測繪網訊 「1米」到底是多長?這個看似簡單的問題,真要回答清楚並不容易。它的背後藏著計量科學的一次次進步。科學計量是指基礎性、探索性、先行性的計量科學研究,它通常採用最新的科技成果來準確定義和實現計量單位。並為最新的科技發展提供可靠的測量基礎。
1960年之前,「1米」被定義為地球一周的四千萬分之一,位於法國巴黎的國際計量局裡一根「穩定」的金屬鑄成的「米」的基準原器就是全世界最準的「1米」。1960年,「米」被定義為質子數為86的氪原子能級躍遷時輻射波長的倍數。1983年,「1米」再次被重新定義為「光在真空中3億分之一秒所走的距離」。一次次的變化,目的只有一個,讓這個長度單位越來越準。
近日,十九大代表、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科技管理部副主任戴新華告訴記者,2018年,7個基本計量單位將全面實現國際單位制的重新定義。又一次的變化意味著什麼?
生活中無處不在的計量說起來陌生的「計量」其實離我們並不遠。描述和量化大千世界、芸芸眾生都是由包括時間的秒、長度的米、重量的千克、電流的安培等7個基本計量單位來完成的。過去他們都以實物的形式進行定義,比如前面說到的「米」,都是靠實物的基準原器來校準,這種方式自計量單位誕生之日起一直延續到了1967年,原子時的誕生開啟了計量量子化的全新時代。
如今的時間校準可以被植入晶片,讓你通過網絡在世界任何角落獲取最準確的時間。或許有一天,不僅僅時間,包括長度、電流、溫度等等,各個我們日常生產生活中所必須準確的量值,都可以通過網際網路來進行校準,實現無處不在的最佳測量,讓人們認識自然、利用自然的能力得到飛躍。「2018年國際計量單位制重新定義將給這種變化提供可能。」戴新華說。
「時間」最早邁進量子時代據了解,作為國際計量單位制的基礎、核心和關鍵,時間頻率基準率先完成量子化變革,1967年10月13日,第13屆國際計量大會通過決議,採用基於原子躍遷的「原子秒」取代「天文秒」進行秒的定義,這標誌著國際單位制計量從實物時代向量子時代的邁進。
原子時誕生50年來,不僅時間頻率的測量準確度躍升1000萬倍,成為目前測得最準的物理量,還直接支撐了衛星導航定位產業的發展。正是基於時間定義的量子化變革,實現了衛星導航定位,其精度更是達到了釐米級別,成就了數萬億美元的衛星導航定位產品與服務市場。
「截至目前,我們獲得國際互認的校準與測量能力(CMC)達1517項,排名位居亞洲第一、世界第四。」說起我國計量科學的研究水平,戴新華很驕傲,這些年我國計量研究總體科研實力逐漸由「跟跑」轉向「並跑」,部分成果在國際上處於領先地位。
在一些重要單位的測量中,我國自主研製的裝置、方法,越來越多的受到國際認可,為國際計量標準的進步貢獻著「中國力量」。例如,溫度單位的重新定義,起決定作用的是玻爾茲曼常數的準確定值,我國研發了兩種獨立方法,測量值均獲最佳結果,並被codata資料庫收錄;元素周期表63種多同位素元素中已有10種元素的同位素組成和原子量國際標準值採用了我國的測量結果,標誌著我國同位素測量水平已處於國際領先行列;時間頻率測量方面,我國自主研製的NIM5噴泉鍾成為國際計量局認可的基準鍾之一,與法、美、德、英、意、俄6國一起,參與駕馭國際原子時;自主研製的高靈敏度質譜儀,通過氣相離子富集精密操控技術的突破創新,靈敏度提高1000倍;自主研製的絕對重力儀,測量靈敏度可達0.1微伽,測量能力處於世界前列,並成功主導了第十屆全球絕對重力儀的國際比對。(測繪網 小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