即使像雙黑洞這樣的大傢伙中也沒有。」

  研究人員指出,雖然目前研究還在理論層面,但下一代探測儀有望能探測萬有引力波——萬有引力「液體」的「漣漪」。比如當兩顆黑洞碰撞時,就可能產生萬有引力波。如果萬有引力能形成漩渦,這種漣漪就會和以往的模型預測略有不同。知道這些差異會更容易找到萬有引力波,反過來,如果真的探測到了這些差異,也是萬有引力漩渦的直接證據。

  研究漩渦新途徑

  「對萬有引力能否形成漩渦這一問題,過去幾年中,我們經歷了從嚴重懷疑到高度自信的轉變。」勒納說,「這一發現可能導致未來更多的發現。LIGO(雷射幹涉引力波觀測站)、LISA(雷射幹涉儀空間天線)或未來的引力波實驗可能探測到它們。」

  該研究最令人興奮之處還在於,它不僅與天體的萬有引力相關,還與地球上普遍存在的漩渦有關:從颶風到咖啡中攪拌的奶油,從大黃蜂不可思議的飛行到剪斷機翼的漩渦氣流,雖然漩渦無處不在,包圍著我們,但我們還未能完全理解它。漩渦問題被認為是經典物理學中最大的謎題之一。

  該研究加強了萬有引力可被作為一種液體的觀點,這也意味這液體問題可以用萬有引力方法來處理。「在理解漩渦這個問題上,我們困惑了500多年。」勒納說,「這種萬有引力/液體相通論告訴我們,從萬有引力的角度來重新看待漩渦,或許是打破困局的新途徑。」

相關焦點

  • 大質量紅色漩渦星系形成研究獲進展
    一方面,不同於容易被環境效應影響而導致恆星形成停止的衛星星系,大質量的中央星系由於其較強的引力勢,重子物質通常被束縛在暗物質暈中,在沒有任何反饋的影響下,大量的熱氣體非常容易冷卻從而觸發恆星形成。另一方面,這類星系沒有較大的核球,說明其歷史上也沒有經歷比較劇烈的星系併合事件來消耗氣體。同時,核球-黑洞共同演化理論暗示著這類星系的中央黑洞可能缺乏增長而沒有很強的能量反饋。
  • 大質量紅色漩渦星系形成研究獲進展
    宇宙中星系的顏色和形態緊密相關,並呈現兩大類分布:大質量星系恆星形成停止導致顏色偏紅,並因為擁有較大核球而呈現為橢球形態;小質量星系顏色偏藍並擁有盤狀或者漩渦狀形態。
  • 黑洞是不是宇宙漩渦,和水庫漏水的時候水面形成的漩渦一樣?
    水庫漏水時候形成的漩渦,是一個三維的錐形結構,但是這個3維錐形結構的2維水平投影是封閉的圓。對於生活在水面上的水黽來說,漩渦是一個只進不出的,具有不可逃逸範圍的2維黑洞。這說明一個問題:在高維度具有開放空間的結構,在低維度的投影可以是封閉的。
  • 黑洞並不吞噬信息 黑洞「信息悖論」或被解決
    這表明,困擾了物理學家們四十多年的黑洞「信息丟失悖論」或許已經被解決。   1976年,英國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稱通過計算得出結論,黑洞一旦形成,就開始向外輻射能量,但這種輻射並不包含黑洞內部物質的「信息」。最終黑洞將因為質量喪失殆盡而消失,而黑洞內部的信息也隨著灰飛煙滅。這便是所謂的「黑洞悖論」。   霍金的上述理論與量子物理學理論背道而馳。
  • 黑洞是不是宇宙旋渦,和水庫漏水的時候水面形成的漩渦一樣?
    水庫漏水時候形成的漩渦,是一個三維的錐形結構,但是這個3維錐形結構的2維水平投影是封閉的圓。 對於生活在水面上的水黽來說,漩渦是一個只進不出的,具有不可逃逸範圍的2維黑洞。
  • 哈勃太空望遠鏡拍到「飛盤」銀河系,恆星群漩渦中心是超大黑洞
    美國宇航局(NASA)12月23日發布公報稱,該機構的哈勃太空望遠鏡本月16日拍到了一個距離地球8500萬光年巨大「飛盤」銀河系的照片,該銀河系中心地帶聚集了大量恆星,而漩渦狀恆星群的中心是一個超大型黑洞。
  • 大西洋驚現「海洋漩渦黑洞」 特性酷似宇宙黑洞
    據媒體報導,黑洞是由大質量恆星在核聚變反應的燃料耗盡後,發生引力坍縮而形成。黑洞的引力場十分強大,任何物質和輻射都無法逃逸,人們認為黑洞是宇宙太空最具危險性的物質。近期,物理學家在地球上發現類似黑洞的結構,大西洋南部出現「海洋漩渦黑洞」。
  • 研究表明:火星山谷可能是因冰川作用而形成
    法媒稱,火星上是否可能存在遠古生命的問題集中在曾經在那裡流淌過的水上,但8月3日發表的新研究顯示,這個紅色星球上的很多山谷可能是因冰川,而不是河流形成的。據法新社巴黎8月3日報導,發表在《自然·地球科學》月刊上的這項研究正值一系列新的火星任務展開之際,這些任務試圖發現這個現在荒蕪的星球是否曾經存在過生命。
  • 大西洋驚現「海洋漩渦黑洞」(圖)
    據媒體報導,黑洞是由大質量恆星在核聚變反應的燃料耗盡後,發生引力坍縮而形成。黑洞的引力場十分強大,任何物質和輻射都無法逃逸,人們認為黑洞是宇宙太空最具危險性的物質。近期,物理學家在地球上發現類似黑洞的結構,大西洋南部出現「海洋漩渦黑洞」。
  • 霍金「黑洞無毛定理」將被推翻?最新研究表明:黑洞或許有毛!
    現在,新的計算表明:一些黑洞可以生長出毛,但不能保持很長時間。根據這項新的研究,以接近(但不完全)最大旋轉可能速度旋轉的黑洞顯示出一些獨特性質。如果科學家能找到一些東西,它可能會開啟關於特定黑洞起源的新發現。例如,雖然許多黑洞被認為是塌陷恆星的殘留物,但有些黑洞可能是在大爆炸之後形成的,在最早宇宙結構中從異常密集的區域合併出來。
  • 霍金「黑洞無毛定理」將被推翻?最新研究表明:黑洞或許有毛!
    這一令人沮喪的事實促使科學家們在20世紀60年代宣稱黑洞「沒有毛」,其意思是,黑洞幾乎沒有區分彼此的特徵。現在,新的計算表明:一些黑洞可以生長出毛,但不能保持很長時間。根據這項新的研究,以接近(但不完全)最大旋轉可能速度旋轉的黑洞顯示出一些獨特性質。但這些性質在黑洞變得「光禿禿(無毛)」之前不會持續很長時間,並且變得無法與同類的其他黑洞區分開來。
  • 這是宇宙超級文明的一次黑洞實驗?100億光年外發現黑洞合併,歐空局發布黑洞合併產生的超強引力波
    三體網 www.santiwang.com探索|世界|奧秘作者|謝頓「畢業於南京大學天文與空間科學院,帶您了解神秘的宇宙,解讀最新航空航天資訊我們目前已經知道在100億光年外有兩個處於合併期的黑洞,最新的計算表明,21年內這兩個黑洞會發生合併,這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機會來研究時空漣漪。為了模擬時空漣漪的出現,歐洲空間局近日發布了一個計算機模型來模擬宇宙時空漣漪的出現,即兩個超大質量黑洞碰撞的場面,可以揭示宇宙在140億年前是如何誕生的。
  • 第二十一章 宇宙從漩渦中產生,在漩渦中消亡,黑洞和白洞的循環
    在我們生活中也常常見到這樣的漩渦出現,在地球上形成的水流漩渦是因為有偏向力的原因所形成。而龍捲風、龍吸水的現象是因為空氣中溫度高低形成的壓強不同所導致。颱風的漩渦一是因為空氣溫度壓強和地球的偏向力所形成的。這些漩渦現象都是呈現一種螺旋形狀不斷的環繞著向旋渦中心運行。經過漩渦中心後又會回流到周圍的水流和空間當中。
  • 黑洞理論大逆轉:研究表明其僅僅是全息圖
    6月1日消息,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黑洞是宇宙裡最神秘的天體之一,因為它強大的引力作用導致哪怕是光也無法逃離。但最新研究表明黑洞可能僅僅是全息圖。這一暗示是基於理論物理學家提出的一種估計黑洞視界以外的混沌狀態的新方法。
  • 最新研究:迷你黑洞每天穿越地球而不帶來破壞
    微型黑洞每年穿過地球軌道,使宇宙物質保留在原軌道範圍,而不像大型黑洞那樣吞噬任何物質。其方式類似於圖中所示的電子環繞一個原子核科學家最新研究稱,每年暗物質中都有數百萬公斤重的微型黑洞可能穿過地球軌道  【搜狐科學消息】 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眾所周知,黑洞是一個高度密集的宇宙結構,令宇宙物質無法逃脫。然而近期一項最新研究表明,黑洞可能接近地球,甚至每天都會有微型黑洞穿過地球軌道。
  • 天文學家可能發現了有史以來最小的黑洞
    研究人員在進行黑洞普查時發現了這一現象。除了分享一種尋找黑洞的新方法外,他們的發現還發表在周四的《科學》(Science)雜誌上。這項研究的主要作者、俄亥俄州立大學(Ohio State University)天文學教授託德·湯普森(Todd Thompson)說:「我們的研究表明,在尋找黑洞的過程中,還有另外一個種群有待我們真正探索。」
  • 科普:黑洞,白洞
    白洞到目前為止,還僅僅是科學家的猜想,還沒有觀察到任何能表明白洞可能存在的證據。在理論研究上也還沒有重大突破。不過,最新的研究可能會得出一個令人興奮的結論,即:「白洞」很可能就是「黑洞」本身!也就是說黑洞在這一端吸收物質,而在另一端則噴射物質,就像一個巨大的時空隧道。    科學家們最近證明了黑洞其實有可能向外發射能量。而根據現代物理理論,能量和質量是可以互相轉化的。
  • 在大西洋上空發現「巨型漩渦」,宛如「黑洞」
    科學家們發現了一個規模上「比城市還大」的漩渦在大西洋水域中旋轉,我們知道,黑洞是時空中的一些區域,它們的引力加速度如此之大,以致於光也無法逃脫。但是,它們似乎與海洋中被稱為漩渦的東西沒有太大的不同,漩渦被圓形的水流緊緊地包圍著,捲入其中的任何東西都逃不出漩渦。來自南大西洋的衛星觀測數據顯示,這一現象正發生在地球海洋上。
  • 銀河系中央黑洞周圍可能存在成千上萬的「黑洞行星」
    我們的宇宙中星星點點地分布著若干個超大質量黑洞,這些巨大的引力陷阱可以將星系維繫在一起,形成不斷旋轉的塵埃漩渦,向外發射出明亮的X光光束。有時,黑洞的兩極會向外噴發出明亮的物質噴流,在太空中清晰可見。如今有些科學家懷疑,這些巨大的引力「怪獸」中可能藏有數以萬計的「blanet」。
  • 被稱為「海洋黑洞」的海底漩渦,或是百慕達失蹤事件的元兇
    我們都知道宇宙中有一種極為可怕的天體,它就是黑洞,黑洞是目前最困擾人類科學家的一個奇異天體,根據目前科學家們的研究稱,黑洞強大的吸引力甚至連光都無法逃脫,任何物體只要在黑洞附近都會被吸入進去然後消失的無影無蹤,近期,根據科學家們的研究報導稱,在地球上甚至也出現了這樣的黑洞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