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基本單位在量子化演進中是如何定義的

2021-01-18 計量資訊速遞

 請點擊上面藍字關注本微信公眾號,共同見證中國計量事業發展歷程! 

     國際單位制(以下簡稱SI)自建立以來最新最重要的一次修訂已在2018年第26屆國際計量大會上產生,並記錄在SI手冊(第9版)。在2018年的定義之前,SI是通過7個基本單位及由基本單位的冪次、乘積構成的導出單位定義的,而通過7個確定常數的固定數值給SI下定義更加有影響。其差別是原則上不需要之前的定義,因為所有單位、基本單位和導出單位都可以直接由確定常數構成。儘管如此,基本單位和導出單位的概念是保留的,不僅因為它有用,在歷史上獲得公認,也因為它對保持ISO/IEC 80000系列國際標準規定的國際量制(ISQ) 是必要的,該標準指定的基本量和導出量需與SI基本單位和導出單位相符合。SI基本單位如表1所示。


表1  SI基本單位

基本量

基本單位

名稱

典型符號

名稱

符號

時間

t

s

長度

l, x, r, etc

m

質量

m

千克

kg

電流

I, i

安培

A

熱力學溫度

T

開爾文

K

物質的量

n

摩爾

mol

發光強度

Iv

坎德拉

cd

 

  從依據確定常數的固定數值定義SI出發,通過適當使用這些確定常數中的一個或多個給出下列定義集,推導出7個基本單位的每一個定義。


 秒(The second),符號s,是時間的SI單位


它由銫頻率ΔνCs的固定值定義,即:使得銫-133原子基態兩個超精細能級之間躍遷頻率達到9192631770Hz,Hz等於s-1。

這個定義準確地表明:ΔνCs= 9 192 631 770Hz,反向推導,根據確定常數ΔνCs值即可給出單位秒的一個表達式:

或者

這個定義的結果是秒等於未受幹擾條件下銫-133(133Cs)原子在穩定基態兩個超精細能級之間躍遷9 192 631 770個輻射周期持續的時間。

提及未受幹擾的原子是為了說清楚SI秒的定義是基於一個獨立的、不受任何外部場(如環境黑體輻射) 幹擾的銫原子。

如此定義的秒是廣義相對論中本徵時間的單位。為了提供一個協調的時間標尺,不同地點不同基準鐘的信號被結合在一起,以便做相對銫頻率變化的修正。

  國際計量委員會(CIPM)基於挑選出來的原子、離子或分子的光譜線數量,已採用了多種秒的次級復現形式。只是其中一部分復現具有較高的穩定性,能夠確定這些譜線無擾動頻率和不低於基於銫-133超精細躍遷復現的秒的相對不確定度。


 

米(

The metre),符號m,是長度的SI單位


它採用光在真空中速度c的固定數值299 792 458定義,單位為ms-1,其中秒依據銫頻率ΔνCs定義。

這個定義準確地表明:c = 299 792 458ms-1,反向推導,根據確定常數c和ΔνCs即可給出米的準確表達式:

 

 

這個定義結果是1米等於光在真空中行進1/299 792 458秒時間的路徑長度。


 

千克(

The kilogram),符號kg,是質量的SI單位


它採用普朗克常數h 的固定數值6.626 070 15×10-34定義,其單位為J s,等於kg m2s-1,其中米和秒是依據c和ΔνCs定義。

這個定義準確地表明:h = 6.626 07015 ×10-34kg m2s-1,反向推導,根據規定常數h、ΔνCs和c即可給出千克的準確表達式:

或者


這個定義的影響是朝向定義單位kg m2s−1 (運動量、角動量兩個物理單位)。這導致了質量單位的定義,用普朗克常數h連同秒和米的定義一起表示。

以前的千克定義由國際千克原器的質量值m(K)確定,m(K)精確地等於1千克,普朗克常數h的值必須通過實驗來確定。現在的定義精確地確定了h的值,而原器的質量現在必須通過實驗來確定。

該定義中的普朗克常數的數值是這樣確定的:在它被選用的時候,千克等於國際千克原器質量,m(K) = 1 kg,其相對標準不確定度為2×10 - 8,這是當時對普朗克常數值的綜合最優估計的標準不確定度。

還請注意,根據目前的定義,原則上原級復現能在質量標尺的任何一點建立。


 

安培(

The ampere),符號A,是電流的SI單位



它由元電荷e 的固定數值1.602 176 634×10-19定義,其單位為C,等於A s,其中秒是依據ΔνCs定義。

這個定義準確地表明:e = 1.602 176 634 ×10-19As,反向推導,根據確定常數e和ΔνCs即可給出單位安培的準確表達式:

       

或者

這個定義的結果是1安培等於1/(1.602 176 634×10−19)個元電荷每秒流動所形成的電流。

以前,安培的定義基於真空磁導率(也稱為磁性常數)μ0值恰好是4π×10-7 Hm-1= 4π×10-7NA-2的載流導線之間的力,其中H、N分別表示互相關聯的導出單位亨利和牛頓。安培的新定義用固定值e 代替μ0,而且μ0結果必須用實驗方法確定。

同時,由於真空介電常數(也稱為電常數)ε0,真空的特性阻抗Z0,真空的導納Y0分別等於1/μ0c2、μ0c和1/μ0c,ε0、 Z0、 Y0的值現在也須各自用實驗方法確定,而且受和μ0一樣的相對標準不確定度影響,因為c是已知精確的,乘積ε0μ0= 1/c2和商Z0/μ0=c保持精確值。在採用現在安培定義的時候,μ0=4π ×10-7H/m,具有2.3 × 10−10的相對標準不確定度。


 

開爾文(

The kelvin),符號K,是熱力學溫度的SI單位


它由玻爾茲曼常數k的固定數值1.380 649×10-23 J K-1定義,其單位J K-1等於kg m2s-2K-1,其中千克、米和秒是依據h、c和ΔνCs定義。

這個定義準確地表明:k = 1.380 649×10-23kg m2s-2K-1,反向推導,根據確定常數k 、h和ΔνCs即可給出開爾文的準確表達式:

  

或者


這個定義的結果是1 K等於熱能kT發生1.380 649×10−23 J的改變導致的熱力學溫度變化量。

以前的開爾文定義是基於一個被分配給水的三相點溫度TTPW的精確數值,即273.16 K。由於現在開爾文的定義確定了k的數值,而不是TTPW,所以後者必須通過實驗來確定。在採用現在定義的時候,TTPW等於273.16K,相對標準不確定度3.7×10-7,這是基於重新定義之前對k的測量。

由於過去用溫度標度來定義,通常的做法是用與接近冰點的參考溫度T0= 273.15K差來表示熱力學溫度,符號T。這種差被稱為攝氏溫度,符號t,由如下量方程定義:

t = T - T0

攝氏溫度的單位為攝氏度,符號為℃,按照定義其量級與單位開爾文相等。一個溫度差或區間可以用開爾文或攝氏度表達,不論何種情況,溫度差的數值都是一樣的。正是由於這個關係,用攝氏度表達攝氏溫度的數值與用開爾文表達熱力學溫度的數值有關。

t/℃ =T/K-273.15

開爾文和攝氏度也是1989年國際計量委員會CIPM的建議5 (CI-1989, PV, 57, 115)中採用的1990年國際溫標(ITS-90)的單位。注意ITS-90定義了兩個量T90和t90,與熱力學溫度T和t相配。

同樣注意,目前開爾文定義的原級復現原則上可以在溫標內任何一點上建立。


 

摩爾(

The mole),符號mol,是物質的量的SI單位


一摩爾恰好包含6.022 140 76 × 1023個基本粒子。當用單位mol-1表達時,這個數是阿伏伽德羅常數的固定數值NA,也稱阿伏伽德羅數值。

物質的量,符號n,是對指定基本粒子數目測量的一個量制。基本粒子可以是原子、分子、離子、電子及其他粒子,或是這些粒子的特定組合。

這個定義準確地表明:NA= 6.022 14076 ×1023mol-1,反向推導,依據確定常數NA即可給出摩爾的準確表達式:

這個定義的影響是一摩爾是個包含6.022 14076×1023個指定基本粒子的系統之物質的量。

以前的摩爾定義由碳12的摩爾質量M(12C)值確定,精確到0.012 kg/mol,然而現在M(12C)已經不再準確了,且必須用實驗方法確定。在採用摩爾現在的定義的時候選擇NA值,M(12C)等於0.012 kg/mol,其相對標準不確定度為4.5 ×10−10。

任何原子或分子的摩爾質量X可以從其相對原子質量的方程中得到:

M(X) = Ar(X) [M(12C)/12] = Ar(X) Mu

而任何一個原子或分子的摩爾質量X,也與基本粒子質量m(X)有關:

M(X) = NAm(X) = NAAr(X) mu

在這些方程中,Mu是摩爾質量常數,等於M(12C)/12,而mu是統一標準的原子量常數,等於m(12C)/12。它們由阿伏伽德羅常數通過下式關聯:

Mu= NAmu

  按照「物質的量」名稱,在任何具體的應用中,「物質」這個詞通常會被詳細說明物質的詞語所取代,以便可以唯一,例如:談論「氯化氫的量,HCl」,或「苯的量,C6H6」,總是給出涉及實體的明確說明是非常重要的(正如摩爾定義中所強調的),這種給予涉及材料的化學分子式應該更好。儘管「量」這個詞有更多綜合的字典釋義,但「物質的量(amount of substance)」全稱縮寫成「量(amount)」可用於簡寫。這也適用於導出量,比如「amount-of-substance concentration(物質的量濃度)」可簡稱為「amount concentration(量濃度)」。在臨床生化領域名稱「amount-of-substance concentration(物質的量濃度)」通常縮寫成「substance concentration(物質濃度)」。


 坎德拉,(

The candela)

,符號cd,是按一個指定方向的發光強度的SI單位



它由頻率為540×1012Hz的單色輻射光光視效率的固定數值Kcd定義,其值是683,單位為lm W-1,等於cd sr W-1或cd sr kg-1m-2s3,其中千克、米和秒依據h、c和ΔνCs定義。

這個定義準確地表明:頻率ν = 540 ×1012Hz的單色輻射光光視效率Kcd= 683 kg-1m-2s3 cd sr,反向推導,依據確定常數Kcd, h  和ΔνCs即可給出坎德拉的準確表達式:

 

或者

  這個定義的結果是1坎德拉是指在一個指定方向來源於頻率為540×1012赫茲、輻射強度為1/683瓦特每球面度的單色輻射光的發光強度。

END

本文刊發於《中國計量》雜誌2018年第11期

作者:華北國家計量測試中心  楊利民  劉中雨  梁豔  編譯



相關焦點

  • 國際單位制(SI)量子化演進·2018年世界計量日致辭
    國際單位制(SI)量子化演進·2018年世界計量日致辭利用自然法則創建測量規則□ 國際計量局(BIPM)局長 馬丁·米爾頓國際單位制(SI)量子化演進□ 國際法制計量局(BIML)局長 史蒂芬·帕託雷2018年世界計量日選定的主題是國際單位制(SI)量子化演進。
  • 寧縣開展「520世界計量日」――國際單位制(SI)量子化演進主題宣傳...
    印象慶陽網訊:5月20日是第19個世界計量日,寧縣質監局在百佳超市門前舉行了全縣「5·20世界計量日」——國際單位制(SI)量子化演進主題宣傳活動。活動現場,通過懸掛橫幅、擺放展板、發放宣傳資料、開展免費檢定電子秤和血壓計等形式,宣傳計量在日常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面對面向群眾講解貼近百姓生活的民生計量、計量與健康、計量與安全等知識,並重點就群眾關注的「民用四表」和計量收費等問題,接受諮詢、現場答疑,讓民生計量真正走進群眾生活。
  • NSR專訪李天初院士:基本計量單位的量子化
    會議通過了關於「修訂國際單位制(SI)」的決議A。根據決議A,國際單位制的四個基本單位,即千克、安培、開爾文和摩爾,分別由普朗克常數h,基本電荷常數e,玻爾茲曼常數k和阿伏加德羅常數NA定義。這樣,就基於一系列常數在SI中建立了基本量和單位。新的國際單位制已於2019年5月20日正式啟動。這是自1875年5月20日《米制公約》籤署以來計量學史上最重大的變化和裡程碑。
  • 時間單位——秒的演進
    2018年世界計量日活動的主題是「國際單位制(SI)量子化演進」,為使大家更好地理解今年的主題,我們將陸續請相關專家撰文,對國際單位制七個基本單位(時間單位「秒」、長度單位「米」、質量單位「千克」、熱力學溫度「開爾文」、電流單位「安培」、發光強度單位「坎德拉」和物質的量單位「摩爾」)的演進進行解讀。
  • 物理學最基本單位「千克」重新定義
    1799年,法國科學家提出了千克最初的定義,即1立方分米純水在最大密度(溫度約為4攝氏度)時的質量定為1千克。很顯然,最初的千克質量單位是由起源於法國的長度單位米推導出來的,並且法國用純鉑製成了千克原器基準。後來,科學家發現這個千克原器基準並不準確。
  • 國際單位制中4個基本單位將被重新定義
    「從實物到量子——原子時誕生50周年」學術報告會召開  國際單位制中4個基本單位將被重新定義  光明網訊(記者 陳海波 見習記者 孟曼迪)記者8月31日從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主辦的「從實物到量子——原子時誕生50周年」學術報告會獲悉,2018年,第26屆國際計量大會將審訂新的國際單位制(SI)修訂案,千克(kg)、開爾文(K)、摩爾(mol)、安培(A)4個基本單位將被重新定義,多個SI單位將實現對時間頻率的溯源,實現「從實物到量子」的變革,SI單位量子化的大門全面打開。
  • 省質監局開展 「國際單位制量子化演進」 主題宣傳
    瀋陽晚報、沈報融媒訊(主任記者吳強)近日,由省質監局主辦,省計量科學研究院承辦的「國際單位制(SI)量子化演進」主題宣傳活動,在遼寧計量科學研究院舉行
  • 國際單位制的基本單位,SI基本單位的定義
    目前,國際單位制下7個基本單位:長 度 米   M質 量 千克(公斤) Kg時 間 秒 S電 流 安[培] A熱力學溫度 開[爾文]   K物質的量 摩[爾]   Mol發光強度 坎[德拉]   cdSI基本單位的定義米:光在真空中(1/299792458s)時間間隔內所經過路徑的長度。
  • 計量單位將迎來量子化時代
    人們日常所用的「米」「秒」「千克」等計量單位,將被重新定義。記者日前從中國計量院主辦的「展望2025——國際計量發展重大挑戰」國際研討會上了解到,當前國際計量體系正在經歷歷史性變革,國際單位制將以量子等自然界基本常數為基礎重新定義。
  • 國際單位制基本單位新定義在中國正式實施
    今年世界計量日的主題是「國際單位制(SI)——根本性飛躍」。根據第26屆國際計量大會(CGPM)全票通過的1號決議,千克、安培、開爾文和摩爾等4個SI基本單位的定義改由常數定義,並自2019年5月20日起正式生效。  會上,市場監管總局副局長(正部長級)、黨組成員秦宜智宣布國際單位制基本單位新定義自5月20日起在中國正式實施。
  • 為啥重新定義基本單位
    基本單位不再與實物關聯,計量精準度的躍遷更將開啟無限可能,帶來新的認知和機遇、催生新的技術和產業。 5月20日,全球將採用新的國際單位制,「千克」「秒」「米」等7個基本單位全部從實物原器改為常數定義,這是國際單位制自1963年創立以來最重大的變革。其中,全球砝碼量值的源頭——國際千克原器大K也隨之正式卸任。根據新定義,「掌管」千克的是一個以普朗克常數為基礎的公式。
  • 淺談國際單位制量子化變革的「變」與「不變」
    那麼什麼是國際單位制(SI)?為什麼要用自然常數定義基本單位?國際單位制(SI)量子化變革改變了什麼?量子化變革是否影響我們的日常生活?什麼是國際單位制(SI) 國際單位制(SI)的起源可以追溯至1875年17國籤署《米制公約》並正式同意推行統一的國際測量體系,是國際通用的測量語言,是人類描述和定義世間萬物的標尺。
  • 「不變」的「巨變」 國際單位制完成量子化變革
    基本單位全部由常數定義  在2018年召開的第26屆國際計量大會上,經包括中國在內的53個成員國集體表決,全票通過了關於「修訂國際單位制(SI)」的1號決議。根據決議,質量單位「千克」、電流單位「安培」、溫度單位「開爾文」、物質的量單位「摩爾」等4個SI基本單位的定義由常數定義。決議於2019年國際計量日——5月20日正式生效。
  • 國際單位制基本單位新定義實施
    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宣布,國際單位制基本單位新定義今天在中國正式實施。千克、安培、開爾文、摩爾等國際單位制基本單位的定義將改由常數定義,意味著國際測量體系有史以來第一次全部建立在不變的常數上,所有國際單位制全部實現量子化重新定義。
  • 量子化變革已到來,「千克」被重新定義
    國際計量委員會副主席、國際單位制諮詢委員會主席、德國聯邦物理技術研究院烏爾裡奇博士8月31日在北京舉行的「從實物到量子——原子時誕生50周年」學術報告會上透露,將於2018年召開的第26屆國際計量大會將最終審議新的SI(國際單位制)修訂案。電流、質量等7個基本單位將全部與宇宙中恆定不變的量或基本物理常數聯繫起來。
  • 國際基本單位中的時間和長度單位是如何定義的?
    作者:陳星上期介紹了質量m的單位千克是如何定義的,並且還介紹了它現有定義的缺陷以及未來新定義的優點,具體的可以參看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9902617/answer/325024721。剩下的六個基本單位,時間,長度,絕對溫度,電流,發光強度,物質的量。
  • 國際單位制(SI)中七個基本物理量的新舊定義對比
    它採用普朗克常數h的固定數值6.626 070 15×10-34來定義,其單位為Js,即kgm2s-1,其中米和秒用c和ΔνCs定義。安培         符號A           電流的SI單位安培,符號A,是電流的SI單位。它由元電荷e的固定數值1.602 176 634×10-19定義,其單位為C,即As,其中秒用ΔνCs定義。
  • 用常數替代實物 國際單位制完成量子化變革
    基本單位全部由常數定義  在2018年召開的第26屆國際計量大會上,經包括中國在內的53個成員國集體表決,全票通過了關於「修訂國際單位制(SI)」的1號決議。根據決議,質量單位「千克」、電流單位「安培」、溫度單位「開爾文」、物質的量單位「摩爾」等4個SI基本單位的定義由常數定義。決議於2019年國際計量日——5月20日正式生效。
  • 市場監管總局局長張茅:抓住計量變革契機,制定量子化時代中國計量...
    5月20日是世界計量日,今年世界計量日的主題是「國際單位制(SI)量子化演進」。1875年5月20日,法、俄、德等17個國家的代表在巴黎籤署「米制公約」,公認「米制」為國際通用的計量單位制,並確立以實物基準向各國傳遞量值的基本計量制度,包括時間、長度、質量、溫度、電流、發光強度和物質的量等7個基本單位的國際計量單位制逐步建立,為其後100多年世界各國測量量值的溯源和準確一致、科學技術快速發展和全球經濟一體化提供了可靠的計量保障。
  • 計量量子化時代到來,我們如何應對?
    從「邁步定畝」「掬手為升」到「國際千克原器」,人類的計量單位度過了以物理實物來作為基準的漫長時期。今天,所有實物基準已退出歷史舞臺,光速等以量子物理為基礎的自然常數走上前臺,重新定義我們的「度量衡」。  計量邁入量子化時代,世界測量技術規則將重構。對我們影響幾何?中國又將如何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