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基本單位中的時間和長度單位是如何定義的?

2020-12-05 騰訊網

作者:陳星

上期介紹了質量m的單位千克是如何定義的,並且還介紹了它現有定義的缺陷以及未來新定義的優點,具體的可以參看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9902617/answer/325024721。剩下的六個基本單位,時間,長度,絕對溫度,電流,發光強度,物質的量。在這裡繼續介紹一下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時間單位「秒」和長度單位「米」在物理中是如何定義的。首先介紹一下無處不在的時間。

時間單位「秒」的定義

時間一直是很神秘的,關於時間本身是什麼,早已不是單單的物理問題了,更多的成為了一種哲學上的探討。在這裡,我們不深入討論這個話題,只是簡單的介紹一下時間的單位——秒——是如何定義的。

一秒現有的定義是銫-133原子基態的兩個超精細能級間躍遷對應輻射的9,192,631,770個周期的持續時間,這個定義是在1967年開始啟用的。在此之前,「秒」有著其他的定義。

在公元1000至1960年之間,秒的定義是平均太陽日的1/86,400。但是後來發現太陽日的時間長度是變化的,不足以作為時間單位的基準,因此在1960至1967年之間,秒被定義為1960年地球自轉一周時間的1/86,400。

基於地球自轉周期的秒被稱為「曆書秒」,1967年科學家們測量出了銫原子的兩個超精細能級結構之間電磁波的躍遷周期和「曆書秒」的關係(這個關係很重要,可以保證「秒」的定義的連續性),這個關係就是前面提到的9,192,631,770。

由於原子超精細能級躍遷周期的穩定性,「秒」的定義從此開始基於銫原子的超精細能級躍遷周期而定義,此時的秒被稱為「原子秒」。這種基於原子的能級躍遷周期的計時工具也被叫做「原子鐘」。

這裡要說的是,「原子秒」和「曆書秒」所定義的「秒」的時間長度是一樣的,只是「原子秒」比「曆書秒」的計時精度要高很多,更能滿足天文、工業以及物理實驗上對於超精密計時的需求

由於廣義相對論效應,處於不同的海平面高度的銫原子鐘會給出不同的「秒」,另外磁場也會對銫原子的躍遷周期產生影響,因此這個定義要求,用作的計時銫原子鐘要處於海拔高度為零的零磁場環境中。目前,我國研製的NIM5銫原子噴泉鍾是世界上目前最好的銫原子鐘之一,其不確定度為1.5×10^-15,相當於2000萬年不差一秒。

關於原子的超精細能級結構在這裡簡單的提一下。原子的能級結構指的是,原子核外的電子處於不同的軌道上,這些軌道的能量是分立的,不連續的,不同的軌道就是不同的能級;精細結構指的是,在同一個能級軌道上,由於電子的自旋方向不同,會使電子所處的能級軌道產生很小的分裂;而超精細能級結構指的是,電子所處的能級會因為受到原子核內部磁場的影響而產生更小的分裂。

舉個比較形象的例子就是,能級結構好比不同的樓層,精細結構好比就是不同樓層之間的夾層,而超精細結構就可以看成是樓層之間的臺階了。

正是因為原子的超精細結構是受到來自原子核的磁場的影響,而原子核一般來說都是異常穩定的,因此採用銫原子的兩個超精細能級結構之間電磁波的躍遷周期來定義「秒」可以說是非常的穩定

長度單位「米」的定義

米最初定義是,通過巴黎的經線上,從地球赤道到北極點的距離的千萬分之一。之後還根據這個定義制定了像千克原器一樣的「米原器」。在1889年到1960年間,國際計量局製作的X形鉑銥合金棒一直都是米的標準。

已經退休的鉑銥合金標準米尺。(圖片來源:Wikipedia)

但是用實物定義的「米」給出的長度並不一定正好是1米,由於刻線工藝、材料變形和測量方法等方面的原因,在復現量值時總有一定誤差,約為0.1微米(0.1μm)。因此科學家之後決定用更穩定的光譜來定義「米」。

到1960年,國際計量大會改用氪(86Kr)原子的2p10與5d5能級間躍遷輻射在真空中的波長的165,0763.73倍定為標準米。這種「米」的定義性能穩定,沒有變形問題,相對容易復現,相對誤差不超過4×10-9。這樣的定義雖然很準確穩定,相對「米原器」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改進,但是由於氪(86Kr)是一種稀有的元素,並不是很容易獲取,因此在1983年,國際計量大會決定用普遍存在的光來定義「米」。

現有的「米」的定義是在1983年國際計量大會重新制定的,指的是:光在真空中行進1/299,792,458秒的距離為「一米」。

採用這樣的定義是因為真空中的光速是不變的,這是相對論的一個最基本的假設。因此這樣定義的「米」的精度只會依賴於光速和時間的精度。上面提到在1967年的時候我們就已經有了原子鐘,在1983年的時候,光速的測量也已經非常準確了,不確定度只有4x10^-9,因此1983年根據光速和時間定義的「米」的精度是很高的。

我們可以看出,不管是前面提到的質量單位「千克」的定義,還是時間單位「秒」的定義,以及長度單位「米」的定義,它們的定義基礎在不斷發生著改變,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它們定義的改變體現了人們對於高精度測量的追求

當然,每一次定義的改變都是基於前一次的定義的標準,這是為了保持使用的連續性,不致引起測量上的混亂。另外,定義所指的數量並不會發生改變,只是測量精度更高了。例如,用實物「米原器」定義的一米的長度,測量精度只能達到10^-6到10^-7左右,而基於光速的新定義,測量精度卻能達到10^-10左右。

出品:科普中國

製作:陳星

監製: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

本文來源於「中國科普博覽」微信公眾號(kepubolan),轉載請註明公眾號出處

「科普中國」是中國科協攜同社會各方利用信息化手段開展科學傳播的科學權威品牌。

本文由科普中國融合創作出品,轉載請註明出處。

本帳號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籤約帳號

你可能也想看

相關焦點

  • 國際單位制的基本單位,SI基本單位的定義
    國際單位制(SI)International System of Units1980年由國際計量大會(CGPM)採納和推薦的一種一貫單位制。 註: SI是國際單位制的國際通用符號。SI基本單位的定義米:光在真空中(1/299792458s)時間間隔內所經過路徑的長度。
  • 國際單位制基本單位新定義實施
    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宣布,國際單位制基本單位新定義今天在中國正式實施。千克、安培、開爾文、摩爾等國際單位制基本單位的定義將改由常數定義,意味著國際測量體系有史以來第一次全部建立在不變的常數上,所有國際單位制全部實現量子化重新定義。
  • SI基本單位在量子化演進中是如何定義的
    在2018年的定義之前,SI是通過7個基本單位及由基本單位的冪次、乘積構成的導出單位定義的,而通過7個確定常數的固定數值給SI下定義更加有影響。其差別是原則上不需要之前的定義,因為所有單位、基本單位和導出單位都可以直接由確定常數構成。
  • 長度單位、時間單位、人民幣單位、重量單位、面積單位、體積單位如何區分和換算?
    長度單位國際單位是「米」(符號「m」),最常見的有千米
  • 歷史上的今天,法國定義「米」作為基本長度單位
    米是世界上用得最廣泛的長度單位。在國際單位制中,1米等於100公分,等於1公裡的千分之一,合3市尺或者6英尺8英寸。但是,大家可能不知道,長度單位米的出現與法國大革命、與地球周長的關係密切,現在我們就來了解一下藏匿其中的趣聞。
  • 國際單位制中4個基本單位將被重新定義
    「從實物到量子——原子時誕生50周年」學術報告會召開  國際單位制中4個基本單位將被重新定義  光明網訊(記者 陳海波 見習記者 孟曼迪)記者8月31日從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主辦的「從實物到量子——原子時誕生50周年」學術報告會獲悉,2018年,第26屆國際計量大會將審訂新的國際單位制(SI)修訂案,千克(kg)、開爾文(K)、摩爾(mol)、安培(A)4個基本單位將被重新定義,多個SI單位將實現對時間頻率的溯源,實現「從實物到量子」的變革,SI單位量子化的大門全面打開。
  • 國際單位制基本單位新定義在中國正式實施
    今年世界計量日的主題是「國際單位制(SI)——根本性飛躍」。根據第26屆國際計量大會(CGPM)全票通過的1號決議,千克、安培、開爾文和摩爾等4個SI基本單位的定義改由常數定義,並自2019年5月20日起正式生效。  會上,市場監管總局副局長(正部長級)、黨組成員秦宜智宣布國際單位制基本單位新定義自5月20日起在中國正式實施。
  • 2018年,7個基本計量單位將全面實現國際單位制的重新定義
    1983年,「1米」再次被重新定義為「光在真空中3億分之一秒所走的距離」。一次次的變化,目的只有一個,讓這個長度單位越來越準。近日,十九大代表、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科技管理部副主任戴新華告訴記者,2018年,7個基本計量單位將全面實現國際單位制的重新定義。又一次的變化意味著什麼?生活中無處不在的計量說起來陌生的「計量」其實離我們並不遠。
  • 「千克」等4項基本單位被重新定義
    新華社巴黎11月16日電(記者張曼)第26屆國際計量大會16日通過「修訂國際單位制」決議,正式更新包括國際標準質量單位「千克」在內的4項基本單位定義。新國際單位體系將於2019年5月20日世界計量日起正式生效。
  • 國際單位制迎來歷史性變革「千克」等4項基本單位被重新定義
    後,法國巴黎的凡爾賽會議中心爆發了長時間熱烈的掌聲,國際測量界的百年夙願,在這一刻終於實現!國際測量體系有史以來第一次全部建立在不變的常數上,保證了國際單位制(SI)的長期穩定性和全球通用性。11月13日~16日,第26屆國際計量大會(CGPM)在巴黎召開。
  • 重新「丈量」世界 ——千克等單位將被重新定義,國際單位制迎來...
    「用基本物理常數普朗克常數h重新定義千克後,質量基本單位更加穩定,量值傳遞更加可靠,我們不必再考慮國際千克原器質量是否發生變化,更不必擔心國際千克原器丟失、損壞可能給全球質量量值統一帶來的毀滅性災難。」李正坤說,千克將改用普朗克這個量子物理的基本常數,適用於任何地點、任何時間。
  • 國際計量標準開啟新紀元 「千克」等4項基本單位被重新定義
    根據決議,國際單位制基本單位中的4個——千克、安培、開爾文、摩爾分別改由普朗克常數、基本電荷常數、玻爾茲曼常數、阿佛加德羅常數定義。 決議將於下一個國際計量日,即2019年5月20日正式生效。
  • 國際單位制(SI)中七個基本物理量的新舊定義對比
    它採用普朗克常數h的固定數值6.626 070 15×10-34來定義,其單位為Js,即kgm2s-1,其中米和秒用c和ΔνCs定義。安培         符號A           電流的SI單位安培,符號A,是電流的SI單位。它由元電荷e的固定數值1.602 176 634×10-19定義,其單位為C,即As,其中秒用ΔνCs定義。
  • 長度單位換算器在線_國際長度單位轉換_物理長度單位換算表-閩南網
    長度單位換算說明可實現在線公裡(km)、米(m)、分米(dm)、釐米(cm)、裡、丈、尺、寸、分、釐、海裡(nmi)、英尋、英裡、弗隆(fur)、碼(yd)、英尺(ft)、英寸(in)、毫米(mm)、微米(um)間的互換互算。
  • 在國際單位制中,時間的基本單位是什麼?[圖]
    在國際單位制中,時間的基本單位是什麼?奇蹟暖暖鐘樓幻影活動已經火熱開啟,這是問答題的題目之一,很多小夥伴不清楚,所以遊戲鳥小編給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喜歡的小夥伴們不要錯過哦!在國際單位制中,時間的基本單位是什麼?
  • 「千克」「安培」等新定義的國際計量單位正式使用
    「千克」「安培」「米」「秒」等計量單位重新定義新定義的國際計量單位5月20日起正式使用對日常生活沒有影響,將為科研插上翅膀今天,省市場監管局透露,去年召開的國際計量大會決定對質量單位「千克」、電流單位「安培」、溫度單位「開爾文」、物質的量單位「摩爾」、時間單位「秒」、長度單位「米」、發光強度單位「坎德拉」等國際計量單位進行重新定義,從5月20日起正式使用。「新定義的國際計量單位更精準、更穩定。」
  • 為啥重新定義基本單位
    基本單位不再與實物關聯,計量精準度的躍遷更將開啟無限可能,帶來新的認知和機遇、催生新的技術和產業。 5月20日,全球將採用新的國際單位制,「千克」「秒」「米」等7個基本單位全部從實物原器改為常數定義,這是國際單位制自1963年創立以來最重大的變革。其中,全球砝碼量值的源頭——國際千克原器大K也隨之正式卸任。根據新定義,「掌管」千克的是一個以普朗克常數為基礎的公式。
  • 真空中光速的精密測量——長度單位米定義的基礎
    (2)時間和長度兩個基本單位當時是分別獨立定義的,前者用133Cs 的躍遷頻率作為秒單位的定義,後者用86Kr 的橙黃譜線波長作為米單位的定義。用雷射頻率ν(用秒單位進行測量)和雷射真空波長λ(用米單位進行測量)的乘積得到的真空中光速c(=νλ)是一個導出單位(速度單位)。
  • 千克被重新定義,國際單位制迎來重大變革
    根據決議,質量單位「千克」、電流單位「安培」、溫度單位「開爾文」、物質的量單位「摩爾」等4個SI基本單位的定義將由常數定義,並於明年的世界計量日——5月20日正式生效。加之此前對時間單位「秒」、長度單位「米」和發光強度單位「坎德拉」的重新定義,至此,國際計量單位制的7個基本單位全部實現由常數定義。
  • 新國際單位制(SI)今起施行「千克」「安培」等單位被重新定義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上海5月20日訊 (記者 沈則瑾)5月20日,在第20個「世界計量日」當日,第26屆國際計量大會通過的關於國際單位制(SI)基本單位變革的決議生效實施。我國從今天起將施行經修訂後的新國際單位制(S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