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底國際標準時間將增加1秒 時間計量精度的意義何在?

2021-01-13 計量資訊速遞

點擊上方關注我們,輕鬆獲取最新、最in的計量資訊……


NIM5銫原子噴泉鍾   2000萬年不差一秒


  近日,中國計量院有關負責人向媒體介紹,今年7月6日,設在法國巴黎的國際地球自轉服務組織IERS向全球負責標準時間測量和發播的機構發布閏秒公告:國際標準時間-協調世界時UTC(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將在格林尼治時間2016年12月31日23時59分59秒實施一個正閏秒,即增加1秒。7月11日,國際計量局BIPM向全球70多家國際原子時TAI守時實驗室發布了閏秒調整預報。因為時區差別,我國將於北京時間2017年1月1日的7時59分59秒進行閏秒調整,屆時將出現7時59分60秒的特殊現象。上一次「閏秒」出現在北京時間2015年7月1日。



閏秒是如何產生的?


  閏秒是如何產生的呢?當前,全球使用兩套時間計量系統:一是以地球自轉運動計量的世界時UT1,二是由全球70餘個守時實驗室提供的原子鐘數據經少數先進實驗室研製的銫基準鍾校準後確定的國際原子時TAI。因地球自轉速率時快時慢,導致世界時的秒長並非固定不變,每天快慢可達千分之幾秒。國際原子時與世界時不同,它是均勻的時間尺度,與地球的空間位置無關,其秒長由鹼金屬銫133同位素基態在兩個超精細能級間躍遷輻射的頻率來定義,精確度千萬年不差一秒。隨著時間的遷延,世界時UT1和原子時TAI在兩種時間尺度下的時間差越來越大。為了解決這一矛盾,協調世界時UTC應運而生。國際電信聯盟(ITU)於1971年頒布相關國際建議書,定義協調世界時為國際標準時間,規定從1972年1月1日0時起,UTC秒長採用原子時秒長;UTC與UT1時刻之差保持在±0.9秒以內,否則用階躍1整秒的方式對UTC進行調整。這個1整秒,稱為閏秒。協調世界時UTC從1972年1月開始正式成為國際標準時間,它代表了國際原子時和世界時兩種時間尺度的結合,已經成為當今世界各國時間服務的基礎。


中國對世界時間的貢獻


  產生國際原子時(TAI)的70多個個實驗室中有中國3個實驗室,對TAI的產生具有話語權。其中國家時間頻率計量中心建有和保持國家原子時標基準UTC(NIM),2015年UTC(NIM)穩定度達到0.3 ns, 與協調世界時的偏差優於±5 ns;2014年國家時間頻率中心自主研發的雷射冷卻-銫原子噴泉鍾準確度達到1.5×10-15,即2000萬年不差1秒,被國際計量局接收為基準鍾,使中國成為第8個參與駕馭國際原子時的國家,與法、德、美、英、俄等一起,正式參與國際原子時的校準工作。不但保證了中國在國際原子時合作中的話語權,而且具備了「表決權」,一舉改變了我國只能被動接收國際標準時間的窘境,也為協調世界時的產生做出了重要貢獻。


  NIM2008年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銫噴泉鍾直接駕馭時標,引領了國際守時發展的趨勢,形成我國獨立自主的高水平的國家標準時間,為建立獨立完整的國家時間頻率體系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延伸閱讀————————————————


時間計量精度提升的意義何在?


  從古到今,時間計量精度的不斷提升給民眾生活需求及國家活動帶來了哪些影響?


  日常生活中,1秒的時間已非常短暫,時間精確到一秒已經足夠了,例如公司上班打卡,學校上課下課鈴聲,考試交卷的鈴聲,再說到購物中雙十一秒殺等等。可在某些領域, 用秒來計量時間,又太長。在我們的體育賽事中,運動員的比賽成績需要精確到百分之一秒,也就是說0.01秒的差距就決定著冠軍的歸屬;出行的交通工具中,如汽車、飛機,其發動機每分鐘轉動數千周, 為改變發動機的頻率,提高其運行的速度,時間測量要精確到0.01秒。


  對於科研活動,隨著時間頻率測量精度的提高,人們可以更深層次地探索自然規律,推動基礎科學研究的進步。如裡德堡常數的測量、精細結構常數的穩定性測量、朗德因子的測量、荷質比的測量、引力紅移的測量、引力波探測等,其精度都直接取決於時間頻率的測量精度。這些測量和研究都是檢驗物理學基本理論(相對論、量子電動力學、引力場理論等)的重要方法,例如,通過測量精細結構常數隨時間變化檢驗廣義相對論,需要頻率測量精度優於10-17;通過雷射幹涉檢驗引力波的存在,需要頻率測量精度優於10-18。此外,人們還通過將其它物理量的測量轉換為時間頻率的測量,間接實現對其它物理量測量精度的提高。目前已經完成了長度、電流、電壓、發光強度和溫度等物理量單位的定義或測量的轉換。


  對於國家活動,以衛星導航為例,為提高GPS的精度,必須統一「鐘錶」的時間。但是即使精度達到三萬年有一秒誤差的原子鐘,由於相對論效應,都會與地面時鐘產生時間差,最終影響到GPS的定位效果。根據狹義相對論,因為人造衛星在運動,所以從地面上看時間過得慢,由於與光速相比人造衛星的飛行速度慢而存在一點誤差,搭載人造衛星的時鐘也會比地面鍾每天慢7微秒。之外,再根據廣義相對論,引力越強時間過得越慢。宇宙空間站的轉速越快,也就是其內部的人造引力越大,時間的變慢程度就越大。相反,從引力強的地方到引力弱的地方,看上去時間會變快。因此從地球表面看,受到地球弱引力的人造衛星上搭載的時鐘走得快。這裡的誤差為每天快46微秒,減去狹義相對論效應產生的人造衛星時間滯後7微秒,人造衛星的時鐘每天快39微秒。這個時間差對於GPS影響很大,距離的誤差等於時間的誤差乘以光速,僅僅39微秒的時間差導致GPS定位上出現12千米的誤差,導致GPS無法應用,無法起到導航的作用。不過我們根據狹義相對論和廣義相對論對這一誤差進行修正,使人造衛星和地面時鐘一致,便可放心使用GPS。


  如今,伴隨著綜合國力的強大,中國已經在世界上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我國授時也在以跨越式的速度發展,以便為我們國家的科研及民生提供最基本的時間保障。



《新中國計量史》正式出版


王勇國務委員稱讚該書為「迄今為止最豐富的計量資料庫」

支樹平局長強調「要看重計量史,宣傳運用好這部計量史」


  經過近1800個日夜的砥礪和磨鍊,經過上百位專家、學者艱苦卓絕的不懈努力,270萬字的恢宏史著——《新中國計量史》正式出版,由《中國計量》雜誌社發行。


  國家質檢總局局長支樹平指出:盛世修史。《新中國計量史》的編撰完成並順利出版發行,是新中國計量事業發展中的一件大事。這部史書是新中國計量事業發展歷程的全面反映,是新中國計量工作在各領域取得成就的真實記錄和客觀評價。秉承存史、資政、教化理念的《新中國計量史》,不僅是記錄近、現代計量科學和事業發展的紀事史,更是反映博大精深計量文化的紀實史,也是一部展示中華民族偉大智慧和功勳的文化史。我們一定要看重這部計量史,宣傳運用好這部計量史。


  《新中國計量史》分上下兩冊,上冊內容包含「緒論」、「計量事業管理篇」和「計量科學進步篇」;下冊內容為「省、自治區、直轄市計量工作大事記篇」。「計量事業管理篇」闡述了我國國家計量體系的建立和發展的歷程。「計量科學進步篇」展現了我國計量科學從空白、落後到趕上國際先進水平的過程。「省、自治區、直轄市計量工作大事記篇」以大事記的形式,第一次系統、全面地記錄了地方的計量工作,是各地方近現代計量史的大綱和簡史。


  支樹平局長任該書編委會主任,蒲長城(原)副局長任主編,韓毅總工程師任副主編。


  《新中國計量史》可做為政府計量行政管理部門,計量檢定、校準和測試實驗室管理人員,以及行業計量管理人員學習新中國計量歷史,提高計量素養的必備案頭書。


歡迎訂閱《新中國計量史》

定價:780元/套

(20套及以上免郵費;20套以下:800元/套,含郵費)


聯繫人:馬靖(13521354231)

    王澎(15010256278)

電話/傳真:(010)64480185 64224980

E-mail:491332989@qq.com

QQ:491332989


訂單下載請點擊:閱讀原文

訂單下載:請點擊底部「閱讀原文」


 「計量資訊速遞綜合中國日報部分內容編輯整理 」

—END—


計量資訊速遞公眾號:JLZXSD

投稿郵箱:zgjlbk@qq.com 聯繫人:慶濤

一同見證中國計量事業發展歷程!

相關焦點

  • 中國成功參與國際標準時間修正 2000萬年不差1秒
    原標題:中國成功參與國際標準時間修正 2000萬年不差1秒  原標題:中國成功參與國際標準時間修正 2000萬年不差1秒   國際在線消息(記者 陳雨、朱宛玲):現代社會,時間對人類極為重要。它滲透於人類活動、科學實驗、經濟建設和國防安全的各個領域。
  • 冷原子鐘把太空時間計量精度提高1—2個數量級
    世界首臺太空運行的冷原子鐘已在軌近兩年時間。記者從中科院獲悉,這臺3000萬年誤差小於1秒的冷原子鐘運行正常,將目前人類在太空的時間計量精度提高了1—2個數量級。相關成果作為亮點文章於7月24日在線發表在《自然·通訊》上。
  • 時間單位——秒的演進
    秒定義和原子時的由來 人類對時間的認識,總的來說,經歷了一個從天文時、世界標準時到原子時的過程。自古以來,人類通過對日月星辰的觀察,將1小時分為60分鐘,1分鐘又分為60秒,也就是一天為86400秒,從而得到了秒長,也稱為天文時。
  • 中國標準時間
    曆書時的秒長在理論上是均勻的,但要得到這樣的秒長相當困難,其測定精度比世界時測定精度高不了多少,仍然不能滿足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的需要。原子諧波振蕩運動。當以天體運動為基礎的宏觀時間標準不能適應科學發展需要的時候,人們的認識又向著另一個方向——微觀世界發展,開始了時間測量的又一個新進程。我們知道,原子雖然很小,但它內部卻是一個很複雜的世界。
  • 我們如何定義時間?150億年後不差1秒
    原子鐘,可以說是有史以來最精確的時鐘設備,它利用原子內部的電子在兩個能級間跳躍時輻射出來的電磁波作為標準,去控制校準電子振蕩器,進而控制鐘的走動。這種鐘的穩定程度很高,最好的銫原子鐘達到2000萬年才相差 1 秒的精度。我們腕上的手錶典可以保證一周之內不差一秒,我們對這個精度已經很滿意了,而現代原子鐘的目標測量精度,是要求在整個宇宙壽命期間都不會偏差一秒。
  • 國家時間頻率計量中心實驗室落戶上海,1秒可以精確到納秒級!
    同日,上海市計量測試技術研究院與上交所技術有限責任公司籤訂了合作協議。  時間頻率作為最準確的基本物理量,較早實現了量子化定義。時間頻率的計量水平是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重要體現,高準確度時間頻率已經成為一個國家科技、經濟和社會生活中至關重要的參數。  以股民們打交道的上交所來說,時間頻率安全可控是保障金融安全的重要一環。
  • 「秒」「米」「千克」……將被重新定義 7個國際計量單位20日起...
    國際單位制是世界上使用最普遍的標準度量衡單位系統,其7個基本單位包括時間單位秒(s)、長度單位米(m)、發光強度單位坎德拉(cd)、質量單位千克(kg)、電流單位安培(A)、溫度單位開爾文(K)以及物質的量單位摩爾(mol)。1千克到底是多重,1米到底是多長呢?這就需要將抽象的概念與現實對應起來。
  • 格林尼治標準時間或成歷史
    「雙軌」時間麻煩多1970年代一項國際協議確定世界時和原子時兩種時間計量系統。世界時受地球自轉速度減緩影響,有一定誤差;原子時用原子能級躍遷振動頻率計時,1000萬年誤差1秒,相對精準。為協調兩種標準,格林尼治天文臺1972年引入閏秒概念,人工幹預原子時,即在地球自轉減慢致使世界時多出1秒時,把原子時撥慢1秒。
  • 北京時間7月1日「多」出1秒
    □徐學林劉旭紅史玉成  7月1日早晨,細心的朋友會發現,自己的電腦將出現7∶59∶60的特殊現象。今年1月5日,國際地球自轉局發布公告稱,全世界將在2015年6月30日實施一次正閏秒。地處東八區的中國(北京)時間將在7月1日早8時增加1秒,屆時全國的鐘表將統一調慢一秒鐘。  那麼,什麼是閏秒?
  • 【中國科學報】追求30億年不差1秒的精度
    在人類日常生活中,當時間精確到秒時,已經讓人感覺很短暫,然而在很多領域,可能還需要使用更精確的時間,比如百分之一秒的差別將決定田徑運動員勝負、炮彈的發射精度需要達到千分之一秒、雷達甚至需要百萬分之一秒的時間精度,這就要不斷地提高計量時間頻率的精度。  中國科學院時間頻率基準重點實驗室正在為更高精度的時間而努力,同時他們還需要傳遞和保持產生的時間。
  • 北京時間7月1日早上8時全國鐘錶將調慢1秒鐘
    北京時間7月1日早上8時,全國的鐘表將調慢1秒鐘——  為什麼時間會多出1秒  根據國際地球自轉服務組織公告,格林尼治時間6月30日全世界的時間將多出一秒,即閏秒。地處東八時區的中國,將在北京時間7月1日早8時增加1秒,全國的鐘表將調慢一秒鐘。
  • 中國原子鐘2000萬年不差1秒 成為國際基準鍾
    日前,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研製的NIM5銫原子噴泉鍾,2000萬年不差一秒,成為國際計量局認可的基準鍾之一,參與駕馭國際標準時間。為此,本臺記者專訪了計量院首席研究員、同時也是國際時間頻率諮詢委員會中國代表李天初院士,請他對銫原子鐘的工作原理以及對人們生活的影響進行介紹。眾所周知,現代國際時間計量單位是原子秒。一原子秒是由銫原子躍遷振蕩91.9億多周所持續的時間。
  • 光速為299792458米/秒,假如將其拼湊到300000000米/秒有意義嗎?
    1、最早的米是通過巴黎的地球子午線四分之一的千萬分之一!2、上圖國際千克原器和國際米原器,早期的米制是1889年第一屆國際計量大會確定的,以「米原器」在0℃時兩端的兩條刻度之間長度為一米,它的精度達到了0.1微米!
  • 光速為299792458米/秒,假如將其拼湊到300000000米/秒有意義嗎?
    2、上圖國際千克原器和國際米原器,早期的米制是1889年第一屆國際計量大會確定的,以「米原器」在0℃時兩端的兩條刻度之間長度為一米,它的精度達到了0.1微米!但隨著科學計算的要求,這個米原器的精度越來越不能滿足要求!
  • 時間標準引發國際爭議
    據報導,位於經線零度的英國格林威治皇家天文臺,實行「平均太陽時」,即太陽直照在該天文臺子午儀中心子午在線的時間,計算一天的始終。自1972年以來,科學家留意到地球自轉減慢,影響到太陽直照落點時間,天文臺要三番五次添加「閏秒」,以保持國際公認的「標準時間」地位。
  • 國際計量標準開啟新紀元
    因此科學界一直想用一種基於物理常數的定義將其取代。  11月16日,第26屆國際計量大會(CGPM)經各個成員國表決,通過了關於「修訂國際單位制」的決議。根據決議,國際單位制基本單位中的4個——千克、安培、開爾文、摩爾分別改由普朗克常數、基本電荷常數、玻爾茲曼常數、阿佛加德羅常數定義。決議將於下一個國際計量日,即2019年5月20日正式生效。
  • 北京時間7月1將現7時59分60秒 閏秒存廢引爭議
    國家授時中心時間基準實驗室將在北京時間2012年7月1日7時59分59秒和全球同步進行閏秒調整,屆時會出現7時59分60秒的特殊現象。同時,系統將把調整後的標準時間通過長波、短波、低頻時碼、網際網路和電話等手段發播出去,接收時碼信號或信息的用戶,將自動進行閏秒校時。  談及閏秒,得先了解目前世界上兩套計時系統:世界時、原子時。
  • 把太空時間計量精度提高1-2個數量級,天宮二號空間冷原子鐘實現...
    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獲悉,在軌近兩年時間裡,冷原子鐘在天宮二號運行正常、狀態良好、性能穩定,完成了全部既定在軌測試任務,成功驗證了在空間環境下高性能冷原子鐘的運行機制與特性,同時實現了天穩7.2×10的負16次方超高精度。
  • 北京時間7月1日將現7時59分60秒 閏秒存廢引爭議
    北京時間2012年7月1日將出現7時59分60秒的特殊現象  國際社會對閏秒存廢有爭議  「地球自轉變慢,今年將多一秒」、「7月1日將閏一秒」……近日,「今年多一秒」成了熱議話題。到底什麼是閏秒,為何會出現如此現象?
  • 科技,物理,時間 ——快科技...
    1.時間的計量發展歷程遠古時期,人們以太陽的東升西落作為時間尺度,因此便有「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人類生活;公元前二世紀,日晷出現,提高了時間的計量精度;公元一千多年前,我國北宋時期的能工巧匠們設計出水鍾;六百多年前出現了機械鐘;十七世紀,單擺被用於機械鐘的設計,使其計時精度提高了近百倍;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石英鐘誕生,計時精度進一步被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