恆星是由引力凝聚在一起的球型發光等離子體,都是氣態星球,太陽是最接近地球的恆星。恆星會在核心進行氫融合成氦的核聚變反應,從恆星的內部將能量向外傳輸,經過漫長的路徑,然後從表面輻射到外太空。一旦核心的氫消耗殆盡,恆星的生命就即將結束。一般人用肉眼大約可以看到6000多顆恆星,藉助於望遠鏡,則可以看到幾十萬乃至幾百萬顆以上。估計銀河系中的恆星大約有1500-4000億顆。
在宇宙中存在眾多類型的恆星,不同類型的恆星其起源與演化是不同的,需要對恆星進行分類。
1.光譜分類
依據恆星光譜中的某些特徵與譜線和譜帶,以及這些譜線和譜帶的相對強度,同時也考慮連續譜的能量分布,將恆星劃分為0型(淡藍色),B型(藍白色),A型(白色),F型(金白色),G型(黃色),K型(橙色),M型(紅色),R和N型(橙到紅色),S型(紅色)。
2.依據恆星的穩定性
劃分為穩定、不穩定恆星。
3.依據恆星體積與質量
劃分為小型、中型、大型、超大型恆星。
4.依據恆星與其他星球的關係以及運動情況,劃分為以下類型
孤星型恆星在宇宙空間孤立存在,不在星系中,沒有與其它星球形成關係。該類型恆星在宇宙中一般呈直線運動。其形態為球形和非球形。
這類恆星捕獲小質量天體形成繞其旋轉的星系,恆星位於中心是主星,其它小質量天體如行星彗星等繞其旋轉是從星。在宇宙中一般呈直線運動。形態為球形和非球形。
這類恆星繞大質量天體進行轉動,沒有小質量天體繞其旋轉。該類型恆星存在公轉和自轉,其運動軌道為圓形、近圓形和橢圓形,其形態為球形或近球形。
這類恆星與大質量體星球形成相互繞轉,形成伴星關係。伴星間圍繞共同質點公轉,存在自轉和公轉,其形態為球形或近球形。
這類恆星繞大質量天體進行轉動,同時有小質量天體繞其旋轉或有伴星。存在公轉和自轉,其形態為球形或近球形,如太陽。
5.依據恆星成因或起源
劃分為碎塊型恆星、凝聚型恆星、捕獲型恆星。
6.依據恆星結構
劃分為簡單型恆星即非圈層狀結構恆星、複雜型恆星即圈層狀結構恆星。
7.依據溫度
劃分為低溫型恆星、中低溫型恆星、中溫型恆星、中高溫型恆星、高溫型恆星。
8.依據壽命
劃分為短命型恆星、長命型恆星。
多數恆星的年齡在10億至100億歲之間,有些恆星甚至接近觀測到的宇宙年齡—132億歲。質量越大的恆星,壽命通常越短暫,主要是因為質量越大的恆星核心的壓力也越高,造成燃燒氫的速度也越快。許多超大質量的恆星平均只有一百萬年的壽命,但質量最輕的恆星(紅矮星)以很慢的速率燃燒它們的燃料,壽命可以持續幾十到上萬億年。
我們已經知道,對質量小的恆星,它會因不能到達下一級和點火溫度而結束它的核燃燒階段;對於質量更大的恆星,它將在核心區耗盡燃料之後結束它的核燃燒階段。小質量的恆星(如太陽),起先會膨脹,在這個階段的恆星我們稱之紅巨星,然後會塌縮,變成白矮星,輻射、喪失能量,再成為黑矮星,最終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