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頓第一定律」竟然是由伽利略首先發現的,那牛頓呢?

2020-12-05 易簡科學通

亞里斯多德對運動與力之間關係的理解

在兩千多年以前的古希臘,人們就開始關注並研究運動和力的關係問題,希臘哲學的集大成者亞里斯多德在當時有著極高的社會威望。

亞里斯多德

亞里斯多德通過對馬拉馬車等等大量運動現象的觀察發現了這樣的現象:要想讓馬車持續前進就必須讓馬持續拉馬車,如果馬對馬車的拉力撤去了,馬車就會停下來!他認為物體受到力的作用才會運動,如果不受力,物體就應該是靜止的。

馬拉馬車

由此他得出了一個重要的結論:力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有力的時候物體才會運動。由於當時人們的認知水平有限而且又受限於亞里斯多德的權威性,導致他的這條結論統治了當時人們的思想近兩千年,在此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裡,人們始終堅定不移的相信亞里斯多德的觀點和結論。

伽利略對運動與力之間關係的研究

到了17世紀,亞里斯多德的這一觀點才逐漸受到科學家的批判,而義大利更是出現了一位強調用「數學與實驗相結合」的研究方法來理解自然規律的偉大科學家,他就是「近代科學之父」——伽利略,他開創了以實驗事實為依據,結合嚴密的數學邏輯進行推理的科學研究體系,推動了近代實驗科學的發展!

伽利略

既然伽利略非常重視實驗與推理相結合的科學研究方法,當然就對亞里斯多德這種通過觀察總結而來的「力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的結論持有懷疑態度。

猜想與假設他觀察到一個非常重要的現象:當一個物體在上坡時它的速度會越來越慢,當它在下坡時速度就會越來越快。看到這個現象你會想到什麼呢?

伽利略做了一個大膽的猜測:如果一個物體具有一定的速度,只要它沒有加速或者沒有減速,那麼它的速度就將保持不變,一直持續運動下去!

設計實驗這也僅僅只是一個猜測,根據這一現象,他設計了著名的「斜面實驗」來驗證他的想法。

他設計的實驗大概是這個樣子的:

斜面實驗

實驗器材準備:1、準備一個光滑的黃銅球。

2、找一個長木板,在中間刻出了一個凹槽(可容納銅球在其中滾動),這個凹槽儘量打磨的光滑或者用光滑的羊皮紙襯著。

實驗器材準備

開始實驗:1、將長木板的兩端墊起,首先使兩端斜面傾斜的角度相同,將銅球放在左邊斜面的某一高度處釋放,並記錄釋放銅球的高度。

觀察到的現象:銅球沿著左邊斜面滑下之後,衝上了右邊的斜面,並且達到了跟左邊釋放銅球相同的高度後返回!

2、保持左邊坡度不變,將長木板的右端斜面坡度放緩,繼續將銅球置於跟第一次相同的位置釋放。

觀察到的現象:銅球沿著左邊斜面滑下之後,繼續衝上了右邊的斜面,並達到了與釋放位置等高的位置後返回,但是發現這次銅球在右邊斜面上滑過的路程要比第一次實驗長。

3、繼續保持左邊的坡度不變,右邊的坡度再次放緩,將銅球繼續置於左邊斜面相同的位置釋放。

實驗現象:銅球釋放之後依然是在右邊斜面上達到了與左邊釋放點等高的點之後返回!同時發現,此次小球在右邊斜面上滑過的路程更長了。

斜面實驗現象圖解

注意:此實驗三次小球必須由同一位置釋放,因為釋放的位置不同,小球衝上右邊斜面的時候速度就不同,為了保證銅球以相同的初速度衝上右邊的斜面,就必須控制三次銅球在左邊斜面同一位置釋放,這種實驗方法叫做「控制變量法」。

實驗分析:銅球從左邊斜面滑下之後衝上右邊的斜面我們很好理解,就跟坐過山車似的,從一個坡上下來必定會衝上另一個斜坡。

由於我們的斜面和銅球都非常的光滑,我們會發現銅球每次都會儘量達到與釋放高度相同的高度,可是我們讓斜面卻越來越緩,這就會導致,小球必須有過更長的路程才能達到釋放的高度。

這時候我們就需要用到進行科學研究最常用的實驗方法——「推理法」,我們可以合理的外推一下,當我們將右邊的斜面放平的時候,小球如果還想達到與釋放位置相同的高度會怎樣運動?

這裡我們根據實驗現象進行合理的推理後的結果是:小球將一隻勻速運動下去!

得出結論伽利略認為,如果將右邊的斜面放平,銅球就應該一直以一定的速度持續運動下去,永遠不會停下來,而實驗中銅球會慢慢的停下來原因是收到了摩擦阻力和空氣阻力,如果銅球不受阻力的話,就能一直持續運動下去了!

伽利略通過斜面實驗和嚴格的邏輯推理敏銳地捕捉到這一重要的信息,由此他得出了一個重要的結論:力不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如果物體不受力的作用,靜止的物體會一直保持靜止,而運動的物體則會一直以這個速度運動下去,也就是做勻速運動。這個結論就是「慣性定律」或者「牛頓第一定律」的雛形!

笛卡爾對運動與力之間關係的理解和補充

笛卡爾

伽利略的實驗及結論對笛卡爾研究宇宙的自然規律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笛卡爾通過在伽利略的基礎之上讓其結論又前進了一步,他認為:力不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而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如果一個物體不受力,它將保持靜止或者勻速直線運動!

我們發現,笛卡爾不僅想到了力不維持物體的運動的原因,而且說明了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運動的物體如果不受到力的作用,不僅會勻速運動,而且方向也不會變,它會做勻速直線運動!

看到這裡,相信你也已經發現了,牛頓第一定律已經呼之欲出了。

牛頓對運動與力之間關係的總結與歸納

艾薩克·牛頓

牛頓在總結前人經驗的基礎之上,提出了著名的「牛頓第一定律」:一切物體在沒有受到力的作用時,總保持靜止狀態或者勻速直線運動運動狀態,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變這種狀態為止!

這就是我們所熟知的「牛頓第一定律」的發現過程,我們發現,牛頓對「牛頓第一定律」的貢獻其實並沒有伽利略那麼大,只不過是總結前人的經驗而已。

所以說,「牛頓之所以偉大,是因為他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這句話雖然是牛頓調侃胡克的話,不過他的偉大還真離不開伽利略,那麼,他所說的偉人就算不是胡克,也應該是伽利略。

所以說,「牛頓第一定律」的第一發現者應該是伽利略而並非牛頓!

相關焦點

  • 牛頓三大定律有兩個是伽利略發現?為何經典力學還被稱作牛頓力學
    答案居然是8牛頓提出的物理學定律具有巨大的開創性,尤其是三大定律和萬有引力定律,事實上,三大定律中的前兩條定律都是伽利略發現的,只有第三條才是牛頓發現的,那為什麼還要叫做牛頓三大定律呢?巨人伽利略牛頓曾經說過:如果說我看得比別人更遠,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這句話雖然是調侃別人的話,但是牛頓的成就也來源於對之前科學巨人的繼承,這個巨人就是伽利略,伽利略也被稱作現代物理學之父,經典力學的鼻祖,物理學上的速度、加速度、自由落體、重力和慣性等理論都是伽利略率先提出的。
  • 《牛頓第一定律》說課稿
    但不知道兩者之間的聯繫,而本節的內容主要講了牛頓第一定律的發現過程,伽利略的理想實驗,慣性與質量的關係,很好的解釋了力與運動的關係。牛頓第一定律是牛頓三大定律的基礎,因此學好本章內容為後期學習牛頓三大定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 牛頓第一定律是誰提出來的 是誰提出來的牛頓第一定律
    我們都知道牛頓三大定律,包括牛頓第一運動定律、牛頓第二運動定律和牛頓第三運動定律三條定律,而牛頓第一定律是作為牛頓力學體系一條規律,它具有特殊意義,是三大定律中不可缺少的獨立定律。那你知道牛頓第一定律是誰提出來的嗎?
  • 牛頓第一定律
    2.當一個球沿水平面運動,它的速度越來越小,最後停下來,伽利略認為這是摩擦力作用的結果。(2)伽利略通過理想斜面實驗的推理得出力不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二、牛頓第一定律1.牛頓第一定律:一切物體總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
  • 伽利略上斜塔,牛頓被蘋果砸,這些經典科學史竟然是假的?
    蘋果砸在牛頓的頭上,讓他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 伽利略登上斜塔扔鐵球,證明了自由落體定律。 瓦特盯著沸水壺出神,於是發明了蒸汽機...... 在這些經典的科學故事裡,我們被科學家的堅持、探索、好奇和不畏懼權威的精神感動。
  • 【教學設計】 初中物理《牛頓第一定律》教學設計
    (一)知識與技能1.認識牛頓第一定律。1.通過實驗,探究並確認阻力對物體運動的影響。2.經歷建立牛頓第一定律的科學推理過程。2.能通過生活經驗和大量事實認識一切物體都具有慣性。(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通過建立牛頓第一定律的科學推理過程學習科學思維方法。
  • 牛頓為什麼會研究力和運動?萬有引力定律、牛頓定律是這樣產生的
    牛頓出生在林肯郡的伍爾索普(Woolsthorpe),他的誕生和伽利略的死是在同一年。在那個時候,他已經形成他的一些最偉大的發現的初步概念。他自言自語道:為什麼不能高達月球呢?如果是這樣,月球的運動肯定受到重力的影響,或許它因此有可能保持在它的軌道上。」
  • 牛頓的蘋果如何落地——萬有引力定律
    表面看來,牛頓隱居窮鄉僻壤田舍山莊之中,但他的頭腦正掀起科學革命的巨浪,成為牛頓一生劃時代的創造的歲月在這期間,23歲的牛頓首先發現了數學中的二項式定理,然後建立微分學,第二年又建立積分學:他用三稜鏡研究光學,發現了白光的組成,還考慮過引力問題。
  • 4-1《牛頓第一定律》高中物理必修一
    §4.1  牛頓第一定律 【學習目標】1.知道伽利略的理想實驗的基本思路、主要推理過程和結論。2.理解牛頓第一定律的內容和意義。3.知道什麼是慣性,理解質量是物體慣性大小的量度,會正確解釋有關慣性的現象。
  • 牛頓第一定律(必修1)|物理知識園地
    第四章:牛頓運動定律 第1節:牛頓第一定律一、歷史上關於力與運動的認識:1、亞里斯多德的觀點:①必須有力作用在物體上  ②笛卡爾補充和完善了伽利略的觀點。二、牛頓第一定律:1、內容:一切物體總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力迫使它改變這種狀態。2、成立條件:宏觀、低速運動的物體,物體處於慣性參考系。3、由牛頓第一定律可知: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而不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
  • 伽利略和牛頓的世界-【伽利略相對性原理】
    伽利略第一項最廣為認知的成就是提出了自由落體定律,這個定律說的是如果不考慮空氣阻力的話,則任何物體的下落速度都是一樣的,且都是呈一個固定的加速度(這個加速度上過中學的人都知道,就是g≈9.8米/秒^2)。
  • 深刻理解牛頓第一定律內涵,對理解物質運動至關重要
    導讀:如何加深理解牛頓第一定律內涵,此文可以幫助你。在這裡再補充一下牛頓第一定律的內涵:(1)提出了力概念的科學的定性定義。牛頓在表述他的第一定律前的定義中明確提出:力是對物體的作用,使物體改變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
  • 為什麼可以用牛頓第一定律解釋?
    這種解釋的依據是牛頓第一定律(Newton first law):一切物體總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力迫使它改變這種狀態為止。 這條定律是牛頓通過對前人理論及實驗的總結與思考得到的,其觀點的最主要來源是被譽為物理學之父的伽利略。 為了說明這條規律伽利略曾描述過這樣的實驗場景: 在平靜的海面上停著一艘大海船,一位科學家在甲板下的大艙裡。
  • 牛頓第二定律最新進展
    這就是牛頓第二定律,該定律的主要思想在伽利略對拋體和斜面運動的分析中已有體現,牛頓將其總結為定律。關於牛頓第二定律,有下列幾點需要說明:⑴牛頓第二定律中所說的運動,是運動量,後來叫動量,即質量與速度的乘積。
  • 詳細解析牛頓第二定律
    這就是牛頓第二定律,該定律的主要思想在伽利略對拋體和斜面運動的分析中已有體現,牛頓將其總結為定律。關於牛頓第二定律,有下列幾點需要說明:⑴牛頓第二定律中所說的運動,是運動量,後來叫動量,即質量與速度的乘積。牛頓關於運動量的該表與動力城正比的說法是不夠確切的。
  • 開局一個牛頓和若干定律,如何一統力學江湖?
    那一年,近代科學之父伽利略剛剛去世,以「行星運動三大定律」為天空立法的克卜勒剛去世12年,提出近代日心說的哥白尼去世了99年,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則已經是150年前的事了。那個時候,英國剛剛(1640年)爆發了資產階級革命,一個世紀以前的宗教改革已經讓英國脫離了羅馬教廷的控制,所以牛頓再也不用像哥白尼、伽利略那樣提心弔膽的做研究了。
  • 近代的伽利略和牛頓眼中的「時間」與「空間」的關係
    經過這次實驗後,伽利略便得出了一個非常著名的結論,那就是他認為不管物質的質量是多少,其自身的速度增加的速率是一樣的。而在現代時期,一位著名的美國太空人大衛·斯高特曾在月球的表面上,進行過與伽利略類似的一次自由落體實驗的活動,他也將不同質量的羽毛和鉛球放在月球上進行丟落,結果發現了月球的表面上因為沒有空氣的環境阻礙,使得這兩個不同質量的物質個體竟同時落到了月球的表面上。 在歷史上,伽利略的測量實驗曾被牛頓等人當做是一個引力運動定律的基礎。
  • 迷之巧合:伽利略、麥克斯韋去世當年牛頓、愛因斯坦出生
    愛因斯坦就評論說:「伽利略的發現以及他所應用的科學推理方法,是人類思想史上最偉大的成就之一,標誌著物理學的真正開端。」 就在伽利略去世的這一年的聖誕節,第一次人類物理學大奇蹟年的策動者,與愛因斯坦齊名的世界最偉大的物理學家,遠在英國的艾薩克·牛頓誕生了。
  • 牛頓第一定律,在初高中是很重要的,掌握這個知識點物理將變簡單
    在初中下冊開始接觸牛頓第一定律,相信我們很多同學能夠把它背下來,但是在應用這個知識點這一塊,顯得很是生疏。這個知識點如果只是在初中學也就好了,可是到了高中還要學它。這就讓人有點難過了,不過這個知識點要理解也很簡單。我們只要抓住這3個點,這個定理是怎麼發展過來的?
  • 讀了那麼多年物理,牛頓的兩大定律你們真的理解了嗎?
    中學開始我們就已經接觸牛頓的三大定律,今天我們來講一下牛頓第一定律和牛頓第二定律。兩大定理都描了力與運動的關係,牛頓第一定律,又叫做慣性定律。亞里斯多德的觀點認為,物體的運動需要力來維持,否則物體會停止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