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標準長度單位,「米」一直兢兢業業的為數學服務。可是「米「一直以來是被當作人民大眾的食物來定義的,什麼時候用「米」來做長度單位的呢?溫叔經過查證,為大家詳細道來,百分之九十九的人所不知道的來歷。

「米」又稱為大米,作為現代人類的主食之一,是稻穀經過清理、礱穀、碾米、成品整理等工序後製成的成品。大約在五萬年前,雲南地區出現了早期的稻屬植物,而在一萬三千年前,新石器時期的人類開始口腔咀嚼全稻原谷,用以飽腹。那個時期,新人類為了生存,找尋了許多種類的食物來食用,這也養成了雜食的習性。直到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時期,河姆渡人類開始食用稻穀分離的大米。
在現代社會的解釋中,「米」作為長度單位源自舶來品,即英語「meter」的音譯而來。當初世界各國林立,並沒有像現代這樣的全球化,各個國家地區的長度單位雜亂無章,同一地區的,可能時期不同,單位都會不一樣。因此,世界上迫切的需要一個統一的單位來作為標準,就像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第一件事就是統一度量衡,標準的出現能大大方便彼此的交流。

因此在1790年,法國這個在當時比較發達的國家通過決議,儘快製成標準,來規範實際使用。次年,規定通過巴黎的地球子午線的四分之一的千萬分之一為長度單位,選取古希臘文中「metron」一詞作為這個單位的名稱,後來演變為「meter」,中文譯成「米突」或「米」。從1792年開始,法國天文學家用了7年時間,測量通過巴黎的地球子午線,並根據測量結果製成了米的鉑質原器,這支米原器一直保存在巴黎檔案局裡。這是外國最早出現由「米」作為長度單位。
1799年法國開始使用米制,直到1875年5月20日由法國政府出面,召開了20個國家政府代表會議,正式籤置了米制公約,公認米制為國際通用的計量單位。同時決定成立國際計量委員會和國際計量局。到1985年10月止,米制公約成員國已有47個。我國於1977年參加。

但是,重點就在這裡,現代關於「米」作為長度單位的解釋並不全面,百分之九十九的人所不知道的是:在清朝李汝珍的《鏡花緣》中卻已經用「米」作為長度單位了,而且另有解釋。李汝珍於1795年至1815年間寫成《鏡花緣》一書,此書描寫的唐敖、多九公等人乘船在海外遊歷的故事中有一段:「怪不得今人射鵠,每每所發的箭離那鵠子還有一二尺遠,他卻大為可惜,只說:『差得一米』,俺聽了著實疑惑,以為世上哪有這樣大米。今聽九公這話,才知他說『差的一米』,卻是煮熟的清腸稻!」語出《鏡花緣》第九回。
清腸稻乃是作者藉由唐敖等人遊歷所見的一種稻穀,原文描寫:「迎面有株大樹,長有五丈,大有五圍,上面並無枝節,惟有無數稻須如禾穗一般,每穗一個,約長丈餘。」這是清腸稻的枝幹描寫,由於現在清腸稻沒有成熟,於是,唐敖等人開始在四周搜尋,看是否有去年成熟稻穀掉落在地。幾人尋遍草地,找來一個,那米三寸寬,五寸長,關於清腸稻味道,書中另有描述:「那米寬五寸,長一尺。煮出飯來,雖無兩丈,吃過後滿嘴清香,精神陡長,一年總不思食。此話不但林兄不信,就是當日老夫自己也覺疑惑,後來因聞當年宣帝時背陰國來獻方物,內有'清腸稻',每食一粒,終年不飢,才知當日所食大約就是清腸稻了」
李汝珍在《鏡花緣》一書中詳細說明了清腸稻的外觀以及口感,並且藉由故事來解釋「米」是如何作為長度單位出現的。法國1790年出現「meter」,李汝珍1795年到1815年寫成《鏡花緣》,並於1830年李汝珍過世,清政府在1860年之後開始派遣留學生以及翻譯外國書籍,直到1875年世界上面公認米制單位。溫叔認為在1790到1815年間李汝珍接觸到外來詞語長度「米」的概率微乎其微,而其描寫的清腸稻歷史上可能真的存在,畢竟水稻的變異性很強,這可能也是袁隆平院士夢想中的品種了。「米」作為長度單位就是我國自己的發明,而非外國舶來,你清楚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