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 李鑑(北京天文館)
霍智慧(天津市薊州區第一中學)
工業革命之後,由於生產力的快速發展,無論是商業開發、社交活動還是收發電報,人們對計時的要求越來越高,精度開始突破秒的量級。
與此同時,隨著精確計時工具的發明,天文學家發現從天文觀測定義的秒長竟然並不均勻。由於地球的公轉軌道是個橢圓,公轉速度並不均勻,自轉速率也不均勻,時快時慢,導致一年當中日長的變化幅度可以達到千分之二秒。另外,由於日、地、月相互吸引、潮汐摩擦等因素,也使得地球自轉有長期變慢的趨勢。
地球的公轉軌道是個橢圓,公轉速度並不均勻,自轉速度也並不均勻
平均而言,日長每100年約增加1.6毫秒,從而導致了用「天」來定義的秒長不固定。儘管它的變化幅度不過千萬分之一,但隨著航天、軍事等活動的開展,如此定義的秒長已經無法滿足實際需求了。然而,物理學家發現,原子躍遷時發射或吸收的電磁波頻率是由高度確定的,據此設計出的原子鐘可以走得極為均勻。
在第13屆國際計量大會(CGPM)上明確了「原子時」秒長的定義:「位於海平面上的銫(133Cs)原子基態的兩個超精細能級間在零磁場中躍遷輻射振蕩9192631770周所持續的時間為一個原子時秒 」。這一定義取代了由日長定義的秒長,解決了天文時間的不均勻問題,是一個革命性的創舉。
原子時秒的定義是時間標準計量學史上一次重大變革的開端。當然,為了人們日常生活的方便,人們希望原子時的秒長等於(或者說儘可能接近)天文秒長的平均值。在定義原子時的時候,規定1958年1月1日世界時零時的瞬間作為原子時的起點,即在那一瞬間原子時和天文時間(也就是日常使用的世界時)完全相等,此後便由原子鐘獨立運行,給出原子時。事實上由於技術限制,當時的原子時並未能調整到同世界時完全一致,原子時比世界時快了0.0039秒。現在,這個差值只能作為歷史事實保留下來。
原子時是目前為止最均勻的計時系統。現在世界上最精準的原子鐘——鍶原子光晶格鍾,精度相當於160億年不差一秒!目前世界各國大都採用原子鐘來產生和保持標準時間,這就是「時間基準」。之後通過各種手段和媒介再將時間信號送達給用戶,包括短波、長波、電話網、網際網路、衛星等。這一整套工序,稱為「授時系統」。
晶片級原子鐘,被認為可大幅提高全球定位系統(GPS) 定位能力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不過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還是離不開天文時間(也就是世界時),例如在導航定位、天文大地測量和深空探測等領域,仍需要知道任一瞬間(即世界時時刻)地球自轉軸在空間的角位置。這樣就需要保持原子時的年、月、日與天文時間一致,每當它與天文時間的偏差接近±0.9秒時,就將它人為地增加或減去一秒,稱為「跳秒」。到目前為止實施了20多次跳秒,每次都是給原子時增加1秒,也叫作「閏秒」。包含跳秒的這個時間系統,就是協調世界時。
協調世界時在宏觀上是天文時,在微觀上是原子時。也就是說,我們鐘錶裡的秒針以原子時的頻率跳動,卻必須時刻不離天文時左右。這樣協調的意義在於,兩種時間的差距始終不會超過1秒,可以使人們的作息與自然節律步調一致。協調世界時較好地解決了時間的均勻性問題,但是在計算機時代,有的程序會因為無法處理閏秒而帶來一些麻煩。
《知識就是力量(漢藏文)》簡介:本刊旨在普及科學知識、傳播科學思想和科學方法、弘揚科學精神,為提高藏族群眾科學素質服務,特別是向廣大藏族青少年播種科學種子,啟迪科學智慧,點燃科學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