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光是宇宙中傳播速度最快的。光的速度是多少呢?相信大家都能一口說出來,每秒鐘30萬公裡啊!是的,光速是每秒鐘30萬公裡,但這只是為了方便簡化的一個大約數值。實際上光速的準確數值是299792458米/秒。
光速這個數值很讓人困惑,為什麼是這樣毫無規律的數字呢?為甚光速的準去數值不是300000000米/秒這樣的整數呢?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樣的困惑呢?

原來這是有原因的。這和「米」這個長度單位最初的定義有很大的關係的。國際通用的長度單位米定義在前,光速的測定在後造成了這樣的結果。
現在我們使用的長度單位米是在1789年的法國進行定義的。在此之前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度量單位,在國際上進行科學交流時非常的不方便。比如,英國使用的是英制單位。朋友們知道英尺是怎麼來的嗎?之前英國的度量單位也是十分的混亂,造成了很大的麻煩。後來英國的一個國王十分生氣,把腳一跺生氣的說,「以後我的腳長度這就是一尺」。於是英尺就產生了。英尺的規定也太任性了吧!
於是,法國人尋找了一個所有國家都能接受的標準來定義了1米的長度。就是將經過巴黎的子午線從北極到赤道距離的一千萬分之一規定為一米,製作了米原器作為今後的參考標準。大家可以驗證一下,從地球北極點到赤道的距離正好是10000公裡。1萬公裡的千萬之一正好是1米的長度。米的長度測定是基於當時人們對地球認識的基礎之上的。

後來,米就成了國際通用的長度單。後來科學家們測量光速用到的長度單位也就米。所以當科學家們用米來測量光速時,得出的結果就是299792458米/秒。這說明了光速和地球北極點到赤道的距離是毫無關聯的。如果用米測量出來的光速是一個整數的話,那真是世界上最大的巧合了。
後來科學家發現,地球並不是完美的球形,用地球作為米的參照物存在著誤差。於是,科學家又經過了多次修改。最終在1983年的時候將1米定義為,光在真空中1/299792458秒內通過的距離。

既然是新定義,為什麼不採取一個整數呢?比如,將光在真空中1/300000000秒內傳播的距離為1米。如果是這樣的話,會帶來很多麻煩的,人類多年研究的成果,積累的數據就要重新換算一遍。
因此科學家雖然用光速重新定義了1米的長度,只是換了一個說法而已,1米還是原來的長度,並無實質上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