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學家設計新型原子鐘:140億年內誤差不超1/10秒
據最新一期《自然》雜誌報導,美國科學家利用量子糾纏現象新設計出一種原子鐘,如果運行約140億年(大約是當前宇宙的年齡),該原子鐘可將時間精度保持在1/10秒之內。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解釋說,量子糾纏有助於減少測量原子鐘用來保持時間的原子振蕩所涉及的不確定性。
-
新型原子鐘140億年內誤差不超1/10秒
本文轉自【科技日報】;科技日報北京12月20日電 (記者馮衛東)據最新一期《自然》雜誌報導,美國科學家利用量子糾纏現象新設計出一種原子鐘,如果運行約140億年(大約是當前宇宙的年齡),該原子鐘可將時間精度保持在1/10秒之內。
-
研究發現:新型原子鐘140億年內誤差不超1/10秒
據最新一期《自然》雜誌報導,美國科學家利用量子糾纏現象新設計出一種原子鐘,如果運行約140億年(大約是當前宇宙的年齡),該原子鐘可將時間精度保持在1/10秒之內。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解釋說,量子糾纏有助於減少測量原子鐘用來保持時間的原子振蕩所涉及的不確定性。
-
新型原子鐘140億年內誤差不超1/10秒—新聞—科學網
科技日報北京12月20日電 (記者馮衛東)據最新一期《自然》雜誌報導,美國科學家利用量子糾纏現象新設計出一種原子鐘,如果運行約140億年(大約是當前宇宙的年齡
-
140億年內誤差不超過1/10秒原子鐘讓計時精度走向極限
原標題:140億年內誤差不超過1/10秒原子鐘讓計時精度走向極限根據原子物理學的基本原理,當原子從一個能量態躍遷至低的能量態時,它便會釋放電磁波。同一種原子的電磁波特徵頻率是一定的,可用作一種節拍器來保持高度精確的時間。原子鐘就是利用保持與原子的電磁波特徵頻率同步作為產生時間脈衝的節拍器。
-
新型原子鐘140億年內誤差不超過十分之一秒
現象新設計出一種原子鐘,如果運行約140億年(大約是當前宇宙的年齡),該原子鐘可將時間精度保持在十分之一秒之內。糾纏增強的光學原子鐘有可能在1秒鐘內達到比目前最先進的光學鍾更高的精度。原子鐘通過與雷射一樣的方法來測量原子云的規則振蕩,這是科學家目前可以觀察到的最穩定的周期性事件。理想情況下,人們將能夠使用單個原子的運動。
-
140億年內誤差不超過1/10秒 原子鐘讓計時精度走向極限
原子鐘就是利用保持與原子的電磁波特徵頻率同步作為產生時間脈衝的節拍器。 2020年底,《自然》雜誌刊載了一篇來自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研究人員的成果報導,這些研究人員利用量子糾纏現象新設計出一種原子鐘,如果運行約140億年(大約是當前宇宙的年齡),該原子鐘可將時間精度保持在十分之一秒之內。而在同樣的時間框架內,此前最先進的原子鐘偏差在半秒左右。
-
100億年僅誤差半秒的原子鐘夠精確嗎?不,科學家又讓它更準了
同年舉行的第13屆國際計量大會將時間「秒」進行了重新定義:「1秒為銫原子基態的兩個超精細能級之間躍遷所對應的輻射的9192631770個周期所持續的時間」。尤以銫原子最為精確,美國GPS衛星上的原子鐘就是銫原子鐘,其誤差大約在10億分之1秒。
-
量子糾纏讓計時精度大幅提升,140億年內誤差不超過1/10秒
原子鐘就是利用保持與原子的電磁波特徵頻率同步作為產生時間脈衝的節拍器。2020年底,《自然》雜誌刊載了一篇來自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研究人員的成果報導,這些研究人員利用量子糾纏現象新設計出一種原子鐘,如果運行約140億年(大約是當前宇宙的年齡),該原子鐘可將時間精度保持在十分之一秒之內。而在同樣的時間框架內,此前最先進的原子鐘偏差在半秒左右。
-
新型全光學原子鐘刷新計時歷史 3億年誤差1秒
【環球網科技綜合報導】據美國《時代》周刊報導,銫原子鐘被長期國際度量衡委員會作為精確的標準計時工具,而現在一種新型的基於雷射技術的全光學原子鐘將發起挑戰,其精確度能達到每3億年誤差一秒,是銫原子鐘的3倍。這種新技術的誕生讓人們重新定義時間。
-
最精確原子鐘:150億年偏差不超1秒
原子鐘,可以說是有史以來最精確的時鐘設備,它利用原子內部的電子在兩個能級間跳躍時輻射出來的電磁波作為標準,去控制校準電子振蕩器,進而控制鐘的走動。這種鐘的穩定程度很高,最好的銫原子鐘達到2000萬年才相差1秒的精度。我們腕上的手錶典可以保證一周之內不差一秒,我們對這個精度已經很滿意了,而現代原子鐘的目標測量精度,是要求在整個宇宙壽命期間都不會偏差一秒。
-
世界最精準原子鐘3億年誤差不到1秒
鍶原子鐘3億年誤差不到1秒 北京時間4月18日消息,據英國《每日電訊報》報導,美國和丹麥科學家日前聯合研製出一款迄今走時最為精確的原子鐘。這種時鐘的精度比當前的國際時區校準儀高出2倍以上,每3億年的誤差只有不到1秒。 研究人員聲稱,這種最新研製的原子鐘比當前國際時區校準系統和衛星系統所採用的計時器要精準2倍以上。這座鍶原子鐘現位於美國科羅拉多大學。與以往的其他原子鐘一樣,鍶原子鐘也是採用極其穩定的原子自然擺動原理進行計時。
-
新原子鐘精準度創紀錄 150億年內計時可分秒不差
【環球科技綜合報導】據臺灣「中央社」4月22日報導,物理學家22日表示,他們已經微調一個原子鐘,該原子鐘在150億年內都不會增減1秒,維持時間比宇宙現已存在的年齡還長。原子鐘研發者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上表示,這個「光晶格」鍾使用鍶原子,比2013年創下的世界紀錄精準3倍。
-
美國造出迄今最精確原子鐘 工作150億年不會有1秒誤差
中廣網北京8月25日消息(記者韓秀)據中國之聲《央廣新聞》報導,美國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所研究人員22號說,他們成功研製出迄今最精確的原子鐘。 科學家們曾經在各種不同場合推算宇宙的年齡,大約在100億年到200億年之間,150億年這個數字一直被科學界普遍接受。
-
世界最精準時鐘:160億年誤差僅1秒
「光晶格鍾」較目前定義時間基本單位1秒長度的銫原子鐘精確100倍以上。據介紹,即使從138億年前宇宙誕生時開始計時至今,2臺「光晶格鍾」之間的誤差也將不足1秒,擁有高度一致性。該成果發表在9日的科學雜誌《自然光學》電子版上,較此前的世界最高精度記錄提高了約30倍。「光晶格鍾」由香取秀俊提出原理,已成為定義1秒長度的下一代世界標準鍾候選之一。
-
原子鐘讓計時精度走向極限 由「天文秒」時代進入「原子秒」時代
原子鐘就是利用保持與原子的電磁波特徵頻率同步作為產生時間脈衝的節拍器。2020年底,《自然》雜誌刊載了一篇來自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研究人員的成果報導,這些研究人員利用量子糾纏現象新設計出一種原子鐘,如果運行約140億年(大約是當前宇宙的年齡),該原子鐘可將時間精度保持在十分之一秒之內。而在同樣的時間框架內,此前最先進的原子鐘偏差在半秒左右。
-
天宮二號世界最強原子鐘:3000萬年誤差1秒
之前在太空中運行的原子鐘都是熱原子鐘,精度最高對應300萬年誤差1秒。此次,由天宮二號搭載的空間冷原子鐘將雷射冷卻技術送入太空,在空間微重力環境下,進一步使時間精度提升10倍,意味著這台鐘運行3000萬年才會有1秒的誤差!那麼,原子鐘的精確度提升有何好處呢?
-
新型原子鐘問世:精準度秒原世界紀錄三倍
據外媒報導,美國科學家製造出了非常精確的原子鐘,能夠檢測出其由於與地球中心的距離變化而產生的節拍速度的微小變化。「時間與重力的關係錯綜複雜,」美國聯合天體物理實驗室的物理學家葉軍(音)說。「這聽起來像是科幻小說的情節,但這些測量是真實的。」
-
揭秘美國海軍天文臺原子鐘:200萬年誤差僅為1秒
原子鐘不使用鐘擺、鐘錶齒輪,甚至不用石英晶振片 【搜狐科學消息】據國外媒體近日報導,位於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附近美國海軍天文臺的原子鐘非常準確,200萬年誤差僅為1秒。讓我們來看看其中的奧秘。 時間向前飛奔,永不止步。
-
為什麼1秒是這麼久,1米是這麼長?
不過,早期並沒有精確的計時器,1秒的確切長度人們並不清楚。直到惠更斯在17世紀發明擺鐘之後,1秒的長度才變得可測。根據單擺的原理,可以計算出,當單擺的長度為0.994米時,單擺從最低點運動到最高點,再回到最低點,這個總時間為1秒,對應的單擺周期為2秒。然而,無論是地球自轉或者擺鐘,還是精度更高的石英鐘,其運動總是會存在誤差,想要精確測量出1秒的持續時間是不現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