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今天,法國定義「米」作為基本長度單位

2020-12-06 小主雲集

米是世界上用得最廣泛的長度單位。在國際單位制中,1米等於100公分,等於1公裡的千分之一,合3市尺或者6英尺8英寸。但是,大家可能不知道,長度單位米的出現與法國大革命、與地球周長的關係密切,現在我們就來了解一下藏匿其中的趣聞。

我們先從法國資產階級大革命開始說起,1791年,具有革命思想的著名科學家拉格朗日,當選為法國度量衡委員會主席。在他全力推動下,一項影響了全世界的長度單位——米浮出水面。法國相關當局規定:把經過巴黎的地球子午線,也就是經線長的四千萬分之一定義為1米。通俗地說,l米是從地球北極到赤道距離的一千萬分之一,1791年3月25日(距今227年),法國國民議會決定採納了只基於一個長度基本單位「米」的計量制度。現在全球通用的國際長度單位米,則由此規定而來。

剩下的問題是如何測量地球子午線的長度了。儘管大家知道這是一項艱苦卓絕的長途跋涉,而且還來不得半點馬虎,需要細心地勘測。天文學家約瑟夫·德朗布爾和安德烈·梅尚堅決地接受了這一艱巨任務。他們約定從巴黎出發,背向而行,共同完成從敦刻爾克到巴黎,再到巴塞隆納這一段地球子午線的測量工作。博學多才的德朗布爾從巴黎向北走;細緻認真的梅尚從巴黎往南走。一旦兩人到達各自目的地——敦刻爾克和巴塞隆納,就開始測量彼此間距離。最後根據測量數據進行計算,以得出1米的長度是多少。不過,當時的法蘭西,正處在資產階級革命的狂熱中,社會十分混亂。所以,兩位科學家常常冒被追捕的危險。在巴黎郊外,德朗布爾多次躲開狂熱人群的追捕,有幾次差點被送上斷頭臺。在法蘭西與西班牙的激烈交戰中,梅尚曾被當作法國密探遭到拘禁。

經過7年的跋涉,德朗布爾和梅尚終於在法國南部要塞卡爾卡松會合。他們帶著勘測資料返回巴黎時,拿破崙·波拿巴已成為法蘭西新統治者,政局也恢復平靜。所以,巴黎群眾能夠像迎接英雄一樣歡迎他們。崇尚科學的拿破崙也給予他們極高評價:「勝利如過眼煙雲,但是這項成就會永存於世。」設在巴黎國際科學委員會,還用純鉑製成一根1米長的金屬棒來紀念兩位科學家的探險活動。

法國度量衡委員會採用兩位科學家的測量結果,用鉑銥合金製成一根橫截面為H型的標準米尺,作為原器存檔。委員會還決定,法國從1812年頒布施行「米制」,並於1837年在全國強制推行,使米制率先在法國紮根。1875年,也就是米制誕生後80年,國際度量衡委員會在巴黎開會。法、德、美、俄等17國政府代表共同籤署了《米制公約》,同意成立國際度量衡局。並公認米制是在法國大革命中誕生的一項最偉大的科學事業,確定米為標準國際長度單位,一直沿用至今。

遺憾的是,從事測量工作的天文學家出現了小小失誤,導致1米的長度比定義中的長度縮短了0.02毫米。後來,人們通過衛星的精確測量發現,從地球極點到赤道的經線長為10,002,290米,不是梅尚測量的10,000,000米,就是說長度標準單位1米比規定的長度短了0.02毫米。著名科普作家肯·奧爾德曾在《萬物的尺度》中披露說,梅尚返回巴黎以後,發現他的測量有錯誤,因為在兩個夏季裡,他在同一地方的測量結果不能吻合。這一失誤產生的負罪感一直糾纏著梅尚,使梅尚日夜不寧、精神幾乎瀕臨崩潰。為修正錯誤,他再次赴野外測量,結果因患瘧疾死於途中。

肯·奧爾德認為,這種誤差是測量儀器表面細微磨損造成的。而且,即使沒有測量誤差,梅尚和德朗布爾所制定的目標也無法實現,因為他們認為地球是規則球體的假設是錯誤的。地球不是標準球休,加上它的表面還有高低起伏。但是,梅尚對自己要求過於苛刻,於是發生了本可避免的悲劇。

時代的進步,使人們認識到以實物為基準的標準米尺,越來越難以滿足精確測量的需要,於是一種不會損壞的自然基準便應運而生。1960年第11屆國際計量大會上,科學界重新對米進行了定義。新標準規定,在真空中,氪86(氪一種同位素)發出各向同性的橙色光波長的1,650,763倍為1米。較之鉑銥合金標準米尺,它更準確。1983年,國際計量局又將米定義為:真空中的光,在299792.458分之一秒內通過的行程長空為1米。用自然光波波長來定義長度的基本單位,不僅使「米」更具時代精神,更準確,也更適應科學技術發展的需要。所以被科學界視為計量科學史上的一個裡程碑。

相關焦點

  • 國際基本單位中的時間和長度單位是如何定義的?
    作者:陳星上期介紹了質量m的單位千克是如何定義的,並且還介紹了它現有定義的缺陷以及未來新定義的優點,具體的可以參看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9902617/answer/325024721。剩下的六個基本單位,時間,長度,絕對溫度,電流,發光強度,物質的量。
  • 真空中光速的精密測量——長度單位米定義的基礎
    雷射作為頻率標準或波長標準, 其準確度及其進一步提高的潛力均已超過了當時的86Kr 長度基準的水平,因此正醞釀著採用什麼方式來取而代之。在長達十年的討論中,主要有兩種不同的意見:(1)選用一種準確度較高而又方便使用的雷射波長標準代替86Kr 光譜燈作為新的長度基準,更改米的定義。
  • 米、千克、秒……這些基本單位是怎麼來的?
    在國際單位制中,有7個嚴格定義的基本單位:長度(米)、質量(千克)、時間(秒)、電流(安培)、熱力學溫度(開爾文)、物質的量(摩爾)和發光強度(坎德拉)。那麼這些基本單位是怎麼定義的呢?我們一起來看看。1.
  • 米,尺,英尺──長度單位的由來
    孩子媽媽:「正好1米。」一個四歲的孩子的身高大約就是1米。米是一個常用的長度單位,你知道米的由來嗎?1688年,人們意識到需要一個十進位的標準的長度單位系統。隨著米這個長度單位的出現,人們解決了這個問題。現在,全世界統一使用的長度單位米(meter)源於法國。
  • 「米」是怎麼變成長度單位的?百分之九十九的人不知道
    作為標準長度單位,「米」一直兢兢業業的為數學服務。可是「米「一直以來是被當作人民大眾的食物來定義的,什麼時候用「米」來做長度單位的呢?溫叔經過查證,為大家詳細道來,百分之九十九的人所不知道的來歷。在現代社會的解釋中,「米」作為長度單位源自舶來品,即英語「meter」的音譯而來。當初世界各國林立,並沒有像現代這樣的全球化,各個國家地區的長度單位雜亂無章,同一地區的,可能時期不同,單位都會不一樣。因此,世界上迫切的需要一個統一的單位來作為標準,就像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第一件事就是統一度量衡,標準的出現能大大方便彼此的交流。
  • 你知道長度單位米的由來嗎?他曾經和化學親密接觸過!
    國際單位制的長度單位"米"(meter,metre)起源於法國。1790年5月由法國科學家組成的特別委員會,建議以通過巴黎的地球子午線全長的四千萬分之一作為長度單位──米,1791年獲法國國會批准。由於檔案米的變形情況嚴重,於是,1872年放棄了"檔案米"的米定義,而以鉑依合金(90%的鉑和10%的銥)製造的米原器作為長度的單位。米原器是根據"檔案米"的長度製造的,當時共制出了31隻,截面近似呈X形,把檔案米的長度以兩條寬度為6~8微米的刻線刻在尺子的凹槽(中性面)上。
  • 米,尺,英尺──長度單位的由來wen12
    孩子媽媽:「正好1米。」一個四歲的孩子的身高大約就是1米。米是一個常用的長度單位,你知道米的由來嗎?其實是人們為了統一長度單位認為規定的,規定嗎,不是龜腚!!和這個諧音哎!!1688年,人們意識到需要一個十進位的標準的長度單位系統。隨著米這個長度單位的出現,人們解決了這個問題。現在,全世界統一使用的長度單位米(meter)源於法國。
  • 國際計量日——國際單位制的定義方式與歷史
    十八世紀時,米的定義是從北極到赤道經巴黎最短距離的一千萬分之一。選擇北極和赤道是為了給出一個客觀的參照點,選擇巴黎是由於當時法國在計量工作中的重要學術地位。國際單位制的縮寫不是ISU (International System of Units) 而是源於法語的SI,想必也跟這些歷史有關。
  • 國際單位制基本單位新定義實施
    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宣布,國際單位制基本單位新定義今天在中國正式實施。千克、安培、開爾文、摩爾等國際單位制基本單位的定義將改由常數定義,意味著國際測量體系有史以來第一次全部建立在不變的常數上,所有國際單位制全部實現量子化重新定義。
  • 2019年中考數學趣味數學:長度單位「米」和「碼」
    在日常生活中,計算長度的單位一般使用 ;米;. 但是關於 ;米;的使用,則是近二百年的事情. 18世紀,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 人們對地球的知識了解得更加透徹, 為了方便, 科學家們假象出了經線和緯線.到了1791年, 法國科學家認為, 要測量地球的經線, 首先要有一個明確的度量單位, 於是他們規定地球經線的四千萬分之一為1米.在法國科學界的大力推動下, ;米; 作為一種長度度量單位而得到世界各國的承認.
  • 物理學最基本單位「千克」重新定義
    隨著第26屆國際計量大會的表決,基於普朗克常數的千克定義將寫進計量發展的歷史。用一個科學公式取代一個物理模型,來完成「千克換千克」的更新換代,其進步性體現在哪些地方呢?很顯然,最初的千克質量單位是由起源於法國的長度單位米推導出來的,並且法國用純鉑製成了千克原器基準。後來,科學家發現這個千克原器基準並不準確。1878年,國際計量局製造了3個千克原器的複製品,複製品是含90%鉑10%銥的鉑銥合金圓柱體。
  • 從今天開始 千克被重新定義 千克不再是我們熟悉的那個千克
    只要你讀過小學,對公斤這個重量的計量單位肯定十分熟悉。它又名千克,用字母kg,是國際單位制的7個基本單位之一。最初由法國科學院制定,原計劃是用克作為主單位並為之製作標準原器,然而當時技術能力有限,所以製作了克的1000倍的標準器,也就是千克標準原器,這也是國際單位制中質量單位是千克而不是克的原因。
  • 國際計量標準開啟新紀元 「千克」等4項基本單位被重新定義
    BIPM局長馬丁·米爾頓表示,「用基本常數作為我們認識和定義質量、時間等自然界基本概念的基礎,意味著我們在深化科學認知、推動技術進步、解決許多社會重大挑戰方面的基礎更加堅實了。」 實物原器將退出歷史舞臺 自啟蒙時代起,國際測量界就致力於建立一個「全球通用」的測量系統。
  • 國際單位制的基本單位,SI基本單位的定義
    目前,國際單位制下7個基本單位:長 度 米   M質 量 千克(公斤) Kg時 間 秒 S電 流 安[培] A熱力學溫度 開[爾文]   K物質的量 摩[爾]   Mol發光強度 坎[德拉]   cdSI基本單位的定義米:光在真空中(1/299792458s)時間間隔內所經過路徑的長度。
  • 「千克」「安培」「米」「秒」等計量單位重新定義
    「千克」「安培」「米」「秒」等計量單位重新定義 新定義的國際計量單位5月20日起正式使用 對日常生活沒有影響,將為科研插上翅膀 華聲在線5月20日訊(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 奉永成) 5月20日是第20
  • 2018年,7個基本計量單位將全面實現國際單位制的重新定義
    1960年之前,「1米」被定義為地球一周的四千萬分之一,位於法國巴黎的國際計量局裡一根「穩定」的金屬鑄成的「米」的基準原器就是全世界最準的「1米」。1960年,「米」被定義為質子數為86的氪原子能級躍遷時輻射波長的倍數。1983年,「1米」再次被重新定義為「光在真空中3億分之一秒所走的距離」。一次次的變化,目的只有一個,讓這個長度單位越來越準。
  • 物理計量科學簡史上:單位和單位制的發展
    1790年,法國國民議會要求法國科學研究所研究如何建立長度和質量等基礎物理量的基準,這為統一計量單位打好了基礎。次年,採用通過巴黎的地球子午線的四分之一的千萬分之一為長度單位,並用希臘文中「metron」作為長度單位名稱,中文譯為「米」。此後歐洲大陸相繼採納使用。
  • 光速和度量衡單位,誰定義誰?答案藏在度量單位的發展史中
    此標準體系來源於英國,並且美國也努力使讓每個標準碼的長度儘可能相同。法國在度量衡方面則是一團糟。因為單位之間的換算關係都是基於傳統的換算,而整個國家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一英尺,在這個城市的長度和另外一個城市的長度並不相同,這種不統一性使得貿易通商變得困難。法國大革命之後,法國人幹的第一件事之一便是根據更加「普遍的」因素,建立起一個全新的度量衡體系。
  • 為啥重新定義基本單位
    原標題:為啥重新定義基本單位 研究人員正在調試能量天平試驗裝置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供圖 核心閱讀 5月20日,第二十個世界計量日,新修訂的國際單位制體系正式生效。「秒」「米」「千克」「安培」「開爾文」「摩爾」「坎德拉」將全部以常數定義,全新的測量體系正式啟用。
  • SI基本單位在量子化演進中是如何定義的
    在2018年的定義之前,SI是通過7個基本單位及由基本單位的冪次、乘積構成的導出單位定義的,而通過7個確定常數的固定數值給SI下定義更加有影響。其差別是原則上不需要之前的定義,因為所有單位、基本單位和導出單位都可以直接由確定常數構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