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億年僅誤差半秒的原子鐘夠精確嗎?不,科學家又讓它更準了

2021-01-09 徐曉亞然

一直到20世紀20年代,人們用來計時最準確的工具依然是來自於鐘擺的有規律擺動,後來才用了更加精準的石英晶體振蕩頻率來計時,這對於石英晶體振蕩已達30MHz了,用在一般計時上毫無壓力,一直到現在,家用始終最常見的都還是石英鐘錶。

古老的鐘擺計時

不過當廣義相對論出來之後,人們想來驗證廣義相對論中關於時間和速度的神奇預言之後,才發現用石英振蕩來測算,簡直就跟到了21世紀還用烽火臺來傳送信息一樣原始。於是有個強烈的要求出現,必須要有更加準時的計時工具。這個時候原子鐘登場了。

石英晶體

30年代時,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拉比和他的學生發現,當處於某一特定的超精細態的一束原子穿過一個振動電磁場,場的振動頻率與原子超精細躍遷頻率越接近,原子從電磁場吸收的能量就會越多,並因此而經歷從原先的超精細態到另一態的躍遷。如果這個時候調節振動場的頻率,使得所有原子均能躍遷。這個時候,我們就可以振動場的頻率作為一個節拍器來產生時間信號,當這個時間信號越精細,計時就更加準確。

原子鐘原理

很快,世界各國根據這個原理都發展了各自的原子鐘,其中以銫原子鐘,氫原子鐘,銣原子鐘最為精確。直到1967年,人們發現用原子鐘來計時是如此穩定可靠精確。同年舉行的第13屆國際計量大會將時間「秒」進行了重新定義:「1秒為銫原子基態的兩個超精細能級之間躍遷所對應的輻射的9192631770個周期所持續的時間」。尤以銫原子最為精確,美國GPS衛星上的原子鐘就是銫原子鐘,其誤差大約在10億分之1秒。

銫原子鐘

後來人們又開闢了原子鐘的新方向,對利用雷射冷卻的原子製造的冷原子鐘使時間測量的精度進一步提高,到目前為止,地面上精確度最高的冷原子噴泉鍾誤差已經減小到每100億年/半秒的精度。

這就到頭了,當然沒有,我們仍然能夠估算到這樣的原子鐘還有誤差,我們的目標是製造一個在宇宙生命的全過程幾乎看不到誤差的滿級原子鐘。這不,剛剛科學家又開始放大招了。

麻省理工學院

2020年12月16日,麻省理工學院的科學家設計了一種新型原子鐘,這種原子鐘不但比之前的任何一種原子鐘都要精確,它甚至精確到可能探測到暗物質和引力波。以往的原子鐘測量的都是隨機振蕩的原子云,而他們的方案是測量那些處在量子糾纏中的原子。理論上這種裝置假如成功研製,那麼哪怕這個裝置從宇宙誕生就開始運行,誤差也不會超過100ms。

銣元素的應用

在新原子鐘中,研究者Vuletic和合作者讓350個鐿原子相互糾纏,這些鐿原子以可見光的高頻率振動。一旦糾纏之後,就意味著任何一個原子在1秒內振動的頻率都比銫高10萬倍。如果鐿的振蕩可以被精確追蹤,科學家就可以用原子區分更小的時間間隔。那麼怎樣才能使得這些鐿原子的振蕩都被精確追蹤到呢?科學家使用標準技術來冷卻原子,並將它們困在由兩個鏡子組成的光學腔中。然後,他們通過光學腔發射一束雷射,雷射在反射鏡之間來回碰撞,與原子發生了數千次的相互作用。

此時,照射在原子上的雷射仿佛成了原子的通信紐帶,在光線的來回碰撞之下,極短的時間內,所有原子的振蕩頻率都趨於一致。

更快的原子鐘有可能窺探到宇宙的秘密

科學家製造這麼驚人準確的原子鐘可不僅僅是更好計時,在我們可以把時間分得如此細緻的情況下,會不會解開一些古老的問題,比如隨著宇宙的衰老,光速會不會有所改變,電荷值始終都有最小單位嗎?這些古老但是看似科幻世界的問題,也許在新型原子鐘的追蹤下會露出點馬腳來被捕捉到。

相關焦點

  • 更精確原子鐘問世
    原子鐘是世界上最精確的計時儀器,可使用雷射測量以恆定頻率振動的原子,就像許多同步擺動的微小鐘擺一樣。世界上最好的原子鐘可以非常精確地計時,如果它們從宇宙誕生之初就開始運行,到今天誤差只有約半秒。最近,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物理學家設計的一種新型原子鐘可能會揭示新的物理學特性,它不僅能準確計時,還能幫助破譯宇宙中的信號,如暗物質和引力波。
  • 麻省理工學院的科學家重新定義原子鐘(更加精確)
    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表示,量子糾纏可以使原子鐘更精確,它可以幫助科學家探索諸如重力對時間的影響等問題。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設計了一種方法,他們說這種方法可以幫助建造迄今為止最精確的原子鐘。他們的方法可以幫助科學家探索諸如引力對時間流逝的影響以及時間是否會隨著宇宙變老而改變等問題。更精確的原子鐘甚至可以靈敏到探測暗物質和引力波。
  • 140億年內誤差不超過1/10秒原子鐘讓計時精度走向極限
    原標題:140億年內誤差不超過1/10秒原子鐘讓計時精度走向極限根據原子物理學的基本原理,當原子從一個能量態躍遷至低的能量態時,它便會釋放電磁波。同一種原子的電磁波特徵頻率是一定的,可用作一種節拍器來保持高度精確的時間。原子鐘就是利用保持與原子的電磁波特徵頻率同步作為產生時間脈衝的節拍器。
  • Nature:新原子鐘計時更精確—新聞—科學網
    Nature:新原子鐘計時更精確 時鐘和抽象背景 圖片來源:stock image 原子鐘是世界上最精確的計時儀器,可使用雷射測量以恆定頻率振動的原子,就像許多微小的同步擺動的鐘擺一樣。 最近,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物理學家設計的一種新型原子鐘可使科學家探索這些問題,並可能揭示新的物理學。研究人員在12月16日發表於《自然》的一項報告中說,他們已經建造了一個原子鐘,其測量的不是現在最先進的設計測量的隨機振動的原子云,而是被量子糾纏的原子。原子以一種不可能根據經典物理定律的方式相互關聯,這使得科學家能夠更精確地測量原子的振動。
  • 科學家設計新型原子鐘:140億年內誤差不超1/10秒
    據最新一期《自然》雜誌報導,美國科學家利用量子糾纏現象新設計出一種原子鐘,如果運行約140億年(大約是當前宇宙的年齡),該原子鐘可將時間精度保持在1/10秒之內。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解釋說,量子糾纏有助於減少測量原子鐘用來保持時間的原子振蕩所涉及的不確定性。
  • 140億年內誤差不超過1/10秒 原子鐘讓計時精度走向極限
    2020年底,《自然》雜誌刊載了一篇來自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研究人員的成果報導,這些研究人員利用量子糾纏現象新設計出一種原子鐘,如果運行約140億年(大約是當前宇宙的年齡),該原子鐘可將時間精度保持在十分之一秒之內。而在同樣的時間框架內,此前最先進的原子鐘偏差在半秒左右。  自從人類意識到時間的流逝,就開始利用周期性現象進行追蹤。
  • 每三億年僅誤差一秒光 晶格鍾或重新定義「秒」
    法國物理學家已經成功測試了兩臺光晶格鍾,這種鍾每三億年誤差一秒。光晶格鍾非常精準,因此它們可能將為秒帶來新的定義。光晶格鍾可能會在某天取代幾十年來一直作為度量標準的原子鐘。原子鐘通過測量暴露在微波中的銫原子的振動計時。自1967年以來,一個銫原子在兩個特定的能量態間躍遷時吸收或發出的微波輻射振蕩9192631770次所持續的時間被定義為一秒。
  • 麻省理工學院物理學家將原子鐘的精確性實現進一步提高
    在這些事件中,原子的振蕩是科學家目前所能觀測到的最穩定周期性事件。而原子鐘也是目前世界上最精確的計時儀器。原子鐘通常會使用雷射來測量原子的振蕩。以恆定的頻率振蕩的原子,就好像是許多同步振蕩的微型單擺一樣。目前,世界上最好的原子鐘能以極高的精確度追蹤時間,如果它從宇宙誕生之初就開始運行,那麼累計到今天,它的誤差也只有大約半秒而已。
  • 比原子鐘更精確的光晶格鍾
    察覺到這一現象的是每天誤差只有千萬億分之一秒的原子鐘。而日本科學家正致力於開發一種比原子鐘還精確的時鐘。         目前世界上最精確的時鐘是用原子量為133的銫原子製成的。人們把銫原子發出的電磁波振動周期的大約91.9倍定義為1原子秒。但「銫鐘」有它的局限:和光波相比,電磁波的頻率要低得多。
  • 科學家設計新型原子鐘:140億年內誤差不超1/10秒
    據最新一期《自然》雜誌報導,美國科學家利用量子糾纏現象新設計出一種原子鐘,如果運行約140億年(大約是當前宇宙的年齡),該原子鐘可將時間精度保持在1/10秒之內。原子鐘通過與雷射一樣的方法來測量原子云的規則振蕩,這是科學家目前可以觀察到的最穩定的周期性事件
  • 美國造出迄今最精確原子鐘 工作150億年不會有1秒誤差
    中廣網北京8月25日消息(記者韓秀)據中國之聲《央廣新聞》報導,美國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所研究人員22號說,他們成功研製出迄今最精確的原子鐘。  科學家們曾經在各種不同場合推算宇宙的年齡,大約在100億年到200億年之間,150億年這個數字一直被科學界普遍接受。
  • 新型原子鐘140億年內誤差不超過十分之一秒
    科技日報記者 馮衛東據最新一期《自然》雜誌報導,美國科學家利用量子糾纏現象新設計出一種原子鐘,如果運行約140億年(大約是當前宇宙的年齡),該原子鐘可將時間精度保持在十分之一秒之內。糾纏增強的光學原子鐘有可能在1秒鐘內達到比目前最先進的光學鍾更高的精度。原子鐘通過與雷射一樣的方法來測量原子云的規則振蕩,這是科學家目前可以觀察到的最穩定的周期性事件。理想情況下,人們將能夠使用單個原子的運動。
  • 新型原子鐘140億年內誤差不超1/10秒
    本文轉自【科技日報】;科技日報北京12月20日電 (記者馮衛東)據最新一期《自然》雜誌報導,美國科學家利用量子糾纏現象新設計出一種原子鐘,如果運行約140億年(大約是當前宇宙的年齡),該原子鐘可將時間精度保持在1/10秒之內。
  • 量子糾纏讓計時精度大幅提升,140億年內誤差不超過1/10秒
    2020年底,《自然》雜誌刊載了一篇來自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研究人員的成果報導,這些研究人員利用量子糾纏現象新設計出一種原子鐘,如果運行約140億年(大約是當前宇宙的年齡),該原子鐘可將時間精度保持在十分之一秒之內。而在同樣的時間框架內,此前最先進的原子鐘偏差在半秒左右。自從人類意識到時間的流逝,就開始利用周期性現象進行追蹤。
  • 最精確原子鐘:150億年偏差不超1秒
    當代迅猛發展的通訊系統,衛星導航系統等對時間測量技術提出持續的挑戰,它要求同步兩個或更多的時間測量裝置,讓用戶以精確到千分之一,百萬分之一的精度同步測量時間間隔。所以時刻,間隔和同步是時間測量的三個基本物理量。 原子鐘,可以說是有史以來最精確的時鐘設備,它利用原子內部的電子在兩個能級間跳躍時輻射出來的電磁波作為標準,去控制校準電子振蕩器,進而控制鐘的走動。
  • 原子鐘50億年無誤差 工作原理詳解(一)
    原子鐘50億年無誤差 網友:太精了有一笑話曾經這樣說過:當一個人問一個人時間時,他得到的答覆也許自認為是準確時間,但當同時問幾個人的時候,多半自己就搞不清準確時間了。原因就是我們現在每個人所佩戴手錶顯示的時間都會一定程度的誤差。那麼世界上到底有沒有足夠精確的時鐘可以保證永遠不會走慢或走快呢?
  • 原子鐘讓計時精度走向極限
    2020年底,《自然》雜誌刊載了一篇來自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研究人員的成果報導,這些研究人員利用量子糾纏現象新設計出一種原子鐘,如果運行約140億年(大約是當前宇宙的年齡),該原子鐘可將時間精度保持在十分之一秒之內。而在同樣的時間框架內,此前最先進的原子鐘偏差在半秒左右。自從人類意識到時間的流逝,就開始利用周期性現象進行追蹤。
  • 研究發現:新型原子鐘140億年內誤差不超1/10秒
    據最新一期《自然》雜誌報導,美國科學家利用量子糾纏現象新設計出一種原子鐘,如果運行約140億年(大約是當前宇宙的年齡),該原子鐘可將時間精度保持在1/10秒之內。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解釋說,量子糾纏有助於減少測量原子鐘用來保持時間的原子振蕩所涉及的不確定性。
  • 新型原子鐘140億年內誤差不超1/10秒—新聞—科學網
    科技日報北京12月20日電 (記者馮衛東)據最新一期《自然》雜誌報導,美國科學家利用量子糾纏現象新設計出一種原子鐘,如果運行約140億年(大約是當前宇宙的年齡
  • 世界最精準時鐘:160億年誤差僅1秒
    「光晶格鍾」較目前定義時間基本單位1秒長度的銫原子鐘精確100倍以上。據介紹,即使從138億年前宇宙誕生時開始計時至今,2臺「光晶格鍾」之間的誤差也將不足1秒,擁有高度一致性。該成果發表在9日的科學雜誌《自然光學》電子版上,較此前的世界最高精度記錄提高了約30倍。「光晶格鍾」由香取秀俊提出原理,已成為定義1秒長度的下一代世界標準鍾候選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