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光速是這個取值?

2020-07-27 新浪探索
為何光速是這個取值?

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指出,光速約為每秒3億米。

我們都知道光速是每秒299792458米,但光速為何偏偏是這個值、而不是其它數字呢?我們為何又對這種電磁波的速度如此關注?為何光速會成為物理學的重要基石?

  這都是因為,光速其實頗為古怪。

  考察光速

  第一個意識到光有速度的人是一位名叫奧勒·羅莫的天文學家。在17世紀末時,他對木衛一的一些奇怪行為產生了強烈興趣。每隔一陣子,木星就會擋在這顆小小的衛星前面,使之暫時從我們的視野中消失,但這種現象發生的間隔似乎會在一年之內不斷變化。看來要麼是木衛一的軌道有什麼奇特之處,要麼是另有原因。

  觀察了幾年之後,羅莫終於將這種現象與原因聯繫在了一起。當我們看見木衛一被木星擋住時,我們正處在地球公轉軌道的某個位置上。但等幾天後、我們再次看見木衛一被遮擋時,我們所在的位置已經和前幾天稍有不同了,也許離木星近了些、或是遠了些。如果我們離木星的距離比上次遠,就意味著我們要多等一小段時間才能看到下一次遮擋,因為光線需要多走一段距離才能到達地球;反之也是同理。

  只有光速是有限的,才能解釋木衛一被木星遮擋的時間間隔會不斷變化的現象。

  光速有意義

  在接下來的幾個世紀裡,人們開展的持續觀測不斷鞏固了對光速的測量結果。但一直到19世紀中葉,物理學家詹姆斯·克拉克·麥克斯韋在無意間「發明」了光,系統性理論才開始形成。

  當時,麥克斯韋正在研究電與磁之間的關係。在此過程中,他發現了一套可以解釋所有獨立觀測結果的統一理論,為我們如今所知的「電磁力」奠定了基礎。他通過方程式發現,變化的電場可以產生磁場,反之亦然。因此,電波可以生成磁波,後者反過來又可以生成電波,如此循環往復

  麥克斯韋在計算這種所謂「電磁波」的傳播速度時,得到的數據竟和科學家們幾個世紀以來測得的光速數值相同。由此可見,光正是由電磁波構成的。

  這個理論一直沒遇到什麼問題,直到幾十年後,愛因斯坦意識到,光速其實和光毫無關係。他在研究狹義相對論時意識到了時間與空間之間存在某種關聯,共同交織成了所謂的「時空」。但眾所周知,時間與空間截然不同,「一米」和「一秒鐘」或「一年」根本不是一回事,可以說是南轅北轍。

  那麼,這兩個概念怎麼可能聯繫在一起呢?

  這當中需要有某種「黏合劑」,讓我們能夠將空間運動與時間運動相互轉化。換句話說,我們需要知道一米長的空間對應的時間是多少,即需要確定一個轉化率。而愛因斯坦發現,有這麼一個常數、或者說速度,可以幫我們算出時間與空間之間的對應關係。

  愛因斯坦的理論並未指明這個數字究竟是多少,但當他將廣義相對論套用到麥克斯韋方程組中時,發現這個轉化率恰恰就是光速。

  當然,這個將時間與空間統一起來的基本常數並不知道什麼是電磁波,也壓根不在乎,畢竟它只是個數字而已。但麥克斯韋卻在對此一無所知的情況下、提前算出了這個數字。這是因為所有無質量的粒子都能夠以這個速度運動,既然光也沒有質量,自然也能按這個速度傳播。這樣一來,光速便成為了現代物理學的一塊重要基石。

  但為什麼偏偏是這個數字、而不是其它隨便的某個數字呢?為什麼大自然偏偏選了這一個?究竟發生了什麼?

  光速無意義

  說到底,數字本身其實並不重要。畢竟它是有單位的:米/秒。在物理學中,任何帶單位的數字都可以改變取值,因為我們首先要對它的單位進行定義。例如,要想以「米/秒」的形式表達光速,首先要決定「一米」和「一秒」究竟意味著什麼。因此,對光速的定義是與對長度和時間的定義緊密相連的。

  在物理學中,我們更關注那些沒有單位或維度的常數,即在物理理論中僅以數值形式存在的數。這些數字似乎要基本得多,因為它們不需要依賴任何定義。換句話說,如果我們日後結識了某個外星文明,我們也許無法理解它們測得的光速,但對於那些沒有維度的常數,我們則可達成共識,因為只是單純的數字而已。

  所謂的「精細結構常數」就是這樣一個例子,它是光速、普朗克常數、以及自由空間磁導率的結合,約等於0.007。0.007後面沒有單位,只是一個純粹的數字。

  所以從一方面來看,光速可以取任何值,因為它自帶單位,因此取值會隨著我們對單位的定義而變化。但從另一方面來看,光速又不能取其它值,因為這樣一來,精細結構常數也得隨之變化。但我們的宇宙選定的精細結構常數偏偏就是0.007,對此我們也無從改變。既然這一點不能變動,並且放之四海而皆準,光速的取值也就不能隨意更改了。

  那麼,為何精細結構常數偏偏是這麼個數字呢?好問題,科學家們也不知道。

相關焦點

  • 每秒299792458米 為何光速是這個取值?
    北京時間7月27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我們都知道光速是每秒299792458米,但光速為何偏偏是這個值、而不是其它數字呢?我們為何又對這種電磁波的速度如此關注?為何光速會成為物理學的重要基石?這都是因為,光速其實頗為古怪。
  • 「每日科普」光速的認識
    我們都知道光速是每秒299792458米,但光速為何偏偏是這個值、而不是其它數字呢?這都是因為,光速其實頗為古怪。愛因斯坦的理論並未指明這個數字究竟是多少,但當他將廣義相對論套用到麥克斯韋方程組中時,發現這個轉化率恰恰就是光速。當然,這個將時間與空間統一起來的基本常數並不知道什麼是電磁波,也壓根不在乎,畢竟它只是個數字而已。但麥克斯韋卻在對此一無所知的情況下、提前算出了這個數字。
  • 深度解析光速為何不變,為何不可超越
    因為很多人根本就不理解光速,也不理解為何光速不可超越。當然了,當時愛因斯坦提出相對論,其中的一個重要假設就是光速不變原理,即不論我們在那種參考系中對光速進行測量,光速都是一個常數。之後,根據光速不變原理推出來了速度公式、時間公式、質量公式。不論哪個公式,都需要在速度小於光速時才有意義。愛因斯坦也給出了一個不能夠超過光速的理由,即物體的速度越高,質量越大,需要提速時需要的能量也越大。
  • 為何光速恆定為30萬千米每秒?
    光速為定值,如果哪天測出了其他數值,代表著什麼呢?這道題的本質不是光速為何是30萬公裡每秒,而是光速不變原理,如果測出其他值,那就是代表光速不變原理錯了,最直接影響的就是相對論。光速為何是某個定值(30萬,只是我們人類自己規定的,但本質上光仍然有個恆定的速度),這個我們無法解釋,這是宇宙的法則吧。要知道光速不變原理,規定了光速在任意慣性系中保持相同的數值,其實更準確的來說,應該叫做光速不疊加原理。很好理解,如果我在一列高鐵上,沿著運動的方向,射出一束雷射,那麼請問在地面的觀察者,測出的光速是多少呢?
  • 光速不變原理:既然光速恆定,為何在不同介質中,速度存在差異?
    光速不變原理:既然光速恆定,為何在不同介質中,速度存在差異?我們知道愛因斯坦相對論的一個重要理論基礎,那就是「光速不變原理」,所謂光速不變原理,也就是說對於宇宙當中的任何一個參考系,光速都是恆定不變的299792458米每秒。
  • 光速為何會被限制?一旦突破光速,文明將進入下一階段
    眾所周知,光速在真空中傳播速度大約時每秒30萬公裡,近代偉大科學家愛因斯坦認為,在我們的宇宙中,光速不可超越。
  • 人類為何無法「突破」光速?
    人類為何無法「突破」光速?從微觀的角度來看,宇宙萬物都是由最基本的粒子構成的。而在科學家的「想像」當中,卻有一種現實中並不存在的粒子「快子」。「快子」又被稱為「超光速粒子」,顧名思義,就是快子的速度能夠超越光速,但是這種「快子」在現實當中卻是「不可能」存在的。為什麼「快子」不可能存在?人類為什麼始終無法突破光速?今天小編和大家簡單地討論一下這個問題。
  • 光速不可超越,宇宙誕生138億年,為何直徑卻達到930億光年
    宇宙誕生138億年,為何直徑930億光年? 在一些科普文章中,人們常常看到,宇宙年齡138億歲,卻有930億光年的可觀測直徑。於是很多網友質疑,這是怎麼回事呢?
  • 光速不可超越,宇宙誕生138億年,為何直徑卻達到930億光年?
    宇宙誕生138億年,為何直徑930億光年?在一些科普文章中,人們常常看到,宇宙年齡138億歲,卻有930億光年的可觀測直徑。於是很多網友質疑,這是怎麼回事呢?那麼邊緣的擴大速度就會非常快,比光速還要快。假設邊緣處有一顆恆星,那麼這顆恆星發出來的光,永遠都到不了這個中心點。因為它遠離中心點到速度遠超光速。但是這並不是說這顆恆星自己的速度快,而是說恆星所在的空間,遠離的速度超光速。
  • 光速不可超越,宇宙誕生138億年,為何直徑卻達到930億光年
    宇宙誕生138億年,為何直徑930億光年?在一些科普文章中,人們常常看到,宇宙年齡138億歲,卻有930億光年的可觀測直徑。於是很多網友質疑,這是怎麼回事呢?同樣,宇宙膨脹速率這個「速度」大於光速也就不稀奇了,至於為什麼大於,得看相關書籍。
  • 質能方程E=mc^2,為何是光速的平方而不是立方呢?
    為何質能方程中包含質量、光速?並且光速還是以平方的形式出現? 原因說來也不難,那時因為質能方程是通過數學推導得來的,歸根來說,還是依靠建立狹義相對論的兩個基本原理:光速不變原理
  • 以光速飛離地球,1分鐘後返回,這個世界會有什麼變化?
    這個問題其實一直到今天為止,都是一個困擾人類的難題之一,甚至還有研究者表示,時間可能並不存在,它不過是人類「想像」出來的罷了。可以說,人類是沒有辦法戰勝時間的,時間一直不斷向前飛馳,人類不是時間的主人,只是時間長河中的過客之一。時間似乎將人類困在了地球上,讓人類永遠沒有辦法離開地球、離開太陽系。為何這麼說呢?人類的壽命實在是太短暫了,人類的飛行速度又太慢。
  • 為何人類無法達到「光速」?用「相對論」中的公式告訴你答案
    為何人類無法達到「光速」?用「相對論」中的公式告訴你答案目前「光速」是我們人類科技的一個「瓶頸」,無論科學家們怎樣努力,都始終無法把任何物體的速度加到光速,只能讓它們的速度達到光速的99.99999……%,始終無法跨越最後那0.000……01%的鴻溝。仿佛光速是我們「三維空間」當中的一個法則,是我們三維科技的「天花板」,始終可望而不可及。
  • 為何光速是30萬公裡每秒?是什麼限制了光速?
    大家都知道,光線是現在宇宙所有物質中,在真空中傳播速度最快的(排除量子糾纏和宇宙膨脹現象,因為它們都不能傳遞信息),這個速度值為299792458米每秒,為了便於記憶和計算的方便,人們通常將光速近似看作30萬公裡每秒。
  • 從某個取值可以跳過到某個取值並且繼續向下跳躍
    一個物理量在這個區間上具有平行跳躍關係。類似地,在外測量具有如下初等函數:其中,也可以將測地線性和一階積分結合起來。對於不可積函數,可以是積分可積函數。現在我們就可以發現,如果一個能量方程是積分可積的話,意味著它有如下的性質:一旦取定某一邊界條件,則從某個取值可以跳過到某個取值並且繼續向下跳躍。
  • 為何光速是30萬公裡每秒?是什麼限制了光速?
    大家都知道,光線是現在宇宙所有物質中,在真空中傳播速度最快的(排除量子糾纏和宇宙膨脹現象,因為它們都不能傳遞信息),這個速度值為299792458米每秒,為了便於記憶和計算的方便,人們通常將光速近似看作30萬公裡每秒。那麼,有朋友不禁要問了,為什麼光速不是每秒35萬公裡、40萬公裡,只能是30萬公裡每秒,是什麼限制了光速呢?
  • 光速為何是30萬公裡每秒?到底是什麼限制了光速?
    (宇宙探索QQ群:1145693748)這個問題不夠大膽
  • 中微子的速度非常接近光速,為何質量沒有趨於無窮大?
    1905年愛因斯坦給出狹義相對論後,人們才認識到物體的質量會隨速度的增大而增大,並且當速度趨近於光速時,物體的質量會趨於無窮大。狹義相對論的質量速度關係早已得到了無數次實驗的檢驗。同步回旋加速器、大型強子對撞機的建造就與狹義相對論有著密切的關係,粒子在加速器中被加速後質量、周期等都會跟著發生變化,加速粒子用到的電場也就需要按照相對論同步發生變化。
  • 光速不變,為何在水中的傳播速度會變慢?引力又為何與光速相等?
    光速不變指的是光速不會因為參考系的不同而發生變化。舉例而言,如果我們坐在一列行駛的火車上打開手電筒,光的運動速度對於我們而言是每秒299792458米,而對於火車下一個旁觀者而言,光的運動速度依然是每秒299792458米,而並非光速加上列車的行駛速度。之所以會出現這種現象,是因為火車上的時間變慢了。
  • 既然電子的速度不能達到光速,那為什麼電流的傳導速度卻是光速?
    夜幕降臨時,我們通常都會隨手打開房間裡的電燈,每當這個時候,我們都可以見識一次電流的傳導速度,只要我們按下電燈的開關,不管電燈距離開關的距離有多遠,它都會在一瞬間發出光明。那麼電流的傳導速度到底有多快呢?答案就是光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