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量量子化時代到來,我們如何應對?

2020-11-29 光明時政

  5月20日,一年一度的世界計量日。今年的世界計量日的主題為「國際單位制——根本性飛躍」,註定將是極具歷史意義的一天。這一天,「千克」等國際單位制的所有計量單位,正式迎來新的定義,用實物基準定義計量單位的方法成為歷史。這是2018年11月16日第26屆國際計量大會通過的決議,今天正式生效,被認為是國際單位制創建以來最重大的變革。

  計量,在我國古代被稱為「度量衡」。從「邁步定畝」「掬手為升」到「國際千克原器」,人類的計量單位度過了以物理實物來作為基準的漫長時期。今天,所有實物基準已退出歷史舞臺,光速等以量子物理為基礎的自然常數走上前臺,重新定義我們的「度量衡」。

  計量邁入量子化時代,世界測量技術規則將重構。對我們影響幾何?中國又將如何應對?

  不靠譜的實物基準

  國際單位制共有7個基本的計量單位:時間單位「秒」、長度單位「米」、質量單位「千克」、熱力學溫度「開爾文」、電流單位「安培」、發光強度單位「坎德拉」和物質的量單位「摩爾」。起初,計量單位都是基於實物或物質的特性來定義。

  以千克為例,最初定義為4攝氏度時1立方分米水的質量,以一塊保存在國際計量局的鉑銥合金圓柱體為實物基準,即「國際千克原器」(IPK,俗稱大K),代表1千克的質量。各個國家的質量基準需要定期到國際計量局與大K做比對和校準,以保證各國質量單位的準確性。

  但是,以實物作為基準,會遇到一個問題:這些實物會隨時間推移或環境改變而發生變化。比如大K是用19世紀末20世紀初工業界所能提供的最好的材料及工藝製成的,但時間久了還是會因為一些不易控制的物理或化學變化,導致其保存的量值有所改變。

  據國際計量局數據顯示,百年來各國保存的質量基準與大K的一致性發生了約0.05 毫克的變化。「到底是各國保存的質量基準有問題,還是大K本身出現了問題,都不能確定。如果作為基準的大K本身出了問題,對自然界的衡量是不準確的。」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院長方向強調。正如國際計量委員會副主席約阿希姆·烏爾裡希的比喻:大K「掉在地上碎了」,宇宙萬物的質量都會受到影響。

  鑑於實物本身的不穩定性,科學界一直希望建立一個不依賴於物理實物的測量體系。20世紀以來,隨著量子技術的發展,人類對自然界的基本物理量或常數的測量準確度極大提高,比如光速、普朗克常數等,而且還發現這些常數比實物更加穩定,不會發生變化。他們將計量單位與物理常數聯繫起來,以量子物理為基礎的自然基準取代實物基準。這樣不必擔心它們發生變化或丟失和「掉在地上」損壞後,給全球計量量值一致性帶來的災難。而且,準確度大幅提高。

  1967年,時間基準率先完成量子化變革,以銫-133原子超精細能級躍遷頻率來定義秒:銫-133原子「振動」9192631770次的時間周期為1秒。重新定義後的秒,比以前的測量精度提升了上千萬倍。然後是米,其新定義為光在真空中1/299792458秒(接近三億分之一秒)內行進的距離,作為實物基準的米尺被光速這樣的自然常數所取代。

  大K是最後一個退出歷史舞臺的實物基準。千克的新定義根據質量與能量的關係來確定,以量子力學中用於計算光子能量的普朗克常數作為新標準。去年第26屆國際計量大會通過決議,千克、安培、開爾文和摩爾等4個國際單位制,分別改由普朗克常數、基本電荷常數、玻爾茲曼常數和阿佛加德羅常數來定義,並於今年國際計量日正式生效。自此,國際單位制的七個計量單位,均實現量子化定義,實物基準被自然常數取代。

  影響很小但又很大

  計量單位的重新定義,對我們影響有多大?很小,但又很大。

  專家解釋,國際單位制的新定義生效後,只會影響到對測量準確度要求比較高的行業以及頂尖計量機構和校準實驗室等,對普通人以及我們日常生活不會造成直接影響。「你不會什麼都沒做,就發現自己減肥了。」方向開玩笑道。

  據國際計量局介紹,新定義生效後,電壓單位伏特的量值將發生大約一千萬分之一的變化,歐姆的變化則更小,千克、開爾文、摩爾的變化更是微乎其微。或許有人會問:變化如此微小,有何意義?

  計量是測量的科學及應用。測得出才能造得出,測得準才能造得精。「計量科學的每一次進步,都極大地提高了測量精度,擴大了測量範圍。」方向說,先進的測量控制技術和精密儀器是科學發現的工具、技術創新的種子,許多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科技成果都由此產生。

  比如,衛星導航之所以能實現,與時間測量精度的極大提高有重要關係。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首席研究員李天初解釋,在建立衛星導航系統時,每顆衛星上都有一個超精密的小鍾。四顆衛星發射四個信號,分別就能解出地球上接收機的高度、維度、精度和時間,實現定位。「時間同步需要精準到10的負14次方,才能使定位精準到一米。如果時間不準,定位就不準。」

  再比如,「米」以光速定義後,測量精度提高了萬倍以上,實現了從原子尺度到宇宙尺度的全範圍、高準確測量,由此誕生了雷射測長技術,推動了納米科技和精密製造的快速發展,也為深空探測奠定了精密時空測量基礎。

  國際計量局相關負責人解釋,我們目前正處於量子或數位化革命的開端,用自然常數定義計量單位,是適應下一代科學發展的需要。用基本常數作為我們認識和定義質量、時間等自然界基本概念的基礎,意味著我們在深化科學認知、推動技術進步、解決許多社會重大挑戰方面的基礎更加堅實了。

  「這好比你給房子換了一個更堅固的地基,從表面上是不可能看到任何變化的,但它可能已經發生了實質性的變化,使房子變得更耐久了。」該負責人說,就像1967年用原子的特性重新定義秒一樣,儘管當時人們並不知道它可以用在哪裡。

  抓住機遇建立先進測量體系

  國際單位制的變革以及正式生效,讓科學界倍感振奮。「這對於我們建設世界科技強國和工業強國,是一個絕好的機遇,是一個天賜良機。」中國工程院院士、哈爾濱工業大學精密儀器工程研究院院長譚久彬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

  目前,我國獲得國際計量互認的校準和測量能力躍居全球第三,自主可控的國家時間基準達到3000萬年不差一秒,長度量子基準達到每米誤差不多於50納米,都躋身世界領先行列。在這次量子化變革中,我國對溫度、質量的重新定義也作出了重要貢獻,能夠保證我國量值與國際等效一致。

  不過,方向指出,整體來看,我國計量基礎技術和設施還比較薄弱,對未來顛覆性技術系統性、前瞻性研究和布局不夠,核心關鍵技術還未全面突破。比如,我國測量控制技術和儀器儀表的研究和製造與國際先進水平存在很大差距,很多關鍵核心技術還受制於人。

  量子化計量時代的到來,讓中國有了趕超國際的機會。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副校長尤政認為,國際單位制實現量子化後,新的測量技術將應運而生,「大家又重新回到了同一個起跑線上」。

  「發達國家也有重建、改建測量體系的過程,如果我們抓好這次機遇,將極大地縮短追趕距離,甚至在很多方面能實現趕超。」譚久彬院士說,過去我國在測量能力上的短板不用再一點點補齊,而是要利用好量子化變革後量值傳遞扁平化的優勢,儘快建立我國新的測量體系。

  方向也建議,高度重視國際單位制全面重新定義帶來的重大發展機遇,將以量子計量基準為核心、扁平化量值溯源為特徵的「國家先進測量體系」,作為國家科技基礎設施發展的優先領域,並納入國新一輪國家科技中長期發展規劃。

  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副局長秦宜智在計量日主題活動上表示,將匯聚各方資源,加快制定量子化時代計量發展戰略。並以計量量子化變革為契機,聯合相關部門研究編制新一輪國家計量發展規劃,加快推進國家現代先進測量體系建設,加強量子測量技術產業創新引領和布局發展。

  面對國際單位制量子化變革帶來的機遇與挑戰,抓住了就會贏得戰略主動,抓不住就有可能錯失一個時代,甚至長期受制於人。」方向說。(陳海波)

[ 責編:石佳 ]

相關焦點

  • 市場監管總局局長張茅:抓住計量變革契機,制定量子化時代中國計量...
    當天,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共青團中央共同舉辦2018年「世界計量日」主題活動,市場監管總局局長張茅在活動上指出,國際單位制正迎來量子化變革,「我們要緊緊抓住這次國際計量變革的重大機遇,加強面向國家戰略需求的計量基礎研究、前沿性研究,制定量子化時代的中國計量發展戰略,加快構建國家現代先進測量體系」。
  • 計量單位將迎來量子化時代
    「此次變革的核心是『計量單位量子化』和『量值傳遞扁平化』。」方向解釋,所謂「計量單位量子化」,是指通過全面採用量子計量基準,大幅提高測量精度和穩定性;而「量值傳遞扁平化」則是指通過量子計量基準與信息技術的結合,使量值傳遞鏈條更短、速度更快、測量結果更準更穩。
  • 量子化變革已到來,「千克」被重新定義
    屆時,SI單位的量子化變革將最終完成,這些變化都將基於高精度的時間頻率測量技術。  高精度時間頻率讓「千克」等被重新定義  50年前的第13屆國際計量大會通過了新的秒定義,即用銫133原子基態的兩個超精細能級間躍遷頻率的「原子秒」替代了原有基於地球自轉和公轉的「天文秒」。這標誌著原子時的誕生,宣告一個以量子定義時間的時代到來。
  • 國際單位制重大變革, 助推計量邁入量子化新時代
    國際單位制重大變革, 助推計量邁入量子化新時代——市場監管總局召開國際單位制重大變革新聞發布會中國質量新聞網訊  12月11日,市場監管總局在京召開國際單位制重大變革新聞發布會。總局計量司司長謝軍在發布會上透露,明年5月20日中國將開始使用新修訂後的國際單位制,為抓住此次變革帶來的歷史性機遇,我國將強化計量量子化戰略研究,並制定量子化時代的中國計量發展新規劃(2020年-2035年)。
  • 國際單位制重大變革 助推計量邁入量子化新時代
    總局計量司司長謝軍在發布會上透露,明年5月20日中國將開始使用新修訂後的國際單位制,為抓住此次變革帶來的歷史性機遇,我國將強化計量量子化戰略研究,並制定量子化時代的中國計量發展新規劃(2020年-2035年)。
  • 國際單位制量子化時代來臨,中國著手制定15年計量新規劃
    12月11日,國家市場監管總局計量司司長謝軍在發布會上說,重新定義的國際單位制,將對先進位造、醫學、新能源等新興產業帶來深刻的影響,但並不會影響我們的日常生活,「超市中的電子秤和油站的加油泵該怎麼用還怎麼用」。
  • NSR專訪李天初院士:基本計量單位的量子化
    李天初,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研究員,時間和頻率標準方面的著名科學家(王謹提供)   一、 基本計量單位的量子化 NSR: 什麼是計量? NSR: 基本單位量子化的想法始於何時? 李天初:基本單位量子化的最早的推動人應該是普朗克和麥克斯韋。普朗克曾經說「……藉助基本常數,我們可能實現長度、時間、質量和溫度的單位,這些單位橫貫宇宙, 持續永恆,適於所有的文明….」。 NSR: 這次國際單位制的改革是什麼?
  • 計量單位:告別實物基準迎來自然常數
    計量,在我國古代被稱為「度量衡」。從「邁步定畝」「掬手為升」到「國際千克原器」,人類的計量單位度過了以物理實物來作為基準的漫長時期。今天,所有實物基準已退出歷史舞臺,光速等以量子物理為基礎的自然常數走上前臺,重新定義我們的「度量衡」。  計量邁入量子化時代,世界測量技術規則將重構。這對我們影響幾何?中國又將如何應對?
  • 計量單位:告別實物基準 迎來自然常數
    今天,所有實物基準已退出歷史舞臺,光速等以量子物理為基礎的自然常數走上前臺,重新定義我們的「度量衡」。計量邁入量子化時代,世界測量技術規則將重構。這對我們影響幾何?中國又將如何應對?國際計量局相關負責人解釋,我們目前正處於量子化革命的開端,用自然常數定義計量單位,是適應下一代科學發展的需要。用基本常數作為我們認識和定義質量、時間等自然界基本概念的基礎,意味著我們在深化科學認知、推動技術進步、解決許多社會重大挑戰方面的基礎更加堅實了。
  • 國際單位制邁進量子時代 市場監管總局開展計量科普活動
    1875年5月20日,17個國家在巴黎籤署「米制公約」,宣布了過去由皇權和王權決定測量單位定義造成測量單位混亂的時代結束,確定了全球統一的國際計量體系,建立了國際單位制:由7個基本量(基本單位)——長度(米,m)、質量(千克,kg)、時間(秒,s)、電流(安培,A)、溫度(開爾文,K)、物質的量(摩爾,mol)、光度(坎德拉,cd)構成。
  • 計量單位:告別實物基準 迎來自然常數-光明日報-光明網
    今天,所有實物基準已退出歷史舞臺,光速等以量子物理為基礎的自然常數走上前臺,重新定義我們的「度量衡」。    計量邁入量子化時代,世界測量技術規則將重構。這對我們影響幾何?中國又將如何應對?    國際計量局相關負責人解釋,我們目前正處於量子化革命的開端,用自然常數定義計量單位,是適應下一代科學發展的需要。用基本常數作為我們認識和定義質量、時間等自然界基本概念的基礎,意味著我們在深化科學認知、推動技術進步、解決許多社會重大挑戰方面的基礎更加堅實了。
  • 國際計量學術盛會"從實物到量子—原子時誕生50周年"報告會舉行
    報告會從秒定義的變遷、單位制的變革、量子化發展與應用以及各國應對單位制變革的戰略和計劃等方面,詮釋計量從實物走向原子的演變過程和未來發展應用趨勢,面臨的機遇和挑戰,為我國科學制定應對國際單位制變革的發展戰略提供有益的參考。
  • 計量技術體系 面臨歷史性變革
    因為,國際計量界對單位制修訂最重要的要求就是這一修訂過程要平緩過渡,不能對社會生活、對任何測量服務造成突變性的、明顯的影響。不過國際單位制變革對生活帶來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未來將會因為這一變革催生某種科技產業,對我們的生活帶來直接的變化。  記者:目前國際上主要的計量大國針對國際單位制變革有哪些應對措施?
  • 國際單位制邁入量子化時代:全部由常數定義突破時空局限
    總局計量司司長謝軍在發布會上透露,自明年5月20日起,中國將開始使用新修訂後的國際單位制。為抓住此次變革帶來的歷史性機遇,我國將強化計量量子化戰略研究,並制定量子化時代的中國計量發展新規劃(2020年-2035年)。
  • 應對國際單位制變革,教科書裡的「千克」將被重新定義
    原標題:應對國際單位制變革,我國將加強計量量子化研究並修改教科書  根據第26屆國際計量大會通過的決議,千克等計量單位將不再與實物關聯,全部通過量子等常數來定義,並於2019年5月20日生效。如何應對國際單位制改革?
  • 「不變」的「巨變」 國際單位制完成量子化變革
    「不變」的「巨變」  用常數替代實物 國際單位制完成量子化變革  本報記者 陳 瑜 翟冬冬  「新的國際單位制從今天開始正式實施,計量開啟蓬勃發展全新時代。」  「這是測量科學邁出的關鍵一步,可以說計量正式邁入了量子時代。」國防科技工業電離輻射一級計量站主任劉蘊韜評價,這是自米制公約誕生後,計量世界中最重大的、革命性的事件。  日常測量沒有明顯變化  一直以來,全世界都依賴一塊鉑銥合金圓柱體——國際千克原器(IPK)來定義「千克」。
  • 明年中國將使用新國際單位制:計量邁入量子時代
    為抓住此次變革帶來的歷史性機遇,我國將強化計量量子化戰略研究,並制定量子化時代的中國計量2020年-2035年發展新規劃。上個月,國際召開的第26屆國際計量大會上,經包括中國在內的53個成員國集體表決,全票通過了關於「修訂國際單位制(SI)」的1號決議。
  • 用常數替代實物 國際單位制完成量子化變革
    原標題:「不變」的「巨變」國際單位制完成量子化變革  「新的國際單位制從今天開始正式實施,計量開啟蓬勃發展全新時代。」  5月20日一大早,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國防科技工業電離輻射一級計量站副研究員宋明哲就在朋友圈發文,紀念有特別意義的2019年國際計量日。
  • 質量、溫度等計量單位將由常數定義,對我們有何影響?
    根據「第26屆國際計量大會」全票通過的關於「修訂國際單位制(SI)」的1號決議,質量單位「千克」、電流單位「安培」、溫度單位「開爾文」、物質的量單位「摩爾」等4個SI基本單位的定義將由常數定義,於明年的世界計量日正式生效。加之此前對時間單位「秒」、長度單位「米」和發光強度單位「坎德拉」的重新定義,至此,國際計量單位制的7個基本單位全部實現由常數定義。
  • 520世界計量日來了 「計量」還有這些意義
    浙江在線5月17日訊(浙江在線記者蔣立 實習生 林辰辰 通訊員 沈志堅)說起來陌生的「計量」其實離我們並不遠,米、千克、秒、安培這些都是大家在學習和生活中遇到的最基礎的計量單位。  2018年5月20日是第19個世界計量日,主題是「國際單位制(SI)的量子化演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