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報】追求30億年不差1秒的精度

2020-12-07 中國科學院

①鍶原子光鍾裝置

②國家原子時比對測量系統

③授時天線

中國科學院時間頻率基準重點實驗室供圖

  如今,電子商務網站會定期發布一些價格低廉的商品,往往一上架就被搶購一空,有時只用一秒鐘,於是有了「秒殺」這一銷售噱頭。

  在人類日常生活中,當時間精確到秒時,已經讓人感覺很短暫,然而在很多領域,可能還需要使用更精確的時間,比如百分之一秒的差別將決定田徑運動員勝負、炮彈的發射精度需要達到千分之一秒、雷達甚至需要百萬分之一秒的時間精度,這就要不斷地提高計量時間頻率的精度。

  中國科學院時間頻率基準重點實驗室正在為更高精度的時間而努力,同時他們還需要傳遞和保持產生的時間。

  守候時間30年

  時間頻率基準重點實驗室首席研究員董紹武在自己的崗位上工作了整整30年。記者是在一個裝滿儀器的實驗室裡見到董紹武,後來才知道實驗室裡那些儀器上跳動的紅色數字就是中國標準時間。

  這些時間並不是完全相同,經董紹武介紹,其中既有中國標準時間——北京時間,也有國際原子時,還有協調世界時,也叫格林威治時間,協調世界時UTC是當前的國際標準時間,與北京時間相差8小時。目前的世界時通過地球自轉測量獲得,比原子時慢35秒。

  董紹武介紹,從1958年1月1日開始,原子鐘時間與地球自轉時間對準,但因為地球自轉的減慢,導致1秒的長度發生變化,不再「準時」,於是就需要隔一段時間人為給原子鐘時間增加或減少1秒,即閏秒。

  別小看了這樣1秒,在通信、證券、航空、地震勘探等領域,這1秒的影響無法忽視。尤其是在航天領域裡,飛船1秒就要飛將近8公裡的路程,可謂失之毫釐謬以千裡。

  因此,在董紹武的實驗室裡還有我國北鬥時間和美國GPS時間,雖然他們與協調世界時間不一致,但卻是自己領域裡的參考時間。

  目前,時間頻率基準重點實驗室採用23臺銫原子鐘和3臺氫原子鐘組成守時鐘組,之所以有兩種原子鐘,董紹武指出,因為銫原子鐘長期穩定性好,但短期波動性較大,而氫原子鐘短期穩定性好,長期則有頻率漂移。結合使用,可以保障原子鐘產生的時間在長短期內保持穩定。

  「相比時間的產生,守護時間更難。」董紹武說,「我們的實驗室既要產生我國的標準時間——北京時間,還需要將產生的北京時間與國際標準計量院BIPM的標準時間進行比對。國際標準時間也有我們的貢獻,我們是國際原子時的重要實驗室之一。」

  董紹武每天的工作就是守護好實驗室裡這些儀器上跳動的數字。守時30多年來,最讓他欣慰的是這些跳動的時間數字從來沒有發生異動,一直準確、穩定地為國家服務。

  用愛傳遞時間

  在時間頻率基準重點實驗室裡,有一對研究員夫妻,他們先後在德國馬普所和丹麥從事科研工作,後來決定回國,來到時間頻率基準重點實驗室。

  妻子董瑞芳原先從事量子光學和量子信息學的研究,回國後沒有延續原來的研究,而是沿著量子光學和時間頻率的交叉學科,開展前沿性研究,探索最高精度的時間傳遞。

  丈夫劉濤延續了博士和德國博士後研究方向,工作內容變化不是很大,不過他笑談:「自己是時間的生產者,妻子則是時間的傳遞者。」

  時間頻率基準重點實驗室主任張首剛說:「劉濤從事的是眼下可以投入應用的研究,而妻子董瑞芳開展的是未來前沿工作。」

  回國前,劉濤曾兩次回國考察國內情況,最終選擇了位於西北小縣城的國家授時中心,加入時間頻率基準重點實驗室,並且還根據國家需求調整了自己的研究方向。張首剛對他倆的評價很高:「從出國到回國,放棄大城市,來到我們這裡,面對一系列艱苦的條件,他們都沒有抱怨。」

  「相比德國的科研氛圍,儘管國內會存在一些不足,但我們還是看到了進步的地方。」董瑞芳告訴記者,「我們這裡的平臺比國內其他地方還是很不錯的,這也是我們願意留下的原因。」

  做自己的實驗

  與劉濤夫婦一樣,姜海峰博士也是從國外回來,他先在法國取得博士學位,然後去了美國學習和工作,研究專長在儀器領域。

  因為剛回國不久,姜海峰自己的實驗室還在建設中,國家授時中心科研樓前擺放的工程材料,就是為給這位新進研究員搭建實驗平臺使用。

  不同於劉濤董瑞芳夫婦,姜海峰是自己孤身來到時間頻率基準重點實驗室,妻子和孩子則遠在上海。他的情況跟實驗室主任張首剛相似,都是為了工作而與家人分居兩地。

  姜海峰坦言,從實驗條件比較,這裡遠不如自己在美國的實驗室。然而,在國外漂了那麼多年,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作為炎黃子孫,希望回國能夠繼續從事喜歡的實驗和科研工作,成就一番自己的事業。

  在很多回國科研人員的眼中,相比10年前,我們的科研條件已經有很大進步。儘管目前我國的時間頻率研究據國外先進水平尚有一定的差距,但我們在努力,總有值得期待的那一天。

  張首剛指出:「擺鐘一天快慢為千分之一秒;我們研究的光抽運小銫鐘精度可達30萬年不差1秒,銫原子噴泉鍾精度可達3000萬年不差1秒;未來還將研製出30億年不差1秒的光鍾。」

  這些都需要不懈的努力來實現。「從實際待遇上我們可能競爭不過國內其他的科研單位,但我們能給的是國內最好的實驗條件和寬鬆的氛圍,讓科研人員在些實現科研理想。」張首剛說。

  (原載於《中國科學報》 2013-10-22 第8版 平臺)

相關焦點

  • 中國銫原子噴泉鍾精度有望達到一億年不差一秒
    伽利略導航系統故障再次凸顯時間頻率系統的重要性中國銫原子噴泉鍾精度有望達到一億年不差一秒本報訊 (記者史玉成)7月11日起,由歐盟主導的伽利略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出現故障,除測試中的兩個衛星外,其餘22個已投入正式使用的衛星全數
  • 中國原子鐘2000萬年不差1秒 成為國際基準鍾
    可對大多數人來說,往往只知道年、月、日、時、分、秒和時區,對時間究竟如何而來、1秒鐘如何產生並不清楚。日前,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研製的NIM5銫原子噴泉鍾,2000萬年不差一秒,成為國際計量局認可的基準鍾之一,參與駕馭國際標準時間。為此,本臺記者專訪了計量院首席研究員、同時也是國際時間頻率諮詢委員會中國代表李天初院士,請他對銫原子鐘的工作原理以及對人們生活的影響進行介紹。
  • 中國成功參與國際標準時間修正 2000萬年不差1秒
    原標題:中國成功參與國際標準時間修正 2000萬年不差1秒  原標題:中國成功參與國際標準時間修正 2000萬年不差1秒   國際在線消息(記者 陳雨、朱宛玲):現代社會,時間對人類極為重要。它滲透於人類活動、科學實驗、經濟建設和國防安全的各個領域。
  • 140億年內誤差不超過1/10秒原子鐘讓計時精度走向極限
    原標題:140億年內誤差不超過1/10秒原子鐘讓計時精度走向極限根據原子物理學的基本原理,當原子從一個能量態躍遷至低的能量態時,它便會釋放電磁波。同一種原子的電磁波特徵頻率是一定的,可用作一種節拍器來保持高度精確的時間。原子鐘就是利用保持與原子的電磁波特徵頻率同步作為產生時間脈衝的節拍器。
  • 140億年內誤差不超過1/10秒 原子鐘讓計時精度走向極限
    2020年底,《自然》雜誌刊載了一篇來自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研究人員的成果報導,這些研究人員利用量子糾纏現象新設計出一種原子鐘,如果運行約140億年(大約是當前宇宙的年齡),該原子鐘可將時間精度保持在十分之一秒之內。而在同樣的時間框架內,此前最先進的原子鐘偏差在半秒左右。  自從人類意識到時間的流逝,就開始利用周期性現象進行追蹤。
  • 16億年不差1秒的高精度鈣離子光鍾 | NSR
    基於這一原理的計時器包括微波鍾、光鍾等,它們都具有很高的精度,而近幾年來,光鐘的精度已經遠遠超過了微波鍾(如下圖)。該團隊研究鈣離子光鍾已經超過二十年,解決了一系列關鍵物理問題並突破了關鍵技術:首先將單個鈣離子囚禁起來,並用雷射冷卻技術降低離子的溫度;同時,將一臺雷射器的頻率鎖定到一臺精細度很高的穩頻腔上,獲得了極窄的雷射線寬;在此基礎上,實現了光鍾鎖定。
  • 量子糾纏讓計時精度大幅提升,140億年內誤差不超過1/10秒
    2020年底,《自然》雜誌刊載了一篇來自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研究人員的成果報導,這些研究人員利用量子糾纏現象新設計出一種原子鐘,如果運行約140億年(大約是當前宇宙的年齡),該原子鐘可將時間精度保持在十分之一秒之內。而在同樣的時間框架內,此前最先進的原子鐘偏差在半秒左右。自從人類意識到時間的流逝,就開始利用周期性現象進行追蹤。
  • 150億年後不差1秒
    在國際上這個時間間隔是通過國際標準「秒」來定義的。而「同步」對測量「間隔」又特別重要。就像兩個需要電話溝通的人,什麼時間打,打多久不重要,但他們必須同時在電話邊才可實現通訊。當代迅猛發展的通訊系統,衛星導航系統等對時間測量技術提出持續的挑戰,它要求同步兩個或更多的時間測量裝置,讓用戶以精確到千分之一,百萬分之一的精度同步測量時間間隔。所以時刻,間隔和同步是時間測量的三個基本物理量。
  • 我國研發出24億年不差一秒的超高精度車載光頻標
    我國研發出24億年不差一秒的超高精度車載光頻標 來源:IT之家 • 2020-12-03 10:26:06 新華社報導,
  • 中國研發出 24 億年不差一秒的車載光頻標
    IT之家12月2日消息 新華社報導,近期中國科學院精密測量科學與技術創新研究院成功研發 24 億年不差一秒的車載光頻標。中國科學院精密測量科學與技術創新研究院高克林研究員團隊經過 10 多年努力,突破一系列關鍵技術,研製出 24 億年不差一秒的超高精度車載光頻標。該車載光頻標經過 1200 多公裡的長途搬運後,完成了 16 位有效數字的鈣離子光頻標鍾躍遷絕對頻率測量。
  • 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院長方向:NIM6銫原子噴泉鍾精準度有望達到1億...
    新華網北京5月20日電(鍾豔平)「永遠追尋時間,永遠想著離時間近一點,再近一點,希望時間越來越精準,這是『計量人』的追求。」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院長方向在接受新華網採訪時說。5月20日是第20個「世界計量日」,今年「世界計量日」主題為「國際單位制(SI)——根本性飛躍」。
  • 世界最精準時鐘:160億年誤差僅1秒
    「光晶格鍾」較目前定義時間基本單位1秒長度的銫原子鐘精確100倍以上。據介紹,即使從138億年前宇宙誕生時開始計時至今,2臺「光晶格鍾」之間的誤差也將不足1秒,擁有高度一致性。該成果發表在9日的科學雜誌《自然光學》電子版上,較此前的世界最高精度記錄提高了約30倍。「光晶格鍾」由香取秀俊提出原理,已成為定義1秒長度的下一代世界標準鍾候選之一。
  • 最精確原子鐘:150億年偏差不超1秒
    在國際上這個時間間隔是通過國際標準「秒」來定義的。而「同步」對測量「間隔」又特別重要。就像兩個需要電話溝通的人,什麼時間打,打多久不重要,但他們必須同時在電話邊才可實現通訊。當代迅猛發展的通訊系統,衛星導航系統等對時間測量技術提出持續的挑戰,它要求同步兩個或更多的時間測量裝置,讓用戶以精確到千分之一,百萬分之一的精度同步測量時間間隔。所以時刻,間隔和同步是時間測量的三個基本物理量。
  • 【科學時報】中國計量院銫原子噴泉鍾千萬年不差1秒
    由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NIM)自主研製的「NIM5可搬運雷射冷卻——銫原子噴泉時間頻率基準」日前通過國家質檢總局組織的專家鑑定。經鑑定,NIM5銫原子噴泉鐘的頻率不確定度達到2×10-15,在國際上首次實驗實現噴泉鍾直接駕馭氫鍾產生地方原子時。 1967年國際計量大會通過決議,將時間單位秒(s)的定義從天文秒改為基於銫原子躍遷的原子秒。從此,實驗室型銫原子鐘復現秒定義,成為時間頻率計量的基準裝置。
  • 白芝勇:追求測量精度不停步
    中國高鐵3.6萬公裡運營裡程中,他和他的團隊精測的線路佔到近十分之一。21年間,他努力創新測量技術,追求工程測量精度,從普通工人成長為享受國家政府特殊津貼專家,組織和參加攻克了豎井定向測量系統應用技術、長大隧道測量GPS定位技術、測量內外業一體化系統的應用與研究、CPⅢ控制網測量等技術難關,推動了工程精密測量行業水平的發展。
  • 北鬥「心臟」精度每三百萬年差1秒,研發團隊沒日沒夜幹了8個月
    銣原子鐘是北鬥衛星的「心臟」,決定著定位、測速和授時功能的精度。當年進口一臺銣鍾要18個月才能交付,研發團隊沒日沒夜幹了8個月,成功交付銣鍾,北鬥二號首發星得以如期升空!此後,國產化銣鍾逐漸全面取代進口銣鍾,精度達每三百萬年差一秒
  • 我國研發出24億年不差一秒車載光頻標,可超高精度測量時間
    中國科學院精密測量科學與技術創新研究院成功研發24億年不差一秒的車載光頻標。該院高克林研究員團隊經過10多年努力,突破一系列關鍵技術,研製出24億年不差一秒的超高精度車載光頻標。該車載光頻標經過1200多公裡的長途搬運後,完成了16位有效數字的鈣離子光頻標鍾躍遷絕對頻率測量。據團隊專家介紹,光頻標是一套超高精度儀器設備,用於實現超高精度的時間測量。
  • 年底國際標準時間將增加1秒 時間計量精度的意義何在?
    :國際標準時間-協調世界時UTC(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將在格林尼治時間2016年12月31日23時59分59秒實施一個正閏秒,即增加1秒。因為時區差別,我國將於北京時間2017年1月1日的7時59分59秒進行閏秒調整,屆時將出現7時59分60秒的特殊現象。上一次「閏秒」出現在北京時間2015年7月1日。
  • 中國空間冷原子鐘定時世界:精度3000萬年誤差1秒
    這臺由中科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研製的「定時神針」會實現約3000萬年誤差1秒的超高精度,是國際首臺在軌運行並開展科學實驗的空間冷原子鐘,也是目前在空間運行的最高精度原子鐘。那麼,它是怎樣達到這樣的超高精度的呢?它又是用來幹什麼的呢?
  • 把「中國精度」刻在每一個戰位
    這次升空的北鬥衛星,更是搭載了「300萬年只有1秒誤差」的銣原子鐘,使得北鬥導航的精度實現新的跨越。北鬥衛星系統有了北鬥,戰士、戰鷹、戰車在沙場閱兵時實現米秒不差,戰場的主動權日益掌控在我們自己手中;5萬餘艘漁船、400多萬輛營運車輛安裝了北鬥終端,交通更加安全可控;地質災害多發地區,北鬥能對大橋、隧道、邊坡實時監測預警,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更有保障……作為「中國精度」的一張名片,北鬥,正在對我們所處的時空產生著深刻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