伽利略著名的引力實驗即使對單個原子也能保持

2021-01-10 每天一點純數學

由於重力,不同類型的原子以相同的加速度下落

科學家報告說,單個原子由於引力而以相同的速度下落,重申了一種稱為等效原理的概念。

VCHAL / ISTOCK / GETTY IMAGES PLUS

根據傳說,伽利略號從比薩斜塔上放下了重物,表明重力導致不同質量的物體以相同的加速度墜落。近年來,研究人員採用了義大利科學家可能從未想過的方式複製該測試,方法是拋原子。

一項新的研究描述了迄今為止最敏感的原子掉落測試,並顯示了伽利略的引力實驗仍然有效—即使對於單個原子也是如此。物理學家在《物理評論快報》(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中的一篇論文中報導說,兩種不同類型的原子在大約萬億分之一或0.0000000001%的範圍內具有相同的加速度。

與以前的原子滴測試相比,這項新研究的靈敏度是後者的一千倍。佛羅倫斯大學的物理學家古利爾莫·蒂諾(Guglielmo Tino)說:「這代表著飛躍。」他沒有參與這項新研究。

研究人員比較了兩種不同同位素的,原子,這些原子的原子核中含有不同數量的中子。該小組在真空下將一個原子云發射到一個高約8.6米的管中。研究人員發現,隨著原子的上升和下降,兩種變體以基本相同的速度加速。

在再次確認伽利略的引力實驗時,結果堅持了等效原理,這是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引力理論,廣義相對論的基礎。該原理指出,物體的慣性質量決定了施加力時其加速的程度,它等同於其重力質量,後者決定了物體感覺到的重力有多強。結果:物體在重力作用下的加速度並不取決於其質量或組成。

到目前為止,等效原理經受住了所有考驗。但是受制於量子力學奇怪規律的原子可能會揭示其弱點。史丹福大學的物理學家馬克·卡塞維奇(Mark Kasevich)說:「當您用原子進行測試時……您正在測試等效原理並以新的方式強調它。」

Kasevich及其同事使用原子幹涉術研究了微小的顆粒,該方法利用了量子力學來進行極其精確的測量。在原子飛行過程中,科學家將原子置於一種稱為量子疊加的狀態,其中粒子沒有一個確定的位置。取而代之的是,每個原子以兩個位置的重疊形式存在,相隔最多7釐米。當原子的兩個位置重新聚集在一起時,原子以精確顯示其相對加速度的方式相互幹擾。

許多科學家認為,等效原理最終會步履蹣跚。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的物理學家瑪格達萊娜·齊奇說:「我們有合理的期望,就是我們的當前理論……還不是故事的結局。」他並未參與這項研究。這是因為量子力學(描述非常小的反直覺物理學的物理學分支)與廣義相對論不太吻合,導致科學家們在尋找可以將這些思想統一起來的量子引力理論。許多科學家懷疑,新理論將違反等效原理,其數量太小,以至於迄今為止進行的測試都無法發現。

但是物理學家希望將來能夠改進此類基於原子的測試,例如,通過在太空中進行測試,使物體可以長時間自由下落。已經在金屬圓柱體上進行了太空中的等效原理測試,但尚未在原子上進行(SN:12/4/17)。

因此,仍有機會證明伽利略是錯誤的。

相關焦點

  • 伽利略的三個著名思想實驗
    伽利略(Galileo)伽利略的第一個著名實驗是他對亞里斯多德(Aristotle,前384前322)關於重物比輕物下落快斷言的駁斥。他想像一塊重的石頭和一個輕的球,用繩子綁在一起,然後從塔上扔下來。
  • 中國科學家想證明伽利略是錯的
    現在,內地科學家把伽利略所做的推到另一個層次,令實驗結果出現前所未有的準確性。據香港《南華早報》網站7月15日報導,隸屬於中國科學院武漢物理與數學研究所王謹教授,是這方面的頂尖專家,他表示,這次的實驗遠遠超越了以往的類似研究。他說:「實驗結果比以前準確十倍,而以往的記錄已有十年時間沒有被打破。」
  • 中國科學家拋原子 為證伽利略自由落體定律錯了
    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這是伽利略像。新華社發參考消息網7月15日報導 港媒稱,義大利物理學家伽利略於1589年在比薩斜塔上進行自由落體實驗,因此提出自由落體定律。現在,內地科學家把伽利略所做的推到另一個層次,令實驗結果出現前所未有的準確性。據香港《南華早報》網站7月15日報導,隸屬於中國科學院武漢物理與數學研究所王謹教授,是這方面的頂尖專家,他表示,這次的實驗遠遠超越了以往的類似研究。他說:「實驗結果比以前準確十倍,而以往的記錄已有十年時間沒有被打破。」
  • 為什麼物理學家堅定的要證明伽利略和愛因斯坦是錯誤的?
    科學家們通過在一個名為「藝術家印象」(MICROSCOPE)的衛星上放置兩個物體測試了伽利略和愛因斯坦的理論。(引用於 CNES) 在17世紀,著名的天文學家和物理學家伽利略·加利萊據說曾爬上比薩斜塔的頂層然後將兩個不同大小的鐵球拋下。
  • 物理學十大著名經典實驗!你知道幾個?
    這樣,他可以一次連續幾個小時測量油滴的速度變化,即使工作因故被打斷,被電場平衡住的油滴經過一個多小時也不會跑多遠。經過反覆試驗,密立根得出結論:電荷的值是某個固定的常量,最小單位就是單個電子的帶電量。他認為電子本身既不是一個假想的也不是不確定的,而是一個「我們這一代人第一次看到的事實」。
  • 物理學中的十大著名思想實驗
    歷史上的許多偉大物理學家,都曾設計過發人深思的思想實驗,伽利略、牛頓、愛因斯坦便是其中的代表,這些思想實驗不僅對物理學的發展有著不可磨滅的作用,更是顛覆了人們對世界對宇宙的認識。這篇文章將從易到難地介紹一下物理學歷史上的幾個著名思想實驗。
  • 原子「比薩斜塔實驗」精度創新紀錄
    原標題:原子「比薩斜塔實驗」精度創新紀錄   記者日前從中科院武漢物理與數學研究所獲悉,由該所研究員詹明生和王謹領導的課題組通過設計創新性的冷原子幹涉方案,使微觀粒子弱等效原理檢驗精度達到10-8,從而刷新了此前國際最高檢驗精度10-7。相關成果發表於《物理評論快報》。
  • 原子比頭髮絲還細100萬倍,單個原子的大小怎樣測出?
    原子半徑與測量儘管原子的結構看似簡單,但一個孤立原子的確切大小很難描述,因為原子沒有確定的外邊界。在引力的作用下,行星環繞恆星運動的軌道是確定的,我們可以精確預測出行星在任意一個時間所處的位置,並能知道行星的軌道半徑。然而,對於電子的繞核運動,我們無法進行精確預測。
  • 重大研究成果:首次成功測量單個原子質量的無窮小變化
    量子力學打開了世界的新門:當原子通過電子的量子躍變吸收或釋放能量時,它變得更重或更輕。這可以用愛因斯坦的相對論(E = mc2)來解釋。但是,對單個原子質量的變化來講影響甚小。最近,馬克斯·普朗克核物理研究所的科學家們還是成功地首次測量了單個原子質量的這種極為微小的變化。
  • 物理學中的十大著名思想實驗
    歷史上的許多偉大物理學家,都曾設計過發人深思的思想實驗,伽利略、牛頓、愛因斯坦便是其中的代表,這些思想實驗不僅對物理學的發展有著不可磨滅的作用,更是顛覆了人們對世界對宇宙的認識。這篇文章將從易到難地介紹一下物理學歷史上的幾個著名思想實驗。慣性原理自從亞里斯多德時代以來,人們一直以為力是運動的原因,沒有力的作用物體的運動都會靜止。
  • 量子引力的桌面實驗
    量子力學表明,原子和宇宙的其他組成部分可以超現實的方式運行-例如,它們既可以表現為粒子或波,也可以存在於稱為「疊加」的通量狀態中,在這種狀態下,每個原子都可以同時向相反的方向旋轉。廣義相對論認為,一個物體的質量越大,它對時空的扭曲就越大,從而加強了它的引力。如果科學家能證明引力以量子的方式起作用,就像光波也像光子一樣,這將有助於科學家設計出解釋所有已知力的「萬物理論」。
  • 不要忘記這個為了科學在人類歷史上獨自抗爭的人——伽利略!
    三百多年後,1979年11月10日,羅馬教皇不得不在公開集會上宣布:1633年對伽利略的宣判是不公正的。1980年10月又提出重審這一案件,並在羅馬組成一個包括不同宗教信仰的世界著名科學家委員會來研究伽利略案件的始末,研究科學同宗教的關係,研究伽利略學說的科學價值及其對現代科學思想的貢獻。可以說在伽利略死後,他的案子得到了世界人民的支持。
  • 近代的伽利略和牛頓眼中的「時間」與「空間」的關係
    伽利略這樣說道反映出了其並不相信亞里斯多德的說法和觀點。據近代歷史的資料記載,伽利略曾在義大利的比薩斜塔上進行過一個著名的實驗,即他將兩顆不同質量的大小鐵球同時從塔上丟下,從而最終得到了一個結果卻是這兩顆質量不同的大小鐵球卻同時著地。經過這次實驗後,伽利略便得出了一個非常著名的結論,那就是他認為不管物質的質量是多少,其自身的速度增加的速率是一樣的。
  • 原子有顏色嗎?為什麼光學望遠鏡看不見單個原子?
    這裡的關鍵是,顏色是傳統的反射、折射和吸收構成的一個整體現象,即每一束光同時與幾十到幾百萬個原子相互作用。因為可見光的波長從400納米到700納米不等,大約是原子的1000倍時,相比之下,原子的寬度約為0.2納米,原子比用來觀察它們的光要小得多。這種差異就是為什麼我們不能用光學顯微鏡看到單個原子的原因。
  • 「兩個鐵球同時落地」實驗不是伽利略做的
    福建日報9月1日報導:幾乎所有的人都認為,歷史上著名的兩個球同時落地的重力實驗是伽利略在義大利的比薩斜塔上做的。現在,絕大多數國家正式發行的課本上也是這麼說的。但美國語言與信息研究中心的執行主任、美國加州史丹福大學數學系的客座教授凱斯·達維林卻提出一個驚人的理論:伽利略根本就沒有做過那樣的重力實驗!為防誤導,伽利略不做試驗根據課本上的說法,著名的義大利科學家伽利略作了一個著名的重力實驗:他從比薩斜塔上同時拋下了兩個同樣大小的球,其中一個球是重金屬球,另外一個則是木製球。
  • 人類科學史上最美的十大物理實驗!
    第9名:盧瑟福發現核子實驗1911年盧瑟福還在曼徹斯特大學做放射能實驗時,原子在人們的印象中好像是「葡萄乾布丁」,大量正電荷聚集的糊狀物質,中間包含著電子微粒。盧瑟福計算出原子並不是一團糊狀物質,大部分物質集中在一個中心小核上,現在叫作核子,電子在它周圍環繞。第8名:伽利略的加速度實驗伽利略提煉他有關物體移動的觀點。
  • 排名第二:伽利略的自由落體實驗
    伽利略(1564—1642)是近代自然科學的奠基者,是科學史上第一位現代意義上的科學家。
  • 引力質量與慣性質量
    例如,我們用天平稱量物體的質量,就藉助了引力的存在。質量被定義為一個標量,是因為在歷史上,人們並沒有嚴格區分物體的質量與重量,質量有時被表述為物體所包含的分子(原子)的總數目,並沒有和力聯繫在一起。引力質量可以通過秤稱量,此時物體的引力質量並未與引力嚴格捆綁在一起,而是與秤砣(參照物)相比較。
  • 「伽利略」的損失,愛因斯坦的勝利
    2014年8月,一枚火箭以「一箭雙星」的方式將「伽利略」全球導航系統的第五顆和第六顆衛星送入太空,該系統由歐盟斥資110億美元建造,對標美國GPS全球定位系統。
  • 圈量子引力理論預言的空間像原子一樣
    假如我們能在足夠小的尺度上進行探測,那麼會看到空間的「原子」嗎?這裡的「原子」即指空間存在無法被進一步分解的單元。同樣,對於時間:自然是連續變化的嗎?或者說世界是否像計算機那樣,通過一系列極小的步驟運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