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恆星能夠向外源源不斷釋放光和熱的主要原因,就在於其內部每時每刻都在進行著核聚變反應,在恆星內部高溫和高壓的環境條件下,輕元素原子核中的質子可以進入另外的原子核並與其中的質子相結合,從而形成原子序數更高的元素,在此過程中釋放出相應的能量。那麼,我們不妨做個頭腦風暴,假如一顆質量可以達到氫元素核聚變最低臨界值的星球,即太陽質量的0.08倍,也就是木星質量的80倍,而這顆星球是由純金構成的,能否引發內部的核聚變反應呢?
讓我們先來看一下恆星的形成過程。宇宙中第一批恆星的誕生,其物質的根本來源為宇宙大爆炸之後向外釋放的物質,在宇宙大爆炸發生之後的38萬年之後,隨著宇宙空間溫度的逐漸下降,原先充斥在宇宙空間中的一些自由中子、質子和電子開始聚合形成第一批中性原子,而氫和氦由於是組成結構最為簡單的兩種元素,所以在宇宙最開始形成的第一批元素,也是後來宇宙最基本的物質就是由這兩種最簡單的氣體所構成。在長時間的引力擾動作用下,這些輕氣體物質開始慢慢聚集,圍繞著一些核心點逐漸發生坍縮,在此過程中推動核心區域的質量、溫度和壓力隨之攀升,當達到700萬攝氏度以上、壓力上千億大氣壓的條件時,在量子隧穿效應的作用下,一小部分氫原子中的質子便有機率突破原子核之間的庫侖力,與另外原子中的質子相結合,形成氦原子核,在此過程中釋放出一定的能量,恆星從此便登上歷史舞臺。
原始星雲的規模越大、物質濃度越高,恆星所吸聚的輕物質也就越多,質量也就越大,從而內部核聚變的強度也就越大,與此同時,氫元素的消耗速度也會越快。當恆星主序期結束之時,外層的重力便會佔據上峰,從而恆星會發生劇烈收縮,從而重啟內部更加劇烈的核聚變,推動恆星向外的輻射壓急速增強,恆星的體積發生膨脹,形成紅巨星或者紅超巨星。質量較大的恆星,在經歷完紅巨星或者紅超巨星膨脹之後,通常會發生超新星爆發現象,將恆星組成的大部分物質拋灑到宇宙空間中,從為下一任恆星的重要物質來源。剩餘的恆星內核部分,則會繼續發生坍縮,相應演化為中子星或者黑洞。
由於在所有的元素中,鐵的比結合能最高,如果再要通過核聚變生成更重的元素,則所需的能量要比釋放的能量要高,恆星的核聚變就不可持續了,因此恆星內部的核聚變,只能持續到鐵為止。而在超新星爆發過程中,由於瞬間產生的溫度極高,遠遠超出大質量恆星主序期時內核的溫度,在如此高能量的環境中,被拋灑出去的恆星組成物質(這裡既包括恆星外層沒有參與核聚變的氫,還有原來在恆星內部從外至裡依次分布的氦、氮、氧等元素,一直到鐵元素),在快中子俘獲作用下,可以在極短的時間內,較輕的元素可以與快中子結合形成更重的物質,其中鐵元素與快中子生成了眾多重鐵元素。因此,超新星爆發是現有宇宙中比鐵重物質產生的主要來源,這些物質在宇宙的行星和衛星中都會有所體現。
雖然宇宙中恆星的演化經歷著上述物質循環的過程,一批大質量恆星「死去」,另一批恆星從超新星爆發中攫取輕物質形成新興的恆星,但是氫、氦等輕元素的豐度會越來越少。從目前觀測和推算的結果來看,與100億年前宇宙中大質量恆星呈現高峰的狀態相比,現有宇宙中的恆星數量已經在呈下降趨勢了,而且大質量的恆星數量也越來越少。而且根據科學家們的觀測,與宇宙中第一批恆星是貧金屬型相比,現在的恆星中金屬元素的豐度值就相對較高,所以科學家預測,隨著時間的推移,宇宙中氫、氦的含量會越來越少,星雲氣體坍縮形成恆星的能力就會越來越低,而且形成的恆星多為中小型的恆星,恆星的周期演化將變得不可持續。
那麼,這種情況也就意味著,沒有大量的氫、氦等輕氣體,就無法最終通過坍縮的方式激發內部的核聚變,即使外界物質再多也無濟於世。當然,我們也可以通過恆星的演化進程,特別是重元素的豐度越來越高,推測出宇宙中物質的原子數總量肯定會慢慢減少,因此能夠支撐恆星吸聚的物質當然也會呈現下降的趨勢。
再拿問題中的大質量金球來看,當然宇宙空間中不可能直接形成達到木星質量80倍的巨大金球,不過我們可以把它看成一種宇宙輕物質完全「消耗完畢」的誇張情形,如果存在這樣的金球,那麼在重力的影響下,金球也肯定會發生一定程度的坍縮,但是卻完全激發不了內核的核聚變條件,因此,金球的密度肯定會不斷增加,成為一個更加緻密的金屬球。如果金球的質量再大幾倍,則完全有可能直接坍縮形成中子星或者黑洞,也就是說會跳過恆星的核聚變階段,直達物質的終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