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方法利用疊加態原子測量引力
美國科學家在最新一期《科學》雜誌發表論文稱,他們發現了一種利用疊加態原子測量引力的新方法。該方法不僅可用於測量兩個物體之間的引力,還有助於了解暗物質的「性格」,檢驗等效原理等物理思想。目前,測量引力的標準方法是將物體置於屏蔽管內,在它們沿管下滑時對其進行測量。但此類方法只能讓研究人員短暫一窺引力作用,而且還經常因為磁場幹擾而功虧一簣。在最新研究中,科學家找到了一種不需要利用物體掉落而測量引力的方法。
-
新方法利用疊加態原子測量引力 有助了解暗物質「性格」
在光學腔駐波加持下,處於量子疊加態的原子克服地球引力懸浮空中。圖片來源:物理學家組織網 科技日報北京11月11日電 (記者劉霞)美國科學家在最新一期《科學》雜誌發表論文稱,他們發現了一種利用疊加態原子測量引力的新方法。
-
發明測量重力的全新方法,還能測量一塊大理石對一個原子的引力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科學家發明了一種測量重力的新方法,即通過記錄雷射懸浮在空氣中假設狀態下原子的差異。在發表在《科學》期刊上的研究論文中,研究團隊描述了其新技術,並解釋了為什麼他們認為它將比傳統方法更有用。目前,進行重力實驗的標準方法是將物體放入屏蔽管中,並在儀器發出嗡嗡聲時測量它們。除了讓研究人員對引力相互作用有一個非常簡短的了解外,這些方法經常會成為無意中雜散磁場的犧牲品。
-
引力的傳播速度是光速,科學家是如何測量出來的?
按照牛頓的經典力學來說,引力是瞬間作用的,不過愛因斯坦卻認為引力波與光速一致,而後來終於有科學家們證實了引力波的速度,與光速達到了一致。 首先提出萬有引力的是牛頓,在他看來引力可以描述成兩個物質之間的吸引力,不過後來愛因斯坦提出了廣義相對論,這與牛頓持相反的態度,他主張引力並不是一種單純的力,它其實是物體彎曲時空的結果,雖然現如今的宇宙天體運行都受到萬有引力的制約,但是很明顯它是已知的基本力中最弱的一個,尤其是在分子和原子尺度上。
-
測量量子引力的「臺式」設備
來自英國倫敦大學、沃裡克大學以及荷蘭格羅寧根大學的物理學家團隊,提出了一種可以測量引力波的「臺式」設備。更重要的是,他們的實際目的是回答物理學中最大的問題之一:引力是量子現象嗎?該設備的關鍵要素是大物體的量子疊加。他們的設計發表在最近一期的《新物理學》上。
-
科學家提出利用銀河系失蹤重子測量其總質量新方法
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臺由研究員郭福來帶領的研究團隊,提出一種測量銀河系總質量的新方法。科研人員首次利用銀河系周圍星系周[1]介質中的熱氣體溫度測量了銀河系總質量,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天體物理學雜誌快報》上。以往人類對銀河系質量的測量,主要基於觀測到的銀河系盤或暈中恆星、星團與衛星星系的旋轉或隨機速度。
-
如何測量宇宙物質的總量?加州科學家提出新方法,測量結果很精確
在地球上,人類想要測量任何一種生物的重量或者種群數量都不成問題,但如果要對宇宙的物質總量進行測量,難度則會直線上升。測量宇宙物質總量的難度顯而易見,一是因為人類至今也沒有弄清楚宇宙是否存在邊界,二是因為人類無法通過直接方法進行測量,往往只能通過間接的方法進行測量,從而導致測量得到的結果可能與實際情況相去甚遠。
-
引力的傳播速度是光速,我們是如何發現並測量的呢?
而在宏觀世界中反映出的物質之間的作用力主要是電磁力和引力,其中電磁力的本質是光子的交換,是我們觀察周圍世界最常用的媒介,而引力則是普遍產生在有質量的物體之間,是使之具有相互結合趨勢的吸引力。在四種基本作用力之中,引力是最弱的,那麼科學家們是怎麼測量出它的速度的呢?
-
「引力波」連「測量工具」都能拉伸,為啥我們還能測量引力波?
我們是通過讓太陽消失,問地球是馬上感覺引力消失,還是延時感覺到消失。通過廣義相對論的時空彎曲,我們知道地球是延時感覺引力消失,因為引力壓根不是一種力,而是時空彎曲的幾何效果,所以引力的傳遞就是「時空彎曲」的傳遞,這是需要時間,傳遞速度就是光速c,而傳輸的過程就恰恰可以理解為:引力波傳遞。
-
賓夕法尼亞大學發現新方法,利用DES幫助科學家發現外海王星天體
近些年,隨著科技高速發展,有越來越多的科研工作者投入到探索宇宙的行列中,並且不斷推出新的設備和方法 。暗能量測量」)的數據,發現了300多個trans-Neptunian (TNOs,外海王星天體),根據相關天文學資料,TNOs指的是太陽系中運行軌道或者所處位置超出海王星距離的天體。
-
上海天文臺提出利用銀河系失蹤重子測量銀河系總質量的新方法
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臺由研究員郭福來帶領的研究團隊,提出一種測量銀河系總質量的新方法。科研人員首次利用銀河系周圍星系周[1]介質中的熱氣體溫度測量了銀河系總質量,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天體物理學雜誌快報》上。以往對銀河系質量的測量,主要基於觀測到的銀河系盤或暈中恆星、星團與衛星星系的旋轉或隨機速度。銀河系質量越大,這些無碰撞天體在平衡狀態下運動得越快。
-
物理學家們發明超精密的新測量方法來重新測量哈勃常數
過去在我們所在的宇宙附近進行的測量發現,宇宙向外爆炸的速度比開始時要快。基於科學家對宇宙最好的描述,情況不應該是這樣的。如果他們測量的值稱為哈勃常量這些都是正確的,這意味著目前的模型缺少了關鍵的新物理,比如不明原因的基本粒子,或者被稱為暗能量的神秘物質正在發生的奇怪現象。
-
美開發可自校準電場測量新方法
測量範圍大 成像解析度高 美開發可自校準電場測量新方法 2017-06-21 科技日報 劉海英 美國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所(NIST)研究人員在最新一期《應用物理雜誌》上發表論文稱,他們開發出一種基於原子共振來測量電場的新方法,不僅能進行自校準,還可擴大測量範圍,改進空間解析度。 手機等無線設備已經成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這些設備會輻射電磁波,在周圍形成電場。
-
利用引力透鏡效應,發現褐矮星雙星!
引力微透鏡是一種很好的探測它們的方法,因為不依賴於它們暗淡的光,而是依賴於它們的質量。當一顆恆星發出的光經過一顆充當透鏡的褐矮星時,它就會被放大成一幅扭曲的圖像,就像透過酒杯柄看到的物體一樣,這樣就可以檢測和表徵透鏡中的物體。到目前為止,已經用引力透鏡探測到32顆棕矮星。其中五個是孤立的,但大多數是在雙星系統中,它們是微弱m矮星的伴星。它們為棕矮星形成提供了重要的約束條件。
-
伽利略著名的引力實驗即使對單個原子也能保持
由於重力,不同類型的原子以相同的加速度下落科學家報告說,單個原子由於引力而以相同的速度下落,重申了一種稱為等效原理的概念。近年來,研究人員採用了義大利科學家可能從未想過的方式複製該測試,方法是拋原子。一項新的研究描述了迄今為止最敏感的原子掉落測試,並顯示了伽利略的引力實驗仍然有效—即使對於單個原子也是如此。物理學家在《物理評論快報》(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中的一篇論文中報導說,兩種不同類型的原子在大約萬億分之一或0.0000000001%的範圍內具有相同的加速度。
-
量子坍縮是由引力誘發的嗎?
但是,當對這個粒子進行測量時,卻只能發現它出現在這兩處位置中的其中一處。如此一來,就有物理學家質疑是否存在這樣一種可能性,即與其秉持量子測量的概念,倒不如將波函數坍縮視作為量子力學的一個問題,並試圖找出一種能夠描述在測量之前,導致了波函數坍縮的機制。
-
量子坍縮是由引力誘發的嗎?
但是,當對這個粒子進行測量時,卻只能發現它出現在這兩處位置中的其中一處。這就好比是量子物理學中最著名的那隻薛丁格的貓一樣,它可以同時處於「活著」和「死亡」的狀態,直到對它進行測量時,它的命運才成為既定事實。
-
新的引力理論通過第一道檢驗
假設廣義相對論在大尺度也是正確的,我們就會發現,星系的自轉速度太快了,可見物質(包括行星和恆星)所施加的引力無法束縛住整個星系。因此我們有理由推測有一些看不見的暗物質提供了額外的引力來源,否則星系早就會分崩離析。△ 星系自轉曲線圖。根據廣義相對論,必須有許多看不見暗物質提供額外的引力來源才能維持整個星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