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0億年內誤差不超過1/10秒原子鐘讓計時精度走向極限
原標題:140億年內誤差不超過1/10秒原子鐘讓計時精度走向極限根據原子物理學的基本原理,當原子從一個能量態躍遷至低的能量態時,它便會釋放電磁波。同一種原子的電磁波特徵頻率是一定的,可用作一種節拍器來保持高度精確的時間。原子鐘就是利用保持與原子的電磁波特徵頻率同步作為產生時間脈衝的節拍器。
-
140億年內誤差不超過1/10秒 原子鐘讓計時精度走向極限
原子鐘就是利用保持與原子的電磁波特徵頻率同步作為產生時間脈衝的節拍器。 2020年底,《自然》雜誌刊載了一篇來自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研究人員的成果報導,這些研究人員利用量子糾纏現象新設計出一種原子鐘,如果運行約140億年(大約是當前宇宙的年齡),該原子鐘可將時間精度保持在十分之一秒之內。而在同樣的時間框架內,此前最先進的原子鐘偏差在半秒左右。
-
原子鐘讓計時精度走向極限
原子鐘就是利用保持與原子的電磁波特徵頻率同步作為產生時間脈衝的節拍器。2020年底,《自然》雜誌刊載了一篇來自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研究人員的成果報導,這些研究人員利用量子糾纏現象新設計出一種原子鐘,如果運行約140億年(大約是當前宇宙的年齡),該原子鐘可將時間精度保持在十分之一秒之內。而在同樣的時間框架內,此前最先進的原子鐘偏差在半秒左右。
-
量子糾纏讓計時精度大幅提升,140億年內誤差不超過1/10秒
原子鐘就是利用保持與原子的電磁波特徵頻率同步作為產生時間脈衝的節拍器。2020年底,《自然》雜誌刊載了一篇來自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研究人員的成果報導,這些研究人員利用量子糾纏現象新設計出一種原子鐘,如果運行約140億年(大約是當前宇宙的年齡),該原子鐘可將時間精度保持在十分之一秒之內。而在同樣的時間框架內,此前最先進的原子鐘偏差在半秒左右。
-
史上最精準原子鐘:3億年只差一秒
美國科羅拉多大學的研究人員們近日完成了一個新的鍶原子鐘,其精確度達到了每3億年只差一秒,相當於現在調整國際時區和衛星系統所用時鐘的兩倍。美國國家標準和技術局(NIST)與科羅拉多大學聯合建立的實驗天體物理實驗室(JILA)曾在去年初研製出當時最精準的鍶原子鐘,誤差為每2億年不超過一秒,而美國官方所用的銫原子鐘為每8000萬年一秒鐘。
-
原子鐘讓計時精度走向極限 由「天文秒」時代進入「原子秒」時代
原子鐘就是利用保持與原子的電磁波特徵頻率同步作為產生時間脈衝的節拍器。2020年底,《自然》雜誌刊載了一篇來自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研究人員的成果報導,這些研究人員利用量子糾纏現象新設計出一種原子鐘,如果運行約140億年(大約是當前宇宙的年齡),該原子鐘可將時間精度保持在十分之一秒之內。而在同樣的時間框架內,此前最先進的原子鐘偏差在半秒左右。
-
新型全光學原子鐘刷新計時歷史 3億年誤差1秒
【環球網科技綜合報導】據美國《時代》周刊報導,銫原子鐘被長期國際度量衡委員會作為精確的標準計時工具,而現在一種新型的基於雷射技術的全光學原子鐘將發起挑戰,其精確度能達到每3億年誤差一秒,是銫原子鐘的3倍。這種新技術的誕生讓人們重新定義時間。
-
Nature:新原子鐘計時更精確—新聞—科學網
Nature:新原子鐘計時更精確有助更靈敏地測量暗物質和引力波,回答光速與時間流速是否會變化
-
藏文科普|160億年一秒不差!原子鐘到底有多厲害?
與此同時,隨著精確計時工具的發明,天文學家發現從天文觀測定義的秒長竟然並不均勻。由於地球的公轉軌道是個橢圓,公轉速度並不均勻,自轉速率也不均勻,時快時慢,導致一年當中日長的變化幅度可以達到千分之二秒。另外,由於日、地、月相互吸引、潮汐摩擦等因素,也使得地球自轉有長期變慢的趨勢。
-
最精確原子鐘:150億年偏差不超1秒
就像兩個需要電話溝通的人,什麼時間打,打多久不重要,但他們必須同時在電話邊才可實現通訊。當代迅猛發展的通訊系統,衛星導航系統等對時間測量技術提出持續的挑戰,它要求同步兩個或更多的時間測量裝置,讓用戶以精確到千分之一,百萬分之一的精度同步測量時間間隔。所以時刻,間隔和同步是時間測量的三個基本物理量。
-
最新原子鐘精準度不可思議 自大爆炸至今誤差不到一秒
圖為NIST-F1銫噴泉原子鐘,其不確定度約為3×10-16(2013年)。最新的原子鐘精準度達到了10-19。美國實驗天體物理聯合研究所(JILA)研發的原子鐘,準確度是石英表的數千億倍。JILA物理學家Jun Ye研究原子鐘有近20年時間了,這期間他不斷改進設計,精確度已提升了一千倍,去年3月發布的版本創下了世界最新的精確度。其核心構件是一個約10萬個鍶原子(strontium)的密閉室。當被特定的雷射照射時,這些原子放射出波長為698納米的紅光。
-
100億年僅誤差半秒的原子鐘夠精確嗎?不,科學家又讓它更準了
原子鐘原理很快,世界各國根據這個原理都發展了各自的原子鐘,其中以銫原子鐘,氫原子鐘,銣原子鐘最為精確。直到1967年,人們發現用原子鐘來計時是如此穩定可靠精確。尤以銫原子最為精確,美國GPS衛星上的原子鐘就是銫原子鐘,其誤差大約在10億分之1秒。
-
原子鐘證實了愛因斯坦的電梯思想實驗是正確的
原子鐘愛因斯坦在1907年提出的廣義相對論的方程式預測局部各物體慣性差異為零,美國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所(NIST)的物理學家已經計算出了一個創紀錄的,令人難以置信的極小結果,基本上接近於零。那麼,他們測量了什麼呢?那就是在地球繞太陽運行時,地球上不同地方的超精密原子鐘之間的差異。
-
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院長方向:NIM6銫原子噴泉鍾精準度有望達到1億...
時間是國際單位制的七個基本物理量之一,是目前所有物理量中準確度最高、應用最廣的物理量,那麼,我們該如何獲取高精準度時間?訪談中,方向對世界最精準的原子鐘之一「銫原子噴泉鍾」及其運行原理進行了生動科普。銫原子噴泉鍾是一種精密的計時器具,是原子鐘的一種。
-
MIT設計出新的量子糾纏原子鐘,進一步推動計時精度的極限
原子鐘是我們今天所擁有的最準確的計時工具,最精準的原子鐘150億年的誤差不超過一秒。例如,銫133的共振頻率為9,192,631,770Hz,而且非常穩定,自1968年以來,這種模式已正式定義了秒。現在,麻省理工學院的一個物理學家團隊設計出了一種新型的原子鐘,它可以進一步推動精度的極限。
-
最精準鋁原子鐘展示愛因斯坦相對論
據美國物理學家組織網9月23日報導,美國國家標準技術研究院(NIST)的物理學家使用一對世界上最精確的原子鐘,揭示了日常生活中的「時間膨脹」效應。研究表明,離地球重力源越遠,時間過得越快。雖然這種差異很難被人覺察,但卻從更貼合實際的層面證明了愛因斯坦相對論的準確性。研究發表在24日出版的《科學》雜誌上。
-
量子力學在計時領域的應用 原子鐘的運用
在1949年,拉比的學生洛曼拉姆齊提出原子兩次經過振動的電磁場結果可以產生更加精確的時鐘,在1989年還因此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看來利用原子來記錄時間的條件已經滿足了。那麼第二個接觸器能否被滿足呢?在1967年舉行的第13屆國際計量大會上,專家們選出了以銫原子躍遷作為秒的新的定義,使得記錄時間的方式從此進入了原子時代,這個定義一直維持至今,因此利用銫原子的特性所製成的定時器,也具備高度的可靠性和複製性。目前最先進的銫原子鐘,比如說美國的國家標準的銫原子鐘可以做到2乘以10的-15次方的精度,也就是說2000萬年才有一秒誤差。
-
150億年後不差1秒
儘管人們曾賦予過時間不同的意義,有的浪漫詩意,有的充滿哲理,更有一些富於宗教神秘色彩,但簡單說來,我們可以這樣定義時間:時間是對一個可重複事件的連續測量。從最古老的日晷鍾數算日升日落,單擺鐘數算擺針的擺動次數,直到現代的原子鐘,通過數算原子的振蕩頻率來計算時間,無一例外。談到時間的測量,那當然是物理學家份內的工作,可以說時間是一個物理量,可以用各種「鍾」來測量。
-
中國原子鐘2000萬年不差1秒 成為國際基準鍾
可對大多數人來說,往往只知道年、月、日、時、分、秒和時區,對時間究竟如何而來、1秒鐘如何產生並不清楚。日前,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研製的NIM5銫原子噴泉鍾,2000萬年不差一秒,成為國際計量局認可的基準鍾之一,參與駕馭國際標準時間。為此,本臺記者專訪了計量院首席研究員、同時也是國際時間頻率諮詢委員會中國代表李天初院士,請他對銫原子鐘的工作原理以及對人們生活的影響進行介紹。
-
新型原子鐘140億年內誤差不超過十分之一秒
科技日報記者 馮衛東據最新一期《自然》雜誌報導,美國科學家利用量子糾纏現象新設計出一種原子鐘,如果運行約140億年(大約是當前宇宙的年齡),該原子鐘可將時間精度保持在十分之一秒之內。糾纏增強的光學原子鐘有可能在1秒鐘內達到比目前最先進的光學鍾更高的精度。原子鐘通過與雷射一樣的方法來測量原子云的規則振蕩,這是科學家目前可以觀察到的最穩定的周期性事件。理想情況下,人們將能夠使用單個原子的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