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0日是世界計量日,今年世界計量日的主題是「國際單位制(SI)量子化演進」。當天,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共青團中央共同舉辦2018年「世界計量日」主題活動,市場監管總局局長張茅在活動上指出,國際單位制正迎來量子化變革,「我們要緊緊抓住這次國際計量變革的重大機遇,加強面向國家戰略需求的計量基礎研究、前沿性研究,制定量子化時代的中國計量發展戰略,加快構建國家現代先進測量體系」。
1875年5月20日,法、俄、德等17個國家的代表在巴黎籤署「米制公約」,公認「米制」為國際通用的計量單位制,並確立以實物基準向各國傳遞量值的基本計量制度,包括時間、長度、質量、溫度、電流、發光強度和物質的量等7個基本單位的國際計量單位制逐步建立,為其後100多年世界各國測量量值的溯源和準確一致、科學技術快速發展和全球經濟一體化提供了可靠的計量保障。隨著量子理論和技術的發展,20世紀60年代以來,時間長度「秒」、長度單位「米」等逐步由實物基準轉變為量子基準,也帶動其他計量單位的量子化變革,不斷催生蓬勃的科技革命。
「當前,國際計量重大變革即將全面拉開帷幕,我們將迎來計量單位全面量子化新時代。」張茅指出,國際單位制量子化演進,是人類利用自然法則創建測量規則的又一次重大變革,由此帶來的影響廣泛而深刻:
一是將改變國際計量體系和現有格局。新的計量體系不再只依賴於通過實物基準向各國傳遞量值,而國際計量基準的量子化、量值傳遞溯源的扁平化,將可形成先進的多級全球計量量值中心或區域計量中心開展量值傳遞溯源。二是將有力支撐新一輪工業革命。通過量子計量基準與信息技術的結合,使量值傳遞鏈條更短、速度更快、測量結果更準更穩,深度契合了以信息物理系統為基礎、智能製造為主要特徵的新一輪工業革命。三是將引發儀器儀表產業的顛覆性創新發展。全新的量子計量技術、傳感技術與信息技術的高度融合,使所有的計量單位可以溯源至時間單位「秒」,集多參量、高精度的綜合測量,進而催生測量儀器儀表形態的全面創新。從深層次講,國際單位制量子化演進更是一場從理念、制度到各領域的全方位變革。
張茅介紹,經過多年努力,我國獲得國際互認的校準和測量能力已躍居全球第四、亞洲第一,在長度、溫度、電學等國際單位重新定義中作出了重要貢獻。當前,計量事業也像國際單位制量子化演進一樣,迎來變革創新的滾滾潮流。
「要敏銳把握計量變革契機,培育新的發展動力。」他說,歷史上,每一次計量單位制演進,都直接或間接推動了經濟社會的發展。「米制公約」的籤署,有力支撐了工業化進程。「秒」和「米」的量子化變革,催生了雷射測長技術,成就了數萬億美元的衛星導航定位市場,推動了信息技術、精密科技、納米材料、裝備製造、太空探測等領域的重大突破和發展。
「我們要緊緊抓住這次國際計量變革的重大機遇,加強面向國家戰略需求的計量基礎研究、前沿性研究,制定量子化時代的中國計量發展戰略,加快構建國家現代先進測量體系,為建設製造強國、質量強國提供強有力的支撐和保障,更好地發揮計量對提升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重要作用。」張茅表示。(光明融媒記者陳海波)
市場監管總局局長張茅在2018年「世界計量日」主題活動上指出,要緊緊抓住國際計量變革的重大機遇,加強面向國家戰略需求的計量基礎研究、前沿性研究,制定量子化時代的中國計量發展戰略,加快構建國家現代先進測量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