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速每秒三十萬公裡嗎?其實這只是一個近似值而已,我們在計算距離的時候用三十萬公裡其實也沒差多少,但在科學計算的時候卻是1C和1.0007C的區別,前者是光的速度,但後者卻不是一個現實意義中存在的速度!
一、距離的標準單位「米」是怎麼制定的?
在這個話題中有一個非常關鍵的問題需要確認,在我們觀念中猶如日月星辰一樣存在的米,其實是一個由人類自己制定的遊戲規則!那麼多長是一米呢?
1、最早的米是通過巴黎的地球子午線四分之一的千萬分之一!
2、上圖國際千克原器和國際米原器,早期的米制是1889年第一屆國際計量大會確定的,以「米原器」在0℃時兩端的兩條刻度之間長度為一米,它的精度達到了0.1微米!但隨著科學計算的要求,這個米原器的精度越來越不能滿足要求!
3、1960年的第11屆國際計量大會上將氪86同位素燈的橙黃色光在真空中的波長的650763.73倍為一米的標準長度,精度達到了0.001微米!
4、雷射技術進步以後,將雷射穩定的波長作為米的基準,精度達到了極高的水平!即使測量地月之間的距離,誤差最多也就幾米而已!因此1983年10月,聯合國度量組織重新將米定義為光在1/299792458秒內走過的距離!
二、將光速拼湊到30萬千米有意思嗎?
假如我們將一米的長度重新定義為現代的米長度×299792458/300000000,那麼光速就會被完美的定義為30萬千米每秒!但光速並沒有改變,這只是我們自欺欺人的一個小把戲而已!光速是一個常數,它不會隨著參考系的改變而改變,在我們三維空間中,它的速度是恆定的!
三、光速為什麼是299792458米/秒
這可能是一個沒法回答的問題,因為光在我們這個宇宙中誕生的時候,它的速度就是這麼高,光子的靜止質量是0,它沒有加速過程,也不會減速,除非它進入另一隻介質,但卻不是速度變慢了,而是光子重新激發的一個過程,這其實與光速並沒有多大關係了!
但無論我們如何去定義,這些本質都不會改變,比如時間和其他度量衡的意義,或者您可以簡單的理解為語言,只要雙方都了解各自都以什麼為標準就可以換算出對方的度量衡與我們約定標準之間的差異!而真正所用的標準比如光速,還有時間(比如1秒的定義為銫133原子基態的兩個超精細能階之間躍遷時所輻射的電磁波的周期的9192631770倍),而原子內部的世界,想必超級文明的原子也是這樣的吧,會有認為不一樣的朋友嗎?留個言哈!
我們並不清楚光速在其他維度的速度,畢竟我們也不知道有沒有其它的維度,但很明顯光速不是一個設計的速度,也許和我們空間結構有關,但在知道空間的秘密之前,我們並不能準確的回答這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