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有光:人類是怎麼測量光速的?

2020-12-04 蝌蚪五線譜

光是萬物之源。光合作用造就了地球上的生命,而光和火則推進了人類文明的進程。千百年來,無數人前僕後繼,希望能從科學的角度上解讀光。其中,對光速的測定在科學史上具有非常特殊而重要的意義,它打破了光速無限的傳統觀念,讓人們得以窺探到光的本質,推進了物理學的發展。

光伴隨人類發展(wordpress)

伽利略的兩個燈籠

一直到17世紀,對於光是否擁有速度這一問題,科學界都還沒有定論。早在公元前4世紀,就有人提出,光是一種運動,必須花費一些時間來行進,因此,光是具有速度的。這個說法被很多鼎鼎有名的人包括亞里斯多德、克卜勒、笛卡爾所反對,他們認為,光的傳播是瞬間完成的,不需要時間。

在科學界,打嘴仗是沒有用的,只有實驗才能終結爭論。早在1638年之前,愛挑戰權威的伽利略就進行了史上第一個測定光速的實驗。他的實驗計劃非常簡單:找來兩個人和兩盞燈籠,讓他們分別站在兩座相距一英裡的山頂上。第一個人舉起燈籠時便開始計時,第二個人看到第一個人的燈籠便也立即舉起自己的燈籠,當第一個人看到第二個人的燈籠時便停止計時,這樣一來二去就可以得到光行進兩英裡所需要的時間,從而求出光的速度。

燈籠實驗的示意圖(hamamatsu)  

稍微一想便知道,這個實驗的誤差太大,絕對不可能成功。伽利略也承認,自己的實驗沒辦法給出確切的光速,他只知道,光的速度一定非常快。他沒有猜錯:如今我們已經可以計算出,光行走兩英裡所需要的時間大約是11微妙,這是不可能被人所察覺的。

雖然這個燈籠實驗質樸得有點好笑,但是這個嘗試卻為光速的測定開了先河。作為科學界的紅人,伽利略也引領時尚,為這個物理問題帶來了不少關注。

伽利略(wikipedia)

太陽系是他的沙盤

在巴黎天文臺就職的丹麥天文學家奧勒·羅默(Ole Rmer)是世界上第一個通過實驗測量給出光速具體數值的人。他進行推算的沙盤,大到讓人感到不可思議:羅默是靠木星及其衛星的移動、與太陽及地球的位置關係估算出光速的。

羅默(sciencefigure)

奇妙的是,追溯起來,羅默的推算,還要感謝伽利略。

為了紀念伽利略,NASA的木星探測器「朱諾號」帶上了義大利提供的伽利略鋁質紀念牌,上面鐫刻有伽利略自畫像和他於1610年發現木星衛星的親筆記錄(wikipedia)

1610年,伽利略通過望遠鏡發現木星周圍的四個天體,並觀測到它們會忽然消失,據此,他推斷這四個天體是木星的衛星,在圍繞木星旋轉的某些時刻,它們會藏到木星的背後。這是伽利略推翻「日心說」的有力證據,這個現象也被稱為「行星掩星」,而其中最靠近木星的衛星一號(木衛一)的此種現象,被稱為「木衛一蝕」。

「木衛一蝕」就是羅默計算光速的關鍵。當木衛一繞到木星背後的時候,它會在望遠鏡的視野中忽然消失,這叫做「消蹤」,當木衛一蝕結束時,木衛一會忽然出現,這叫做「現蹤」。當時的人們已經計算出了木衛一的公轉周期,它每隔42.5小時就繞木星一周,每次都會出現一次木衛一蝕。

羅默繪製的示意圖,其中A為太陽,B為木星,小圓是木衛一的軌道。當木衛一位於CD陰影之間時,發生木衛一蝕(wikipedia)

羅默認為,雖然木衛一蝕的周期恆定,但由於地球與木星距離的改變,觀測到木衛一蝕的時間也會有所改變。簡單地說,當地球在公轉軌道上靠近木星的位置上時,會更早地看見木衛一現蹤,而當地球移動到離木星較遠的位置上時,光行進到地球所需的時間就會變長,那麼木衛一現蹤的時間就會推遲。這個時間差足夠大,比起伽利略的燈籠實驗,可觀測性要大多了。

大圓是地球的公轉軌道。當地球所處位置不同(如於L、K點)時,觀察到的木衛一現蹤時間不同(wikipedia)

羅默花了十幾年時間來觀測木衛一蝕,他只憑藉著望遠鏡、手錶,記錄一年之中不同日子裡木衛一蝕的時間差,再計算這些時刻地球位置的改變,便得到了非凡的結果:他預言,1676年11月9日上午5點25分45秒發生的木衛一現蹤將推遲10分鐘。巴黎天文臺的其他同事懷著將信將疑的態度,觀測並驗證了他的預言。羅默還推算出光速大約為220000千米/秒。

太陽系示意圖,紅色為木星公轉軌跡,藍色為地球公轉軌跡(動圖)(wikipedia)

這個數值和今天我們知道的光速(約299792千米/秒)相差甚遠,但已經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結果。要知道,當時人們連太陽離地球有多遠都不知道。而且,羅默光速的誤差,更多的要歸咎於當時計算水平的不足,他的方法是非常準確的。現代的科學家按照羅默的方法進行計算校正後,可以得到非常接近現代光速的數值298000千米/秒。

8公裡外的反光鏡

羅默過後的科學界一片沉寂,花了差不多兩百年,才出現了願意投身測量光速的新人。1849年,法國物理學家阿曼達·斐索(Armand Fizeau)首次在地球上測量出了光的速度。

阿曼達·斐索(wikipedia)

他使用了光源、旋轉的遮板和一個固定在大約8公裡開外的反光鏡,方法原理與伽利略的大致相同,並不難理解。當光源發出的光線由轉動遮板的齒輪空隙射至遠方的反光鏡被折返回來時,只有在適當的轉速下才能再次穿過遮板的齒輪空隙從而被觀測到。

斐索測量光速的示意圖(wikipedia)

斐索使用了一個擁有720個齒輪的遮板,旋轉的速度為12.67轉/時,通過這種方法,斐索算得光速是315000千米/米,之所以和目前的光速有著一定差距,是因為遮板齒輪擁有一定的寬度,因此限制了測算的精確度。

1862年,法國物理學家萊昂·傅科(Léon Foucault)在斐索的實驗基礎上進行改良,將旋轉的遮板換成了旋轉的平面鏡,光在遠方折返回來後打在旋轉鏡上,只要知道平面鏡的旋轉速度、光束最後被平面鏡反射出去的角度,就可以計算出光的速度。經過多次測算,傅科的光速刷新了歷史,精確到了298000千米/秒,離如今的約299792千米/秒已經非常接近。

傅科實驗的示意圖(物理網)

用光重新定義米

我們剛剛介紹到的測量方法,都是基於「距離-時間-速度」的公式計算的。想要提高精確度,唯一的方法就是拉長測算的距離。1926年,一個叫麥爾克遜的美國人將反射鏡間的距離提高到了35公裡,測得光速為299796千米/秒。這是當時最精確的數值,但很快人們就發現,想要計算最精確的數字,靠原始的光學法是行不通的。

從20世紀初開始,科學家們開始試著用電子學的方法測量光速。這也標誌著,光速的測定從遙遠的天上、田野裡轉移回了實驗室中,科學家們埋頭在微小的電路板間、精巧的光電器械中苦修。1972年,美國國家標準技術研究所的科學家們利用雷射幹涉法測量光速,得到了299792456±1.1米/秒的數值。

雷射幹涉法是什麼意思呢?簡單地說,一束頻率已知的雷射被分開成兩半,行走不同的路徑,之後再被匯合起來。科學家們在觀察幹涉圖樣的同時調整路徑的長度,就可以計算出精確的波長、從而計算光速。

一束左側射入的紫光被分開成紅藍二光,之後將它們匯合。調整路徑的長度將形成不同的匯合圖樣(wikipedia)

這個數值有多麼精確呢?事實上,它唯一的不確定性主要來自於「米」定義的不確定性。也就是說,錯的不是光速,而是米。為了解決這個問題,1983年,在第17屆國際度量衡大會上,人們重新定義了「米」,從那以後,1米就是光在真空環境下1/299792458秒內通過的長度。這個決定徹底解決了光速測量的問題,給這段長達300 年的物理學史畫上了圓滿的句號。

用光來定義米(fringetruth)

光速測量年表

相關焦點

  • 光速是設計出來的嗎?怎麼測量光速?
    這是1975年,第十五屆國際計量大會的決議,也是目前真空光速的最可靠值,對於光速的計算,人類從1676年便開始了嘗試。直到1790年,出現了雷射測定裝置,可以通過波長和頻率測定光速,比之前的測量方式精確了100倍,這才正式確定了光速。
  • 光速那麼快,是怎麼測量出來的?
    接下來是一個直觀點的感受,如果我們以光速在地球旅行,一秒鐘差不多能繞地球八圈。這麼大的速度怎麼去測量哪,測量速度最本質的辦法就是測距離和時間得速度,接下來我看前輩大拿們怎麼測量光速?  伽利略測光速  那個時代甚至不知道光既是電磁波,只是認為光是有速度的,那就去測一下。
  • 上帝說要有光,為什麼?
    上帝說,要有光;於是人類就有了光,就有了白天和黑暗。這是聖經上的第一句話。為什麼上帝不首先說「要有空氣」?不說「要有水」?這說明,光是很重要的,非常非常重要。比空氣和水還重要。佛教裡,光也是很奇怪的一樣東西。沒有光,就沒有相,就無法見境。境由心生,無境,心也無所生,當然也無所住。
  • 你知道『光速』是怎麼被測量出來的
    在光速的問題上物理學界曾經產生過爭執,克卜勒和笛卡爾都認為光的傳播不需要時間,是在瞬時進行的。 但伽利略認為光速雖然傳播得很快,卻是可以測定的,1607年,伽利略進行了最早的測量光速的實驗。但是 由於距離較近,光速太快,很難測算出來,但是提出光速是有限的正確理論。
  • 光速如此之快是如何測量的?追溯幾百年來科學家測量光速的艱辛歷程!
    這個問題的提出,一方面說明這個小女孩很有思想,勤於思考,提出的這個問題是現代物理學大廈的最重要支柱,高端問題哈;其次說明這位爸爸很有責任感,也非常謙虛,不懂就問,一定要給女兒一個交代,這是女兒成長過程中一件很值得記憶的事情。但網絡有的人就不像這位爸爸這麼謙虛了,少了一些科學素養,我的貼子中一提到光速,他們就質問:光速每秒多少多少米是怎麼來的?你到量過?
  • 光速是宇宙中最快的速度,那麼科學家是怎麼測量它的呢?
    很簡單,讓我們先了解一下,人們從古至今是怎樣測量光速的!我們都知道,光速是宇宙中最快的速度。1849年,阿曼德·斐索測得了光速大約為298000km/s,離現今的299792458m/s已經算是相差很少了。光速那麼快,在1849年,科學家是怎麼得出來的呢?再追溯到1607年那個器材簡陋的時代,伽利略是怎麼求出來的呢?
  • 光速測量:光那麼快是怎麼測出來的
    2、光速實在是太快, 以前的科學家對光速測量發起的挑戰都失敗了,其中就有近代科學之父伽利略。光速太快,光走過某段距離的時間太小,當時根本沒有辦法計量這個時間,測量光速的難點就在於難以找到一個精確的計時器。
  • 光速測量簡史
    第一個試圖測量光色的是伽利略,1667 年,他與助手在兩座相距 7.5km 的山頂上,每人攜帶一盞燈,兩人約定,其中第一人先打開燈罩,同時開始計時,第二人看見燈光後,立刻打開燈罩,第一人看見燈光後,再計時。這樣的測量自然以失敗而告終。
  • 勇於探索的人——測量光速
    人是怎麼測出光速的呢?從17世紀開始,有很多科學家開始研究測量光速,並做了大量的試驗。第一個想出辦法測量光速的是伽利略。1607年,他從光走直線的特性中獲得靈感,做了一個實驗:他先讓2個人手提一盞前面有蓋的信號燈,分別站在兩個山頭上,兩山相距1.5千米。
  • 神說:「要有光」,就有了光.
    原編:丹尼爾 | 圖:Pinterest轉載請在後臺輸入授權《聖經》創世紀第一章,描述了起初的宇宙:地是空虛混沌,淵面黑暗… 在神創造天地的第一日,神說:「要有光」,就有了光。神看光是好的,就把光暗分開了。神稱光為「晝」,稱暗為「夜」。有晚上,有早晨。
  • 從測量光速到計算光速,光速不變原理是怎麼被發現的?
    光速不變原理是狹義相對論中的一個基本假設,並被大量實驗證實;光速不變原理的發現是一個曲折的過程,也有不少物理學家走了彎路。早在18世紀,科學家就利用光行差的原理來測量光速,但是由於測量精度有限,所以結果可以用牛頓的經典時空得到合理解釋,數值大概在每秒30萬公裡左右。
  • 光速的測量
    一、光速測定的天文學方法 1.羅默的衛星蝕法 光速的測量,首先在天文學上獲得成功,這是因為宇宙廣闊的空間提供了測量光速所需要的足夠大的距離.早在1676年丹麥天文學家羅默(1644—1710)首先測量了光速.由於任何周期性的變化過程都可當作時鐘,他成功地找到了離觀察者非常遙遠而相當準確的「時鐘」,羅默在觀察時所用的是木星每隔一定周期所出現的一次衛星蝕.他在觀察時注意到
  • 光速測量路上的裡程碑
    光速,目前所發現的自然界中所有運動物體的速度極限,教科書上的299792458m/s(真空中的光速),從遠古的光速無限大到這一精確的數值,人類對光速的測量經歷了漫長的上百年的時間
  • 光速是如何測量出來的?
    還記得自己曾經在中學課本上看到一個關於伽利略測量光速的故事。他的方法是讓兩個人分別站在相距一英裡的兩座山上,每個人拿一個燈,第一個人先舉起燈,當第二個人看到第一個人的燈時立即舉起自己的燈,從第一個人舉起燈到他看到第二個人的燈的時間間隔就是光傳播兩英裡的時間。
  • 光速究竟多少? 科學家是如何測量光速的?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光速究竟多少? 科學家是如何測量光速的? 光速是物理學中的一個最基本常數,也是物體運動的速度上限,那麼科學家是如何來測量光速的呢? 實際上,科學家不測量光速(這裡總是指光在真空中的速度),而是科學家知道光的速度是多少。
  • 光速應該怎麼測量?教用你家的一臺家電,測得比牛頓還準
    哈嘍朋友們,【科學有道理】之光速測量欄目,不知不覺已經講到第三期了。從古希臘時期亞里斯多德認為的光速無限,到科學大神伽利略測量失敗,再到牛頓時代測量的非常粗略的光速數據,最後到麥可孫精確測量光速,人類測量的方法不斷改進,對光速的認識也越來越準確。不過,說到底,這些都是近似值。
  • 神說要有光
    今天40407小編為大家帶來的正是一款這樣的遊戲,在神說要有光中我們可以通過扮演神明來降下自己的神威,一起來體驗看看吧!《神說要有光》遊戲介紹:神說要有光是一款策略模擬經營遊戲,我們在這個遊戲中要像整個世界去推銷我們的宗教,世界需要一份信仰,而我們就是新的光芒,不斷的向世界推銷我們的宗教思想
  • 「科學有道理」光速那麼快,科學家是如何測量的?
    一百多年前,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告訴我們:光速是宇宙中最快的速度,沒有什麼可以超過光速。直到今天,儘管偶爾有超光速現象的存在,但是絕大部分科學家仍然把這個理論奉為圭臬,並且很多時候都找到證據解釋那些超光速現象的問題所在。因此,光速作為宇宙最快速度的地位,依然牢不可破。那麼,如此快的光速,科學家是怎麼測量出來的呢?
  • 最新研究:無法測量單個方向的光速
    狹義相對論是人類有史以來最有效的理論之一。從太空旅行、GPS到我們的電網,這都是至關重要的。相對論的中心是,真空中的光速是絕對常數。問題是,這一事實從未得到證實。當愛因斯坦提出相對論時,是為了解釋為什麼光總是具有相同的速度。
  • 愛因斯坦是怎麼知道光速無法超越?達到光速時,時間就會靜止
    愛因斯坦是怎麼知道光速無法超越?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中,關於時間膨脹效應的描述也是基於兩個不同慣性參照系內,從而進行了時間流逝測量的結果,也表達了測量結果之間的轉換關係,倘若在兩個參照系內,將測量的鐘表與觀察者放到一起,並且在不考慮兩者的相對位移和相對運動速度的前提下,這意味著無論是在地球上進行觀察,還是處於在運動的參照系內進行自我觀察,時間的流逝均是獨立的。