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的伽利略和牛頓眼中的「時間」與「空間」的關係

2020-06-22 地球物理學

時間和空間是物質固有的一種存在形式,即時間是物質運動的延續性、間斷性與順序性,其主要的特徵就是具有一維性,即不可逆性;而空間則是一個物質的廣延性與伸張性狀態,是一切物質的系統內各個要素之間相互共同存在和相互作用的唯一標誌。

時間、空間與運動之中的物質相互作用且不可分離。


近代的伽利略和牛頓眼中的「時間」與「空間」的關係

時間、空間


在我們現代理論物理的科學上,關於時間和空間的這兩大物理學概念分別是來自於伽利略和牛頓這兩個偉大的科學家之手。當然在此之前,古希臘時期的亞里斯多德也曾說過:「物體的自然狀態是靜止的,並且只存在於受到力或者是衝擊作用時才有的運動。這樣,那些較重的物體會比那些較輕的物體下落的時間要更快,因為較重的物體受到更大的力因而被拉向了地球。」

同樣他還說過:「人們的純粹思維可以找到制約宇宙的定律,而不須用觀測去檢驗這些。」

伽利略這樣說道反映出了其並不相信亞里斯多德的說法和觀點。據近代歷史的資料記載,伽利略曾在義大利的比薩斜塔上進行過一個著名的實驗,即他將兩顆不同質量的大小鐵球同時從塔上丟下,從而最終得到了一個結果卻是這兩顆質量不同的大小鐵球卻同時著地。經過這次實驗後,伽利略便得出了一個非常著名的結論,那就是他認為不管物質的質量是多少,其自身的速度增加的速率是一樣的。


近代的伽利略和牛頓眼中的「時間」與「空間」的關係

比薩斜塔


當然,一個鉛球要比起一片羽毛下降的速度更快,那是因為由於空氣的環境存在對羽毛的施加了阻力所造成的。而在現代時期,一位著名的美國太空人大衛·斯高特曾在月球的表面上,進行過與伽利略類似的一次自由落體實驗的活動,他也將不同質量的羽毛和鉛球放在月球上進行丟落,結果發現了月球的表面上因為沒有空氣的環境阻礙,使得這兩個不同質量的物質個體竟同時落到了月球的表面上。

在歷史上,伽利略的測量實驗曾被牛頓等人當做是一個引力運動定律的基礎。在當時的《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文中,牛頓曾以公理的形式向人們提出了物質運動的三大定律,同時他還發現了「萬有引力」的定律,即任何兩個物質的個體都相互吸引,其引力的大小與每個物質的個體之間的質量都成正比。

「如果其中的一個物質個體的質量加倍,那麼這兩個相互吸引的物質個體間的引力也會加倍。」


近代的伽利略和牛頓眼中的「時間」與「空間」的關係

萬有引力


因而在牛頓的這個定律中,牛頓曾經還說過物質的個體之間相互吸引的距離越遠,那麼他們之間的相互作用就會越小。因此牛頓所提出來的這個定律精確地預言到了我們地球和月球,以及包括太陽系之中所有的其他宇宙天體之間的運行軌道。

在牛頓的這個「萬有引力」的理論框架之中,牛頓則以注釋的方式闡明了他本人對時間、空間以及物質運動的主要思想和觀點。

牛頓認為時間是「絕對的、真正的和數學的時間自身在流逝著,而且由於其本性在均勻地、與任何其他外界事物無關地流逝著,它又可被稱之為『期間』;而相對的、表觀的和通常的時間,就是『期間』的一種可感覺的、外部的或者精確到、或者是變化著的一個量度,人們通常就用這種量度,比如小時、日、月、年來表示真正意義上的時間。」


近代的伽利略和牛頓眼中的「時間」與「空間」的關係

牛頓


而牛頓對於空間的看法則是「絕對的空間,就其本性而言,它與外界任何事物無關且永遠是相同的和不動的。相對的空間是絕對空間的某一可動部分或者是其量度,它通過對其他物體位置的存在而為我們的感覺所指示出來,並通常把它們當做一個不動空間來看。」

對於物質的運動,牛頓對其的理解是「絕對的運動是某一個物體從某一絕對的處所向另一個絕對的處所進行的移動。

在牛頓的「萬有引力」理論中,他認為時間是獨立於其他萬物而存在,而時間的存在形態仿佛就像是在兩個不同的方向上進行了一個無限延伸的鐵軌一樣。

在近代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牛頓的這個理論讓當時的幾何與藝術實現了有機的結合,特別是透視法的使用,讓當時的人們對製作測量觀測的儀器越來越感興趣。1525年間,著名的科學家丟勒編撰了一部《測量論》的書橫空出世,在這部書中他詳細的論述了關於三維立體圖形的正面圖與正視圖的結構組成,從而大大地推動了當時的歐洲建築學與工程學的發展。


近代的伽利略和牛頓眼中的「時間」與「空間」的關係

歐洲城市建築


對於牛頓的「萬有引力」其他的理論方面,我們將其稱作是一個經典力學的黃金時代,即「古典力學」時期。

牛頓的「萬有引力」是力學理論中的一種,這個理論以牛頓三大運動定律為基礎,是我們對宏觀世界與低速狀態下的物質運動進行研究的規律之一,所以我們又將這個理論稱之為「牛頓力學」。

「宏觀」是相對於原子等微觀領域的粒子而言的,「低速」則是相對於光速運動而言的。


近代的伽利略和牛頓眼中的「時間」與「空間」的關係

機械運動


當然,還有一種運動就是「機械運動」,這個物質的運動是當今自然界裡所有運動的基本形式。機械運動亦即為「力學運動」,是自然界中一個物質的個體在時間、空間之中相對的位置變化上,產生了一系列包括移動、轉動、流動、振動、波動、變形以及擴散等形式的運動形態。

而除此之外,物質的個體運動還包括了其他領域的運動形態,比如熱運動、電磁運動、原子和其內部的物質運動及其他物質的化學運動等。

「力」就是物質之間的一種相互作用,機械的運動狀態變化也是由這種相互作用而引起的。那些靜止和運動狀態下不變的物質,則意味著各自的作用力是某種意義上的力量平衡。因此,「力學」可以說是一種「力」與機械之間的唯美運動科學。


近代的伽利略和牛頓眼中的「時間」與「空間」的關係

地月之間的引力環境


「運動」是一個多義詞,它在現代物理學上來講就是一個物質的運動與物質自身所存在的位置而產生的一個變化的過程。當人們騎著車子進行遊玩時,那這個人與車子之間對地面或者是身邊的參照物都有了一個相對位置上的不同變化,這個物質的位置變化則被稱之為「機械運動」。

「力學」是一個物理學當中發展最早的理論科學,它的存在對我們人類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

在幾千年前的古代時期,當時的人們就在生產勞動中應用了槓桿、螺旋、輪滑以及斜面等最為簡單初始的機械運動模式,從而促進了當時人類文明的發展。


近代的伽利略和牛頓眼中的「時間」與「空間」的關係

古埃及文明


古希臘時期,「力學」的理論就已經開始形成了比重和重心的力學概念,並且還出現了一個「槓桿原理」的理論觀點。而當時的阿基米德,便就是於公元前200多年前提出來一個名叫「浮力的原理」理論,雖然這個概念尚屬於早期的「力學」理論萌芽狀態,但也為後世的「力學」理論發展打下了一個堅實的基礎。

16世紀以後,由於人類在航海、戰爭以及工業化大生產上的需要,早期「力學」的研究便得到了極大的推動和重大的發展。例如鐘錶工業的發展促進了「力學」勻速運動的理論出現,水磨機械的作用促進了摩擦與齒輪之間相互傳動的研究,而近代的火炮應用也極大的推動了彈道拋射線的物理測繪研究。

而在著名的天文學領域裡,宇宙天體運行的規律則為「力學」機械運動提供了一個最為單純、最為直接以及最為精確的研究方向,即使得當時的人們排除了地球大氣環境的幹擾,對宇宙天體的運動規律得到了最初步的觀測和認識。


近代的伽利略和牛頓眼中的「時間」與「空間」的關係

天文觀測


此後天文學的發展便為「力學」找到了一個最為理想的實踐舞臺。

當然,天文學的大發展也促進了航海事業的進步。16至17世紀時期,歐洲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開始逐步興起,資本家們對海外的貿易和殖民地的擴張刺激了近代航海事業的前進,他們因此便提出了對天文科學做出更多系統性觀測的研究要求。

而近代的一位著名科學家第谷便順應了這一時代的潮流,以畢生的精力去收集了大量的天文觀測的研究資料,為後世克卜勒的天文學研究做好了充足的準備,而克卜勒本人則分別於1609年和1619年之間先後提出了宇宙天體運行的三大定律,即為克卜勒三大行星運動的基本定律。

與此同時,當時以伽利略為首的物理學家們則對「力學」的研究展開了廣泛的探索,並在之後得出了自由落體運動的科學定律。


近代的伽利略和牛頓眼中的「時間」與「空間」的關係

伽利略


為此伽利略專門發表了兩部《關於託勒密和哥白尼兩大世界體系的對話》以及《關於力學與運動兩種新科學的對話》的理論著作,為現代「力學」的發展奠定了新的思想基礎。

隨後,後世的牛頓則根據伽利略的理論把天體運行的規律與地球上的實驗研究成果加以相互結合,從而進一步得出了一系列新的「力學」理論的基本規律,建立起了以牛頓三大運動定律和「萬有引力」理論為主的科學學說。

牛頓通過自己所建立起來的「力學」體系經過了當時的科學家伯努利、拉格朗日以及達朗貝爾等人的推廣後,迅速形成了一個系統性完善的現代「力學」理論體系,並取得了近代時期以來廣泛的科技應用,極大的推動了當時的物理學流體力學、彈性力學以及分析力學的研究和進步。


近代的伽利略和牛頓眼中的「時間」與「空間」的關係


到了18世紀以後,經典力學的理論體系應用已經到了相當成熟的地步,並逐步的向現代時期的「力學」理論演化成為了一個自然科學中最為領先和主導的理論科學。

對於伽利略和牛頓的豐功偉績,對我們現代物理科學的發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影響,他們把人類科學的思維與實驗研究的手段正確的結合在一起,為後世的「力學」研究開闢了一個正確的發展路徑。

相關焦點

  • 「牛頓第一定律」竟然是由伽利略首先發現的,那牛頓呢?
    亞里斯多德對運動與力之間關係的理解在兩千多年以前的古希臘,人們就開始關注並研究運動和力的關係問題,希臘哲學的集大成者亞里斯多德在當時有著極高的社會威望。由於當時人們的認知水平有限而且又受限於亞里斯多德的權威性,導致他的這條結論統治了當時人們的思想近兩千年,在此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裡,人們始終堅定不移的相信亞里斯多德的觀點和結論。
  • 伽利略:近代實驗科學的奠基人
    伽利略,義大利的數學家、物理學家、天文學家,科學革命的先驅。伽利略敢以懷疑的眼光看待那些自古以來被人們奉為經典的學說。比如亞里斯多德憑藉直覺提出的「重物體比輕物體下落的速度要快些」的觀點。1590年的一天,26歲的比薩大學數學教授伽利略邀請比薩的一些學者和大學生來到斜塔下面,他和他的助手登上斜塔,讓一個重一百磅和一個重一磅的鐵球,同時由塔上自由落下,輕的和重的幾乎同時落地。伽利略把實驗重複一次,結果仍然相同。這一實驗動搖了亞里斯多德在物理學領域的統治地位,引起了極大震動。伽利略發現了真理,但卻觸怒了比薩大學裡亞里斯多德學派的信徒,他們攻擊伽利略,並將其趕出了比薩大學。
  • 因果關係真的存在嗎?愛因斯坦和牛頓的竟然各執一詞
    我用物理來解釋它,因果關係,因在前,果在後,有了前後順序就需要時間。在愛因斯坦的理論框架下,因果關係是存在的,而在牛頓框架理論下,因果關係是不存在的,而這一切的根源在於「光速不變」。牛頓我們都知道牛頓的經典物理學整合了克卜勒與伽利略的運動理論。在牛頓的觀點中,空間是無限延伸的,時間就像一把開了弓的箭,一去不回頭。
  • 伽利略、牛頓、愛因斯坦、霍金四位物理學家的「糾纏」
    要說近代比較有名的物理學家,想必有四位大家都聽過,他們是伽利略、牛頓、愛因斯坦、霍金。伽利略論證了日心說;牛頓發現了萬有引力;愛因斯坦提出了相對論;霍金髮表了《時間簡史》。他們靠著自己天才的頭腦為人類做出了不小的貢獻,值得所有尊重。
  • 伽利略和牛頓的世界-【伽利略相對性原理】
    伽利略受到了極大的鼓舞,從此更是瘋狂的喜歡上了數學和物理,並且經常去跟瑪竇請教問題,我們應該感謝瑪竇對伽利略的鼓勵,雖然使得世上少了一名不錯的醫生,但是卻催生了一位偉大的物理學家、天文學家和哲學家。伽利略在力學和物體運動規律方面的貢獻是無與倫比的,是他打下了牛頓經典力學的基樁,而牛頓在這片基樁之上蓋起了足以讓後人仰視的經典力學大廈。
  • 迷之巧合:伽利略、麥克斯韋去世當年牛頓、愛因斯坦出生
    伽利略與牛頓 1642年,餘生都處於教會軟禁的伽利略在寫完自己一生最重要的著作《兩門新科學》之後,其中總結了他在運動力學和材料力學方面的工作,帶著未經科學事業的不甘和憂鬱所帶來各種疾病(失明、心臟病、疝氣和失眠症)的憤懣在義大利佛羅倫斯離開了人世,但是他親手開啟的近代科學大時代卻吟唱著讚美詩降臨世間。
  • 物理知識:時間和空間是什麼?
    時空觀是物理理論的基石,也是自然科學的基石,因為存在的一切都發生在一定的時間和空間之中。從亞里斯多德、伽利略、牛頓到愛因斯坦,每一個偉大的物理學家都對「時間和空間是什麼」做過回答,但這些答案還不是最終答案。
  • 牛頓三大定律有兩個是伽利略發現?為何經典力學還被稱作牛頓力學
    答案居然是8牛頓提出的物理學定律具有巨大的開創性,尤其是三大定律和萬有引力定律,事實上,三大定律中的前兩條定律都是伽利略發現的,只有第三條才是牛頓發現的,那為什麼還要叫做牛頓三大定律呢?巨人伽利略牛頓曾經說過:如果說我看得比別人更遠,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這句話雖然是調侃別人的話,但是牛頓的成就也來源於對之前科學巨人的繼承,這個巨人就是伽利略,伽利略也被稱作現代物理學之父,經典力學的鼻祖,物理學上的速度、加速度、自由落體、重力和慣性等理論都是伽利略率先提出的。
  • 中國為何沒有產生伽利略、牛頓、愛因斯坦式的偉大科學家?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這樣的話「西方之所以出現了科學思維是因為古希臘哲學家發明形式邏輯體系,以及在文藝復興時期後期發現了通過系統的實驗可能找出因果關係。在我看來,中國的賢哲沒有走上這兩步,那是用不著驚奇的。人們不會去思考這其中的因果關係,不會去理性思考事物更深層的規律。而且在中國古代,我們沒有理性啟蒙運動,從來都沒有。中國人擅長感性表述。比如陰陽八卦五行等都是模糊其詞的表述,沒有精確的語言概念。
  • 為何普利高津被稱為繼伽利略、牛頓、愛因斯坦之後的第四座豐碑?
    在近代自然科學史上,矗立著三塊舉世矚目的豐碑:與科學巨人牛頓聯繫在一起的經典力學;與現代物理學的奠基人愛因斯坦聯繫在一起的相對論;與玻爾、海森堡等人聯繫在一起的量子力學。普裡高津於1969年在國際「理論物理與生物學會議」上發表了《結構、耗散和生命》一文,提出了耗散結構理論,把理論熱力學的研究推向了當代的最高峰。當被科學界譽為現代熱力學的奠基人、比利時布魯塞爾學派著名的統計物理學家普裡高津,以其創立的耗散結構理論榮獲1977年諾貝爾化學獎的時候,這一偉大的時刻終於到來了。這是普裡高津學派20多年從事非平衡熱力學和非平衡統計物理學研究的成果。
  • 相對論前夜:牛頓和麥克斯韋的戰爭
    好,接下來看空間。地面系和火車系的三個空間坐標x,y,z應該滿足什麼關係呢?那麼,我們把位移關係的兩邊同時除以兩次單位時間,不就能得到加速度a』和a的關係了麼(用微積分說就是對時間求兩次導數)? 不難想像,對時間和空間的不同理解,必然會導致不同的變換。 牛頓力學是絕對的時空觀,它認為時間均勻流逝,與一切外在事物無關;空間處處均勻,永不移動。
  • 相對論前夜:牛頓和麥克斯韋的戰爭
    回想一下,這種變換之所以能成立,是因為我們假設時間是絕對的(t』=t,它在所有參考系裡都是一樣的),空間像一個堅固的大盒子,無法被壓縮。在這種絕對的時空觀下,我們推出了兩個慣性系之間的坐標變換關係,這個變換就叫伽利略變換。
  • 從伽利略到牛頓從愛因斯坦到楊振寧,人類物理體系是怎麼形成的
    從牛頓到薛丁格,從經典物理學在到現代物理學,人類的物理學大廈究竟是如何被一步步建立起來的,從16世紀1564年,歐洲誕生了一位偉大的人物他就是伽利略,通過比薩斜塔思維實驗,他正偽了亞里斯多德的落體觀念,更重要的是引入了科學推理和實驗為物理學的發展指出了方向,而就在伽利略去世一年後,
  • 牛頓的時間和空間觀
    牛頓的時間觀:絕對的真實的數學時間,就其本質而言,是永遠均勻地流逝著,與任何外界事物無關;牛頓的空間觀:絕對空間就其本質而言是與任何外界無關的,它從不運動,並且永遠不變。牛頓時空觀也稱絕對時空觀。
  • 近代科學的誕生
    伽利略善於觀察和思考,據說他18歲時到比薩教堂去做禮拜,注意到教堂裡掛的那些搖擺不定的油燈,儘管擺動幅度不同,但住復運動的時間(他按自己的脈搏計時)卻是相同的,從而發現了擺的等時性。1604年,為了尋求落體速度和距離、時間的關係,伽利略又通過斜面落體實驗求出自由落體運動規律和近似結果。他把複雜問題簡單化了,伽利略稱之為「分析法」、「綜合法」。1592年,伽利略被聘為帕多瓦大學數學教授,當時他只有二十多歲,他研究支配粉碎機、揚水機、起重機等機械的共同規律,寫成《機械學》一書。
  • 伽利略、牛頓因她而偉大!中學生們卻因她把物理作業做到吐!
    中學物理力學部分,有一種最常見的物理實驗裝置,伽利略、牛頓都因她而偉大,中學生卻因她而作業做到吐!之所以用「她」而不用「它」,是因為她孕育了太多偉大!她是一種物理實驗裝置!這種實驗裝置非常簡單,生活當中也最常見,但是正如絕大部分的偉大物理發現都是從大多數人最司空見慣卻視而不見的生活物理現象中發現的一樣,她是平凡的,卻偉人伽利略和牛頓做出了常人做不到的偉大發現!這個似乎很神奇的物理實驗裝置,就是生活中最為常見而卻很神奇的「斜面」!
  • 中國為何沒有伽利略、牛頓、愛因斯坦這樣的偉大科學家?
    「中國為何沒有伽利略、牛頓、愛因斯坦這樣的偉大科學家?」這是著名的科學史專家李約瑟提出的「李約瑟難題」。1905年,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了,而中國近代的科學卻是在建國後也就是1949年之後才開始發展的。
  • 天體力學一半功勞是牛頓的,後來才催生了微積分和數學物理方法!
    伽利略發明天文望遠鏡後,天文觀測的視野得到極大擴展。光學技術的發展,使得天文望遠鏡的口徑逐步擴大,觀測到的天體從太陽系、銀河系一直到廣袤的河外星系!伽利略、牛頓在天文觀測豐富成果的基礎上建立了近代科學特別是經典物理學的研究範式。牛頓將地球上物體運動與天體運動的力學現象統一起來,建立且驗證了牛頓力學三定律和萬有引力定律。
  • 近代以來物理學的重大進展
    經典力學牛頓經典力學的建立背景:工場手工業時期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文藝復興解放了人們的思想,對科學研究產生了重要影響;16世紀末17世紀初,伽利略發現的自由落體定律為牛頓力學的創立和發展奠定了基礎。牛頓用數學方法精確描述宇宙運行的自然法則,還為法國啟蒙思想和唯物主義哲學奠定了科學基礎。科學地位牛頓的力學體系對自然界的力學現象做出了系統、合理的說明,從而完成了人類對自然界認識史上的第一次理論大綜合。使力學和天文學在理論上達到了相當完備的程度,同時也在生產和科學實驗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和驗證。
  • 吳國盛 | 他創立了近代運動理論,也帶來了人類的孤獨
    在佛羅倫斯,我們講了伽利略與教會的糾葛,以及糾葛背後科學與宗教的關係 ,今天我們主要講講「近代科學之父」伽利略在科學上有哪些貢獻,為什麼他那麼重要?  哥白尼提出「日心說」理論後,由於「視差問題」和「地球運動問題」沒有得到解決,再加上新教徒的狂熱反對,這個理論看起來充滿了爭議。科學上很多時候都是這樣,偉大的發現經常要等一段時間才能被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