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髮絲還細100萬倍,一粒原子這麼小,科學家是如何測量它的?

2020-12-03 奇點使者

審核:小文

引言:從高中的物理課本我們可以得知,世間萬物都是由原子構成的。即使是兩種不一樣的物質,也有可能是由相同的原子組成的。比如說二氧化碳與一氧化碳都是由氧原子與碳原子組成的。那麼科學家們到底是怎麼發現原子的?又是怎麼測量它的大小呢?

原子的直徑那麼小,幾乎只有頭髮絲直徑的百萬分之一,科學家們是怎麼發現它的呢?那我先反問你,如果給你一個包子,你有什麼方法可以知道這個包子是什麼餡兒的呢?這個問題看起來簡單,答案不就是用手把它掰開看看嗎?沒錯,其實科學家們發現原子也是這麼簡單的方法。但這個方法放在包子上簡單,用在原子上可就沒那麼簡單了。首先科學家們需要粒子加速器將一種粒子加速,使其具有能量。然後讓它轟擊大分子物質,這些有一個個原子構成的分子就會被「粉身碎骨」。

高中的物理學已經讓我們知道了原子的內部結構,一個原子是由原子核以及核外電子構成。而原子核則是由質子或者中子構成。而中子則是由夸克構成。可以說,在目前人類已知的世界中,夸克是質量與體積最小的物質了。而這些答案人們又是怎麼知道的呢?其實還是利用剛才上述的方法。只不過隨著粒子體積的減小,用來轟擊的粒子以及增加的能量都需要不斷地提升。粒子用到的是電子,通過電子攜帶的負電荷,人們只需要增加一個強大的電場就可以使其加速了,獲取足夠多的能量。

利用高速的粒子撞擊未知的粒子以獲取其內部的信息,這個方法的原理其實非常地簡單。首先我們需要知道的是,構成原子核的中子以及質子,它們之間是通過強大的吸引力結合成原子核。所以原子核的密度非常的大,達到每立方米10的7次方公斤。如果每個原子只存在原子核的話,那麼一立方米的原子重量大約是10的14次方噸。然後根據動量守恆定律,我們只需要將轟擊的粒子加速,使其攜帶的動量足以抵消原子核內的吸引力,科學家們就可以了解原子核內部的結構了。

雖然原子的結構模型非常的簡單,就像太陽系一樣,核外的電子像行星圍繞地球旋轉一樣包圍著原子核,但事實上,想要描述一個原子核的直徑其實非常地不易。行星圍繞太陽的運動,科學家們可以根據萬有引力的公式,不僅能夠十分簡單地計算出每一顆行星的運行軌跡,就連每一分,每一秒,這顆行星運動的狀態通通都了如指掌。但是原子核外的電子不一樣,科學家無法對每一顆核外電子都進行精準的預測,因此對也無法測量出整個原子的直徑了。難道就沒有人解決這個問題嗎?

在微觀的世界中,許多在宏觀上的物理定律都無法適用。原子核內部的情況無法用確定的數據表示,只能夠通過概率的形式表示,這就是電子云的概念。許多科學家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紛紛提出了自己的建議。分別有玻爾半徑、共價半徑、金屬半徑、離子半徑、範德華半徑等等。隨著掃描隧道顯微鏡的發明,原子的直徑被確認通常在0.5至0.1納米。

相關焦點

  • 原子比頭髮絲還細100萬倍,單個原子的大小怎樣測出?
    小小的原子是物質的基本組成單位,地球上幾乎所有的物質都是由原子組成。原子非常小,比人類的頭髮還要細100多萬倍。那麼,物理學家是如何「量出」原子的大小呢?但問題是,電子可以出現在任意地方,甚至可以距離原子核無限遠,所以電子云的邊緣沒有明確的定義,這使得原子的大小也沒有明確的定義,測量單個原子的大小是不可能的。另外,原子所處的狀態不同,半徑也會變得不同。
  • 你所不知道的原子到底有多小?
    10個原子但這個事實仍然很難讓我們真正理解原子的大小想要更好地描述原子的大小我們需要一個更形象的情境這也是我們今天要做的事因為我們要討論的尺度很小很難把它說清楚所以非常適合從毛髮入手 來講解原子的大小一方面因為它很細所對應原子的數量不會大得離譜而另一方面是因為每個人對毛髮的粗細都有清晰的認知當然 毛髮的粗細是不一致的
  • 世界上最稀薄的液體,密度比空氣小100萬倍
    大千世界無奇不有,地球之最數不勝數,今天小編來和大家聊聊一種高科技產物,你可能聽說過量子力學、量子通訊、量子計算機等帶有量子屬性的高新科技,但你聽說過量子液滴嗎?巴塞隆納的物理學家們最近製造出了一種比空氣密度還要小100萬倍的液體,是的你沒聽錯,液體密度比氣體密度小百萬倍!
  • 科學家把原子放大1000萬倍,發現了宇宙的秘密
    宇宙的是神秘的結論是我們人類探知得來的,在經過這麼多年的探索中我們始終沒能真正的觀察到宇宙的全貌。
  • 你見過比髮絲還小的機器人嗎?
    今天小黑要給大家介紹一個微型機器人,微型到比髮絲還要小,那這麼小的機器人到底有什麼作用呢? 在產能方面,一個4英寸(約10cm)的晶圓就能夠生產出超過100萬個這樣的微型機器人。
  • 100億年僅誤差半秒的原子鐘夠精確嗎?不,科學家又讓它更準了
    銫原子鐘後來人們又開闢了原子鐘的新方向,對利用雷射冷卻的原子製造的冷原子鐘使時間測量的精度進一步提高,到目前為止,地面上精確度最高的冷原子噴泉鍾誤差已經減小到每100億年/半秒的精度。麻省理工學院2020年12月16日,麻省理工學院的科學家設計了一種新型原子鐘,這種原子鐘不但比之前的任何一種原子鐘都要精確,它甚至精確到可能探測到暗物質和引力波。
  • 如何「稱」一個原子的重量?
    只要在你的秤上放一個原子,絕對是最靈敏的原子,你有你的測量結果!那死皮細胞呢?它們有數萬億個原子那麼厚,從你的手上剝落下來,飄落到天平上,把你的原子埋在一堆原子二重身裡。與此同時,其他大氣粒子正在四處噴射,在你的機器上來回彈跳,讓它的原子敏感針像雨刷一樣來回擺動。所有這些都會阻礙測量,對吧?傳統的天平無法測量這麼小的質量真實的。
  • 宇宙是被禁錮的原子?將原子放大2000萬倍後,發現答案沒那麼簡單
    宇宙是令人敬畏的一片空間,一提到宇宙,它給人們的印象就是廣袤無際,浩瀚無垠。確實,宇宙之大令人難以想像,自從人類進入了宇宙時代以來,科學家們知道了宇宙是在138億年前由一個緻密奇點爆炸形成的,並且目前宇宙仍在膨脹,而且是超光速的膨脹。
  • 科學家創造有史以來最強酸,是濃硫酸的100000萬倍!腐蝕性...
    此前,書本記錄中最強的酸是五氟代銻酸,它被稱為超強酸,其酸度遠遠大於純硫酸。如今,科學研究人員創造出有史以來最強的酸——氟代異羥酸。硫酸的酸度函數值為-12,而氟代異羥酸的值達到驚人的-31.3,科學家認為它可能徹底改變人類化學領域的意義,以及對蛋白質的分析。
  • 科學家將原子放大1000萬倍,結果嚇了一跳
    最近有一個科學家在進行研究的時候發現了一個非常驚奇的現象。大家都知道原子已經是化學反應中最基本的微粒了,但是也並不是不能再繼續拆分。而原子的組成部分又是原子核和電子,人們把物質的最小單位稱為元素,現在世界上已經發現了118種元素。
  • 科學家首次捕捉到原子化學鍵形成和斷裂視頻
    據外媒報導,原子以形成化學鍵和分裂化學鍵而聞名,這一過程對宇宙萬物來說至關重要。但因為它發生在非常小的範圍內,所以很難對其展開研究和記錄。現在,來自諾丁漢大學和烏爾姆大學的研究人員首次通過視頻捕捉到了原子的形成和化學鍵的斷裂。
  • 太陽比地球大130萬倍,但是有個星球,比太陽還大45億倍
    太陽系中,太陽是當之無愧的霸主,它的質量佔據整個太陽系總質量的99.86%,是是整個太陽系的中心天體,其他的太陽系星體都在主動或被動的圍繞著太陽旋轉。太陽的直徑是地球的109倍,體積更是比地球大130萬倍,地球在太陽面前非常的渺小。
  • 發現最小超大質量黑洞,還不到太陽質量的100萬倍!
    來自卡迪夫大學科學家領導的一個研究小組表示,使用一項新技術能夠以前所未有的細節,放大黑洞這些神秘的宇宙物體,更接近了解超大質量黑洞(SMBH)是如何誕生的。科學家們不確定超大質量黑洞是在宇宙大爆炸後不久的極端條件下形成(這個過程被稱為「直接坍塌」),還是在更晚的時候,從大質量恆星死亡所產生的「種子」黑洞中生長出來的。
  • 比髮絲還小的機器人「大軍」來了,10釐米晶圓能造100萬個
    因為它體積小、方便大批量製造,科學家甚至能一次能釋放出上千個這樣的機器人,組成一支「大軍」。首先,是因為它用了與製造晶片相同的工藝技術。一個4英寸(約10釐米)的晶圓就能生產超過100萬個機器人。萬倍。
  • 為何科學家偏偏對這幾種原子情有獨鍾?
    但元素周期表中有100多種元素,為何科學家偏偏對這幾種原子情有獨鍾?這是因為鹼金屬原子內部只有一個價電子,理論模型相對多價電子體系較為簡單。科學家在長期實驗中發現,鹼金屬原子中銫原子鐘又最為穩定,誤差可低至每2000萬年1秒的水平。
  • 把樹葉放大300萬倍,會怎麼樣?科學家:這簡直是一個「宇宙」
    波粒二象性,通過電子束來實現更小的解析度。現在人類的電子顯微鏡已經可以實現到300萬倍的放大效果。當我們用電子顯微鏡把樹葉放大到1萬倍的時候,就能夠看到樹葉細胞裡的一些基礎粒子,當然這還遠遠不夠。如果我們繼續放大,把葉子放大到300萬倍的極限,你就能發現一個嶄新的世界。300萬倍足以讓人類認識到DNA。
  • 如何稱出一個原子的重量?
    原子構成了地球上的一切物質,而原子本身又由更小的亞原子粒子組成——質子、中子和電子(除了不包含中子的氕原子之外),不同的原子包含了不同數量的亞原子粒子。那麼,原子究竟有多小呢?人類又是如何「稱出」一個原子的重量呢?原子有多大?
  • 將化學反應變慢100萬倍後,會看到什麼?
    倪康坤和團隊創造了500納開的低溫,將反應時間延長了100萬倍,達到微秒(10 -6秒)級,雖然這個時間看起來還是很短,但研究人員已經可以通過光電離(photoionization)檢測設備直接觀察到中間體的存在了。研究人員在將化學反應放慢100萬倍後,首次觀察到了化學反應的中間體。
  • 《三體》劉慈欣的微觀世界:原子放大一億倍,它是否就是一個宇宙
    人類在探索茫茫宇宙的同時,許多無法用常理來解釋的現象相繼出現,它讓我們認識到了自己的渺小,也再一次感受到宇宙的廣闊無垠。在種種疑團當中,有一個問題令人感到不可思議:如果我們把原子放大1億倍,是否會出現一個宇宙的模型?
  • 電子是如何離開原子的?測量電子的量子相位或已成為可能!
    維也納工業大學科學家開發的一種新測量協議,使得測量電子的量子相位成為可能,這是阿秒物理學的一個重要步驟。它就像一個時間顯微鏡:今天阿秒物理學的方法能讓科學家測量極短的時間間隔。在短雷射脈衝的幫助下,可以在阿秒的時間尺度(即十億分之一秒的十億分之一秒)上研究物理過程。例如,可以研究單個原子是如何電離的,以及電子是如何離開原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