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以上圖片,我們可以看到,都是其它長度單位跟主單位「米」的換算關係,這也是突出「米」主單位的地位。實際上沒有其它長度單位,只有一個主單位「米「,我們一樣可以描述客觀物質世界的尺度。
那為什麼還要設定其它長度單位呢?這樣能更方便。
對,就是方便。我們探尋客觀世界的本質特徵、內在規律,就是為了方便我們的生活,使生活更美好。
我們的教與學,我們的各項舉措,如果違背了「以人為本」,那麼往往就不是「牢記初心」。很多人會覺得自然學科的教學,不好滲透德育教育,其實切入點還是很多的,就在於我們是否深入挖掘,就這麼一個小小的知識點「單位換算」都可以滲透人文情懷。以前寫過類似文章(可參見(別讓「小孔成像」顯得那麼孤單),這裡不再贅述。
我們再回到正題。客觀世界、廣大而細微。
例如描述星際間的距離,我們可以用「光年」這個長度單位。因為星際間實在太遠了,用「光年」描述距離,就顯得簡潔、方便一些。
在太陽系八大行星中,地球與火星是相鄰的兩顆行星,一紅一藍在各自的軌道上運行,體現出多重相似特徵。
火星是居於金星之後,距離地球第二近的類地星體。從已知的探測數據上可以知道,藍、紅兩個星球間的距離隨著其繞日運轉而發生著變化。在理論上講,其均處於近日點的情況下,兩者間的距離是最短的,約為5460萬公裡,而現在已知的兩者最為親密的一次接觸發生在2003年,當時兩者間相距約為5600萬公裡。當然兩者也有相隔較遠的時候,當兩者都處於遠日點的時候,它們間的理論距離約為4億公裡。
2019年被不少人稱為「中國航天超級2019」,而即將到來的2020年,中國航天將進一步延續「超級模式」。日前,國家航天局首次公開了我國火星探測任務。據悉,我國將在明年擇機發射火星探測器,開展火星全球性和綜合性探測。
截至2016年12月,人類已進行了45 次火星探測活動。美國、俄羅斯、日本、印度、歐洲空間局等國家或組織都已制訂了各自的長遠的火星探測計劃,全方位地開展對火星生命信息、環境、大氣、巖石、水及內部構造等的探測與深入研究。根據天體運行的規律,人類探測火星的窗口,也就是探測器發射的最佳時間每隔26個月才有一次機會,所以我國的首次火星探測任務計劃在2020年擇機實施。按照規劃,火星探測器發射後,大概需要經過200天左右的飛行,才能最終到達火星。
就連離地球第二近的行星都這麼遠,放眼宇宙,真是太廣大了,所以一般用「光年」描述距離。
網上一則新聞:2020年新年伊始,位於浦東張江哈雷路上的中芯南方集成電路製造有限公司(中芯南方廠)內,一顆顆晶片正「新鮮出爐」,「新」在於晶片生產線是國內首條14納米生產線。該工廠也是目前中國大陸晶片製造領域的最強者中芯國際最先進的生產基地。
根據2014年發布的《國家集成電路產業發展推進綱要》顯示:到2020年,16/14納米製造工藝實現規模量產,封裝測試技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關鍵裝備和材料進入國際採購體系,基本建成技術先進、安全可靠的集成電路產業體系。這意味著,浦東這座最先進、最智能化、最高效的「芯工廠」,提前一年完成了國家提出的重要發展目標。
我們知道,2019年,晶片戰爭,八方雲動,以美國為首的一些國家,對中國的企業展開封鎖,無所不用其極。14納米級晶片,指的就是晶片尺度達到14納米,尺度越小,工藝越先進,期待我們國家的科技發展越來越先進。14納米,如果換算成以米為單位,就是14×10-9米,這種描述方法可不可以呢?可以!但顯然沒有14納米更簡單、直接、形象。
設定其它單位,還能幫助測量結果更準確!
如圖,測量同一木塊長度,利用哪個刻度尺測量結果更精確呢?當然是B刻度尺。B刻度尺在一釐米基礎上又分成10份,每份是1毫米,測量結果就可以準確到毫米級了。
綜上所述,為什麼除了「米」還要設定其它長度單位?為了描述客觀事物更方便;為了測量、描述客觀事物更準確。
至於還有沒有其它好處,那就「留白」吧!每個人都可以針對某一事物闡發不同的觀點。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