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說答案,現在的長度單位「米」不是測定的,而是人為定義的一個常數,它與光速有關——光在真空中傳播1/299792458秒的距離。
在19世紀80年代,人們用鉑銥合金製作了定義「1米」長度的米原器。但正如題主在問題描述中所說的,如果用米原器的長度來定義「1米」,不但會存在測量誤差,而且米原器本身的長度也會隨著時間而發生輕微的變化。到了20世紀60年代,人們用氪-86原子的能級躍遷來定義米的長度。雖然這種定義方法的精度提高了,但氪-86不容易獲得。
而在20世紀初,愛因斯坦創立了狹義相對論之後,人們才認識到了光速的特殊性質——它的大小與參照系的選擇無關。舉個例子,一輛運動的汽車發出一道光,那麼,無論是在車上的觀測者,還是在地面上相對於光做任何運動的觀察者,這道光相對於他們的速度都是相等大小的光速。
隨著測量方法的不斷改進,測量光速的精度不斷提高。到了20世紀70年代,人們測出的真空光速約為299792458 米/秒,其不確定性已經變得非常低。由於光速的不變性,並且人們也測得了足夠精確的光速,所以反過來用光速來定義米,這樣就能省去很多問題。根據一系列的光速測量結果,人們把真空光速定義為準確的299792458 米/秒,然後再把光在真空中走了1/299792458秒的距離定義為「1米」。
之所以把光速定義成299792458 米/秒,這是因為根據原先基於米原器或者氪-86定義的長度單位「米」,測出的光速大約為299792458 米/秒(後面還有小數點),所以把這個數值抹去小數點之後,新的定義不會使原來的1米長度發生明顯的變化,這也就不會影響到原先與長度有關的物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