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幾歲了?」
「四歲。」
「真招人喜歡!多高了?」
孩子媽媽:「正好1米。」
一個四歲的孩子的身高大約就是1米。
米是一個常用的長度單位,你知道米的由來嗎?
1688年,人們意識到需要一個十進位的標準的長度單位系統。隨著米這個長度單位的出現,人們解決了這個問題。
現在,全世界統一使用的長度單位米(meter)源於法國。1790年,法國科學家特別委員會提出建議,定義「米」為巴黎子午線全長的四千萬分之一。
我們用籃球來代表地球,拿一根超級長的繩子像這樣繞籃球一周(就好比地球上的子午線,子午線也叫經線),再把這根繩子平均分成四千萬份,每一份的長度就是1米。
人們把1米的長度,平均分成10份每一份就是1分米,再把1分米平均分成10份,一份是1釐米,再把1釐米平均分成10份,每一份是1毫米……,
10個1米的長度就是1十米,10個十米是1百米,十個百米是1千米。
於是人們得到了一個十進位的標準的長度單位系統。
單位
國際單位符號
毫米
mm
釐米
cm
分米
dm
米
m
十米
dam
百米
hm
千米
km
為了使用方便,1889年第一屆國際計量大會決定,把長度單位「米」固化,用一根相當於這個長度的、截面呈X型的鉑銥合金棒為「米」的基準,人們稱之為「米原器」,這是第一次在全世界範圍內確定的長度標準,這個「米原器」現在保存在巴黎國際計量局的地下室中。
如今人們已經習慣了用米作為長度單位來測量物體的長度。我的教室的門高2米。我用尺一量就知道了。
一天,你的媽媽要給你的爸爸買一條褲子,你的爸爸很忙,沒有時間親自去試,按照爸爸其他褲子的長度(應該是腰圍的長度)買一條不就行了嗎,是的,可以。如果家裡碰巧沒有尺呢,你有什麼辦法來量一下褲子腰圍的長度嗎?
你的媽媽可能會這樣做,用她的手做尺來量,看看爸爸的褲子腰圍是幾拃就可以了。
事實上,現在人們常說的「拃」就是古代中國的「尺」,是成年男人拇指到中指伸展後的距離。雖然這樣的度量是便捷的,但這樣的度量是因人而異的,因此是不確切的,於是人們在這種度量的基礎上規定了「尺」的大小。商代的一尺約合現在的17釐米。
後來,秦始皇嬴政(前259-前210)統一中國之後,首先做的一件事情就是統一了全中國的度量衡,其中明確規定了「尺」的大小,當時規定的一尺約合現在的23.1釐米。
現在在我國,尺這個長度單位依舊在使用,現在的1尺等於1米的三分之一。一尺約等於33.33釐米。
在大英國協國家,如美國和英國也在使用他們傳統的長度單位,如英尺,1英尺=30.48釐米。英尺的英文為 foot,是腳的意思,即用成年男子一隻腳的長度作距離的單位。由於腳的長度因人而異,16世紀的德國人採用了一個折中的方法,在一個禮拜日,把從教堂裡走出來的16個成年男子集中在一起,測量每人左腳的長度、加在一起除以16,定義這個平均腳長為foot,使用至今。
部分摘自:史寧中:《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核心問題,基本概念與運算法則》《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