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是存在自轉的,自轉周期大約是25.4個地球日;對於一顆星球,質量達到0.08倍太陽質量(大約是85倍木星質量),就有可能點燃內部的核聚變反應,成為一顆發光發亮的恆星。
在我們銀河系中,有近2000億顆恆星,我們太陽系內只有一顆恆星;其實在銀河系中的恆星系統,有超過一半的都是聚星系統,也就是多顆恆星相互繞行,像我們太陽系只有一顆恆星的情況反而屬於少數。
宇宙中的天體,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自轉,太陽也不例外,但是太陽屬於氣態星球,沒有確定的固態表面,所以太陽的自轉非常複雜,在不同緯度下自轉速度有區別,在太陽緯度17°的地方,定義為恆星周期,大約是25.4天(地球日)。
恆星的形成,會經歷千萬年,甚至上億年的時間,在前一代恆星死亡後,一般會形成一個跨度很大的星雲,星雲在自身引力作用下坍縮,就會聚集成一個天體。
如果這個天體的質量很小,就只能形成一顆類地星球,要麼圍繞其他恆星運轉,要麼成為一顆流浪行星;如果質量再大些,就能形成類木行星,類木行星都是氣體星球,沒有確定的固態表面。
如果類木行星的質量再大,以至於內部的氫元素能發生緩慢的核聚變反應,就成為了一顆褐矮星,褐矮星的表面溫度比類木行星的表面溫度高。
如果褐矮星的質量繼續增加,達到大約0.08倍太陽質量時,內部的核聚變反應就能徹底點燃,從而演化為一顆真正的恆星,於是恆星的質量下限就是0.08倍太陽質量。
根據恆星的形成理論,在我們宇宙中,小質量恆星分布非常廣,反而是大質量恆星很少見,恆星數量分布和質量的關係猶如一個金字塔;比如距離我們太陽最近的恆星比鄰星(4.22光年),就是一顆小質量恆星,質量大約是太陽的12%。
我的內容就到這裡,喜歡我們文章的讀者朋友,記得點擊關注我們——艾伯史密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