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銫原子噴泉鍾精度有望達到一億年不差一秒

2021-01-15 中國質量新聞網

伽利略導航系統故障再次凸顯時間頻率系統的重要性

中國銫原子噴泉鍾精度有望達到一億年不差一秒

本報訊 (記者史玉成)7月11日起,由歐盟主導的伽利略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出現故障,除測試中的兩個衛星外,其餘22個已投入正式使用的衛星全數「無法使用」,令系統陷入完全癱瘓狀態。目前判定的故障原因是位於義大利的時間同步系統出現問題。

衛星導航系統是基於時間頻率的測量實現位置、速度和時間的確定。其時間頻率系統可以分為空間段、地面段和用戶段3個部分。據了解,從7月10日開始,我國建設的國際GNSS(全球導航衛星系統)監測評估系統就已經記錄到伽利略系統的信號異常。由於其系統中的所有衛星都步調一致「掉線」,因此專家初步判定是地面段出現問題。前歐洲空間局GNSS發展計劃的一位負責人此前也向媒體表示,伽利略系統的故障是由位於義大利富齊諾控制中心的精密定時裝置引起的。這一裝置的核心是一個氫原子鐘和多個銫原子鐘。

高精密的時間頻率體系是衛星導航的基石。我國的北鬥衛星導航系統發展也離不開精準的時間頻率體系。目前我國研製並正在使用的銫原子噴泉鍾,測量精度已經可以達到3000萬年不差一秒。早在2014年時,我國的銫原子噴泉鍾通過評審被接收為國際計量局(BIPM)認可的基準鍾之一,參與駕馭國際原子時(TAI)。我國也是繼法、美、德、意、日、英、俄7國之後,在國際標準時間的產生過程中不僅具備了話語權,更具備了表決權。

現在,我國的秒長國家計量基準——銫原子噴泉鍾和原子時標國家計量基準,共同構成了中國的時間頻率基準。這是我國時間頻率計量體系的源頭,也為我國的衛星導航系統提供技術支持。據了解,我國正在緊鑼密鼓地布局新一代銫原子噴泉鐘的研製工作,目前正在評定認證過程中,今年有望投入使用。與正在使用的銫原子噴泉鐘相比,新一代銫原子噴泉鐘有著飛躍性的創新發展,有望達到1億年不差1秒。

伽利略衛星導航系統與美國GPS全球衛星導航系統、俄羅斯格洛納斯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我國北鬥衛星導航系統並稱為全球四大衛星導航系統。該系統預定於2020年完成全部組網。有專家稱,在此關鍵時刻發生這種嚴重事故,將可能重挫市場對於這套新興導航系統的信心,加深對其系統可靠性的擔憂。

6月25日,我國成功發射第46顆北鬥導航衛星。該衛星是北鬥三號系統的第21顆組網衛星、第2顆傾斜地球同步軌道衛星,經過一系列在軌測試後,衛星將與此前發射的20顆北鬥三號衛星組網運行。據了解,北鬥三號系統中採用了一套其他導航衛星所不具備的技術——Ka頻段中速星間鏈路,這將使得北鬥系統不需要全球布站。

專家表示,在下一步北鬥衛星導航系統的持續發展中,還需要對時間頻率體系的持續重視和支持。

《中國質量報》

相關焦點

  • 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院長方向:NIM6銫原子噴泉鍾精準度有望達到1億...
    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院長方向在接受新華網採訪時說。5月20日是第20個「世界計量日」,今年「世界計量日」主題為「國際單位制(SI)——根本性飛躍」。時間是國際單位制的七個基本物理量之一,是目前所有物理量中準確度最高、應用最廣的物理量,那麼,我們該如何獲取高精準度時間?訪談中,方向對世界最精準的原子鐘之一「銫原子噴泉鍾」及其運行原理進行了生動科普。
  • 1500萬年不差一秒銫原子噴泉鍾:讓時間準一些
    本報記者 林莉君 通訊員 劉旭紅  新聞緣起  我國自主研發銫原子噴泉鍾1500萬年不差一秒  由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自主研製的「NIM5可搬運雷射冷卻—銫原子噴泉時間頻率基準」日前通過國家質檢總局組織的專家鑑定
  • 我國銫原子噴泉鍾2000萬年不差一秒
    2000萬年不差一秒我國銫原子噴泉鍾獲準參與駕馭國際標準時間為國際統一時間作修正    8月7日,國際計量局(BIPM)正式通知: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研製並運行的「NIM5銫原子噴泉鍾」通過評審,被接收為國際計量局(BIPM)認可的基準鍾之一,參與駕馭國際原子時(TAI)。
  • 中國原子鐘2000萬年不差1秒 成為國際基準鍾
    可對大多數人來說,往往只知道年、月、日、時、分、秒和時區,對時間究竟如何而來、1秒鐘如何產生並不清楚。日前,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研製的NIM5銫原子噴泉鍾,2000萬年不差一秒,成為國際計量局認可的基準鍾之一,參與駕馭國際標準時間。為此,本臺記者專訪了計量院首席研究員、同時也是國際時間頻率諮詢委員會中國代表李天初院士,請他對銫原子鐘的工作原理以及對人們生活的影響進行介紹。
  • 中國成功參與國際標準時間修正 2000萬年不差1秒
    可對大多數人來說,往往只知道年、月、日、時、分、秒和時區,對時間究竟如何而來、1秒鐘如何產生並不清楚。日前,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研製的NIM5銫原子噴泉鍾,2000萬年不差一秒,成為國際計量局認可的基準鍾之一,參與駕馭國際標準時間。為此,本臺記者專訪了計量院首席研究員、同時也是國際時間頻率諮詢委員會中國代表李天初院士,請他對銫原子鐘的工作原理以及對人們生活的影響進行介紹。
  • 【中國科學報】追求30億年不差1秒的精度
    在人類日常生活中,當時間精確到秒時,已經讓人感覺很短暫,然而在很多領域,可能還需要使用更精確的時間,比如百分之一秒的差別將決定田徑運動員勝負、炮彈的發射精度需要達到千分之一秒、雷達甚至需要百萬分之一秒的時間精度,這就要不斷地提高計量時間頻率的精度。  中國科學院時間頻率基準重點實驗室正在為更高精度的時間而努力,同時他們還需要傳遞和保持產生的時間。
  • 【科學時報】中國計量院銫原子噴泉鍾千萬年不差1秒
    由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NIM)自主研製的「NIM5可搬運雷射冷卻——銫原子噴泉時間頻率基準」日前通過國家質檢總局組織的專家鑑定。經鑑定,NIM5銫原子噴泉鐘的頻率不確定度達到2×10-15,在國際上首次實驗實現噴泉鍾直接駕馭氫鍾產生地方原子時。 1967年國際計量大會通過決議,將時間單位秒(s)的定義從天文秒改為基於銫原子躍遷的原子秒。從此,實驗室型銫原子鐘復現秒定義,成為時間頻率計量的基準裝置。
  • 中國銫原子鐘通過評審:2000萬年不差一秒
    原標題:中國銫原子鐘通過評審:2000萬年不差一秒  本報北京8月21日電 記者陳海波從國家質檢總局獲悉,由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研製並運行的「NIM5銫原子噴泉鍾」通過評審,成為國際計量局認可的基準鍾之一,參與駕馭國際原子時(TAI)。
  • 中國銫原子鐘通過評審:2000萬年不差一秒—資訊—科學網
    本報北京8月21日電 記者陳海波從國家質檢總局獲悉,由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研製並運行的「NIM5銫原子噴泉鍾」通過評審,成為國際計量局認可的基準鍾之一,參與駕馭國際原子時
  • 史上最精準原子鐘:3億年只差一秒
    美國科羅拉多大學的研究人員們近日完成了一個新的鍶原子鐘,其精確度達到了每3億年只差一秒,相當於現在調整國際時區和衛星系統所用時鐘的兩倍。美國國家標準和技術局(NIST)與科羅拉多大學聯合建立的實驗天體物理實驗室(JILA)曾在去年初研製出當時最精準的鍶原子鐘,誤差為每2億年不超過一秒,而美國官方所用的銫原子鐘為每8000萬年一秒鐘。
  • 升國旗一秒不差,憑的啥?_湃客_澎湃新聞-The Paper
    對於時任外交部禮賓司副司長、交接儀式總指揮安文彬來說,他最重要的任務便是保證五星紅旗在7月1日0時0分0秒準時升起,一秒不差,讓香港的主權準時回歸祖國。 《我和我的祖國》劇照當時,對於7月1日0時0分0秒這個時刻,是該英國降旗還是中國升旗,中英雙方進行了16次外交談判。
  • 我國研發出24億年不差一秒的超高精度車載光頻標
    我國研發出24億年不差一秒的超高精度車載光頻標 來源:IT之家 • 2020-12-03 10:26:06 新華社報導,
  • 我國自主研發「銫原子噴泉基準鍾」 約等於5400萬年不差1秒
    中國計量院攻克了冷原子製備、冷卻和探測、超穩微波產生、時標駕馭等關鍵技術,研製出銫原子噴泉基準鍾(NIM6)約等於5400萬年不差1秒。項目成果為北京衛星導航中心時間頻率系統標準時標的產生、保持、改進和比對提供計量支撐。
  • 350萬年不差1秒 中國首臺銫原子噴泉基準鍾問世
    中新網12月25日電 據科技日報報導,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研製成功的銫原子噴泉基準鍾在北京通過了鑑定。據悉,銫原子噴泉基準鍾鐘的時間頻率基準達到8.5×10-15,相當於350萬年不會誤差一秒  兩院院士王大珩擔綱的鑑定委員會的專家一致認為,銫原子噴泉鐘的研製成功,標誌著中國的量子計量學技術已經進入世界先進行列。
  • 中國研發出 24 億年不差一秒的車載光頻標
    IT之家12月2日消息 新華社報導,近期中國科學院精密測量科學與技術創新研究院成功研發 24 億年不差一秒的車載光頻標。中國科學院精密測量科學與技術創新研究院高克林研究員團隊經過 10 多年努力,突破一系列關鍵技術,研製出 24 億年不差一秒的超高精度車載光頻標。該車載光頻標經過 1200 多公裡的長途搬運後,完成了 16 位有效數字的鈣離子光頻標鍾躍遷絕對頻率測量。
  • 150億年後不差1秒
    就像兩個需要電話溝通的人,什麼時間打,打多久不重要,但他們必須同時在電話邊才可實現通訊。當代迅猛發展的通訊系統,衛星導航系統等對時間測量技術提出持續的挑戰,它要求同步兩個或更多的時間測量裝置,讓用戶以精確到千分之一,百萬分之一的精度同步測量時間間隔。所以時刻,間隔和同步是時間測量的三個基本物理量。
  • 藏文科普|160億年一秒不差!原子鐘到底有多厲害?
    與此同時,隨著精確計時工具的發明,天文學家發現從天文觀測定義的秒長竟然並不均勻。由於地球的公轉軌道是個橢圓,公轉速度並不均勻,自轉速率也不均勻,時快時慢,導致一年當中日長的變化幅度可以達到千分之二秒。另外,由於日、地、月相互吸引、潮汐摩擦等因素,也使得地球自轉有長期變慢的趨勢。
  • 140億年內誤差不超過1/10秒原子鐘讓計時精度走向極限
    原標題:140億年內誤差不超過1/10秒原子鐘讓計時精度走向極限根據原子物理學的基本原理,當原子從一個能量態躍遷至低的能量態時,它便會釋放電磁波。同一種原子的電磁波特徵頻率是一定的,可用作一種節拍器來保持高度精確的時間。原子鐘就是利用保持與原子的電磁波特徵頻率同步作為產生時間脈衝的節拍器。
  • 世界最精準原子鐘3億年誤差不到1秒
    鍶原子鐘3億年誤差不到1秒 北京時間4月18日消息,據英國《每日電訊報》報導,美國和丹麥科學家日前聯合研製出一款迄今走時最為精確的原子鐘。這種時鐘的精度比當前的國際時區校準儀高出2倍以上,每3億年的誤差只有不到1秒。 研究人員聲稱,這種最新研製的原子鐘比當前國際時區校準系統和衛星系統所採用的計時器要精準2倍以上。這座鍶原子鐘現位於美國科羅拉多大學。與以往的其他原子鐘一樣,鍶原子鐘也是採用極其穩定的原子自然擺動原理進行計時。
  • 140億年內誤差不超過1/10秒 原子鐘讓計時精度走向極限
    2020年底,《自然》雜誌刊載了一篇來自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研究人員的成果報導,這些研究人員利用量子糾纏現象新設計出一種原子鐘,如果運行約140億年(大約是當前宇宙的年齡),該原子鐘可將時間精度保持在十分之一秒之內。而在同樣的時間框架內,此前最先進的原子鐘偏差在半秒左右。  自從人類意識到時間的流逝,就開始利用周期性現象進行追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