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時間頻率計量中心實驗室落戶上海,1秒可以精確到納秒級!

2021-02-24 計量測控

昨日,作為上海科創中心建設方案的一項重要工作,「國家時間頻率計量中心上海實驗室」落戶上海。同日,上海市計量測試技術研究院與上交所技術有限責任公司籤訂了合作協議。

  時間頻率作為最準確的基本物理量,較早實現了量子化定義。時間頻率的計量水平是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重要體現,高準確度時間頻率已經成為一個國家科技、經濟和社會生活中至關重要的參數。

  以股民們打交道的上交所來說,時間頻率安全可控是保障金融安全的重要一環。上交所技術有限責任公司負責人表示,上海正在打造國際金融中心,目前,上海證券交易所對時間準確度的要求已經達到百納秒量級。為了加強市場監管,維護股票交易的公平性,金融行業需要統一的實時授時服務,進一步保障金融數據的安全。下一步雙方將緊密合作,未來將上海實驗室建立的時間標準直接傳遞給證交所,讓上海金融的交易系統實現獨立自主可控,國際金融中心保駕護航。

  

在剛過去的5·20,被喻為「根本性飛躍」的新國際單位制正式生效,實現了7個國際基本單位全部建立在基本物理常數定義之上,意味著「國際單位制進入了量子化時代」。在7個國際基本單位中,時間測量的準確度最高、穩定性最強、應用面最廣。

  高精準度時間的應用,能夠使我們的城市變得更智能、更高效,社會管理更便捷、更可靠,同時極大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

  例如,衛星定位需通過測定電磁波信號傳播的時間,來測定衛星與地面物之間的距離。1微秒的時間測量誤差,導致的地面定位誤差大約是300米。而1秒=1000000微秒,1微秒=1000納秒。按照實驗室的公開信息,該實驗室的時間精度可達百納秒級別。

  又如,藥物臨床試驗進行藥理分析時,時間是藥理分析過程中的關鍵參數,時間準確度直接影響藥理分析結果的準確性。計量院檢測人員針對這一時間同步需求,對實驗室的同步時鐘進行校準,使藥理分析過程中使用的時間基於UTC(協調世界時)時間偏差限定在足夠小的範圍內。各大醫院不僅需要本院時間內部統一,還需要做到遠程醫療的各協同醫院時間統一。推進醫療系統時間同步的建設,可以進一步實現醫療服務資源的共享,打響上海服務等「四大品牌」,加快構建上海全球卓越城市的步伐。

  當前,上海正以「令人嚮往的卓越的全球城市」為願景,著力打造創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態之城。上海市場監管部門圍繞政府職能轉變,持續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實施創新驅動戰略、發展高水平對外開放經濟,同時也通過立法保障、政策規劃、制度驅動的方式,計量技術基礎建設得到了長足發展。

歡迎工作中有相關問題的小夥伴兒加入微信群大家一起交流探討……

現因該群已超百人,想要進群的朋友可以先掃描添加群管理員微信→→→

然後,由管理員邀請進群……

相關焦點

  • 年底國際標準時間將增加1秒 時間計量精度的意義何在?
    7月11日,國際計量局BIPM向全球70多家國際原子時TAI守時實驗室發布了閏秒調整預報。因為時區差別,我國將於北京時間2017年1月1日的7時59分59秒進行閏秒調整,屆時將出現7時59分60秒的特殊現象。上一次「閏秒」出現在北京時間2015年7月1日。
  • 中國計量院為全球多家機構實施時間傳遞鏈路校準
    其校準均由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以下簡稱中國計量院)實施,不確定度由最大20納秒(ns)降至約2.5納秒(ns)水平。中國計量院作為全球9個可實施這類校準且被BIPM認可的實驗室之一,通過這次對多家國內外實驗室的校準,也能同時帶動提升我國各地方協調時整體水平。
  • 國產飛行時間質譜儀實現納秒級精確測定
    高新技術企業北京毅新博創生物科技公司研發的飛行時間質譜儀,能在納秒級對物質分子量進行測定,更敏銳地發現基因變化。記者日前獲悉,該技術產品已獲得北京市科委新技術新產品認證。  1納秒相當於十的負九次方,即十億分之一秒,飛行時間質譜儀的精度可見一斑。通過這一技術,可測定基因、蛋白、糖基的變化,從而發現腫瘤、缺陷基因等突變,在優生優育、精準醫學、分子遺傳育種等領域有著極廣的應用。
  • 可移動高精度定時設備問世 同步偏差精確到小於5納秒
    本報訊 (吳巍 閻棟梁 記者王惜純)記者從中國航天科工集團二院203所獲悉,近日該所研製成功並交付高精度定時設備,該設備內置銫原子鐘,與外頻標銫鐘同步後,進行時間保持,將實驗室的時間傳遞到行動裝置中,在空中飛行10小時,落地後再次進行時間比對,同步偏差精確到小於5納秒(1納秒相當於1秒的10億分之一)。
  • 最精確原子鐘:150億年偏差不超1秒
    原子鐘,可以說是有史以來最精確的時鐘設備,它利用原子內部的電子在兩個能級間跳躍時輻射出來的電磁波作為標準,去控制校準電子振蕩器,進而控制鐘的走動。這種鐘的穩定程度很高,最好的銫原子鐘達到2000萬年才相差1秒的精度。我們腕上的手錶典可以保證一周之內不差一秒,我們對這個精度已經很滿意了,而現代原子鐘的目標測量精度,是要求在整個宇宙壽命期間都不會偏差一秒。
  • 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時間頻率所重力基準實驗室主任馮金揚受邀到一測中心做學術報告
    8月25日,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時間頻率所重力基準實驗室主任馮金揚副研究員應邀到一測中心做「絕對重力儀比對及重力計量基準體系建設一測中心相關科技人員參加了報告會。報告會上,馮金揚主任結合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重力儀基準實驗室的建設過程,以及作為主導實驗室舉辦的2017年第十屆全球絕對重力儀國際比對工作,就絕對重力儀的國際比對、溯源和實驗室建設等,做了精彩的報告。還對國家重力基準體系的建設,包括溯源體系、環境條件、硬體設施等,進行了詳實的介紹和講解。
  • 他將時間壓縮到100億分之1秒,是物聯時代的...
    (央視財經《創業英雄匯》)你知道最小的時間單位是什麼嗎?我們所熟知的時間計量單位有年、月、日、時、分、秒等等。其實時間還可以被不斷細分,達到人類無法感知的微小量級,毫秒、納秒、皮秒、飛秒,這是什麼概念呢,1飛秒只有1秒的一千萬億分之一。
  • 時間單位——秒的演進
    秒定義的量子化直接改變了長度基本單位米(m)的定義,目前米定義依賴於秒定義和光速(基本常數)導出;電學重要單位伏特(V)直接以頻率定義;許多其他物理量,如距離、位移、加速度、溫度、力等轉化為時間頻率來測量可提高測量準確度。這使得在計量領域,時間頻率計量成為保證許多測量量值準確可靠的基礎。可以說,原子時誕生50年來,打開了國際單位制(SI)量子化的大門。
  • 北京時間7月1日「多」出1秒
    中國質量報記者近日就這些公眾關注的問題,專訪了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以下簡稱中國計量院)時間頻率所守時室主任張愛敏。  為什麼會出現閏秒  時間是人類最早認知的自然現象之一。基於地球自轉的時標稱為「平太陽時」,屬於天文時。天文時藉助天文觀測得到地球自轉的平均周期(日長),然後將其等分為86400份(即一天24小時,一小時60分,一分60秒),得到秒長。
  • ...國際單位制|英國國家物理實驗室|物理學|米制公約|李天初
    一束中微子從位於瑞士的歐洲核子中心(CERN)傳播到位於義大利的格蘭薩索國家實驗室(LNGS),中微子經過了730公裡的路途,所用的時間比光速快了60納秒。但一個月之後,人們就發現這個實驗結果是由時間測量錯誤造成的。這說明測量在科學實驗裡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對某個物理量的計量必須保證在不同地點、不同時間、用不同方法測量得到的量值是準確一致的。如果不一致,會顛覆整個物理學的基礎。
  • 【中國科學報】追求30億年不差1秒的精度
    在人類日常生活中,當時間精確到秒時,已經讓人感覺很短暫,然而在很多領域,可能還需要使用更精確的時間,比如百分之一秒的差別將決定田徑運動員勝負、炮彈的發射精度需要達到千分之一秒、雷達甚至需要百萬分之一秒的時間精度,這就要不斷地提高計量時間頻率的精度。  中國科學院時間頻率基準重點實驗室正在為更高精度的時間而努力,同時他們還需要傳遞和保持產生的時間。
  • 我們如何定義時間?150億年後不差1秒
    原子鐘,可以說是有史以來最精確的時鐘設備,它利用原子內部的電子在兩個能級間跳躍時輻射出來的電磁波作為標準,去控制校準電子振蕩器,進而控制鐘的走動。這種鐘的穩定程度很高,最好的銫原子鐘達到2000萬年才相差 1 秒的精度。我們腕上的手錶典可以保證一周之內不差一秒,我們對這個精度已經很滿意了,而現代原子鐘的目標測量精度,是要求在整個宇宙壽命期間都不會偏差一秒。
  • 「北京時間」的奧秘——訪中科院國家授時中心
    新華社西安1月2日電 題:「北京時間」的奧秘——訪中科院國家授時中心新華社記者張伯達、鄭昕又是一個從歲末到新年的跨越。在位於陝西的中國科學院國家授時中心,工作人員關注著屏幕上不斷跳動的數字,分毫不差地把2021年首個北京時間的零點報時送到了千家萬戶。北京時間是中國國家標準時間,它產生於陝西並由位於陝西的國家授時中心發出。
  • NSR專訪李天初院士:基本計量單位的量子化
    李天初:為了說明什麼是計量,計量為什麼重要,我首先舉一個實例。2012年,Nature News報導了一個中微子超光速傳播的實驗結果,並引起了比較大的轟動。一束中微子從位於瑞士的歐洲核子中心(CERN)傳播到位於義大利的格蘭薩索國家實驗室(LNGS),中微子經過了730公裡的路途,所用的時間比光速快了60納秒。但一個月之後,人們就發現這個實驗結果是由時間測量錯誤造成的。
  • 中科院國家授時中心主任張首剛:「北京時間」是在臨潼產生的
    形式有很多種:有線可以通過電纜、電話線、通信網絡和專用光纖等傳遞時間信息;無線可以通過短波、長波、雷射,還可以通過衛星等,通過電磁波傳播時間信息,將來可能通過量子技術實現更高精度和更安全的時間傳遞。採用不同的技術,可以滿足不同用戶在不同環境下對於授時的要求。我國的標準時間叫北京時間,但其產生和發播任務,是由地處西安市臨潼區的中國科學院國家授時中心擔負的。
  • 【新華網】「北京時間」的奧秘——訪中科院國家授時中心
    又是一個從歲末到新年的跨越。在位於陝西的中國科學院國家授時中心,工作人員關注著屏幕上不斷跳動的數字,分毫不差地把2021年首個北京時間的零點報時送到了千家萬戶。  北京時間是中國國家標準時間,它產生於陝西並由位於陝西的國家授時中心發出。
  • 上海金山檢驗設備計量所計量中心&計量校準單位
    上海金山檢驗設備計量所計量中心&計量校準單位力學計量1、能力介紹配備了E1等級砝碼、一等活塞壓力計、質量比較儀、0.1級標準測力儀、能量發生器、彈簧衝擊錘能量發生器、扭矩測試儀、材料試驗機、標準轉速裝置、0.005級壓力校準裝置、百萬分精密天平、微差壓檢定裝置、振動衝擊分析系統、流量校準裝置等精密儀器及標準件。
  • 時間是怎麼來的?今晚十點半檔,CCTV-1《開講啦》帶您探索時間的...
    我們總問「時間都去哪兒了」卻很少想過「時間究竟是怎麼來的」本期《開講啦》邀請到中國科學院國家授時中心主任:張首剛我們所說的中國標準時間「北京時間」就是由他所在的中國科學院國家授時中心發出的張首剛和他的團隊
  • 科學網—「國家標準時間」專業表述的背後
    目前,國際標準時間是協調世界時(UTC),由設在法國的國際權度局綜合全世界各守時實驗室原子鐘數據產生的「秒長」,每月彙算平均上月數據,在納秒級實現統一;UTC在時刻上要求向世界時(來源於基於地球自轉的天文觀測,也稱天文時)靠攏,誤差不超過0.9秒。原子時是守住「秒長」,世界時是對準符合正確起點的「時刻」。
  • 【科學時報】中國計量院銫原子噴泉鍾千萬年不差1秒
    由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NIM)自主研製的「NIM5可搬運雷射冷卻——銫原子噴泉時間頻率基準」日前通過國家質檢總局組織的專家鑑定。經鑑定,NIM5銫原子噴泉鐘的頻率不確定度達到2×10-15,在國際上首次實驗實現噴泉鍾直接駕馭氫鍾產生地方原子時。 1967年國際計量大會通過決議,將時間單位秒(s)的定義從天文秒改為基於銫原子躍遷的原子秒。從此,實驗室型銫原子鐘復現秒定義,成為時間頻率計量的基準裝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