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空間中的四種基本作用力是強相互作用力、弱相互作用力、電磁力和引力,其中強相互作用力和弱相互作用力是反映在微觀粒子層面,分別是原子的結合力和核子產生衰變的作用力。而在宏觀世界中反映出的物質之間的作用力主要是電磁力和引力,其中電磁力的本質是光子的交換,是我們觀察周圍世界最常用的媒介,而引力則是普遍產生在有質量的物體之間,是使之具有相互結合趨勢的吸引力。在四種基本作用力之中,引力是最弱的,那麼科學家們是怎麼測量出它的速度的呢?
引力的本質
1687年,牛頓正式提出了萬有引力定律,從而將物體在一定的時間和空間的運動問題,以數學表達式的形式加以確定,而宇宙星體之間的運行也在此基礎上得到了很好的詮釋,根據萬有引力定律,人們描述兩個物體之間的萬有引力,與它們的質量成正比、與距離的平方成反比,很多科學家根據牛頓萬有引力定律,成功預言或者推測出了諸如哈雷彗星、海王星等天體的存在,為人類社會深入認識宇宙的形成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然而牛頓並未就引力的本質,即引力產生的原因作出說明。
到19世紀時,世界經典物理理論體系已經基本建成,其重要標誌就是以經典力學、經典電磁場理論、經典統計力學為3大支柱,在這種背景之下,物理學中麥可遜實驗結果和以太漂移說互相矛盾的結果,向人們詮釋了宇宙並未全部因「引力」而統一,勢必還有更深層次的原因有待人們去探索和破解。
20世紀初,愛因斯坦提出了狹義相對論,其中有兩條基本原理,其一是狹義相對論性原理,即物理規律在所有慣性參照系中都具有相同的表現形式,從而否定了以太假說;其二是光速不變原理,即在所有慣性參照系中,光在真空中的速度穩定保持一個數值,不會因慣性參照系的不同而發生改變。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將物體的運動、時間、空間統一了起來,並且將質量和能量進行了統一,據此推導出狹義相對論之下的質速方程、尺縮方程、鍾慢方程、質能方程。
1915年,愛因斯坦又提出了廣義相對論,在狹義相對論的基礎上又增加了一條基本原理,即慣性質量等同於引力質量,指出在沒有物質的情況,時空是平直的,而空間中一旦存在物質,那麼質量就會使時空發生彎曲,認為引力產生的根源是時空的彎曲造成的。在廣義相對論的基礎上,愛因斯坦推導出了引力波的存在。
從以上廣義相對論的基本原理,我們可以看出,引力的本質其實並非直接由質量產生,而是間接通過質量,引發時空曲率的產生,使大質量物體周圍的空間發生彎曲,然後周圍物體沿著彎曲的時空運行。
引力波的發現
剛才提到了,早在上世紀初,愛因斯坦就推導出了引力波的存在。其實,引力波的推導,是在廣義相對論下應用洛侖茲不變性的結果。但是,由於引力是四種基本作用力中最弱的,根本不可能直接由儀器進行測量空間中每時每刻都存在的這種力。同時,宇宙中運動的物體,基本上是在各種引力作用下呈現平衡狀態的運動模式,根本看不出在這種引力場環境中引力的波動。
那麼,既然廣義相對論中確認了引力波的存在,作為一種波,它也應該會有像波的特性,即引力源的質量發生大規模變動時,由其質量變化產生的時空彎曲改變,會直接影響引力波的變化,從而以波動的形式進行蔓延,就像水波一樣,從中心到外圍的變化需要一定的時間過程,引力波也應該會出現這樣的變化,如果我們能夠找到這種突變的情況,就會有可能偵測到引力波的存在,並且還會測算出它的傳播速度。
2015年,位於美國的雷射幹涉引力波觀測站,首先發現了兩個黑洞併合產生的引力波事件,其原理是通過兩個觀測隧道內引力波對其的拉伸和壓縮,使隧道發生非常細微的變形,然後利用雷射來精準進行監測變形程度。
在9月份的時候,先是觀測到目標區域發生了兩個黑洞的合併現象,隨後偵測到引力波到達隧道內,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通過儀器觀測到引力波的存在。另外,在2017年,科學家通過觀測兩個中子星合併,也成功探測到了引力波。
引力波的速度
從理論上看,狹義相對論確定了宇宙中最快的信息傳遞載體為光子,最高速為光速;按照廣義相對論以及引力場方程,可以得出引力波的傳遞速度也是最快,其值與光速相同。因為我們可以試著理解一下,既然引力是因時空彎曲而產生,那麼這個空間的彎曲區域可以近似地看為引力場,那麼引力的擴散與傳播也就是彎曲時空所帶來的直接行為,則引力的擴散速度也應該等於光速。
在人類已經觀測到的無論是雙黑洞合併、還是雙中子星合併等引發的引力波事件中,在距離地球幾億光年之外,人們偵測到的電磁波和引力波幾乎同時到達地球,因此也從實驗層面證實了引力波的傳播速度等於光速,不過這個實驗的方法是應用類比的方法,即拿引力波與光的接收時間進行比較,不是直接進行的速度測量。
不過也沒關係,我們再等個10年左右,歐洲航天局預計屆時將啟動LISA(歐洲空間引力波計劃)項目,那個時候就可以實現直接測量引力波的速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